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期
神国邻舍Kingdom Neighbors

宣教关我事!

線上直擊「後疫情宣教360」研討會

文╱菜鳥工人

疫情給我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後疫情宣教是宣教新紀元的開始;疫情是神給的機會,讓我們停下來省思並發揮創意,跳出框架,腦力激盪。如果能先形成『宣教關我事』的思想型態,那麼基督徒在疫情就沒有白白受苦……」

2022年9月下旬,「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主持「後疫情宣教360」線上研討會時如此說,盼望和與會者一起探討後疫情宣教挑戰與趨勢。

後疫情時代華人教會宣教挑戰

後疫情的當務之急是找回流失的會眾,否則沒有餘力宣教。相信這是許多華人教會牧者的心聲也是窘境。主辦單位對臺灣、香港、新馬、亞洲、北美、紐澳等地近200家教會發出問卷,從調查結果看出「無法差出跨國短宣隊,難以鼓勵弟兄姊妹參與普世宣教」,及「在信徒面對疫情的生活壓力下,難以鼓勵弟兄姊妹參與宣教」,為教會兩項重大挑戰。

而宣教機構與前線宣教士則認為,「因疫情和其他因素難以取得簽證,無法前往宣教地區或需要撤出」,和「宣教機構整體財務的支持下滑」,為兩大顧慮。

對於教會開始的本地跨文化宣教,74.5%從事「強化社區中的關懷」,44.5%進行「本地移民和難民事工」,40.9%關顧本地移工。這些教會對宣教議題的意見,近七成認為新興宣教型態的可能性最值得關注,並有各超過60%回應值得關注世代間的議題,以及網路聚會與網路宣教。

會中提到,疫情讓許多海外宣教士必須離開工場回到母會,這反而有助帶動家門口宣教。牧長可主動邀請宣教士培訓的會友,帶領開發本地宣教事工。講員也鼓勵與會者,神一定會在每一個教會感動一小群弟兄姊妹對宣教有熱忱。牧長要用敏銳的心去發掘這批生力軍,沒有宣教經驗反而可以激發新的創意。

雖然疫情中斷短宣,但「人不能到,心要到!」例如:利用雲端見面方式繼續建立關係;把短宣隊經費奉獻給預定的宣教對象;將疫情前「人數多天數少」的短宣,改為疫情後「人數少天數多」的中宣。

▲作為牧者/同工/宣教士,你最想喊出來的一句話是甚麼?

宣教世界的真面目

講員之一、海外基督使團(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簡稱OMF)國際總主任馮浩鎏提出所謂「由下而上」的宣教模式。過去二、三十年,菲律賓有大量移工到世界各地,特別是到中東阿拉伯國家。移工在非基督教的雇主家庭工作,願意活出基督信仰,堅持每日禱告讀經,言行也流露基督的教導。恰恰因為這群菲律賓移工有「宣教關我事」的理念,願意作福音的出口,這何嘗不是佳美的傳福音方式?

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簡稱華傳)國際總主任王欽慈,鼓勵華人教會的宣教理念應更開放,以謙卑互補的全球合作模式,與不同族裔教會合作,或許能走出更寬廣的宣教之路。他進一步指出,全球下一代的華裔基督徒比年長的一代,在語言及文化適應上有優勢,明顯形成跨宗派跨族裔跨文化的宣教理念。

宣教士的培育與策略

在宣教士的圈子中,經常聽到一句話:神不缺錢,缺的是人!

馮浩鎏提出,宣教士的培育與觀念要從門徒訓練開始。從家庭、教會、職場開始,組織宣教小組,定期並長期一起禱告,甚至一起學習語言及閱讀宣教書籍。最重要的是不放棄,堅持下去。

教會建立二千年來,宣教能代代延續,不是因為有了不起的領袖,或是最佳的策略,也不是因為有知名的宣教士。而是每一個時代皆有愛主的基督徒,熱忱委身宣教。初代教會到今日,直到基督再來,宣教應是每一位愛主門徒生命的自然流露。

培養宣教士的策略,其實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蹤,甘願以日常生活的言行,彰顯福音的大能及神的權能。

現任的中華福音神學院戴繼宗院長常說一句話:不一定每一位基督徒都要當「宣教士」,但每一位愛主的基督徒都應當關心「宣教的事」。

是的,「宣教關我事!」期許你我也為大使命獻上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