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期
神国管家Kingdom Stewardship

非洲政经局势和未来展望

非洲一向是我關心的地區,主要是人口眾多,生活貧困,那裡的人有靈魂及肉體的雙重需要。1980年代,我還在世界銀行(以下簡稱世銀)任職時,一位來自非洲也是經濟專家的黑人同事有一天對我說:「我真不知道為什麼神一直咒詛非洲人民!」


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他的意思是為什麼其他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經濟都蓬勃發展,惟獨非洲人民一直欲振乏力,無法脫離長期的貧困?


很多人一想到非洲就有些刻板印象:一個充滿叢林及各種野生動物的地方,人民生性樸實,但生活極端貧困、戰火遍佈、充滿饑荒和愛滋病患,因為政府無能、貪瀆盛行,因此援助非洲有如流出去的水收不回來。


以上雖然大多是真實的描述,卻有許多不正確的含義。本文旨在有限的篇幅內介紹非洲概況,釐清幾點迷思,提供國際間對振興非洲經濟的主要議題和策略,以及提出一些基督徒「能為非洲做些什麼」的淺見。

非洲地理及人口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英文Africa源自拉丁文Afri,是古代迦太基(今突尼西亞)人的名稱,意為陽光灼熱之地。它的面積共3022萬平方公里(為中國大陸957萬或美國983萬的三倍多),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2009年人口剛超過10億,佔全球總人口的14.8%。1


非洲大陸南北之間隔著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Sahara阿拉伯語沙漠),佔非洲大陸四分之一的土地,有855萬平方公里,約中國大陸面積的89%。沙漠以北多為回教徒的埃及及阿拉伯人,因此國際機構將非洲北部(以下簡稱北非)和中東視為一經濟地理區,而將撒哈拉沙漠以南視為另外一區(Sub-Saharan Africa,以下簡稱非南)。北非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吉布地、埃及、利比亞、摩洛哥及突尼西亞六個國家,領土與人口共約578萬平方公里及1.6億人,佔整個非洲的19%及16%。非南地區則包括四十七個獨立國家、一個半獨立國家(西撒哈拉)及七個屬地(分屬法國、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管理),佔地2424萬平方公里,人口8億,佔整個非洲的81%及84%。2以國民所得總額計算,北非較為富有,佔34%;非南地區則為66%(見表1,2007年資料)由於非南地區國家及人口眾多,因此本文重點將放在該地區。

表1: 非洲基本統計 200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地區人均國民所得,本文作者估算。
註1:Gross Domestic Product,主要以官方匯率換算。

註2:世界銀行主要以官方匯率換算的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標明用所謂Atlas方法估計。

註3:世界銀行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的 Gross National Income。人均所得即是總額除以人口。

非洲歷史與政治


非洲歷史悠久,是人類最早居住地方之一。北非地區開發較早,埃及是古文明帝國,約主前3300年即有法老王統治北非地區的歷史紀錄。法老的統治一直持續到主前四世紀,在社會與政治上對其周遭地區,包括以色列的迦南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


歐洲勢力入侵非洲始於主前332年,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當時受控於波斯帝國的埃及,建立亞歷山大城,該城在他死後成為埃及多利買王朝的首都。之後羅馬帝國興起,北非地區被納入版圖。北非也是基督教主要教區,出現過許多早期教父與神學家;基督教也經由埃及擴散至非洲南部,至少在主後第六世紀到達衣索比亞。第七世紀初葉,新興的阿拉伯回教哈里發(教主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勢力入侵北非,之後在第八世紀,經由貿易及移民,回教擴展到撒哈拉沙漠之南地區,基督教的擴張也受到牽制。


十九世紀末葉,歐洲帝國勢力全面蠶食非洲各國,建立許多殖民國家,這些殖民國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陸續獨立。今天非洲共有53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約佔全世界國家數的26%),其領土大部分依據殖民地時代所劃定。


獨立之後,非洲的政局並不穩定,頻頻遭受貪腐、暴力及獨裁專制之苦。絕大部分國家採用共和體制,有民選總統的制度,但很少國家能持續民主政治,大都在政變之間惡性循環,造成持續性的軍事獨裁。1960至1980年間,非洲有超過70次政變及13次刺殺總統事件。


邊境及領土之爭也是家常便飯,使非洲政治和經濟都受到不利影響。最嚴重的軍事衝突是第二次剛果戰爭(1988-2003),已有540萬人因疾病、饑荒而喪生,而2003年以來在蘇丹境內達弗(Darfur)的內戰亦淪為人類悲劇。

非洲經濟發展


非洲自然資源豐富,礦產有石油、金、銅、鐵、錳、鈾及非金屬礦產等,但由於基礎設施薄弱,除了北非的石油外,非南地區只有少部分自然資源被充分開發。非南一直是世界上最貧窮、最落後的地區,貪腐的政府、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失敗、高文盲比率、國外資本流入不足、不斷爆發部落和軍事衝突(遊擊戰及種族屠殺)、營養不良、給水、醫療設施及衛生設備的不足,以及隨之而來的疾病及病毒廣佈等,3 這些因素互為因果,造成長久以來的惡性循環,影響非洲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


根據聯合國最近2007及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發展最低的國家都是非南地區國家(排行156至177名,共廿二國)。非南的國家群2005年平均壽命僅為49.6歲,成人識字率60.3%,每人平均國民所得(以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1998美元(2007年估計下降到1842美元;相對而言,中國為6757美元,臺灣約為3萬美元)。


為了估計各國的貧窮程度,世界銀行定義「國際貧窮線」,以2005年的1.25美元購買力為基礎計算。4 根據世銀最近的估計,2005年整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先進國家之外)大約4人中就有一位生活在一天1.25美元以下的水準(約14億人,以下稱為貧窮人口)。非南情況最為嚴重,貧窮人口共有3.88億或佔非南總人口的51%(佔全球貧窮人口的28%)。但該比率在1981年是53%,1996年為58%,表示該區二十幾年來並未有具體進步。


不過本區國家及種族眾多,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也不同,有些國家過去十年來表現不錯,減少貧窮及改善其他生活品質的努力也進步不少,例如貝寧、馬利、坦尚尼亞及烏干達。1995至2007年間非南地區經濟成長率平均為5.0%(同一時期北非平均才3.7%),近兩年(2006-2007)平均成長率還高達6.2%,大有進步,但2008至2009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非洲也遭受波及,經濟成長率暫時下挫。


聯合國在千禧年前夕通過「千禧年八大發展目標」,5其中第一目標就是消除極度貧困與飢餓,具體目標是在1990至2015年間貧窮人口減半。改善非南的貧窮是本目標最大的挑戰。除非經濟持續成長,否則要減少貧窮將有困難。

表2:2008 政府治理排行——非洲及其他國家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www.govindicators.org
排行數值越高表示品質越高,例如最好的是芬蘭、新加坡,最差的是0或1。

協助非洲振興經濟的策略


由上文所述,非洲,特別是非南地區的經濟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又互為因果,套一句經濟學家最喜歡說的話:最根本問題在於貧窮!以下綜合簡述國際機構、外援機構及相關學者對協助非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策略,並加以檢討。事在人為,要看非洲人以及國際如何合作來達到發展的目標。

策略一、國際援助


外援是大多數貧窮國家最需要的,非洲也不例外。以歐美及日本為主的廿二個工業國家對非洲的經濟發展一向聲明表示關心,並一再提出援助方案。代表工業國家的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一直在推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而參與援外的工業國家被包括在一委員會稱為DAC,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其目標是工業國家每年對外援助平均淨額要佔各國國民總所得(GNI)的0.7%。


2006年ODA外援總額為3041億美元,佔GNI的平均值達0.89%,已經超過目標,是歷年來表現最好的。其中歐洲DAC國家平均值高達1.09%,而美國捐贈最多,達909億美元,但只佔美國GNI的0.69%,還未達到0.7%的目標。


過去援助非南的ODA平均佔該地區的國民總生產只在5%左右,並不算多。非南地區2006年得到的DAC只是406億美元,佔該區GNI的5.5%,及佔DAC總額的13%而已,平均每人才分到52美元(1998至2007年總平均每年每人才32美元,更少)。


著名經濟專家Jeffrey Sachs認為工業國家對非洲的經援太少。據他的研究,如果一個國家每人分配到約30美元的外援,其中5美元是捐贈國的顧問費,4美元是為了償還外債本息,5美元是為了減輕外債償還的作業成本,3美元多是糧食及其他緊急救助,剩下的12美元多才是真的援助。以美國的外援而言,用2002年為例,美國給非南地區的外援每人只達3美元,依照上述比例,加上行政成本,非洲每人才得到美金6分,只能算是杯水車薪。6


工業國家的外援比率比起其他國家的確很高,但其軍事支出卻遠超過外援。以美國為例,2005至2007年間每年軍費支出都在5000億美元以上(2006至2007年估計各為5276億及5783億),約佔GDP的4%,是其DAC外援的5.8倍。7 這裡清楚看到人類的罪惡與悲哀—如果能將用在殺人的武器改為援助貧窮的人類,如聖經所說:「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彌加書四章3節)那會是何等美麗的圖畫!

策略二、內政改革


外援或其他資金的流入雖有幫助,但若缺乏內部的改革,仍然無法使非洲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和政府治理是三方面必須改革的方向,也是世銀所提出「提升非洲競爭力」的長期策略。這裡只討論非南地區的政府治理及打擊貪腐議題。其實北非多為獨裁政府,貪腐情況也相當嚴重。


非南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伴隨獨裁和不負責任的政府以及種族和鄰國間的不斷衝突,使該區打擊貪污收效不彰,有些國家已經與賄賂畫上等號。索馬利亞還惡名昭彰、無法無天,已經成為無政府狀態的海盜國家。儘管有些國家在民主政治和人權方面有些許進步,貪腐仍是這地區最大的挑戰之一。


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一些菁英分子及國際企業有很大的誘惑。多邊(國際機構)及雙邊(國對國)的外援也難以避免遭到貪污及濫用。公共服務設施分配不平、品質也差;公務員待遇太差,只好以貪污來彌補生活費用的差距。監察機構本來要整肅政風的,卻人手不足、缺乏獨立性,有時反而同流合污。打擊貪污是近年來國際機構推展的目標,但這地區大部分的政府都不願意,也無力有效面對及解決貪污問題;某些國家即使政治上有決心,但進步緩慢。


目前只能靠民間機構來推動反貪,許多獨立媒體也重視此問題,希望藉民意及輿論的力量來使國家治理步上正常的途徑。國際透明組織是其中,非政府機構推動反貪的重要機構之一。8 貪污與資金外逃也環環相扣。資金外逃主要是經由貪污原材料的收入、外援及向外國借款。如能將外逃洗錢的資金追回,對非洲經濟當有很大幫助。這需要工業國家政府和銀行界的合作,循司法及防堵的方式減少貪污洗錢的管道。


要打擊貪污,必須從根本問題著手。政府、國會、民間要一起努力解決才能奏效。反貪協議也是一個有效方式。聯合國反貪協議(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UNCAC)是惟一被這地區每一個國家簽署的國際公約,但如何實施仍是主要的挑戰。


反貪的迷思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將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人均所得相似的國家來比較,其實問題一樣嚴重,有些非洲國家的表現反而比其他人均所得相似的國家還要好。(見表2)基本癥結在於國家貧窮。例如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是南美最窮的國家之一,其貪腐問題也很嚴重。根據相關程度的統計,國民所得越高的國家,貪腐程度相對較輕。因為所得提高之後,對貪腐的誘因就會相對減輕,人民的反貪意識及媒體的監督也會增強,相對地減少貪污的案件。


總而言之,西方工業國家很多人認為「將錢撒向非洲無用」的觀點並不正確。因為撒向非洲的錢,以每人平均而言非常少,應該更為增加;其次,給非洲或其他貧困地區的外援必須有針對性的目標,協助非洲國家強化機構、建立制度、減少及防止貪污、減少軍事衝突、加強基礎建設及改善醫療衛生設施等。9

圖1

非洲基督徒的成長與影響


非洲民族組成複雜,在二次大戰之前的殖民時代,許多來自歐洲的白人遍佈非洲各地,亞洲人,特別是印度人也移民到非洲。北非大多是伯本族(Beber)、埃及人及講阿拉伯語為主的族裔,南邊則以黑種的黑族和蘇丹黑人、班圖黑人為主。非洲語言眾多,估計超過一千到二千種。


據World Map宣教機構估計,以族群而言,非南地區有2981個族群,其中1970個族群為未得之民,725族群尚未有福音工作,目前的非洲基督徒雖然有數億,應該屬於人數眾多的大族群,並偏向都市區。


由於政治及種族複雜,政府對宗教的態度不一,因此對非洲有多少基督徒的統計相當困難。大英百科全書估計在非洲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中,約有46.5%基督徒(大都在非南),40.5%回教徒(大都在北非),11.8%土著信仰,以及其他宗教(參考圖1及圖2,北非和非南地區基督教分佈情況)10


非洲基督徒人口在過去一百年增加很快。1900年非洲只有9百萬基督徒,而在2000年估計有3.8億(約佔非洲總人口的47%)。依照過去幾年的成長率,最近兩年總數應該超過4.5億。其中以靈恩派增長最快,佔總數三分之一(據估計2006年有1.47億靈恩派基督徒)。大多數的增長是非洲本地的福音工作,而少有西方宣教士的參與。世界基督徒百科全書(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估計,以目前的增長速度,非洲基督徒將從1990年的3.6億增加到2025年的6.33億。11


據總部設在英國的基督教研究所(Christian Research)於2006年1月發佈之研究報告,全球基督教人口持續增加,增長率高於世界人口增長水平,但低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增長。這份報告指出,到2005年中,全球共有21.4億基督徒,比五年前增加了1.4億,基督徒人數也在全球64.5億人口中佔三分之一。從近年的數據來看,基督徒人數以每年1.3%的比率增長,稍高於1.2%的世界人口年度增長率。全球基督徒人數的持續增長應該歸功於亞洲和非洲信徒的大幅增加:這兩個地區的基督徒年增長率分別為2.6%和2.4%。12

圖2

結論—基督徒能做什麼?


非洲是世界最貧困的地區,其原因複雜,廣大非洲人民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受制於自己無能為力的外在惡劣環境,無法脫困。非洲也是基督徒成長最快速的地區,福音快速傳到非洲表示神的眷顧與憐憫。


我個人相信最近十年非南經濟成長較以往快速與基督徒人口快速增加有關。希望金融危機過後,非南經濟仍能和金融危機前十年的速度成長,使聯合國2015年之前貧窮人口減半的目標能如期達成。


基督徒能做什麼?首先我們應該關心非洲人的靈魂,參與非洲宣教。目前最難的是北非回教徒最多的地區,已經有宣教士在那裡默默工作,參與長期或短期的宣教。


其次是關心非洲人的生活。在非南地區大多數貧窮國家,生活費用低廉,捐贈者每月數十美美元就可供應一個貧困小孩一個月就學和維持最低生活水準。如果無法親自去非洲宣教,也可奉獻金錢來支持從事非洲宣教的機構。


最後,也是最起碼的,我們可以為非洲的福音事工及其政治穩定和經濟成長恆切禱告,相信慈悲憐憫的父神必在這片大地上大大施行救恩。


1. 有關非洲一般資料參見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Africa#Territories_and_regions,統計資料大多參考世界銀行網頁www.worldbank.org。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出。
2. 北非人口超過3千萬的國家有三個,依序為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非南則有八個國家,依序為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剛果人民共和國、南非、坦尚尼亞、蘇丹、肯亞及烏干達。其中以奈及利亞1.48億,衣索皮亞0.79億,埃及0.75億最多。領土面積最大,超過2百萬平方公里者依序為蘇丹、阿爾及利亞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根據2007年世界銀行資料)。
3. 非南也是疫病流行最廣最深的地區。就以愛滋病毒(HIV)帶原者佔人口比率為例,2005年資料,超過20%的有四個國家,其中以史瓦濟蘭的33.4%最高;超過10%的有六國,包括南非的18.8%;而整個地區平均為5%。
4. 貧窮線是根據世界最窮的10至20個國家的平均值計算。
5. 參見溫英幹《搶救貧窮,就是現在》一文,《神國雜誌》第12期,2008年5月,9至12頁。
6. Jeffrey Sachs, The End of Poverty – 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in Our Life Time, Penguin Books, 2005, P310. 其他數據參考OECD及世銀資料。
7. 由世銀資料推算。
8. 採自http: //www.transparency.org/ regional_pages/ africa_middle_east/ sub_saharan_africa
9. 本段參考Sachs前引書的看法。
10. 本文地圖來源為http://www.worldmap.org/,是一個基督教宣教機構。
11. 但基督徒數字各方估計並不一致,例如根據1993版Operation World,1990年南部非洲基督徒共有2.75億(佔人口57.3%),其中新教1.09億(22.7%),天主教1.02億(21.3%),東正教0.22億(4.6%);在卅個國家中,基督教為主要宗教。又據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2005年2月資料,有3.9億基督徒,但年份不詳(www.christianpost.com)。
12.http://www.gospelherald.com.tw/template/news_view.htm?code=soc&id=555


作者小档案:

作者為臺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在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任職經濟專家,專長為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