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父的爱「借景」
(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 , Dietmut Teijgeman-Hansen 攝)
父親缺席的成長歲月
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陳團英在他榮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的英文小說《夕霧花園》中提到,在日本庭園藝術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借景」。無論是近樹遠山、精心安排的盆栽奇石,甚至是偶爾投影湖心的雲朵、朝陽初現時蒸騰的霧……都可以被收納融合,成為花園的一部分。
他透過這樣的概念來闡述人的記憶:「我們不只向我們自己的記憶借貸,也向我們周遭人的記憶借貸。創造我們生命借景的不僅是記憶,而且也包括我們所見、所聽和所體驗的一切,包括我們所遇到、與之談話,以及他們向我們談話的每一個人……我們向過去和現在借貸。我們向未來借貸……我們借貸這些事物,將其放進我們的人生,而它們形成變化多端的風景,任我們遊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如果說記憶是花園,那麼,我們童年的景觀,必定也曾向家人「借景」。無論是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透過他們傾注在我們生命中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地建構出花園的雛型。
曾經,在我先生的記憶花園裡,父親無法成為他借景的對象。他的父親,有十一年時間不在家人身邊,無法與孩子一起建構童年景致,而是為了生計,於先生七、八歲時,遠渡重洋,一個人來到美國討生活。先生從孩童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裡,父親都是缺席的。
「爸爸先去美國,安頓好就會來接你們一起去。」這是我公公離家前給家人的承諾。小孩年幼,天真無知,對於父子分離的當下並沒有太多傷感與不捨,反倒因著當時國人出洋不易,覺得「爸爸好厲害,竟然可以去美國工作!」而與有榮焉!
父親離家後的困窘挑戰
隨著時間緩緩流逝,先生才漸漸體會到,爸爸離家去美國,除了帶給大家一圓美國夢的期待,也帶來現實生活裡無情的挑戰。
原來公公當時是「跳船」到美國的─原本擔任船員的他,在加州長堤「跳船落跑」,一去不回。消息傳回後,替他當擔保人的朋友氣沖沖地找上門,質問婆婆,要求賠償。孩子見媽媽低聲下氣、拼命賠禮的模樣,覺得不解又害怕。
公公因為跳船到美國,是無證的非法移民,在工作過程中碰到了許多阻礙。曾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法按時寄錢回家。家裡沒有想像中過年過節應該寄回來的禮物包裹,倒是常常需要打包裝箱─因付不出房租而搬家。媽媽到處尋找張貼在電線桿上的租屋紅紙,以及細細翻閱報上徵人廣告的情景,深深烙印在我先生的腦海中。
因為身分問題,公公無法回臺灣。曾有一段時間,學校上作文課寫到「我的父親」這類題目時,總讓先生覺得為難─爸爸不在身邊,生活故事實在乏善可陳。爸爸的形象越來越模糊,就連聲音的記憶,也因為當時長途電話費相當昂貴,久久一次才有幾分鐘通話而慢慢稀釋、淡化。
童年的花園裡,父親像是偶爾出現的一片雲,風一吹,就散去,摸不到、抓不著。甚麼時候,雲朵才能聚集成雨,帶來甘霖?
久別重逢情已生疏
十一年過去了,公公總算取得美國合法居留身分,也有了穩定的工作。終於可以實踐諾言,接妻兒赴美團聚了!
父子重聚之後,頭髮已見少許灰白的公公迫不及待地帶著已長得和他一樣高的兒子到處「見識見識」。逛迪士尼樂園,一路上表現得比兒子還興奮,不停地比手劃腳,指給兒子看:「哇!米老鼠!」「看!是唐老鴨唷!」「要不要坐雲霄飛車?」「我們買棉花糖吃好不好?」
當時的先生很不習慣爸爸這般天真、幼稚的舉動。不是不想念父親,也不是不願意親近他,只是十一年的分離,實在無法在短時間內將父子感情急速加溫─先生早已不是當年分開時那個昂頭仰望父親的小男孩了,非常不習慣父親還當他是小學生,用哄小孩的口氣對他說話。久別重逢後父親熱情的舉動,反而讓早已習慣沒有父親在身邊的先生一時無法適應,下意識地想和父親保持距離。
先生本以為十一年的分離,會像一個被撕裂的傷口,縱使傷口逐漸癒合,傷疤卻仍存在。父子之間的親密與依戀,將僅僅是一段屬於童年的記憶而已,永遠無法追回。
甜蜜回憶重現心田
直到信了耶穌,生命得到更新,先生童年的記憶花園,竟也彷彿經歷了一番整修,荒廢的園林景致再次灌注新生活力。特別在他為人父後,透過與孩子的親密互動,以為再也無法填補的空白回憶,似乎慢慢由上帝的恩手一點一滴地上色,再顯繽紛圖畫。
▲難忘睡前的蓋被儀式。
回憶之一:睡前的蓋被儀式
我們有了孩子後,每晚為兒子們念床邊故事,用乳液抹抹腳ㄚ、輕輕按摩後,先生就會為小孩祝福禱告,最後再替他們一一蓋好被子,將露在床緣的邊角給塞好,讓他們像兩隻安安穩穩被藏在繭裡的蠶寶寶。愛吃越南春捲的大兒子說自己是「裹在春捲皮裡的蝦子。」小兒子則說自己是墨西哥捲餅burrito。「爸爸快來做捲餅!」兒子們會這樣說,每晚,他們都期待爸爸來替他們蓋被子,將他們嚴嚴裹好,像一團包得密實、餡料豐富的麵餅。
先生後來透露,這是承襲兒時父親每晚為他做的睡前儀式。公公還在臺灣時,每晚上床後,總會到房裡替兒子蓋被,把棉被的邊角全往內側塞好,像折信封一樣,讓他安安穩穩、舒舒服服地給包在裡頭。那是個很溫暖的回憶,先生說,躺在床上的自己,仰視著父親,他的身形是如此偉岸高壯─當自己被高大的父親細心溫柔地裹捲在被子裡後,彷彿所有的寒冷、黑暗、不安都被隔絕在外,可以安安心心地閉眼睡去。難怪先生睡覺時有個習慣:喜歡用被子將自己像蠶寶寶一樣裹捲起來。新婚時我們小倆口常因此上演「被子爭奪戰」!後來想了折衷辦法,冬天時買一床特大尺寸的被子、夏天則一人用一條涼被,才解決了「雙人被太小不夠兩人蓋」的尷尬局面……
關於父親的美好回憶,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慢慢聚攏。先生因著自己也為人父,向「天父」的形象「借景」,開始重溫過去美好時光。
(不知道兒子們長大後,為人父親時,是否也會將這樣裹捲被子的溫暖記憶傳承下去?)
▲父親離家前親手為兒子做了一個遊戲沙坑。(圖片來源:www.flickr.com, ericaxel)
回憶之二:那年夏天的專屬沙坑
除了睡前的蓋被儀式,先生還想起了另一個珍貴的回憶:他七歲左右的夏天,爸爸親手為他做了一個沙坑。
有一回我們夫妻倆帶兒子到公園玩耍,小孩看到遊樂區的沙坑開心得不得了,整個下午就蹲在沙坑用小杯舀起沙子,或拿鏟子挖個不停。在旁欣賞的先生若有所思地說:「我小時候有一個專屬的沙坑呢!那時我們家住公寓最頂樓,父親就在頂樓的陽台弄了一個沙坑讓我玩!」
先生回憶,某個夏天,公公不知是去哪裡用麻袋裝滿沙子扛回來,在頂樓陽台堆築了一個沙坑,上頭還擺了小鏟子、小水桶。那時先生大概才六、七歲,這個沙坑讓他開心得不得了,整個暑假就在他專屬的沙灘上玩得不亦樂乎,還會把家裡養的烏龜也帶去。小烏龜就在他堆的城堡上爬來爬去,不然就在他挖的護城河裡游泳戲水。
這是一幅多麼可愛溫馨的畫面!相信沙子從指縫流下的感覺,印刻於先生心內,以致多年後記憶猶新。
不曉得公公是怎麼把那包沙搬回家的。先生說那時住在城裡,離最近的海灘也有好一段路;如果是從工地得到的沙子,家裡也沒有交通工具。那麼重的沙包,他又是怎麼扛回來的呢?就算是坐公車或搭計程車,應當也是費盡千辛萬苦吧!
先生本以為童年關於父親的記憶是蒼白虛乏的,但因著天父的愛,與為人父後的「角色升級」,讓他有機會重新定格童年父親的形象:那是裹在暖被裡仰望的高大身影,還有扛著沉重沙包,一步步登上頂樓陽台,為愛子築一個沙坑的背影。
▲和父親攜手重建親情。(圖片來源:www.flickr.com, Dominique Archambault)
執起父親的手,重建生命花園
美國作家安妮‧拉夢特(Anne Lamott)曾說:「哪裡有廢墟,哪裡就有寶貝。」先生體會到,生命中的種種遺憾、錯失,在基督耶穌裡都可以得著重生與釋放。除了因著神的愛而在記憶深處挖掘出關於父親的美好回憶,面對父親後來的缺席,他也能試著去體諒其中的無奈。十一年的分離,作父親的滿懷思念、滿懷愧欠,恨不得能在一時一刻完全彌補償還給兒子。不曉得有多少次,他隻身在異國的夜裡,默默想著兒子,暗暗下定決心,「以後要帶兒子去迪士尼樂園玩!」當終於帶著兒子進到這「兒童的樂園」時,就急切想替分別時那個仰頭看著爸爸,每晚需要爸爸蓋被子的兒子圓夢。那也是一個十一年間沒有看到兒子,錯過兒子成長點滴的父親,想從骨肉分離的起點開始,找回失落的片段。這樣的心情,豈是當時年輕氣盛的兒子所能體會?
這樣的心情,直到為人父後,先生才漸漸懂了。因為懂了,所以面對父親時,願意去擁抱他,願意去聆聽他─不單只是以兒子的身分來聽老父親「講古」,而是以同為人父的心情,來傾聽一位父親當年如何在環境逼迫下,不得不離鄉背井、暫捨親情、遠渡重洋,在異鄉掙扎求生的心路歷程。
在一次「父子約會」中,先生陪著公公,在公園的長椅上就這樣聊了一個下午。那天下午他們倆說的話,大概比分離那十一年透過越洋電話講的話還多。
▲生命花園再現繽紛色彩。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花園裡的一草一木,隨著人生四季更替而有不同的風貌。有時看似枯萎的花木,其實只是暫時冬眠,耐心栽培等待,自有枯木回春、榮華再現的時刻。
而我們,也必須跟著成長,才能真正體會春夏秋冬各自的風情。
父子之情也是一樣。哪怕父親垂垂老矣,兒子的年齡也比當年他離鄉背景時的歲數還大了,兩人仍有機會攜手,重新替花園建構全新的景致。
有時我會想,甚麼是「神國度裡的關係」?或許在世人看來,童年時的親子關係,不過是普通家庭倫常。如果錯過了,那也只能徒呼負負,頂多「忘記」,不再提起;就算彌補,也不可能完全。但在耶穌基督裡,舊事已過,凡事成新─無論我們生命的花園中,屬於童年的記憶是苦是甜,是否有機會向父母「借景」,這都不影響神創造的美意。如果我們用心經營,懷著「在永恆裡投注美好資本」的態度來看待每一段關係,那怕只是替孩子蓋被,都可以是日後美好回憶的「資本」,成為花園裡真情摯愛的一景。在天父的花園裡,一草一木,隨著人生四季更替而有不同的風貌。而我們在園丁的呵護下,也將不斷茁壯,歷經開花結果的喜悅。
作者小档案滋恩:小时写作文,长大写文章。以前书写为自己,现在将笔交给神。煮字疗饥无法带来真正心灵的饱足,惟愿贡献五饼二鱼,烘培文字饼干,让读者「开胃」,进而乐意接触信仰真理,品尝主恩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