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期
神国家人Kingdom Families

当文坛女杰莫非遇见编辑老将苏文安

【文字事奉双峰会】

整理/简海兰

编者按:名作家莫非(陈惠琬)与文字牧者苏文安在每年的KRC文化实务营专司文字事奉、编辑与写作培训。两位老师努力不懈、挑战思维、力求创新,是基督教界文字事奉承先启后的大将。我们特别商请莫非专访苏文安牧师,畅谈他为何踏上文字事奉终不悔。

1. 莫问:当初,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走进文字事奉,决定把手中的笔献给神?


苏答: 1979年,我在台湾校园团契举办的第一届青年宣道大会上,献身全职事奉。 1982年11月,我移民美国,时年二十八岁。 1983年1至8月,到宾州乐园镇,在当时负责「基督使者协会」文字部的苏文峰指导下,协助《使者》双月刊的编辑工作。这是我在写作投稿之外,首度接触专业的文字事工。


1983年9月,我到洛杉矶富乐神学院进修,对圣经、神学、文化及宣教有进一步的认知。 1985年8月受邀加入台福教会负责文字事工,自此立定心志,要以文字事奉为终生职志,要以广大读者作为宣教和牧养的对象,明知会孤单、会寂寞,仍然愿意成为华人教会中「非主流」的文字传道人。


文字前辈黄彼得牧师曾多次勉励我:「华人传道人固然不足,但牧会人才比较起来还算众多,专业文字事奉者却少之又少,然而文字事工又是那么重要,你千万要坚持到底!」感谢主,因为周围一直有许多前辈及朋友关爱扶持,我虽有失败软弱、虽经挫折艰难,仍然一路走到今天。

2. 莫问:知道你很喜欢创作,也读过你所写的好几篇散文和小说,感性理性兼具,相信你里面充满文学细胞。那么,你又是在什么状况下走上编辑这一条路?作为编辑,你觉得最大的挑战为何?

苏答:1985年8月受邀担任《台福通讯》主编,是我在文字事奉领域中第一份全职工作,一做就做了将近十年。 1995年担任台湾《基督教论坛报》副总编辑,1997年9月起投身于美国《爱家杂志》的编辑工作,2001年6月起负责《真爱杂志》编务。 2005年底,带领宾州文字营的毕业生团队,开办《神国杂志》。


其中,《论坛报》是加入既有团队配搭学习,在《台福通讯》和《爱家杂志》则推动转型、改版增页,使之广获回响、遍及全球。 《真爱杂志》和《神国杂志》则是从头创刊、由零开始。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与广大读者有极美的交流互动,也与作者、译者们有深刻的配搭与合作。


文学创作有如画家作画,编辑则像开画廊,将不同画家的不同作品展示、推销、分享出去。前者是个人化、自主性强的「生产活动」,后者则是由机构主导、贴近大众需要的「展销运作」。没有编者的发掘、包装、推广,作者纵然满腹经纶、才华盖世,作品也到不了读者手中。因此,编辑事奉在整个文字事工中,占有极关键的角色,总得有人去做。

▲在文字事奉培训班的结业证书中,苏文安老师提拔后进、培育新血的热情跃然纸上,从他手中接过证书者无不肃然动容,立志直奔标竿。


其次,一份有水准的刊物,可以成为一个机构的橱窗、舞台和火车头,大大提高机构异象、使命、事工的能见度,使读者成为该机构的基本支持者。因此,身为机构主要同工,既有编辑恩赐,岂能不好好下工夫?


第三,文字营举办经年,学生众多,自己主编的刊物,自然也就成为同学们发表、成长、参与的管道和园地。


第四,目前在华人基督教圈子中,即使是文字事工占相当比例的机构,尚无「全职创作同工」这种职分,必须承担起其他诸多职分,方能算是全职同工,方能养家活口。而其中,编缉还算是与文字最直接相关的职分之一。


因此,虽然我钟情于创作,但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动笔了。

3. 莫问:初次看到你为文字营准备好的讲义,心里升起深深的感动,很有份量,也很用心。可否请你分享一下备课的过程?

苏答:我是用编教科书的心态来编讲义。我尽量为课程中每个重点都找到范例,再加上影音教材为辅助,让学员可在离营回家后反覆阅读、练习,因此,印制成本虽高,也是值得的。此外,我也开设编辑课,盼讲义本身亦成为一本很好的编辑范例。

4. 莫问:你怎么看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若用比喻,你会用哪一个?

苏答:在培育文字工人的事奉中,身为老师,我们将自己定位为教练。教练不必是球队中最会打球的人。他打过球,知道如何打一场球,知道如何让球员成为好球员,知道如何让这些好球员在最好的时机,出现在最好的位置,作出最好的贡献。换句话说,就是开启神在每位献身者内里的宝库,用文字为祂赚回百倍、千倍、万倍。

5. 莫问:你在教课时碰到最大的挑战为何?最大的喜悦又为何?这之间有什么样的属灵争战吗?

苏答:学员们大多过了中年,人生历练、教会生活、听道上课的经验丰富无比,然而对自己的文笔却普偏缺乏自信,对文字事工的全景也印象模糊。如何推陈出新,激发他们的动机与动力,变成一个目标一致、心思相同、互动融洽的学习群体,实在是一场灵力、体力、心力的挑战。


这当中,撒但又会用意外事件、个别学员生命的痛处,以及老师学生的病痛来掣肘、攻击。每当这种时刻,我就告诉自己:正因为文字营在神的国度中如此重要,撒但才如此大费周章,无所不用其极。因此,每当一梯次营会结束时,看见同学们满足欢欣的笑容与热切积极的回应,就知道,我和我的同工群、我的代祷团队又靠主赢得了一场属灵争战,又经历了一次非凡的神迹!

6. 莫问:你对学生有哪些期望?对自己又有什么期许?有没有什么特殊例子可以举证?

苏答:我期望每一位上过我的课的学生,至少能在以下两方面不断成长。首先,是基本操练,也就是生命气质和生活型态的操练。其次,当然是笔力、策划力、采访力、人际经营力及执行力的操练。


文字人要认真的生活,真诚待人,并为自己保留安静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要有系统、有计画的进修,不断累积写作、采访与编辑的资源。要有边做边学的心态,发挥已有的恩赐,改正现有的缺失。不祈求与能力相等的工作,而祈求与工作相等的能力。诚实看过去,务实对现在,忠实向未来。


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给所有学员的挑战,即是立志努力实行「七每运动」。所谓「七每运动」就是:每天过简朴而有纪律的生活;每天携带灵感笔记;每天勤跑勤问;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好文章;每月至少投稿一篇;每月至少看一本好书;每季至少修(或教)一门主日学课程、神学课程或文字专业课程。


更重要的,是秉持「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的信念,不只是传授技巧、磨练文笔,同时更注重生命气质和生活形态的更新重塑。因此,专心认真的学员,常常会发出「脱胎换骨」的惊叹,从此迈入新生命、新生活、新事奉的新境界。


回顾十多年来,在文字营,身为老师,我从事前研究备课、实地教学,让自己多年的实务经验化为有系统、可传承、能应用的课程,而学员们离营后纷纷投入文字战场,要求我继续跟进、辅导,又让我的教学受到最严格的检验,自己也不断受到雕琢、调整与更新。更何况,我也一直在文字战场的第一线上拼搏,如此教学相长,师生互相以异象和生命来激荡,真是主莫大的恩典。

▲十多年来,文字营同学们在教会内外的创作、编辑、翻译、采访、网路事工上,逐渐开花结果;营会的发展也越加多元,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凝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感谢神,十多年来,同学们在教会内外的创作、编辑、翻译、采访、网路事工上,逐渐开花结果,除了各自在传统和电子媒体上发表文章、撰写专栏,或出书、或主编、或得文学奖,已逐渐凝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此外,我们也合力出了五本人生补羹系列散文集,五本文字营特刊,从2005年起还开办神国杂志季刊,目前每期已厚达百页。而这一切,除了夏天的营会和春天的重聚,全都是藉由网路,连结分散在北美各地、台湾、中国的文字营师生,靠着主一次又一次共同经历神迹。这样的文字营不是营会结束、互道珍重就算了,而是藉由实战经验继续紧密连系,使营会中所培养的生命伙伴情谊不断加深,彼此代祷、牧养、关怀、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