感动心动联动
【校园篇】第四届「欧洲校园事工」研讨会特别报导
图/廖美惠
第四届「欧洲校园事工」(Europe Campus Ministry,简称ECM)研讨会,2017年3月中旬于新泽西州若歌教会举办,有来自北美十二州共计七十五人参加,是历届以来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最远的是来自德国的佘明恩宣教士,最年轻的是佘明恩的儿子「小果子」(四岁),年纪最资深的是ECM创办人「八○后」(八十岁以后)范大胜老师,第二资深是本次大会讲员、七十七岁的「国际关怀协会」会长李秀全牧师。李牧师大学一毕业即投身服事神,至今长达五十五年,是台湾校园福音团契最早的拓荒者之一,专程自美国西岸飞到东岸。三天两夜的研讨会,紧凑中带有温馨,效率中带有笑声。
从异象分享、大会信息、工场报告、策略分组讨论、宣教分享、建议与展望,到研讨会的高潮之一—张路加牧师差派典礼,会中有说不完的故事,听不完的见证。透过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对宣教的心志再次被挑旺—对神,愿意以祷告回到内心最初的感动;对宣教,愿意更委身,进一步从心动迈向行动;对ECM,众教会愿意进一步与欧洲校园事工合作、联动。
▲全场最远是来自德国的佘明恩宣教士,分享德东学生事工现况。
丁同甘长老一步一步经历神
ECM董事会主席丁同甘长老在第一晚会中首先表示,今年2017年适逢马丁路德改教500周年,四年前神曾借着王永信牧师向ECM董事们提醒:「从基督教历史角度来看,德国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地方,她不但是新教的发源地,也是新派神学的起源地,因此成立教会乃是当务之急。」
▲张路加牧师差派典礼,多位牧长及全体与会者为张牧师全家祷告祝福。
因此,从2013年开始,ECM的异象由建立团契延伸到建立教会,因为教会乃是执行大使命的动力及保证,如果继续停留在团契阶段,因没有牧者,再加上高度流动性,将造成团契不能持久的危机。
丁长老从四年前所领受的异象导致心动,而行动起于心动,行动才是异象的落实。他表示,EMC成立以来一直走在恩典路上。过去十二年,在德东与德西的十二个团契中,共有305位学子受洗信主,生命得到改变。十余年来一步一步经历神,一路见证神的奇妙带领与供应。这一切都是神的预备,值得欣喜与感恩。
▲ECM董事会主席丁同甘长老:「从四年前开始ECM的异象由团契延伸到建立教会。」
李秀全牧师的感动、心动、联动
李秀全牧师是台湾最早一批参与校园福音团契事工的领袖之一。 1995年年初,五十五岁的李牧师与妻子林静芝转换跑道,从牧会的牧师转为宣教士,离开在美国波士顿舒适安定的生活,到泰北穷乡僻壤展开「跨文化宣教」工作。曾任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对宣教总是念兹在兹的李牧师说,宣教工作一定会遭遇许许多多的难处,但看到ECM同工们同心又认真地面对挑战,彼此尊重,愿意过简朴的生活,这带给他极大的鼓舞和勉励。
今年大会主题是「感动、心动、联动」,第一天晚上,李秀全牧师就开门见山提醒:「感动必须从祷告开始。」「祷告不是一个节目,不是一项工作,不是可有可无。没有祷告,任何事工,连谈都不必谈!」
李牧师进一步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谚语说明,「巧妇」是工人、「米」是祷告、「炊」是事工。李牧师强调神看重工人过于工作。 「巧妇」是最重要的,ECM事工所要寻找的就是「巧妇」,但「巧妇」若没有祷告,事工是不可能成就的。
▲李秀全牧师(右二)于差派典礼后与张路加牧师全家合影留念。
「祷告是宣教的根,宣教是祷告的果。」李牧师接着说,祷告与感动必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生命、事奉,所有感动的起点都是从祷告出发,必须要回到根基,回到与神的关系,回到最初的感动,才会带出行动,进而带出美好的联动。
「心动产生行动,行动就是见证,不是刻意做出来,刻意做会很累,持续不久;活出来,就是道成了肉身。」「恩」与「义」是圣经中重要的两个字,李牧师提醒,不要作忘「恩」负「义」的基督徒。 「台下的行动,不要拆毁台上的见证;不要让周一到周六的生活,拆毁周日的恩典。」圣经不是照妖镜,乃是要照自己。基督徒的灵命就像盖房子,没有考验时看不出来,一旦洪水来了,才知道根基是否稳固。
「基督徒最怕的就是在灰心与骄傲中摆荡不定。任何事工,绝不是只靠一两个人,而是靠一个团队。」「那人撒种,这人收割」,当我们收割时,不要忘记别人是花了多少时间的祷告,才有今日的收割。李牧师鼓励所有参与ECM的同工不要看自己手中的工作是「小事」,积累所有的「小事」,就能为神做「大事」。这也是「联动」的力量—为着共同的目标,不分彼此,同心协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本刊外展单元企编余国亮曾经两度采访李牧师,研讨会后笔者与李牧师也数度交谈,他表示看到此次与会的弟兄姊妹对神话语及宣教热烈的回应,心里十分感恩。李秀全牧师,是一生献给神、受人敬重的属灵长辈,他担任本次讲员,是神送给ECM最好的礼物。
说不完的故事听不完的见证
第一天晚上的破冰游戏,主持同工发给每人一根毛管,要每个人折成一个形状,并说明这形状代表的意义。在众多的形状中,笔者对佘明恩所折的钉子留下了最深刻印象,让我联想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明恩解释说,这个钉子的含意,「是要把自己『钉』在德国。」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位我第一次谋面的年轻宣教士,一个来自台湾基督徒家庭、本可以选择留在美国传道的年轻人,却选择了把自己和全家「钉」在德国,怎不教人敬佩?
明恩分享在德国的留学生压力极大,参加团契的学生几乎都顺利毕业了,但没参加团契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毕不了业。我想这不是巧合而是神奇妙的恩典。明恩见证受洗后的学生,每早上六点半起床后,祷告、灵修、分享,持续一年。听到这样的见证,真的让在北美的老基督徒们既替这批孩子感到高兴,也让不冷不热的基督徒感到惭愧。
「短宣是为中宣与长宣做准备」,下午的分组讨论,大多数人选择了「如何参与短宣、中宣」,这个主题由高如珊姊妹与钱致渝老师主持。事实上,愿意来参加ECM研讨会的弟兄姊妹,已经是经过神第一道的拣选了。他们共同的特色就是对宣教有负担,有些已退休或即将退休,正在寻求人生下半场该怎样被神所用。
钱老师表示,ECM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北美众多教会与牧者同工们投入欧洲校园工作的一个管道、一个连接的平台。她很感恩,过去十几年,投身ECM的教会有四十多家,支持ECM的牧者超过百位。她强调,宣教不分前方、后方,ECM需要更多愿意在祷告或经济上支持宣教事工的教会与弟兄姊妹。
▲差派典礼后ECM全体董事与张路加牧师全家合影。
高如珊姊妹则强调,每位来德东的同工,有不同的使命与工作,可分为「培训」与「陪伴」这两大项。恩赐甚至教导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爱孩子的心」。高如珊说,我们不称他们为「学生」,我们称他们是「孩子」,因为我们把他们当作家人看待,「ECM的特色就是亲情福音,教导要活出来才算数。」笔者观察到,这位平常嘻嘻哈哈笑容满面,学生们口中的「高姊」,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严肃认真的。
本次研讨会的高潮之一是张路加牧师的差派典礼。李秀全牧师送给路加牧师的勉励是「求主给四样事」:
1.感到主的同在;2.享受主的同在;3.见证主的同在;4.传扬主的同在。
曾经在德国留学的张路加牧师,德国就像是他的第二故乡。经全家一起祷告后,决定不等儿子高中毕业才离开美国,而是此刻,就是现在,就是今年,不能再拖延了。张路加牧师决定不能再停留于「感动」,必须以「行动」回应对欧洲校园事工迫切的呼召。
张路加牧师在差派典礼中发表感言,1992年他在德国听到台湾校园团契前总干事饶孝楫牧师的呼召去念了神学,刚刚在李秀全牧师的分享中得知原来饶孝楫牧师和李秀全牧师情谊深厚,是一生的挚友。 「从二十五年前饶牧师在德国的呼召,到二十五年后李牧师差派我回到德国,这看似是巧合,其中却含有神无限的赐福与拣选。」
张牧师坦言,面对欧洲校园严重的工人荒,栽培传道人任重道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持续蜂拥进入欧洲的各大校园,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已经占该国外籍学生数量的第一,达10%以上。 「我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工人的培养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此刻我若不去,更待何时?」
▲「我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工人的培养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此刻我若不去,更待何时?」张路加牧师情词迫切地表示。
把握现今的机会
「从德国到欧洲,从团契到教会,培养当地传道工人。」这是ECM的异象,宣教与拓荒仍是初衷,今后要建立较会,也要保持拓荒与牧养并重。 ECM工场主任张惟中牧师表示:所有的事工都会遭遇难处,但我们相信没有一样困难可以让我们与神的爱隔绝。因为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事工,而是那些神所爱的孩子。
ECM总干事郑惟悌老师有句来自圣经的名言:「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以斯帖记4:14)愿神在每个基督徒心中放下的感动,能和郑惟悌老师及其他所有ECM同工一样化为行动,各教会愿意与ECM联动,把握现今的机会,不只是为了自己教会的事工,而是为见证神的爱。
2005年「欧洲校园事工」源起于范大胜、钱致渝、吕孝培三位加起来年龄超过200岁的长者,如今三位长者因身体健康之故,已无法再如过往一样奔跑穿梭于德国第一线的学生们中间了,然中国海归事工却也因焉而生,如范大胜长老所说,「无论如何,福音的脚步是不可能停下来的!」
▲ECM创办人范大胜长老:「无论如何,福音的脚步是不可能停下来的!」
十二年来,ECM撒下的福音种子,像是蒲公英一般飘散在德东、德西、欧洲、甚至中国。深信神将继续透过ECM,让福音在欧洲开枝散叶、结果累累。
▲ECM董事高如珊:「ECM的特色就是亲情福音,教导要活出来才算数。」(左一高如珊,中为ECM创办人钱致渝老师,右一ECM同工许菁芬)
后记
「欧洲校园事工」曾经与《神国》杂志有过一段美丽的相遇。 2006年范大胜长老、钱致渝老师受本刊创办人高俐理老师之邀,到KRC营会分享德东宣教异象。当日,高俐理老师请纽约法拉盛圣教会的高如珊姊妹专程送粽子与泡菜到营会中,为大伙加菜。高如珊姊妹原本打算当日往返,不料因天气不佳而留在营会,因而有机会听到德东的宣教异象。
2007年1月,高如珊回应神的呼召,求主扩张她的属灵生命疆界,神便开启了宣教之门,踏上德东宣教之路迄今。十年来,高如珊每一年当中有半年时间留在德东陪伴学生,与众多德东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亦手足的情谊!
记者小档案
廖美惠,来自台湾,与夫王治元育有一儿一女。蒙特梭利认证教师,新泽西州若歌教会儿童主日学老师,北美中华福音神学院兼职学生,《神国》杂志特约记者。呼召:教师及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