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生机无限!
后现代ABC靓仔的亮点与联想
几个礼拜以前,与读大学一年级的儿子驱车前往纽约探望我的父母。一上车,他便迫不及待地将iPod接线插进车上的收音机,调准频道,放起音乐来。我问他这是哪一台啊?我怎么从未听过这种风格的音乐台?他说:「妈,这是我的个人频道(This is my personal radio station)。」经他反覆解释,我终于搞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我们从音乐谈起。从二十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谈到现代音乐、爵士乐、乡村、蓝调、摇滚乐;从古典乐器谈到合成音乐;从巴尔托克(Bartok)谈到葛温(Gershwin,又译「盖希文」)。又从五○年代的流行音乐、猫王的乡村摇滚到六○年代的披头四、百老汇音乐剧,从七○年代流行的迪斯可到八○年代新潮音乐、庞克音乐,再到九○年代的嘻哈(hip hop)乐。
大致来说,我们交换意见,相谈甚欢。不经意当中,我随便说了一句:「我觉得现在这一代年轻人的流行音乐不如我们当时的好。」儿子马上追问,我所谓的「好」指的是什么?我随口说,比如旋律、歌词、节奏等等。儿子大大不以为然,连珠炮地举了许多反例来证实他的论点。最后,竟然变成他反过来扎扎实实地给我上了一堂「现代年轻人的世界观」。
原来,现代年轻人是货真价实的后现代产物。他们不再迷信科学万能,不再相信绝对。后现代推崇的理论是:拒绝理论的理论!他们拒绝社会阶层、拒绝形式主义。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而这后现代思潮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俨然扩散为主流思潮了。
二十一世纪新趋势
我们讨论到整个世界的趋势,正快速地朝向「全球化」(globalization)以及「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进行。到目前为止,全球超过80%的面积,已经遍布电子网路。世界正朝向一种各国各民、各方各族越来越「一致、相似」,同时却也越来越「个人化」的奇异现象在进行。
穿着、流行、使用物品、生活享受,在美国有,在印度也有。你爱听嘻哈音乐,我却可以成天浸在自己设定的中世纪葛利果吟咏乐(Gregorian Chant)频道。义大利的时尚名牌Armani,不仅美国买得到,即使到非洲奈及利亚第一大商城拉哥斯(Lagos, Nigeria)照样买得到。你在美国用Motorola的手机,我在中国也用同型手机,但你可绝对不会有我特别下载的铃声,这铃声配这型号,全世界只有我这绝无仅有的一支。
明显地,二十一世纪一方面朝向全球化的一致性(uniformity), 另一方面却也走向极端个人化的两极现象。后现代的人不肯被人「贴标签」(categorized) ,不肯屈就别人的评论─无论是好是坏。凡事总要有自己的风格、性情、特色、行径。比「酷」,远超过比「漂亮」、比「美」都重要得多。
二十一世纪新挑战
不仅如此,因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寿命延长,工作年限也加长了,许多人不情愿退休。几个礼拜以前,我部门里的几位年轻的工程师,以非常精密、有趣的电脑模拟程式(simulation),成功地做了一个关于产能企划案的展示报告(presentation)。
会议结束后,大家一起闲聊。我顺口说:「想当年,同样的案子,我们是以数学模式演练的,要以电脑演练,程式还须经过打卡与读卡,繁复之极,还是无法像现在这种近乎卡通的方式,整个流程呈现在眼前。」
年轻人听了还搞不通何谓打卡,另一位同事立刻接口说:「那有什么希奇,我们当年连电脑也没有,只有计算尺,妳用过吗?」
突然,我惊觉到在我公司的部门里,竟同时涵括了四代的人并肩工作:有所谓二次大战前大萧条后的传统世代,有二次大战后(1946-1964)的婴儿潮,还有从1964到1980年所谓越战期的X世代,以及1980以后出生的Y世代。我的属下正同时有婴儿潮、X世代与Y世代,而我的同事大多是传统世代与婴儿潮世代的人物,但我的上司却是一位年方三十八的X世代人物。
这四代的人跨越着不同时代的哲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又因着所出生年代的影响,正交替呈现非常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观与道德观;人人也各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管理与领导上别具挑战。
二十一世纪,会为大多数人带来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许多机会。以《神国杂志》编辑团队为例,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杂志可以由各具不同专业、散居美国东西南北、中国与台湾,同时涵括传统世代、婴儿潮与X世代的一群人,完全以电脑网路来合作、沟通、协调,完成每一期具相当水准的杂志。同时,对于每一位编辑同工,具有相当的电脑语言沟通技能,便成为新的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多元化的世纪,这是后现代思潮加上全球化与个人化所带来的结果。许多事物不再有所谓的「标准」。人一方面因应多样化,会感到压力,但也因为多元化,许多本来的形式与要求将不复存在,压力反而减轻了。当本来的标准不复存在,社会制度与伦理准则的依归将如何订定?当自由竞争与多样发展不断扩张,导致贫富悬殊,世界经济发展又将如何因应?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大课题。
二十一世纪新契机
全球化与个人化,既带来全球性的竞争,也孕育出无限的商机。许多人不再需要巨额投资,便能在网路上成功地做起各种生意来。同时,全球化使得全球各地,不分东西,不分国籍,不分中国或印度,都同时具有与西方世界互相匹敌的情势与能力。
有人类,就有竞争;回溯人类历史,竞争现象不是后现代独特产物。过去,要能与人在运动、商场、学术、专业、政治上一比高下,绝对需要背景、学历、财力⋯⋯等资格。古希腊时代只有贵族才能参与奥林匹克竞技会;十八世纪的英国只有特定阶级才有投票权;到二十世纪,某些职业、工作依然只认文凭。但是现在,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在何处,几乎可以拥有相等的机会出人头地。全世界因这样的新契机而努力实现自我、梦想成真的人数,已多到不胜枚举!
后现代ABC靓仔看信仰
儿子反问我,这样的时代趋势─后现代思潮、全球化、个人化、多元化─对于信仰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我,一如成长于现代主义末期的人,立刻对于目前这样松散、解体、无形式的思维方式表示隐忧。但儿子的看法大异其趣,他相信:这一世代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属灵的一代!因为他们不再单单以科学来论证、衡量一切,作价值判断也不再局限于实用性,相反的,他们对于属灵事物的接受度很高,非常乐于经历。
从这场无心插柳的「跨世纪母子对谈」中,我看见:以科学论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法去辩证,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在证明真理上具有同等份量。因此,信仰不再需要以科学方法来证明,属灵层面如今更容易被这一代的年轻人所接受。当然,其挑战性与危险性─例如陷于新世纪(New Age)宗教信仰的风险,也相对偏高。
但不可否认的,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趋势、新挑战之下,文化的各个面向,无论是人文、艺术、经济、企业,以及最重要的信仰,都呈现新契机,端看你我如何取决。
亲爱的朋友,你抓住机会了吗?
注: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是指美国出生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