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的友誼困難
友誼的重要性
在舊約與新約聖經中,多處經文強調友誼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雖然友誼可以指簡單的陪伴或交往,但更深層的友誼則包含愛、忠誠、關懷與支持。
箴言 17:17 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
箴言 18:24 則提醒我們要尋找「比弟兄更親密的朋友」。
撒母耳記上 18:1-4 描述了大衛與約拿單的親密友誼,說他們的心靈相契合。
約翰福音 15:13 告訴我們:「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耶穌將友誼視為極為寶貴之事,不僅透過話語教導,更以行動示範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在今日世界中,這依然適用。《美國心理學會》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多項研究顯示:友誼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科學上的正向關聯。親密友誼能幫助人減少憂鬱與焦慮的風險,在壓力下提供情緒支撐,並在困難處境中穩定心臟活動。相反地,孤獨則會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與早逝的風險。[1]
✅ 良友 = 減少憂鬱、焦慮與壓力
❌ 孤立 = 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與早逝的風險
友誼對我們的屬靈生命與整體健康至關重要,這一點無庸置疑。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建立並維持友誼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大學年齡的學生來說更具挑戰性。
我在一所四年制公立大學工作了超過 36 年,其中大部分時間擔任學生協助部副主任,目前則在校園諮商中心擔任心理健康諮商師。在這段期間,我親身見證了學生在人際連結與孤獨感上的掙扎。儘管孤獨感一直存在,但我發現學生與他人建立聯繫的困難與孤立感在這些年來顯著增加。
大學生與孤獨感
大學生面臨孤獨問題,部分原因在於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期困難重重。近年來,家長過度干預孩子生活,使得許多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加上高中的學術標準放寬,以及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讓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更難適應新的環境。
另一個因素是所有學生都被推向大學教育的趨勢。由於入學政策改變與《美國殘疾人法案》的保障,近年來即便是有健康或心理健康困難的學生,例如患有社交焦慮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者,也能在校園內獲得相應協助。然而,這些學生往往缺乏建立人際關係所需的社交技能,若缺乏額外引導,便難以與人建立深厚友誼。
科技與社交疏離
我們也不能忽視社交媒體文化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諷刺的是,原本設計來拉近距離的科技,反而讓我們彼此更加疏遠。你或許看過這樣的景象:人們聚在一起卻各自低頭滑手機,幾乎沒有真實的互動。現代學生習慣於透過簡訊或社群平台交流,卻因此失去了面對面溝通的能力。透過文字溝通,無法讀懂肢體語言或表情,也難以準確傳達情緒。更糟的是,人們在文字訊息中往往更大膽說出平時不敢面對面說的話,這有時會引發誤會。
我曾遇過一些學生,他們原以為自己受了委屈,但在被鼓勵面對面溝通後,才發現事情並非如此嚴重。這顯示出過度依賴文字交流正在削弱年輕人建立真實友誼的能力。他們或許在網路上有一群「朋友」,但卻依然感到孤獨,因為缺乏真正的情感連結。研究顯示,孤獨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與學業表現和個人成就息息相關。Hoyt的研究發現,與校園資源和活動的連結程度與學生的留校率成正比;其他研究則發現,歸屬感、連結感與人際關係是學生留校率、茁壯成長與滿意度的最穩定預測因子。[2][3]
應對孤獨與隔離
面對學生的孤獨問題,大學有責任採取行動,幫助學生在學業與生活中取得成功。大多數四年制大學設有心理諮詢部門,提供個別或團體輔導,幫助學生提升社交技能與建立關係。但這些傳統模式往往不足以滿足學生對連結感的需求。
在賓州西切斯特大學(West Chester University),輔導員發起了「人性與韌性計畫:連結而非比較」(Humanity and Resilience Project: Connect. Not Compare),旨在透過促進真實社交連結來培養學生的韌性。
他們與校園合作舉辦兩場免費活動,提供美食、遊戲、抽獎與互動活動,並設計了需要彼此交流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輕鬆氛圍中自然而然地互動。活動設計者強調:
✅ 將活動帶到學生身邊,而非指望他們主動來諮商中心。
✅ 提供多元誘因(如獎品與食物),吸引學生參與。
✅ 規劃有結構性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或二人組中自然互動。
他們對計畫成果感到樂觀,並計劃在春季學期舉辦更多活動。我也將與我的大學合作,嘗試發展類似的計畫。[4]
處理社交孤立問題雖然充滿挑戰,但卻必要且值得投入。作為基督徒,我們不僅有專業責任,更有愛人的呼召。耶穌曾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 13:34)發展我們自己的友誼並鼓勵他人彼此連結,正是我們實踐基督之愛的具體方式。讓我們成為那些在孤獨者身旁陪伴與同行的人,並以真誠的友誼見證基督的愛。

Susan Mangold是美國賓州執業的專業心理諮商師,在大學校園致力於學生的健康與學業成功已超過 35 年。她同時教授研究所課程,並積極參與當地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教會的事工。在工作之餘,她喜歡健身、參與社區劇場演出,並與丈夫 Gary 一同旅行。他們育有五名子女,並在四個州與七個孫兒女共享天倫之樂。
参考资料
- Abrams, Z. (2023, 6月1日)。《友誼讓我們更健康的科學》。心理學觀察報,第 54 卷第 4 期。美國心理學會。檢索日期:2024年12月6日,取自 https://www.apa.org/monitor/2023/06/cover-story-science-friendship。
- Hoyt, J. E. (2023)。《學生連結:學生事務與學術支持服務在留校率中的關鍵角色》。
- Boyd, N.; Liu, X.; and Horissian, K. (2022年8月)。《社區經驗對高等教育中學生留校率與滿意度的影響》。《大學生留校率研究與實踐期刊》,第 24 卷第 2 期,337-365頁。
- Daltry, R. 和 Sibley, S. (2024年5月)。《以連結促進復原力與提高留校率:大學校園中有效計劃的指南》。2024年賓州州立高等教育系統(PASSHE)峰會發表,地點:賓州米勒斯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