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期
神国邻舍Kingdom Neighbors

「留」住生命,「守」护家

【实例篇1】

比地震更可怕的「灾情」

2008年5月末,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许多志愿者跨越重山峻岭陆续进入赈灾现场,其中包括陈老师的团队。在帮助和陪伴灾民度过最初几年的艰难之后,她发现自己面对另一个比地震更可怕的「灾情」:漫山遍野都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

这些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孩子,本应拥有比城市儿童更净亮的天空,如今却如迁徙途中落下的候鸟一般,被困在荒寂的山地,眼巴巴盼着父母归来,心中淤积着无处投放的思念,密稠的孤独如挥不走的雾霾,挡住了通往未来的视线。

根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51.7%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40.2%的父亲外出,8.1%的母亲外出,近半数父(49.6%)母(42.2% )在孩子六岁之前就离家打工。

在六千多万留守儿童中,46.5%留守时长超过两年,32%超过五年。 49.2%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发生过意外,18.6%的少女性侵案发生在留守家庭。

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但又无法离开工作。在这种「带不出」和「回不去」的矛盾中,留守儿童只能忍受骨肉分离的残酷事实,成为制度性孤儿,身心灵经历极大的考验。令人鼻酸的留守儿童故事,不胜枚举:

实例一:广东惠州博罗的林就万夫妇长年在深圳打工。七年之内,大女儿林文婷因蜡烛引燃大火烧成双脚残疾;小女儿林文思在提开水时被严重烫伤;二女儿林文容六岁在家用柴火烧水时引起大火严重烧伤,脸跟胸连在一起,眼睛因拉扯而闭合不上,双手双脚畸形严重,被人称为「鬼孩」,四年没有出过家门一步,更没上过一天学。

实例二:十三岁女孩小敏的父母十年前离家打工,一天,当小敏撞倒三岁的玩伴琪琪后,做了一个最极端的选择:抱起琪琪,扔进粪池中。小敏随酗酒的祖父和多病的祖母长大,那一刻,习惯了自己面对问题的小敏,无法面对自己的恐惧,无法逃走,便选择掩盖。

这是留守儿童的悲惨世界。他们的生存状况,一次一次以残忍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早在2006年的《中国青年报》上,留守儿童就被称为「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

爱能成为能够疗伤的愈合剂

「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庭,何等大的需要!但愿凡有爱的心,都不畏惧与悲惨世界贴近。成为能够疗伤的愈合剂!」地震之后被留守儿童境况牵动的陈老师,如此发出呼吁。她积极鼓励更多人关怀留守儿童,让自己变为爱的使者。

的确,留守儿童引发的各种揪心问题,已经引起一些充满爱心的机构和个人付出行动,切实地帮助这些孩子。两年前返回家乡服事当地留守儿童的王弟兄便是其中一位。他说:「这是从神而来的呼召。」起初,王弟兄在自己家中开设了一个留守儿童托管班,透过学习辅导和陪伴关怀,把爱带给身边的孩子们。一段时间后,王弟兄跟当地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们合作,两周一次进入孩子们的学校,透过教导英语和素质拓展活动来服事他们。

近年来,愈来愈多机构提供服务留守儿童的项目,内容丰富多彩,有营会、嘉年会、入户探访、社区活动等。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值得你我付上热情,付上爱。」这是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他们接触到许多留守儿童,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背景,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一个明显的共同需要:感受爱,表达爱。

在一次夏令营中,孩子们接到一份特殊作业:「给我五分钟」,要求孩子们每天用五分钟向身边和远方的亲人,用言语表达鼓励和赞赏。开始还都觉得难为情,但在几个人的带动下,所有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还挑战更高的难度:「用手机打电话给远方的亲人,不但说好话,还要唱好歌。」电话一个接一个拨通后,孩子们大合唱的声音通过手机传到遥远的地方,电话的那一端,只听到一声声惊讶、感动甚至哽咽的回应:「谢谢!谢谢!」孩子们在夏令营里学会了表达爱,是因为他们在志愿者的身上先感受到了爱。

▲王弟兄为家乡留守儿童所开办的英语辅导班。

雾霾之上的阳光

孩子们的心何等需要爱的滋润,一点点的关怀就让他们倍感亲情的温暖。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对父母的印象是如此模糊,志愿者老师俨然已经填不了孩子们心灵的空缺。

泰戈尔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记得我的母亲,每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

愿我们的梦想,也让每一个孩子们抬起头时,可以透过浓密的雾霾,感觉到天父不变的慈爱目光定睛在他们身上,听见天父温柔恩慈的声音对他们轻语:「我总不撇下你,也总不丢弃你。」(希伯来书13:5)


作者小档案

晓秋,自2005年始涉足文字事奉领域,从事基督教图书、杂志编辑、翻译工作至今。现任一文字工作室主任及一家杂志主编。

赵静,在一杂志社事奉,自由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