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或转机?
跨文化宣教士的人生转变期
每个人生命中都不断在经历各式各样的「转变」(transitions),徒而为─转变,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多数人却很少思考这些转变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因精力都花在应付这些转变了。如能好好面对各种转变─特别是那些具挑战性的转变,就能把危机(crisis)化为成长的转机(opportunity)。
「转变」,成长的机会?
多年前的冬天,我和几位朋友在沿海的山径上走着,风很大很冷。抬头眺望海边,看见有大约十个黑球浮在岸边。原来是一群冬天冲浪的精英,他们穿着保暖潜水衣,抱着冲浪板,在水中静候大浪到来。我心里很有感触:大浪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个冲击,可能会把他们打沉。但对这群冲浪健儿来说,就是当他们准备好、一心等候的机会和挑战。
跨文化宣教士要面对很多转变:离开熟悉的家人、朋友及属灵群体,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又得定时回家报告工作进度,身边的同工也来来去去…… 。这些都是很大的转变,在工场时间久了,会开始出现耗损。他们没有注意到转变带来的影响,以为不需做任何调整,单靠意志或信心,就可继续达成在异乡的事奉目标。
「转变」是个很复杂的课题。一个人如何处理和面对转变,和成长背景、性格、生命处境等有密切关系。转变的频率(transition frequency)、变化的幅度(例如从健全变残疾)、转变的类型等,虽然都构成冲击的因素。但调查显示,面对转变最重要的是心态(perspective)。
无论转变有多大、多突然或多困难,心态和眼光直接影响人们面对各种转变的能力。因此,跨文化宣教士和宣教团队的各方都需要明白这些转变会怎样冲击当事人或身边的人,给他们空间去面对和处理。在过程中关心他们,学习切实地去爱,帮助他们借转变成长、蜕变。
「结束」,是一个勇气
转变虽有不同种类,过程却大同小异。威廉‧布瑞奇(William Bridges)把一个「转变」分成三个阶段:结束(ending)、转折(neutral zone)、新的开始(new beginning)。这样细分,能帮助我们更仔细了解整个转变的过程。
转变的开始,必须是「结束」。意思是:如果要好好经历「转变」,必须「先」有好的「结束」。
我很喜欢看杂技团空中飞人的表演。演员在空中晃来晃去,时间的配合与技巧都必须准确。表演者在空中飞,表演换手把,他必须要完全放开紧握的第一个手把,等候同伴在瞬间接住他。如果他不愿放开原来的手把,就无法转身投向新的手把。
跨文化宣教士去到工场,如果不能确定自己的呼召,或放不开家人、往事,就很难完全投身工场的开拓。宣教士回国也一样;我从亚洲回到美国时,以为已经结束了工场的事,但实际心里还不愿结束在亚洲的服事,因此也就无法完全投入新的生活,有新的开始。事实上,要有「新的开始」,必须有「好的结束」。这「好的结束」不等同完全斩断旧的记忆、关系等,而是心里不再「抓住」旧的身分或生活所带来的记忆、憧憬和安全感,而且愿意踏进一个未知的、探索性的新领域。
转变需要极大的勇气。那些空中飞人,放开原来手把的一刻,并没有百分之百确定能抓住晃过来的新手把。但若不放手,肯定抓不住新的手把。这勇气,就是能经历转变,把危机变成转机的一个关键因素。
▲空中飞人若不愿放开原来的手把,就无法转身投向新的手把。
充满挑战的「转折期」
「转变」的第二个阶段是转折,这不只是静止「地区」(zone),更是一个过程(journey)和阶段(stage),说它「转折期」或「适应期」,更能体现它的实义。
在实际生活层面,「转折期」没有具体的开始或结束,而且长短也无法预测。对一位刚出去或回国的跨文化宣教士来说,处于「转折期」 时,会有下列特质:
压力大幅度提高:熟悉的人与事都消失,迎来的大多是陌生和未知。初到新的环境,并不代表新的阶段开始。面对不熟悉的语言、文化、风俗和社会规则,心里会有极大的压力和隐忧,需要更多心力去度过每一天,在这「转折期」时身体会特别容易累。
对自我的价值和肯定会动摇:旧的阶段已结束,新的阶段还没开始。 「语言真的一年后能掌握吗?新的工作真的能开展吗?我会失败吗?」……宣教士会被这些思绪影响,若严重的,会陷入情绪波动。除非自我价值清晰,否则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渴望尽快离开这阶段:宣教士刚进入新工场时,几乎没有能掌握的事,而一些在工场多年后归家的宣教士,回家后适应家乡生活更具挑战。 「能重新投入自己熟悉的文化吗?能找到工作吗?前面的方向该如何?」……所有的未知都让人不想待在如此的时空,希望尽快能进入新的阶段。进入新阶段有困难的人,自然就想回到过去,不愿滞留于混沌模糊、无法控制、无法确定的状态。
表面看来,有些人放不下过去,不愿进入新的身分、新的阶段。实际上,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转折期」中的不安和焦虑;也可能他为适应「转折期」而心力交瘁;或害怕处于无法预期的「转折期」,所以常怀缅过去,渴望安稳。不过,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
这「转折期」极具挑战性,但也充满可能性。如何把它转化为让生命成长的阶段呢?
▲每个人生命中都不断在经历各样的转变。
极富潜力的「转折期」
「转折期」虽然充满不确定和挑战,却是孕育新眼光和新方向的最佳时期─只要我们愿意好好检视这时期出现的情绪、思想和挣扎,愿意敞开自己,接受新思想和事物,必能突破当前的挑战。以下建议可以帮助跨文化宣教士面对「转折期」:
首先必须接受自己正处在此阶段:接受此时期可能没有效率,会不断失败(因为要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会有各种莫名的情绪或想法等。一旦接受自己在此阶段的「混乱」和「无能」,就能给自己空间去探索和成长。
跨文化宣教士需要有能理解与彼此支持的群体。必有不同声音此起彼落,但要明白,每人的过程都不同:背景、年纪、经历……,各方面都影响转折过程,所以他人不一定都明白宣教士们所面对的摸索和混乱。
尝试新的眼光和方法:愿意放开以往的经验、累积给我们的「智慧」或「本能」。一位从事跨文化宣教的朋友回美后,经济艰难、适应困难,加上各种挑战,她感觉快要被淹没了。当她和生命教练谈话时,教练说:「不如试着沉下去,待在水中。我就在这里,握紧着妳的手,不要怕,感受沉下去的感觉。」朋友闭上眼睛想像她沉进水中,发现水中很宁静,待在当中很舒服。她也不怕淹死,因为她会游泳,也知道教练就握着她的手。
这经历帮助她突破惧怕。本能告诉她,被淹没时,要努力把头浮在水面,不要沉进水里。但如果沉在水里不会被淹死呢?如果她会游泳,而这水不能成为她的威胁呢?生存的本能有时会使我们忘记,天父不会放开我们。尽管放胆尝试、探索,才能看清所处的环境,或此处孕育了多方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用本能去解决问题。
给自己空间和时间去经历:不要惧怕尝试新的看法和做法,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好好探索「转折期」。和愿意聆听的朋友交谈,能帮助在此过程中整理混乱、走得稳。这些朋友也要带着督责(accountability)的态度,诚实地提问。当我们有空间自由地去尝试和摸索,会孕育出新眼光,让生命得着再次的更新。
新的开始
经过「转折期」之后,便已接近转变过程的尾声:进入新的开始。我们没法预计,何时才经历完「转折期」并「准备好」新的开始,因为「准备好」是一种心态。如何知道是已准备好,可以展开新旅程呢?最明显的,即是对将面对的人与事,产生出新的期盼和动力。愿意有个新的角色、进入新的环境、有力量面对新的挑战、有了新的目标。
这与知道要面对转变时,因憧憬所生出来的动力,是不一样的。例如,跨文化宣教士清楚明白去海外宣教的呼召,出发前,总会憧憬外面如何好、希望做什么大事……。虽然可能会有些惧怕,但相较于憧憬,这些负面情绪并不起眼。当然,这些憧憬绝对会带来期盼和动力,却是一种未被「炼」过的动力。真正的挑战,是落地后所经历的各种不适应和陌生孤独感。当跨文化工人经历过这些冲击后,里面孕育出的期盼和动力,即是真正准备好进入新阶段的动力。
▲给自己空间和时间,孕育新的眼光及认识自己,在新的阶段使用储存好的力量,面对挑战,展翅高飞。
结语
跨文化工人每天都在经历大大小小不同的各种转变。转变过程错综复杂,一方的改变意味着影响各方。 「转折期」所孕育的新的眼光和对自己的认识,能帮助宣教士在新的阶段走得更稳,并有个更宽广的世界。
在「转折期」,虽没有方向,却是储力和准备的阶段,在新的阶段,能用那储好的力量,展翅高飞!愿我们在各种转变的冲击中,仍可以诚实面对自己,将不同的挑战,化为生命成长的机会。
嘉嘉,曾为跨文化宣教士,目前担任宣教士关顾及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