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泰族的孤儿
蒙福的使女
受访者/利百加‧宁山(Rebecca Ningshan)
采访/新意
▲利百加与夫婿吉甸将赴印度北边福音未得之处服事主。
源起……
认识利百加‧宁山是在就读研究所的时候。她来自印度,住在我曾住过的梅妈妈(Joanne May)家。我们主修科系虽不同,却常被教授误以为是同一个人。她毕业后,也在我所参与的各各他教会(Calvary Church, Lancaster, PA),于教牧辅导部门服事。自然,又有人误以为我是她、她是我。
怎会如此呢?原因很特别,也很有趣:她是个长得像华人的印度人!是的,印度人可粗分为南、北印度,她来自东北部与缅甸为邻的曼尼普力省(Manipuri),相传其王室来自唐朝,那里的人就长得像中国人。至于为何相像?大概是我们都有一张大饼脸吧!
印度,对外人而言,是个带着神秘色彩的国家。就如她的妇女穿着一样,在光鲜的纱丽下,隐藏着远古孔雀王朝的魅惑,深沉难解。印度人中只有2.3%是基督徒1,那利百加怎会成为基督徒,又怎么会在美国教会服事?
神怀的意念是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
我有机会访问利百加,才发现她父母结婚没几个月便离异了。她在外婆家出生,母亲随后改嫁,有时会去探望她,父亲则对她不闻不问。舅舅和舅妈后来收养了她,但因家里已有三个孩子,无法供她读书,便将她送到宣教士朋友创立的孤儿院。利百加回忆说:「我一周大的时候,舅舅便将我献给神,为我取了这个圣经名字。他的教养,奠下我属灵生命的基础。」
在那样的年代,信主的印度人不是很希奇吗?她坦承:「舅舅是家族中第一位信主的,因而被赶出村落,甚至有生命危险,还好有部落的人来搭救,护送他到基督徒的村落隐藏,后来更推荐他进入圣经学校接受装备,成为梅泰族(Meitei,曼尼普力的平地人)的第一位牧者,目前牧养着六、七间教会。」
我被搅糊涂了,打个岔问:「村落(village)和部落(tribal people)有什么不同?」利百加解释:「印度有明显的阶级制度,是以村落为单位来建立关系。同阶级的村人,不论婚丧喜庆,全都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他们看不起住在山区的部落人,认为这些土著封闭落后又不洁净。但实际上,主耶稣的门徒之一多马,就曾在印度的部落中传福音、建立教会。因着宣教士前仆后继的帮助,有些部落反成为教育程度和信主比例较高的一群。」利百加接着说:「当村人得知舅舅信主后,就到处追杀,与他断绝所有关系。印度教徒迫害基督徒之剧烈,连死后也不放过。他们很迷信,若有基督徒葬在村落附近,惧怕遭受咒诅,他们会挖出尸体,使死者不得安葬。」
利百加是否也曾受到迫害?她若无其事地笑着说:「我曾被嘲弄过,但能在基督徒的环境长大是幸运的,即使孤儿院的条件不好,至少也是个受保护的地方。我舅舅后来冒险回到村落,见外公最后一面。外公临终前,承认了舅舅所信的是真神,并为舅舅祝福。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村里已有两间家庭教会。」
与利百加的交谈中,我了解在印度,可以用姓氏来辨别阶级。她的家族是属于政府官员级,但她的姓氏却属于部落级。原来,舅舅收养她后,舅妈为了她的教育前景,让利百加冠上自己的Ningshan,一个部落的姓氏。这有何差别呢?她声称:「能进印度前十名的好大学,获得政府为弱势部落保留的大学名额。我也不负舅妈期望,带着荣誉生头衔毕业。若要我用自己的本家姓申请大学,恐怕机会不高,因为我是在部落长大,对本家的梅泰语并不精通。要进大学,成绩好是一回事,精通梅泰语也非常重要。所以,我感谢主,借着如此坎坷的经历来领受祂的恩典。」
▲曼尼普力山区的部落人有自成一格的语言和习俗。 (图片来源:www.skyscrapercity.com/showthread.php?t=805876)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谈到信主的经历,她接着说:「我十一岁在孤儿院的一次福音聚会中决志信主,随后受洗归入主的名下。我相信神爱我,也愿意接受祂成为我的救主,但并不是像当初以为信了主,一切事就全解决了。没有,这反倒是我属灵成长坎坷路途的开始。」她曾经失落迷惑过,「起初我按着自己与亲身父亲的经历来理解神,也不了解为何慈爱的神,会让我的父母离弃我?更是一直认为我的存在仅是偶然,只是别人的负担。」于是,为了取得人和神的爱与认可,这个孤女努力在各方面做到最好,但是生命仍然空虚干涸。直等到去南边中学时,一对加拿大籍宣教士夫妇成了她的监护人,才看到无条件的爱,初尝主恩的真喜乐。
大学毕业后,神为利百加开了一扇门,于2001年秋,让她随着「世界儿童国际合唱团」(Children of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Choir)来美巡回十一个月。她回忆着:「与一群来自世界不同角落、和我有相似背景的孤儿同工,促使我开始认真思考神在我生命中的目的。祂把攻读圣经辅导的感动放在我心中,但我却不知会如何开始?神行了奇妙的工,把我带到兰城圣经书院(Lancaster Bible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 PA),住进梅妈妈家。这当中,凡是签证、学费及住宿的需要,祂都一一供应了!」
提到我们共同认识的梅妈妈,利百加带着感恩的口吻说:「记得小时候很怕做错事或打破东西,即使是一点小事,总要被捏、被打。梅妈妈给我自由、安全和无条件的爱,使我生平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能和如此敬虔的妇女一同生活,真是莫大的恩典。神在这里开始医治我、恢复我,祂也使用学校的教授和各各他教会的教导,不断帮助我成长。我开始求神帮助我更深地认识祂,求神改变我,使我得到医治和接纳,更求神赐我一颗怜悯失丧灵魂与伤心人的心。」
利百加于2004年底回到印度探亲,除了向母亲敞开自己多年来的感受,还首次与父亲见面。她感触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无法忘怀的时刻,五味杂陈的情绪全涌上来。过去,我难以原谅父亲多年来的遗弃,我曾苦求神用祂的爱来取代我心中对父亲的恨,使我可以用祂的眼光来看父亲。就在相见那刻,神回应了我长久的祷告,我与父亲终归和好。隔年,父亲便去世了。」
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利百加回顾这一路走来,神使用曾在孤儿院里学的许多经节和诗歌来带领、安慰并鼓励她。她说:「神很奇妙。诚如罗马书八章28节所劝勉的,在我们看来不好的,神总在祂的时候将其变为美好。祂让我享受丰盛的福分,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祝福。」
我们虽在北美,身边总有机会向印度人传福音。利百加介绍两本书供我们参考2,并提醒:「可以先和他们做朋友,请教他们所信的。当他们开始信任你时,便可分享你所信的;或让他们读读圣经,看看有何不同。最近我在电话中与一位印度朋友作决志祷告,她刚刚受洗了。这是神借着许多人长期付出的爱与关心的结果。」
回首2004年那趟回印度的路,利百加靠着神,解开多年来的心结,也就在那时,认识今日的夫婿吉甸‧新(Jiten Singh)。他们夫妇二人虽身在北美,仍支持印度当地的一些事工。当问及是否打算回印度?利百加肯定地说:「我们目前已在接受跨文化训练,等吉甸自基督书院毕业后,我们将到印度北边的福音未得之处服事。盼望能借着扶贫事工、婚姻教导、门徒训练……等方面来帮助当地人认识主,并与主同行。」
注
1. 根据Voice of the Martyrs 2010报导:印度人信仰的比例为印度教79.83%, 伊斯兰教12.50%, 基督教2.40%.
2. 利百加介绍的两本书:
‧Madasamy Thirumalai, Sharing your faith with a Hindu, Bethany House 2002(暂译《向印度人传福音》)‧Ravi Zacharias, New Birth or Rebirth? Jesus Talks with Krishna, Multnomah 2008(暂译《复活的耶稣与印度至尊快乐神对话》)
记者小档案
新意,居宾州。喜爱文艺、享受生活、学习成长,与夫婿育有一调皮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