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创意,就是游于艺

创意是什么?

台湾创意人詹宏志曾说:「创意思考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至少是一种可训练的技术。」

甚为同意!创意不是在某时某刻瞬间发生的事,而是一种可以操练出来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操练时时活在一种创意思考的状态里,让人生各样际遇和感受都成为创意的养料。在生活里、工作上、服事中,都尽量采用富有创意的态度来思考和面对。

创意思维又是什么呢?就是面对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人、事、物,尽量朝下列几个特点去努力:

创意,是从一个问题开始

赖声川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个题目。」

创意研究家Ray & Myers说:「或明或暗,创意永远是从一个问题开始……你创意的品质也决定于问题的品质。」1

如果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意。我写过一篇小说〈脱轨〉,就是想要了解灵恩里的医治。面对这样的题材,我先问通常什么样的基督徒会寻求医治?他们和从不渴慕参予医治权能的基督徒有何差别?是否有可能原本不相信医治特会,但若有朝一日自己亲人罹患重病,药石罔效时,也会想要一试?然后,又是什么样的人会被神使用成为灵恩医者?这有医治权能的人一朝若犯罪,是否还能继续成为医治能力的管道?

▲创意,从一个问题开始。

至于得到医治的疾病,好像医治大会里听到的得胜例子,最多的是长短脚、头疼或癌症之类。如果今天是想要医治心理问题呢?可不可以得到医治?再推一步,如果是得了唐氏症或重度智障呢? ……整篇小说可以说是被一连串问题推着创意走。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故事就要设计相关的处境和情节来寻找解答。

然而,出题虽是创意的源头,出什么题目本身也需要很多的创意,一个深有创意之人,常会问出让人心中一亮的问题。然后解题也需要创意。简单的题目会创造简单的挑战;复杂而具深度的题目,则会促使创作者寻找复杂而具深度的解答。

作家安东尼‧杰(Anthony Jay)说:「没创意的头脑可以看出错的答案,但需要有创意的头脑才能看出错的题目。」

赖声川也说:「创意真正的深度在于题目本身拟定的过程。」而这又和个人的深度、情感、欲望和智慧有关。超凡的智慧能够提出超凡的题目;超凡的方法能够作出超凡的解法。 2

很多研究者都发现最有创意的团体,擅长找到新问题超过解决旧问题。 3对一些问题和冲突若要有新的答案,就要有新的问题。所有的艺术家和发明者其实都不在发明解决办法,而是发明问题来找到答案。如果你的问题无法把你带到新鲜创意的想法,就回来审查问题。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现实,就先改变焦点。如果你想改变焦点,就改变你问自己的问题。」—Tony Robbins.4

也可说你若想要一个绝无仅有的想法,就要有一个绝无仅有的问题。

创意,是一种深刻咀嚼经验的工夫过程

「创意不能超乎一个人的经验之外。」─詹宏志

若说创意是一个过程,这和我们所说的天外飞来一笔,瞬间发生的时间感很不一样。创意的产生,实际上要走过一段长长的过程。因为创意必须经过一种深刻咀嚼经验的工夫。而且无关你经验多少,而在于你咀嚼有多深刻。

美国作家伍尔夫(Thomas Wolfe)说过:「对于艺术家来说,人类经验的无限性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经历的深度和浓度。」人的敏感度决定感受经验的浓度。对他人可能若无所觉之事,敏感者却可能已痛得扎心,会努力想要拨开那环绕的浓雾,辨识远方传来的雾笛。

然而敏感虽然可以感受得深,却无法创造生命的深度。创意顾问Charles Thompson说:「创意和个人特质或才干不太有关,反而是和一个过程有关。」画家、设计师和作家比号称「没有创意」的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创意过程中尝试摸索。创意绝不是一个内在器官,或者天生有或没有,而是一个思想的工程。

创意点子也需要时间和养分来酝酿成形。好像一开始把创意的点子种在沃土里,给它时间去慢慢开花结果。很多作家都分享一个题材可能五年、十年后,才真正能书写成书。改写,绝对也是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体的一部分。不要紧紧拥抱已有的文字不甘心更动,如果怎么改都改不了太多,就表示这篇文章已到了创意的饱和了。

▲创意点子也需要时间和养分来酝酿成形。好像把创意的点子种在沃土里,然后给它时间去慢慢开花结果。

创意,是集思广益的衍生过程

中国人说的「集思广益」,已在历史中被深深验证,例如:马蒂斯继承梵谷、高更及赛尚的画风,诗人庞德和艾略特。

艾略特的〈荒原〉一诗,据说曾被另外一位诗人庞德和艾略特的太太大量编辑过,划掉一行又一行,然后写出他们的建议。最后发表的版本,是艾略特原稿的一半。

▲创意,是集思广益的衍生过程。

苹果电脑的创立人贾伯斯和沃兹尼克(Wozniak),一个提供远景,一个提供技术。披头士的爵士乐创作者约翰蓝侬(John Lennon)和麦卡尼(Paul McCartney),蓝侬比较随兴,喜欢搞怪。保罗麦卡尼则比较擅于和人周旋,有组织。因此披头士对外的公关,都靠麦卡尼去疏通。

▲披头士的蓝侬比较随兴无次序,喜欢搞怪。保罗麦卡尼则比较擅于和人周旋,有组织。因此披头士对外的公关,都靠麦卡尼去疏通。

还有一种是从时间历史中演变的集体创意,在前人创意上不断重新诠释、开发、改进,例如:电报、飞机、电邮、大富翁游戏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模式,那些很有创作才华的创作者,会常常和他人交换想法或资讯,从而扩大分享创意的心智容量。在分享中,可以说是在开垦、种植,也在养育一些创意想法,就像种一棵树或任何植物,只要条件够,环境肥沃,就有可能长出东西来。

如此说来人的头脑岂不让人赞叹?我们可以思考几千年前的想法,也可思想十万八千里远的人的想法。今日我们所思考的,很可能几百年后也会有人想到。越邀请人来评析、享受或改进我们的创意,我们的头脑越会被扩张无涯。想想,无边际的思考能量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会有多少可能?

「创意的成功关键是『组合』,组合的成功关键呢?数量!数量!数量!最大数量的材料,最大数量的假设。组合需要材料。材料愈多,愈有可能发生有用的组合。材料的来源呢?毫无例外,一个是阅读,一个是阅读。」—詹宏志5

「创意人不一定是学者,他关心的阅读行为是『多』,而不是精。也就是说,一个是『博览群籍』的人,可能是容易成为创意人的人。」—詹宏志

所以阅读仍然是接收新想法和观点的最佳途径。但是,因为记忆有限,要能同时激发多元思考,最好能辟出一段大量阅读多元化书籍与文章的时间来集中阅读。

脸书创办人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每年都会订定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突破计画,并且确实执行。 2015年他决定要每两个星期读一本新书,学习不同的文化、信仰、历史和科技。他的阅读时间着重在周末一次六、七个小时。而且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专家,他认为若想深入了解一个题目,阅读书本所得到的知识比透过一般媒体,来得更深入透彻。他决定减少浏览媒体,增加读书的时光。

集思广义除阅读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若往来皆鸿儒,或者结交的全是创意朋友,聚会场合或在沙龙或咖啡馆或小酒馆,可以想像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在连连碰撞?

海明威、费兹杰罗、维吉尼亚.沃尔芙等作家都没待在这自己书房里皓首穷经,反而是活跃在一些社交场合里浅语深谈。现在有了网路,更是一创意的温床,透过文字的启发火花创意四窜。

据贝尔通讯研究所(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1980年代末期所进行的研究6,人与人之间实际的接触,对于创造性质的工作影响甚大。纵使到了笔记型电脑和智慧型手机普及的现代,最佳的创造性工作成果仍然是产生自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接触。因此只要有机会,还是鼓励大家要参加读书会或者文人社群来增加面对面的机会。

创意,永远会透过人与人的脑力激荡而集思广益。

创意,是一种整合能力

研究调查显示,我们头脑充满了内在协调和整合的能力,即使看起来是独自一人产生的想法,也可追溯到先前不同阶段的整合。 7

美国舞蹈家和编舞家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曾说:「我是一个贼…。我从最好的那里偷取,刚好是─柏拉图、毕卡索。」很多伟大发明都是来自前人几代的努力,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来自空无。对很多创作者,灵感和想像力不是从空白一张纸或桌子产生出来的成品,而是来自咖啡桌、对话,或者参考无数多的设计范本或生活际遇。也可说今天的顶尖创作者或艺术工作者都是创意收集者和整合者。

▲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曾说:「我是一个贼….我从最好的那里偷取,刚好是─柏拉图、毕卡索。」

「创意很少是从无到有的发明,比较多的是『有效的模仿』、『改良性的主意』或『拼凑式的创造』。」—詹宏志

「每天有四个思考过程在创意的核心里:观念转移、观念结合、观念延伸、观念创造。」8 —Keith Sawyer
我们每天可以操练下面几项创意整合工夫:

旧酒装新瓶

重新改写童话或者文学经典,让熟悉的素材变成让人望来陌生又新鲜的艺术。也可以时时变通着法子来作同样的事,这些都是创意的操练。小到改一个食谱,猜想小说或电影的下一步发展或结局。大到采用同样的创意过程,可以产生伟大的交响乐,科学发明或者工业发明,就像那首佛斯特(Frost)的诗〈走一条未走之路〉。相信我们每个人永远都有,改变世界一点点的能力。

许多创意也都是在旧有的条件上来创新,食谱、甜点,中菜西吃,西菜中吃,冷和热的结合,火烧冰淇淋,油炸冰淇淋……。组合概念或组合实体,因为组合让旧有的元素发生不同的意义,就是一种再创造。

在不相干中看出彼此间的相干

「创意是将似乎不连贯的的事物连结在一起的能力。」—作家普罗姆(William Plomer)

早期文字处理机(word-processor)的发明,就是打字机加上个人电脑,组合出来的是早期台湾的王安电脑。创意的精髓,常在于不相干事物间的连结,因此在各样组合中也需要有想像力,从不同事物的连结方式中来创造新颖的创意。

有创意的人,永远有能力将生活中各样不同领域的信息连结起来,或到历史中去发掘已被遗忘的的创意和实践。这就牵涉到「知识的挖掘」(knowledge mining)9,挖掘出来的知识愈多,能够连结起来的点就愈多,可以创造出来的模式也愈多。也可说知识的挖掘,是为创造力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创意,大部分从对话中产生

早在口述时代,苏格拉底曾十分抗拒文字的发明和书写,因为他认为知识的产生是出于对话,大家在市集中你来我往的活泼对话中,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火花。他怕知识一被诉诸于文字后,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单面的述说,知识发展的生命马上就会因此而僵死,从而误导后代。可见对话对于思考和创新的重要。

在谈论中激发火花的例子,在十九、廿世纪的西方简直不可胜数。十九世纪欧洲思想之都维也纳正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维也纳城大量的咖啡馆成为繁星们的养成之所。当时维也纳的小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甚至信件可以寄到咖啡馆,晚礼服也可以寄放在那里。譬如维也纳的Café Grien-Steidl 咖啡馆就有包括了茨威格等大人物的常常留驻。

▲十九世纪欧洲思想之都维也纳正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维也纳城大量的咖啡馆成为繁星们的养成之所。图为维也纳的Café Grien-Steidl 咖啡馆。

从科学家马图拉(Humberto Maturana)和维里拉(Francisco Varela)的研究,也发现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和选择生活的方式,都和对话有关。他们认为自从远古人类围火而坐分享彼此的故事时,对话就成为彼此表现关心和分享知识的方式。在人与人的对话中会产生两个功用10:自我强化(self-reinforcing)和意义创造(meaning-making)的网络。闲聊也可揭露一个人许多的线索,会不断地表达自我,也会表达出他的生命所重。

这是为何男女约会,谈话往往占很重要的部分。在对话中我们了解对方,也感觉自己被了解。正因人是活在语言里,也活在因语言而形成的行动节奏里,我们能透过自己所参与的对话网络去「催生出一个世界」。对话是任何行动─组织、社群、社会等社会制度的命脉与动力,是人类用来合作思考和协调行动的核心流程。

在人类各种集体学习与共同演化活动中,具有生命力的对话过程绝对是其中的核心要角。反过来说,任何会扼杀生命力对话的元素,在社群中也都要努力地去除。

通常最有创意的对话,多半即兴,不太能设计引导,有点像即兴话剧里的对话。每个人都在诠释前面另外一个人刚说过的话,然后在一个新的方向中发展下去,出乎意料之外的创意就会在社群中出现。平等而公开的对话,也是解决共同问题最有效的方式。讨论的气氛既非辩论,也非闲谈,而是有针对性的深度汇谈(dialogue)。

创意,是带着玩耍心的一场游戏

「我的工作是游戏,一个非常严肃的游戏。」—画家艾许尔(MC Escher)11

「我不知道世界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来说,我像一个小孩子在海滩上玩耍,打发时间,这边捡一颗更平滑的石头,那边捡一颗更美丽的贝壳,同时真理伟大的海洋环绕着我,等待我去发掘。」—牛顿

创意不能太严肃,身怀大任要传福音的动机,往往让我们写出来的文字过于说教,让人难以接受。我们需要在玩耍中,玩出各种传福音的可能性、变通性和变化性。也只有轻松的玩乐,才会让我们更愿意冒险,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玩的过程里,没有压力、没有一定的期望。玩耍,也是创意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几世纪以来,音乐家、画家、文学创作者和舞蹈家都是用玩的方式来创作。在玩的过程里,没有压力、没有一定的期望,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大陆作家毕飞宇就曾说过他有一度曾经为了去自己的哲学语言,每天在桌上花一段时间乱写。他说那时乱写的目的性并不很强,纯游戏色彩,充满了童趣,像哄着自己玩。他说:「写小说有绝对严肃的一面,也有嬉戏的一面。……对我来说,写小说的过程既是一个争取内心自由的过程,也是一个刻苦训练的过程。」12

因此,我们应该把「玩耍」计画进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Google施行著名的20%时间方案,适用所有google工程师。每花四小时处理公司的正式工作方案,就必须花一小时在自己特别钟爱的方案上,由自己的热情与直觉主导,他们把这叫「空间创新」(Innovation Time Off)。其实是仿效3M先提出的「15%规则」(the 15-percent rule)。唯一的要求是半定期地向上司说明他们最新的进展。大多数的工程师都是从一个点子飘到另一个点子,在这游刃有余的空间里创新,推出有名的Gmail, Google Talk, Google News, Google Reader等,50%的新产品就此面世。

其实这一代的人都很会玩,电子游戏是他们的成长经验13,因此,这一代人基本上也在用自己的游戏经验,在金融、教育、体育、生产、医药、音乐和艺术等领域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玩耍生创意,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游于艺」。

放到写作里,就是学习和自己的五官感受抽离,和自己的第一印象抽离。也从我们最先有的点子中抽离,因为第一个想法总是逻辑性想法,是大家可比较可以接受、安全的。有创意的人会寻求不熟悉、陌生或不同的想法,且永远是对自己第五或第十个想法有兴趣。在创作时最常要问的就是:「还有呢?还有什么?」

如果觉得自己不具备创意智商,可以重新调整生活和工作,把玩乐架构进去,把生活里各样障碍或难处,当作你游戏中需要过关的关卡。带点天真和傻气,把玩乐从硬性置入生活,到培养出一种玩乐思维和组织社群的文化。

玩耍,永远是创意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注:
1. Jack Ricchiuto,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Akron & New York: Oakhill Press, 1997) p50.
2. 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台北天下,2014,44页。
3. Keith Sawyer, p16
4. Jack Ricchiuto, p50.
5. 詹宏志,创意人:创意思考的自我训练,台北脸谱,1998,184 页。
6. Joshua Wolf Shenk, 2 的力量,台北大块,2015, 43 页
7. Keith Sawyer, Group Genius, NY Basic 2008, p xii
8. Keith Sawyer, p110
9. 布鲁斯、努斯鲍姆,创意智商,43 页。
10. Juanita Brown & David Isaacs & World Café Community, 世界咖啡馆,台北脸谱2005, 54-55 页。
11. 此处和下面两个接引自赖声川,281-282 页。
12. 毕飞宇、张莉,小说生活:毕飞宇、张莉对话录,台湾九歌2015,60页。
13. 布鲁斯、努斯鲍姆,创意智商,35页。


作者小档案莫非,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主任,创文文字营、KRC文化营讲师。曾任加州休斯飞机公司电脑工程师六年,后专事写作,现定居洛杉矶。着有散文《不小心,我捡到了天堂》,与小说《六个女人的画像》、《残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