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以爱为动机与动力

【慕義&行義】回應篇

如何表現愛?

「愛情如死之堅強,……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參雅歌8:6,7)

這幾節經文歌頌愛情,也是孔茂功主教(Bishop Michael Bruce Curry)主持英國皇室大婚時,用來祝福、勉勵新人的話。

婚姻、家庭需要堅定、委身的愛來培育和維護;耶穌要求門徒「彼此相愛的心」。神要我們先盡己所能愛祂,且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

愛,是基督跟隨者的記號,也是從神而來無可推諉的誡命。

初代教會中,外邦弟兄以經濟資源供給猶太弟兄之需。並謹慎飲食,不讓吃喝的自由絆倒信心軟弱的肢體。這是體恤主內家人的實際表現。

今天的教會中,又如何表現愛?

有人致力宣講福音,有人關懷弱勢群體;有人透過社群媒體做見證,有人站在街口發單張;有人在群眾面前證道,有人在密室裡禱告……

無論是怎樣的傳遞方式,基督徒持續以或傳統、或創意的管道,把神的愛傳出去。

只是不同的方式也帶來偏頗。當我們忙著「分別為聖」之時,是否把「稅吏與罪人」摒除聖殿之外?當我們「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之際,是否忍著心對缺乏的人說:「平平安安地去吧」?

同樣的,我們是否在替弱勢發聲之時,妥協了真理,因為「不可論斷」?是否在滿足人物質缺乏之際,刻意避免提到屬靈話題,免得遭指責為販賣福音?

愛上帝與愛鄰舍難道互有牴觸?福音和公義真是只能二者擇一?

耶稣如何做?

吳淑儀在本刊52期〈第三雙眼,第三條路線〉一文中,挑戰讀者效法基督,以真理的眼光走出十字架救贖之路。讓我們仔細觀察、思考福音書的幾處經文,來看看主耶穌如何做。

在醫治癱瘓病人時,耶穌首先宣告他罪得赦免,卻也沒有忽視此人身體的病痛,當眾醫治,使這人完全復原。(參馬可福音2:1-12)這個例子中,耶穌選擇先赦罪再醫治,病人身心靈都得康復。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中,耶穌指出人的歧見,要求律法師以愛上帝的心為本,以恩慈和憐憫待人。(參路加福音10:25-37)祂對律法師的教訓,也是對我們的教訓—不要讓歧見阻攔憐憫,而憐憫需以對神及對人的愛為出發點。

四本福音書都載述了五餅二魚的神蹟,然而耶穌並沒有放下祂宣揚真理的使命,在餵飽五千人之前與之後,耶穌都在傳道。約翰福音更詳盡寫下耶穌甚至以一番甚難的教訓,讓那些只為吃餅得飽的門徒離開祂。(參約翰福音6:1-15,22-66)耶穌沒有以餵飽飢餓的人來吸引人聽道,反倒是靈命飢渴的人受真理吸引,甚至不顧身體困乏,專心聆聽。耶穌出於憐憫(參馬可福音6:34),在供應靈糧之際,亦不忽略物質糧食。只是祂最終要求的是「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接受祂的福音,好得永遠的滿足。

耶穌是重福音輕公義,或是先行善後傳道?事實上是按情況而定。當公義與憐憫的需要緊急時,耶穌絕不輕看;而再多的餅和魚,也無法滿足心靈的空虛,耶穌並不忽視人類終極的需要—救贖。

對耶穌來說,福音與公義不是二選一,而是兩者相互成全。而祂所做的事,都是基於對父神的順服,以及對人的慈憐。

真愛之所在

被譽為「現代宣教之父」的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領受神的呼召進入印度傳福音。在惡劣的環境下,克理堅守傳福音的使命,終於在宣教七年後收成第一個果子。他也與同伴把整本聖經譯成印度幾種主要方言,並建立一所神學院。

在逾四十年的宣教生涯中,克理大概只領了七百人信主,在人口稠密的印度,比例可算小之又小。然而他不僅關心印度人的靈魂,同時也為社會的不公義發聲,成為廢除印度「殉夫」(sati,寡婦於丈夫的葬禮上投身火堆,或稱焚燒寡婦)、殺嬰等傳統惡習的關鍵人物。

宣教士克理所做,無論是傳福音或行公義,都是出於對上帝與對人的愛。

環顧四周,教會內外,是否還有身心靈受傷、缺乏的人?你我是否願意跨出信心及勇氣的一步,以分享生命中各樣有形無形資源的方式,來愛這些人?

我們能愛人,因為我們愛神;我們愛神,因為神先愛我們。也願這位以愛為名的神,不斷給我們愛人的眼光與力量;願從神而來的愛,成為我們繼續行公義、好憐憫的動機與動力。

正如一首中古世紀詩歌歌詞所述:真愛之所在,神在。

「當愛是道路,就有無私、犧牲與救贖。當愛是道路,世上再也沒有飢餓的孩子。當愛是道路,公平如同大水,川流不息;正義如同溪流,源遠流長。當愛是道路,貧窮會成為歷史;當愛是道路,地球會成為聖殿。當愛是道路,人們會把武器丟棄在河邊,不再研究戰事。當愛是道路,會有許多美善的空間給神的兒女;因為,當愛是道路,我們彼此相處如同家人。當愛是道路,我們明白神是愛的來源,而我們是兄弟姊妹,神的兒女。這是新天新地,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人類家庭。」

~孔茂功主教英國皇室婚禮信息節譯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主日學老師,喜愛學習、分享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