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既生瑜,何生亮? !

【品四大奇書,思人生人性】5

三國演義兩大悲劇英雄過招(下)

上期我們談過「真實性vs.真實感」、「瑜亮的恩怨情仇—邂逅;三殺;三氣;相惜」,以及「三國演義的偉大配角周公瑾」,接下來當然輪到智絕天下的諸葛亮飄然登場了……

▲《三国演义》开卷词

三國演義的第一主角—「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諸葛亮


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足智多謀的天才,羅貫中筆下那「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的諸葛亮,又怎麼會成為悲劇英雄呢?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悲劇由44回起始,到了57回就蓋棺論定了。而諸葛亮的悲劇卻由38回延伸至104回,其規模和層次,都比周瑜深廣了很多。


首先是性格的悲劇。諸葛亮的使命感再加上他那勤奮執著的個性,使他「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見97回〈後出師表〉)。任諸葛亮才高八斗、聰明蓋世,仍被劉備臨終前所施展的「帝王之術」套牢。第85回中,劉備將三個兒子交託給他,吩咐他們「以父事丞相」。還流著淚拉著諸葛亮的手叮囑:「若嗣子(阿斗)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再次立誓委身,對劉家忠貞不二。劉備利用諸葛亮「重然諾守誠信」的國士氣質,來鞏固兒子的權位,而諸葛亮也註定無可迴避地走向天下未平、壯志難酬的悲劇結局。

▲諸葛亮的悲劇由38回延伸至104回,其規模和層次,都比周瑜深廣了很多;圖為電影版「赤壁:決戰天下」。


除了「性格的悲劇」,還有「環境的悲劇」。中國自古以來的封建傳統是諸葛亮的「罩門」,死守君臣倫常,使他無可奈何地受制於愚魯膽小又優柔寡斷的劉阿斗。


例如第100回,後主(阿斗)聽信了「諸葛亮將要篡位」的傳言,將正打仗打得形勢一片大好的諸葛亮緊急召回。諸葛亮明知是怎麼回事,但若不遵旨班師,卻正好坐實了謠言,只好回成都。在101回,當他質問後主時,後主無言可對,最後居然說:「我很想你,沒別的事。」諸葛亮再追問,後主才認錯道歉,但大好時機已逝,全面勝利再也無望。


諸葛亮為了實踐助劉備興復漢室的承諾,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像周瑜對他的挑戰一樣,孔明也一次又一次地向那不可能攻克的目標衝鋒。最具體的例證,就是「六出祁山」了。


《三國演義》自91回至102回,用了足足12回的篇幅來描述這場慘烈又徒勞的戰爭。儘管諸葛亮在征戰過程中使出了膾炙人口的「空城計」(95回);儘管他發明了高科技又環保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102回);儘管他寫出了震爍古今的名文〈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然而,最後總是無功而返。


他的際遇,讓我們聯想起在月亮上伐桂的吳剛,一斧斧砍得筋疲力竭,砍痕卻瞬間自我修復;又如希臘神話中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Sisyphus),每次接近山巔,石頭又自動隆隆滾回山腳……。

▲孔明高科技又環保的發明「木牛流馬」示意圖。

瑜亮悲劇故事的人生與信仰聯想


「人物塑造,鮮活生動」、「大小場景,繪聲繪影」;「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實七虛,如真似幻」,皆是《三國演義》極值得品味學習的文學成就。但因本文的重點不在文學欣賞,故留待日後另文詳述。以下筆者願分享對瑜亮悲劇故事的人生與信仰聯想。

▲諸葛亮的千古名文《出師表》碑刻。


人世舞臺上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


民間戲曲中有一齣以三國故事為背景的戲,叫作〈千里走單騎〉。戲中的主角當然是紅臉長髯的關公,然而到了最後,跟在關公身邊的那名馬伕,往往得到與關公一樣熱烈的喝彩與鼓掌。為什麼?因為馬伕在戲中有許多高難度的身段,非有精湛扎實的功底及高度的敬業精神,是不可能勝任的。


在《三國演義》中,永遠「棋差一著」的周公瑾,很明顯只是被作者羅貫中拿來襯托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然而,他展現出的強韌生命力和忠心盡責,同樣令人激賞,同樣令讀者印象深刻,以致時至今日,我們一想到孔明,就不能不順便想到周瑜!


由此我們領悟到:人世舞臺上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無論我們在家庭、在職場、在教會所扮演的是多麼不起眼的小角色,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忠於職守,我們就是偉大的「演員」。


聖經哥林多前書四章9節不也這麼形容嗎?─「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至15節中,記載了耶穌所說「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指出神按著個人不同的才幹交付不同的人生使命,無論你我領受到多少,只要盡心竭力去經營、運用,在神眼中就是「良善又忠心的僕人」。有位朋友說得好:「即使我只領到一兩銀子,但若願意被神用一萬次,我不就等於有一萬兩了嗎?」


敵手往往是真正的知音


《三國演義》第57回「柴桑口臥龍弔喪」情節中,描述孔明在周瑜靈前「親自奠酒、跪於地下,讀祭文曰:『嗚乎公瑾,不幸夭亡!……魂如有靈,以鋻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泉湧、哀慟不已。」連原本磨刀霍霍的東吳眾將都驚訝又感動於孔明的真情流露。


沒錯,周瑜迴光返照之際的那句最後遺言─「既生瑜,何生亮?!」其實是表達了對諸葛亮最大程度的羡慕與肯定。怪不得孔明雖如願鬥垮了強敵,卻反而悵然若失。因為,從此再也沒有人用如此巨大的熱情來追趕他、衝撞他,迫使他爆發出最大的潛能,而且事後居然會因恍然大悟於他的神機妙算而氣到昏厥吐血。


舊約聖經的記載中,以色列國王掃羅與他的前部下大衛,就是這麼一對知音式的冤家。若非掃羅王因深知大衛絕非池中之物,來日必能取掃羅家而代之(參考撒母耳記上20:31),於是恩將仇報、拚命追殺,大衛又怎能在長年流亡中組建出堅強的團隊、磨練成偉大的領袖?又怎能流露出高貴的操守和令人激賞的生命品質?而掃羅王在偶爾良心發現時,對大衛的公開稱揚,更顯示出他其實是大衛真正的知音!(參考撒母耳記下24:17-20,26:21-25)


任職於波斯帝國朝廷高層的但以理則是另一「敵人即知音」的例證。其他高官嫉恨他、想拉他下馬,卻在公事上、在操守上尋不著任何把柄。於是彼此商議:「我們要找參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神的律法中就尋不著。」然而,這豈非對但以理「虔誠敬奉神、堅持信仰原則」另一種形式的最高肯定?而這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治鬥爭,至終反而讓但以理為神做了最強有力的見證,而且所有的敵人、猛獅、兵卒,甚至包括波斯皇帝,皆成了佐證者(參考但以理書第六章)。


是啊,何不將對手當作督促者?越是千方百計對你糾纏不休、緊咬不放的宿敵,說不定越是最能了解你、欣賞你的「知音」呢!


轉個彎,一樣有路走


《三國演義》第57回寫道,魯肅見孔明弔祭周瑜如此悲切,不禁自言自語:「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其實,所謂「瑜亮情節」,就是瑜一定要跟亮比出高下、分出勝負,因而心情打了死結,到最後自己逼死自己。何必一定要和別人在同一個框框之中爭個你死我活呢?—你漂亮,我聰明;你會交際,我善思考;你能彈琴,我會跳舞;你數學好,我英文棒;你愛運動,我會畫畫……,不是很好嗎?何不及早幫兒女、配偶、學生、屬下、同工……,發現神賦予他們的特質與才幹,並盡力去扶持、引導,好讓他們成為快樂而有自信的人,而非終日在「人比人氣死人」的苦海中載沉載浮?


欲成為快樂而有自信的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首要之務。世人往往認為聰明、漂亮、有錢,才是值得稱讚重視的。然而,這卻不是聖經的價值觀。約翰福音三章16節說得非常清楚:「神愛世人……」,聖經沒有說「神愛天才、名模、明星、富豪」,而是愛每一個人。


我很喜歡杜布森博士(Dr. James Dobson)在《轉個彎,一樣有路走》(Hide or Seek)書中的一段話:「每個父母要及早讓孩子知道—神珍惜我勝過這世上一切財物;祂了解我的眼淚和掛慮;沒有人關心我時,祂用無比的愛向我伸手,讓祂的獨生子為我捨命;祂將我的負擔轉變成資產,將我的空虛轉變成充實;在我死後給我一個更好的生命,現在所有的缺陷和不足將被挪去,世上一切的痛苦將成為不復記憶的過去!」沒錯!對神有信、對己有望、對人有愛,天地自然無限寬廣!


「性格決定命運」(Character is destiny),是嗎?


周瑜追求完美又絕不服輸的個性,驅策他一步步走向悲劇的結局。諸葛亮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又事必躬親的個性,一路拖拽著他徒勞拚鬥、直至油盡燈枯。在三國演義中,關公、張飛、呂布、馬謖……,不也都是因率性而為、不聽勸諫而死於非命嗎?


誠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有其統計學上的意義。不錯,人無法拉著自己的頭髮,將自己從「老我」的泥淖中拉拔出來。然而,若有一雙來自天上的手呢?


你我有沒有可能克服原生家庭的傷害,斬斷家族中暴力、賭博、酗酒、外遇的惡性循環,重新打造一個溫馨和樂、雕塑品德的愛之窩?你我有沒有可能改掉壞脾氣、壞習慣、壞嗜好、壞心眼,成為一個喜樂、可靠、正直、清爽的新人?你我有沒有可能改掉意志不堅的老毛病,不再濫情、貪婪、自欺欺人?—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祂凡事都能。


於是,我們就可以如同聖經以弗所書四章22至24節所描述的:「掙脫那使你們生活在腐敗中的『舊我』,那舊我是由於私慾的誘惑而腐化了的。……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是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現代中文譯本)


尋覓你我生命中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們確實綻放了眩目的生命光芒,令讀者嘖嘖稱奇、歎為觀止。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背後附隨著多少家破人亡、橫死異域的悲慘故事,因此,若說「英雄」的塑像是由凡夫俗子的血肉堆砌而成的,實不為過!


單看後世評三國人物時,被稱為「智絕」、「義絕」的孔明和關公吧!(曹操為「奸絕」,在此不論)「面如冠玉,飄飄然有神仙之慨」的諸葛亮,手上羽扇一揮,千軍萬馬就大動干戈、血流成河,新添了多少孤兒寡婦!他對劉家固然忠心耿耿,但打擊敵人絕不手軟。君不見:二氣周瑜時,儘管目的已達,還要吩咐士兵齊聲高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硬生生把他給氣昏;三氣周瑜時,已將他「假攻西川,真取荊州」之計拆穿而氣昏了他,卻還要在山上飲酒取樂、恥笑一番,再派軍攔住去路,送上催命函。而關公呢?雖然武藝高強,又對劉備義薄雲天,卻高傲自大、剛愎自用,至終被擒遭害。


可見世上英雄,皆有其缺點、弱點、盲點,我們若一心一意想要信賴、依靠他們,結局只有失望、幻滅。


王蘭馨女士在觀賞過探討「何謂真英雄」的電影《小人物大英雄》(Hero,達斯汀霍夫曼主演)之後,如此寫道:「當一個人被眾人推崇備至時,很可能眾人看到的,只是他表面的形象,有如牆壁上的投影,往往大過他本人實際的尺寸。同樣地,一個人被鄙棄時,內心深處仍然藏有良善的種子,只要被激發出來,仍然會有美好的表現,可以成為英雄。」


「這樣的體認讓我在與人互動時更有寬廣的空間,幫助我不再只憑對一個人片面的印象或認識就將他定型。強人會軟弱,惡人也會行善。人性本就是多面向的,只是我們常狹隘地論斷,頑固地對待,導致我們對人產生過高的期望,或過早的失望。這絕非對方的錯,而是我們對人生的複雜過程,過分天真所致。」


作家馬睿欣在同一部電影的觀後感中更進一步剖析道:「人最大的掙扎,是明知生命裡有些尊貴的品質,卻活不出那尊貴的形象,於是,內心總是情不自禁地尋覓『英雄』來彌補自我在現實中的挫敗。」


「若是一個英雄的假象便能如此使人性靈中的善洋溢,那麼,一個真正英雄的事實呢?人難道不想了解嗎?」


「於是,我漸漸明白,內心那個足以頂天,又願意彎下腰來抓住我手的不會只是個英雄,更必須是個救主。祂既是能提供完美形象的英雄,又是能給我力量向完美奔跑的救主。」


這位真英雄、真救主是誰呢?對基督徒而言,答案是再清楚不過了:「……我們有一位偉大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相反地,我們的大祭司曾經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經歷過試探,只是祂沒有犯罪。所以,我們應該大膽地來到神恩典的寶座前,好領受慈愛和恩典,作為我們及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14-16,現代中文譯本)

我們正在寫歷史


棋差一著的周瑜在向老天抗議「既生瑜,何生亮」之後撒手人寰了;才高八斗的諸葛亮也鞠躬盡瘁而逝了;劉備、曹操、孫權、關公、張飛、趙雲、司馬懿都過去了!正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其實,任何斷代史都是血淋淋的悲劇。有哪一個朝代的興起,不是哀鴻遍野、血肉橫飛?又有哪一個朝代的殞落,不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然而,基督徒看歷史,卻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人類自己永遠無法記取歷史的教訓,故沒有前途、沒有出路,幸好神是歷史的最終主宰,因此我們有永恆的盼望。


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只要願意讓基督成為救主和生命之主,掌管我們的生命歷史,即使目前的人生看來像悲劇,至終也必成為永恆的喜劇。否則,即使你的人生目前表面上看來像喜劇,至終也必淪為永恆的悲劇。


神寫大歷史,英雄豪傑寫中歷史,凡夫俗子寫小歷史。大歷史影響中歷史,中歷史影響小歷史。然而,小歷史又何嘗不會累積成中歷史,中歷史又何嘗不是大歷史的一個篇章?在這樣的對應、互動、相輔相成中,我們都正在寫歷史。問題是:你要寫下什麼樣的歷史呢?(本文图片摘自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