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期
神国邻舍Kingdom Neighbors

一个鸡蛋的故事

林明膽一門四代宣教中國

采访/杨韩甲华

圖/徐璇、林鳴達、林銘立

「為甚麼隨隨便便下火車?」派出所所長冷著臉審問。

「我要回家!」這個白皮膚、高鼻子的德國佬說。

1981年,當中國向西方世界打開了大門,林明膽博士(Dr. Werner Bürklin)進入剛建造的德國波昂中國大使館,申請簽證,一心想回到兒時的故居江西尋根。

開放初期,中國政府鼓勵外國人旅遊,景點規劃在幾個大城市。林明膽卻特意不乘飛機,從廣州跳上一列開往偏遠地區的慢火車,晃晃悠悠,哐哐噹噹,打個盹,醒來,看到一個眼熟的地方,連忙提起行李一步邁下車。

乘務員大嚷:「欸─!外國人不能在這裡下車,快回去!」林明膽杵著不動,直等火車時間到點離開了,他被送到派出所。

所長責問:「你來這裡,到底想幹甚麼?」

為何明膽干冒禁忌,在內地江西下火車?這要先了解他的家庭背景。

農夫的挫折

明膽的父親林立德(Gustav Bürklin)與母親斐琳達(Lina Pfeifferling)原籍德國,年輕時立志去中國服事神。琳達於1925年完成修習護理,而立德於1926年神學院畢業,透過不同的差會,抵達中國內地的的宣教工場,才彼此認識,締結連理。

來到中國,德國人首先要突破雙重的語言關卡。他倆先去英國學習英文,再拿著一本英中字典艱難地轉型學習中文。接著要面對環境中那些百萬雄師的臭蟲、污染惡臭的水源、特異的食物,以及其他種種生活的困窘。還要在中日戰爭時日本無休止的轟炸,及國共慘烈內鬥的夾縫中逃命求生。明膽就是在父母躲避大小戰爭,顛沛流離時,於安徽蕪湖呱呱墜地。

宣教士沒有安全保障,屢遭殺掠搶奪,一次林立德聽到又有暴徒來搶,就將妻子和襁褓中的長子弗立德放在小舢板上逃難,弗立德尖聲哭叫,林立德只好將他們帶回宣教站,琳達母子因此和死亡擦身而過。而坐著那個舢板離開的三位女宣教士,從此沓無音訊。宣教士來到中國服事,命懸一線。他們在神前,是用生命作承諾一生奉獻的信物。

林立德與斐琳達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當政權易手,政府下令所有外國人都得離開時,他們猶如農夫,在江西勤懇開荒了25年,帶領出信主的人數,還不到兩隻手的指頭數目。工作了那麼多年,果實卻如此稀少,對他們是極大的打擊。1

雞蛋的惶惑

林明膽在父母宣教的江西度過無憂的童年,南城的小溪流,翠微峯崎嶇的山路,都留下他歡樂的身影。當政府下達離境令,宣教士得先通過審查,沒有危害政府的作為才能放行。林明膽和哥哥只好先走,兩人黯然揮別父母和神州大地,搭乘一艘髒亂擁擠的小船,輾轉投奔斐琳達的家人。

1949年春天,18歲的明膽經過好一番周折,雙腳踏上了德國地土,沒有歸根的喜悅,卻有惶惑和不解:「難道中國不是我的國家?難道那裡不是我的家鄉?難道我不該留在那兒?」終其一生,明膽自詡為雞蛋:外面是白色,內中包著一顆黃色的心,一顆認同自負又古老民族的中國心。

▲林立德與斐琳達(後立者)於中國宣教25年直至被迫離開。

歡迎回家

「你說『回家』甚麼意思?」

「我以前住在這兒。」

明膽坐在派出所所長前,些許不安。他決定不說謊,誠實回答父母和自己的經歷。

拿出王牌─江西省核發的身分證,上面有他16歲時的照片,和中文寫的住哪街哪道的地址。

所長詳細端詳照片,微露笑容,伸出手說:「歡迎回家!」不到三個小時,明膽得到一張特殊的通行證,准許他到任何一座想看的城市或村莊參觀,還配備了一部車和一位翻譯。

三十多年後,明膽回到魂縈夢牽的山河故土,這片他成長的家鄉!

為神憂心的事而憂心

「青年歸主」(Youth for Christ)的皮鮑柏(Bob Pierce)牧師曾在上海帶領聚會,他發出挑戰:「誰肯將基督的救贖信息,帶給這個迷失的世界?」熱情澎沛的青少年林明膽走到台前回應,「我肯去!」他跪在地上,立志一生全獻上,服事耶穌基督,只「為神憂心的事而憂心」。

明膽初到德國,在卡塞爾(Kassel)城和「青年歸主」聯繫上,他建議何不在這歷經浴血戰火,70%成為廢墟的城市舉辦一場佈道會。「青年歸主」欣然同意,派出講員和同工的四人團隊,同時幫忙租下一個基督教機構新建的大禮堂,展開佈道。

首晚,人來得稀稀落落。機構的主任牧師在樓座冷眼觀看:一個從亞洲冒出、不熟悉在地教會、沒人認識的窮小子,要舉辦跨教會的福音聚會,真讓人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

然而,第三晚結束後,主任牧師竟然走向明膽,讚賞道,「你們傳講的真理信息,扎實又合乎聖經,我會大力支持,成為你的後盾。」

從此,參加人數起飛。結束那夜,人潮蜂擁,坐滿了禮堂、樓梯,綿延到廳外走廊。老少成群,令人驚歎地上前來,決志追隨耶穌,也點燃起明膽尋找失喪靈魂的熾烈熱情。

這個20歲的青年洋溢著不凡特質,他對神深刻委身,日日認真活出基督的生命。親戚有意讓他繼承印刷店的事業,這是德國戰後新興的黃金生意,肯定一生富裕無虞。同時,幾個宣教機構也向他伸出邀請的手,甚至期盼他成為典範,震醒年輕人,要在耶穌基督裡有真誠及信心的委身。

明膽站在交叉路口,天人交戰著。神藉著不信主的親戚提醒他:「一個人不能服事兩個主人,你不能既服事神,又服事財富。」(參考馬太福音6:24)。徹夜禱告,他用雙膝尋找出了明晰堅定的抉擇,同時也寫了一封六頁長信向父母稟明自己的思辨和掙扎,並請求父母來印證。在上海奉獻三年後,於同一天,1951年6月11日,他在德國跪下,交出全人,踏上全時間服事神的道路。

▲林明膽牧師2001年於安徽合肥講道後與會眾親切交談。

全球性的基督徒領袖

明膽多年於「國際青年歸主協會」(Youth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服事。先後主導荷蘭、德國、加勒比海等地的事工。後來接掌執行總裁職分,主持這一個龐大的世界性事工,向全世界青少年傳福音,帶領成千上萬的青少年信主,並且栽培他們服事主。他曾同時身兼德國「葛培理佈道協會」總幹事,是葛培理長年極為倚重的同工。

葛培理曾經於1983、1986及2000三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辦基督教界歷史上聞名的「巡廻佈道者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Itinerant Evangelists)。他的異象是讓那些推著腳踏車穿越濃密森林,從一處到一處傳講福音,忍受艱苦、貧窮,有時遭到迫害的草根使者,一起來接受扎實的培訓。

1983及1986兩屆大會委任林明膽為主任,執行籌備。他服事過大西洋兩岸的「青年歸主」,熟悉地緣,人脈豐富,而每屆仍需近一年的籌劃和推動。他風塵僕僕,奔走遍訪超過125個國家,到處講解大會異象,協助各地組織遴選委員會。

「阿姆斯特丹83」超過五千人參加,70%來自第三世界國家,極大部分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都未曾參加過任何研討會,更別說出國。十天中,這些福音使者聽教導、受啟發、被鼓舞且得激勵。早晚都有九種語言同步翻譯的共同聚會,間中也有超過100個研討會及工作坊供與會者選擇。大會在參加者回應呼召、莊嚴承諾回國去傳講耶穌的高峯中結束。

「阿姆斯特丹86」有來自174個國家及屬地,逾萬人參加,28國媒體在場爭相報導。全球播放大會節目超過一萬兩千次。聯合國正式文件裡宣稱,人類歷史中舉行的聚會,不論宗教性或世俗性,「阿姆斯特丹86」是最多代表的研習會。而明膽認為這是預嘗將來新天新地大聚會的滋味。

明膽年輕時在德國從巡廻佈道起步,逐漸接受不同的責任,後來以幹練的行政能力服事神。在聚會中,他也重新回應巡廻佈道的呼召,是個大有恩賜被神重用的福音使者。

重回中國之前,明膽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基督徒領袖,並在宣教史上寫出輝煌的一頁。若要一一記錄,數百頁的篇幅也難以盡述。

卅年跨度的斷層

明膽終於「回家」了,81年代他詢問熱忱歡迎的江西官員,「從前那個宣教站在哪兒?」沒有人聽得懂他指的是甚麼。

「這個鎮上有基督徒嗎?」

「沒囉!在文革的時候全都被清算掉了!」

絕望中,竟然找到一位九十多歲老太太,她還記得外國人曾經住過的「亞穌堂」(當地方言的「耶穌」)。明膽進到父母以前宣教的大房宅,現在成了消防站。文革期間,政府接收所有的宗教建築物,改為倉庫、工廠、會議廳等,種種非宗教的用途,實體教堂消失了。

他在《耶穌從未離開中國》一書中寫到2,教會的景象一片荒蕪。文革期間,有系統的神學教導和培訓計畫蕩然無存,雖然賦有盛名的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直到1966年才關閉,實際上這中間大約有30年(1950到1980年)的斷層。他禁不住憂心,等到教會重新開放的時候,許多牧師都已達七老八十,到了退休年齡,他們的工作誰來承接呢?

▲「中國夥伴」協助建立江西聖經學校,林明膽牧師及長子林銘立牧師於2002年參加奠基禮。

中國夥伴

為了更有果效的服事中國教會,林明膽博士於1989年成立「中國夥伴」(China Partner)。3

明膽的小女兒林鳴達(Linda Pervenecki)娓娓道出摯愛中國的父親,往來中國近100趟的旅程中所成就的事:首先籌集資金,從老家江西省開始幫忙建立實體教堂,接著邀請他的朋友組團,都是世界各地有名的佈道家、神學教授和牧師,到不同教會及神學院,透過講道與授課,培訓中國牧師、神學生及教會的同工。

▲林明膽牧師與林英格師母於法國就讀神學院時相識,一生相愛相扶持,至死不渝。

林明膽博士曾住在佛羅里達州柏卡鎮(Boca Raton, Florida)的老人輔助公寓裡。由於新冠狀病毒肆虐,不能見客的禁令,女兒林鳴達提供他們2020年4月電話對談的錄音摘要:


鳴達:            爸,您為甚麼要創建「中國夥伴」?

明膽:            我出生在中國,記得小時接觸的都是中國人,覺得中國已成為我的故鄉,我的祖國。很自然的就想幫助中國。

鳴達:80年代,您回到中國,覺得中國有甚麼需要呢?

明膽:            有很多需要。許多人在家裡敬拜,我想幫助他們建一個實體的教會,在教堂裡敬拜神。這是我創建「中國夥伴」的初衷之一。

鳴達:            所以您籌募資金,從淵源最深的江西老家著手。

明膽:            妳說得對!

鳴達:            中國有很長的時間關閉了神學院,教會需要牧者培訓。

明膽:            是的,好多別的國家的牧師可以來幫忙。

鳴達:            1991年您組織了第一個團隊到南京,成員都是您宣教的老朋友,學生受益很大。(成員來自德國、牙買加、紐西蘭和美國的著名神學教育家,在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講學十天。)

鳴達:            您經常提到死後要埋葬在中國,因為您覺得這是您的故鄉。

明膽:            是的。我生在那,長在那,和中國有特殊的親密關係。

鳴達:            我們從小就聽您講有關中國的故事,大家都愛聽。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跟著您到中國。總是見您一到中國就舒服、自在得不得了,好像變了一個人,如魚得水。您喜歡那裡的文化、飯菜、美食,自然而然地就將對中國的愛傳遞給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

鳴達:            您對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想說點甚麼嗎?

明膽:            擁有中國文化背景是一件多麼讓人自豪的事,中國幅員廣闊,有燦爛悠久的歷史,不論你們住在美國或是甚麼地方,都要以此為榮。


后记

此文尚未落版,7月6日竟傳來89歲的林明膽牧師詳和地安息主懷的消息。誠如「中國夥伴」的董事徐璇所說:「天門為他打開,天使呼招迎迓,有聲音傳來『做的好,良善忠心的僕人!』」神的忠僕已經榮耀地回到他嚮往的另一個家─天上的家鄉了!



1.         明膽回到家鄉,見到父母親當年的小廚子,分離35年後,竟然在家裡牧養教會。文革期間,教會雖然被迫關閉,但是信徒卻增長,足證耶穌從沒離開過中國。
2.         林明膽著,徐立德譯。《耶穌從未離開中國─故事餘留未報導的部分》(香港:方舟,2008)第198頁。
3.         網頁https://chinapartner.org/, 電話(303)795-3190。


杨韩甲华,投身文字及跨文化聯姻家庭事工。本刊特約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