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见到你/妳微笑—花莲善牧中心的圆梦计画
采访/雨往
供图/花莲善牧中心
充满色彩和光亮的空间
略为起伏的街道延伸出去,一端往湛蓝的太平洋,一端往黛绿的中央山脉。一栋面向街道的12层建筑,阳光穿透一、二楼的大片玻璃,燃亮宽敞的空间。一楼陈列着各色拼布袋及小饰品,二楼满溢餐点香气。接待人员的眼角、嘴角,展开笑意。
这是台湾花莲「晨星会馆」阿米什拼布印象馆和房角石创意料理的所在,是善牧中心(全名为「财团法人台湾基督教门诺会附设花莲县私立善牧中心」,以下简称善牧中心)培力就业计画落实的场域,目的在协助妇女习得一技之长后,能就业、创业,经济压力得到缓解,在生活改善的同时,生命可有转机。
其实善牧中心培力就业计画服务的对象,原本的生活与生命,离色彩、光亮有点远。她们多是家暴或性侵受害者、长期失业者、单亲……等等的弱势族群。然而来到这里,身心灵有了暂时的庇护,在修复、医治后,盼能重拾自信,重建生命。
红樱注来自南洋,是台湾人惯称的「外籍新娘」。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无法谋求适当的工作,受到婆家轻视,丈夫动辄拳打脚踢。然而没有经济独立能力,她无法离开这样的生活。在县政府社会处转介下,来到善牧中心学习烹饪和餐饮经营,并考取厨师执照。现在自己开了家小吃摊,有了收入,在家里的地位得到提升。过去的她说话小小声,现在温柔的语调中可以听出坚定、果断。
▲ 花莲善牧中心为弱势族群提供一个充满色彩和光亮的空间。图为房角石创意料理。
善牧中心的行政办公室,致力妇女培力就业的晨星会馆与善工(烘培)坊,提供儿少课后照顾和陪伴的飞炫屋,安置家暴受害者的茉莉家园、百合家园,以及安置受虐、非行(非正当或不良行为)、被性侵少女的棕树学园,分布花莲市大街小巷。在同工、志工,和许多支持者协力帮助下,他/她们有了暂时的庇护,盼望身心灵得到疗愈、重建,拾回希望、梦想,能再次站在阳光下,让生活与生命恢复色彩、光亮。
有梦想,能圆梦
善牧中心于1987年创立,初衷为救援、照顾被卖为雏妓的少女,如好牧人般呵护受残害的小羊。 1991年正式纳入门诺会联会运作,此后设立青少年夜间课辅和少女庇护所。
多年的宣导、教育后,人民观念改变,善牧中心关注的对象从人口贩卖的受害少女,逐渐转至家暴受害者、单亲及其他弱势家庭,也藉由各种动态静态的营会、课辅,建造社区青少年的身心灵。
至2024年,机构提供的服务或许和初始已不尽相同,但「发光做盐、荣神益人」的宗旨不变。服务重心不止于「照顾」,更进一步「培力」,给予服务对象实际技能和心理力量;不仅有梦想,还有能力圆梦,愿景是「全人发展及家庭和睦」。
妇幼福利服务部主任庄惠棽表示,不少家暴受害者也想离开「相对人」(施暴者,大部分但不一定是丈夫)。可能因为离开职场有段时间,也可能身体和心理全是伤痕,很难有工作场域乐意接纳她们。就算谋得一职,也常因需要上法庭、接送小孩而影响出勤。
善牧中心除了聘请专业老师传授技艺,辅导考证照,也藉由阿米什(手工拼布)、房角石(创意料理)、善工坊(烘焙),给予多半是妇女的服务对象友善、人性的工作空间,让她们不只有工作机会,更是得到弹性、体贴的时间表和对待。她们看同工为倾诉对象,愿意说出遇到的挑战,彼此代祷。
▲ 善牧中心的房角石创意料理和善工烘培坊,为服务对象提供弹性、体贴的工作时间,和尊严的对待。
就像2024年的0403(4月3日)花莲大地震后,在房角石料理工作的风铃,孩子躁郁症发作。同工知道后,让她休假在家陪孩子,稳定后再回来上班。
爱,就不能怕
这些服务对象从哪里来?近四十载在当地建立的信誉和连结,得到教会、就业中心、社工的信任,转介需要服务并愿意工作的对象。庄惠棽提到,接受技艺训练初期,成品当然不会好,但是一段时间后,质量就需要达到一定水准。目标是培力,是赋能,惟有自己愿意改变,人生便有可能翻转。
这些妇女不仅习得技艺,更是进入一个紧密交织的爱网。例如同工会确认寒暑假期间孩子有地方去,甚至询问当地教会是否可以协助照顾。工作人员间彼此帮助,几个人协商,谁没排班,几家的孩子就去她家。
▲ 善牧中心的培力计画教授妇女学习技艺后,以求经济独立。图为阿米什拼布馆的手工提袋。
因为大部分的服务对象是暴力受害者,当被问及同工是否会面对危险时,庄惠棽叹了口气。她说,同工会给安置的家暴受害者安全教育:若相对人找上门,尽可能避免冲突,并逃离现场。曾有社工陪着服务对象就医,让相对人看到,就朝她丢东西。社工立刻带她躲到安全的地方,再报警处理。
曾有社工带着孩子回家,妈妈竟挡在门口,不让社工进去。原来爸爸狂性发作,朝着妈妈扔菜刀。妈妈却还对社工说,爸爸不会伤害小孩。社工回报后,善牧中心同工坚持不能让小孩留在那里,报警后紧急安置了母女。
在暴力现场,同工怎可能不害怕?然而遇到了,只好勇敢面对。庄惠棽说:「一旦妳害怕了,怎么保护这些人呢?」暴力受害者已经失去逃跑的本能,无法保护自己和小孩。陪伴和帮助是让他们得到全人的医治。善牧也要求相对人接受心理治疗,期盼从根本解决。多年来台湾的法律、文化已经改变许多,公权力也不再像从前视家暴为「家务事」。然而若非当事人愿意,依然不能强制有心理障碍的施暴者就医。这令同工深感无力。
善牧中心是基督教机构,那么会建议家暴受害者离婚吗?庄惠棽认为,这已经超越不和谐的婚姻关系,对身心灵造成极大伤害,失去尊严,甚至危及生命。若相对人没有接受辅导、治疗的意愿,没有改变的决心,受害者多数选择需要离开危险的环境,诉请离婚。而是否离婚,关乎能否自立。
或动或静的陪伴
除了妇女,善牧中心的飞炫屋免费提供夜间课后照顾课程,给服务对象的孩子一个安全、有架构的环境,让为了经济独立而打拼的家长安心工作。这些孩子不见得功课不好,但不少因家庭环境而有心理障碍,因资源缺乏而社会化不足,在沟通和人际关系上遇到很大的挑战。为了让想来的孩子都能来,善牧中心开始「爱心计程车计画」,接送孩子。
不过课后照顾并非只在桌椅间进行,飞炫屋后院整面的攀岩墙,便是帮助、陪伴孩子的方法之一。
▲飞炫屋提供儿少课辅与陪伴,在桌椅、攀岩间,培养孩子健壮的身心灵。 Logo结合「家」意象的鸽子,是出于飞炫屋孩子的手。
攀岩不单靠体力、肌力,更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少组专员江秉齐说,这是「谋定而后动」;先观察路线,想好踏了这步,接下来手往哪里抓,脚往哪里踩。累了,不想攀岩,也可以坐在休息区聊天。
他记得年纪不大但个头不小的睿松,刚来飞炫屋时,不懂如何表达心里的感受,一直用头磨蹭岩壁。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咨商,睿松学会了辨识情绪,甚至能觉察引动父母情绪的线索。
还有宇柏,江秉齐用尽各种方法而孩子依然没什么改变,让他感到沮丧。他鼓励自己:每个情况、每个阶段,需要不同方式的引导和陪伴。因着坚持不放弃,发现母亲是造成宇柏情绪成长停滞的症结。现在母亲开始接受咨商,宇柏的情况也逐渐改变。
学习能力培训课中藉由阅读和分享心得,训练孩子表达能力。画画课其实是艺术疗愈,老师鼓励孩子透过绘画说出深处的感受,并抒发情绪。在同工小小的办公室里,还摆着一张矮一点的小课桌。那是小学生冠杉的位子,他就混在亲如兄姊的社工们当中;说是加强辅导,其实就是陪伴。多年来,孩子遇到感情、人际、亲子等等问题,会先找社工谈。看来他们在这里有了安全感,认定善牧中心是值得依赖的对象。
善牧中心执行长朱玉贵记起,为了飞炫屋烘焙坊设计logo联络了一家公司。没想到做完简报,设计师走上前来对她说:「阿姨,我曾经是飞炫屋的小孩;我小时候是你们照顾的。」现在墙上悬挂的那只结合「家」意象的鸽子,便是出于飞炫屋孩子的手。
庄惠棽主任表示,陪伴过程的确困难, 也不都有圆满的结果,但是服务家庭个别的成员,就是帮助这个家庭;服务一个家庭,便是帮助这个社会。在服务对象重建生活与生命后,便有能力和意愿帮助别人。她说:「这是一个善的循环。」
安心的庇护所
在朱玉贵执行长陪同下,踏进位于幽巷里的棕树学园,少女安置的所在。她指着二楼阳台上的九重葛说:「花开了!」原来前一阵子把花盆移至屋檐下避风雨,晒不到太阳,九重葛失了生气。然而同工按时浇水,现在搬回煦阳中,花开得好灿烂。
国二生桐桐热心地介绍墙上的课表:吉他、绘画、舞蹈……;另一面墙是花莲地图,标出附近的步道,和女孩们在山林间的合影。从室内、户外的活动安排,看出花样年华的生活中,有动有静,挺充实的。
▲ 善牧中心的棕树学园是安置受暴力伤害少女的所在,所提供的庇护与医治,让女孩们在安全的环境里重建生命。
再往前走,墙上的海报贴满她们写下的「希望、梦想、目标」,出现最多次的,是「要开开心心」。这栋独立房子提供的「安置」,就是要让受到不同形式暴力伤害的孩子,有个安居之所。朱玉贵说,曾帮安置少女柚柚在自残后止血、包扎。她心疼地问:「阿姨们这样爱妳,还不够吗?」柚柚说不是爱不够,而是心里太痛了。如果不这样伤害自己,会受不了心里的痛。
我们要离开学园时,桐桐蜷着腿坐在沙发上,似乎还有话要说。朱玉贵问:「还有什么事吗?」
「沒有……」
「要不要进去了?」
「嗯……」
「希望阿姨陪妳說话,是不是?」桐桐点点头。
在这里,桐桐,以及很多的女孩儿,可以撒娇,因为她们是安心的。
躺在床上,灵魂躲在天马行空的想像之中,也是一大乐趣。思索着这一天的小确幸,有时不自觉地想着想着,也可能从眼中流下几滴难过的眼泪。 ⋯⋯
夜晚的宁静,使我沉浸、投入于其中。这样的夜晚使我放松,它是属于我的小小世界,也只有自己才懂,乐在其中的感受,并且享受如此时光。
∼安置少女棠棠(节自善牧《希望志》)
然而「置」同时有「驿站」之意,也就是说,这只是暂时的居所,女孩总有离开此处的时候。无论能在棕树多长时间,善牧中心都尽可能给予陪伴,期待她们生命得修复,回到阳光中。
很久以前,我曾经陷入空白的深渊,听从它的呼唤,让左手留下永远的疤痕。那段时光,是我内心的一次深刻磨练,也是我踏上寻找希望之路的开始。 ⋯⋯
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我愿意与这个世界分享我的笑容和温暖,因为我深信,爱与希望的力量能够克服一切!
∼安置少女乔乔(节自善牧《希望志》)
阻挡不了的爱
善牧中心的四大服务项目为少女安置、妇女安置、儿少服务、自立培力,目前有50位包括行政和社工的工作人员,并招募大学社工系学生担任志工,以及绘画、乐器老师义务教学。机构得到大企业的支持,例如成为富邦公益大使,也接受如大米缸(https:// goodricecircle.com/)的物资捐赠。目前服务对象逐渐扩及中、高龄,协助隔代教养现象普遍的花莲长辈,多一点经济来源。
善牧中心非常希望扩大服务对象的眼界。例如带孩子去台北办画展,让作品有更大的展现平台,也让他们从搭乘捷运,体验大城市的生活。并且向妇女介绍各种职业,让她们看见除了清洁,还有很多就业可能。
近期开始的「圆梦计画」,便是辅导经济拮据的家长,在每月仅有的收入中,固定拨出部分存起来,善牧中心也募集对等数目,让孩子学才艺、接受更好教育的梦想,能有实现的时候。
在地深耕多年,善牧中心与劳动部、就业服务处等公部门,以及如励馨、现代妇女基金会等社福机构,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转介服务对象,分享资源和信息。至于是否愿意扩展到其他县市,朱玉贵执行长相信,当初门诺会宣教士/医疗团队来到花莲,便是希望服务台湾「后山」。门诺医院前院长薄柔缆(Roland Peter Brown)曾说,台湾的医生「去美国很近,来花莲很远。」她愿意坚持门诺初衷,留在花莲,让人看见上帝的爱。
朱玉贵期许教会和社区更多了解并欢迎这些人。无论服务对象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善牧中心,他们其实还生活在社区中,是你我的邻舍。有些人担心孩子会因情绪不稳对物品造成伤害,或陪伴他们需要付出心力代价,或给其他孩子带来不良反应。周边若有这样特殊、看起来不那么可爱的人,盼望能给他们也给自己机会,投注多一点关心,以具体的陪伴传达爱,让他们看见我们如何生活。这也是「做在最小弟兄身上」的表现。
机构的经费不少来自个人捐款。善牧中心去到教会展摊,除了推广拼布及烘培成品,也分享异象、需要。庄惠棽主任感动且感恩地忆起曾收到的奉献袋,上面写着「主知名」。
朱玉贵执行长也记得在筹建棕树学园之初,一位年逾七旬的长辈来办公室,从手提布包里拿出整整100万台币。她再三确认:「阿嬷,这里不是银行,钱奉献了是不能拿回去的。」
「我知道,我知道。」住在鲤鱼潭附近的阿嬷说,照顾少女的事情很重要,自己没办法做,就奉献钱让善牧中心做。她还加了一句:「我相信你们做的代志(台语,事情),就放心交托,上帝会看顾你们。」
为了这次采访,记者从屏东搭最快的新自强号火车到花莲,单趟3.5小时,那还是风调雨顺的时候。经过2024年4月的地震和7月的凯米台风,公路、铁路因土石流受阻。绵延的中央山脉仿佛耸立的巨人,看似拦阻进出花莲的交通,却挡不了爱。
同样来自屏东的朱玉贵提到,屏东大连路基督教会的青少年团契已支持善牧中心多年。每个礼拜六青少契聚会时,十来岁的学生们抽出部分的零用钱,放进奉献袋,也放进祝福,给山的另一边、同样是青少年的善牧中心服务对象,默默加油、打气。
一次在花莲火车站,朱玉贵看见一名曾接受善牧安置的少女,拖着行李箱,两人相视而笑。玉贵问:「去旅行吗?」
「我要跟朋友出国玩。」
原来女孩学了技艺,开始工作,现在存了钱,实现了出国旅行的梦想。
或许女孩,以及许许多多花莲善牧中心的服务对象,前面的人生路还似山道,会有起伏,会有曲折。然而她不仅有梦想,还有了足够的力量回到阳光下,圆梦。
执行长朱玉贵说,她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回报。
更多关注、支持善牧中心,请上网站 https://www.mgsc.org.tw/。
注:为保护隐私,本文案例的人名与细节都已更改。
善牧中心缘起:善牧中心由门诺会传道人吴方芳及门诺医院陈丽云医师与许素芬社工创立,其源起请参考《神国》杂志12期〈喂养我的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