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资力、助力、协力

探索慈惠机构不同的济助形式

济助穷困者,是圣经里再三出现的教训。箴言提醒「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主耶稣训诫「这些事(供给缺乏者、探望受监者)你们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我的身上」。

於是例如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撒馬利亞救援會 (Samaritan’s Purse)、天使樹(Angel Tree)等福音機構,以長期助養或節慶禮物的 方式,給予經濟困乏者或邊緣、弱勢族群物質上的濟助。

就算不是以信仰为创设基础,或是出于传福音的心志,如红十字会等全球性或地方性的慈惠机构,总在第一时间出现于灾难现场,提供救急物资。

物质施予是多数人熟悉的慈惠管道,但可真是济助穷困者惟一,或是最好的方式?还有什么形式,能给予有需要的人更具长远影响力的帮助?

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資力(handouts)、助力(hand-up)、協力(hand across),這些不同濟助形式的優勢及挑戰,並思考施與受之間的關係。

资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济助方式。战乱使人流离失所,难以谋生;制度和文化造成经济与社会阶层化,难以翻身;地震、洪灾,使人顿失所有。单是开发中国家,便有一亿四千万孩童体重不足,20亿孩童营养不良。 1即便是美国这个富裕的国家,贫穷人口也有约3,800万,占11.5%。

许多人出于恻隐之心捐赠财物,好满足贫困者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当重大灾害发生时,确实需要金钱和物资作为人道救援,以解燃眉之急;地区性食物银行能给予有需要者一些帮助。毕竟食物、水、基本医疗用品,能减少后续饥饿、传染病等的可能性。

这些奉献能产生多大效益?财物能否解决因制度或社会机制产生的世代贫穷?长期的援助,是会让接受者产生依赖,或者真能赋予他们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与机会?这些来自已开发国家的「礼物」,在没有制造任何工作机会,甚至因为得到外来物资,降低本地消费的情况下,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什么长远影响?

《有毒的慈惠》(Toxic Charity, by Robert Lupton,中文暂译)一书中说:施予一次,制造了感谢;施予两次,制造了等待; 三次,期望;四次,理所当然;五次,依赖。 可曾想过,慷慨的济助会结出什么果子?

每年有許多教會與福音機構參與撒馬 利亞救援會的「聖誕鞋盒」(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慈惠活動。有愛心的基督 徒在鞋盒裡放進小玩具、牙刷、襪子,還有一 張寫著經文和祝福的卡片。成千上萬的鞋盒裝 箱後,運到南美印地山區,或是非洲小鎮。當 孩子們興奮地打開,拿到從遙遠國家送來的禮物,感受到愛,因此認識神最大的禮物—聖誕孩童主耶穌。

的确,生活在缺乏中的孩子,能收到礼物,就算只是一点点小东西,会让他们高兴好久。让孩子知道有人关心他们,这是祝福,也是基督徒传福音的心愿。然而这是否会让接受者把福音等同于物质礼物?

孩子收到外来的牙刷、袜子、文具,让他们的家庭省了些花费。但是对当地经济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孩子的父母就是经营贩卖日常用品的小生意?

那么对于施予者呢?会不会在伸出手的同时,不知不觉采取了高姿态,看自己为救拔人脱离贫穷的英雄?或者对接受帮助者有一定的期待,觉得对方会心存感激,在接受物资的同时,也接受福音?

人在缺乏中,到底需要什么?把一条鱼给饥饿的人,他或许可以饱餐一顿;教他怎么钓鱼,说不定以后就能喂饱自己。

助力

在慈惠机构服事多年的章木,曾参与赈灾,和在难民营建造社区中心。从经验中他看到,给予有需要者助力,会带来更深远、持续的改变。这样会比直接给予,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也不能马上看到结果,却可转化人心,建造他们自己改变的能力,让社群相互扶持。

给予助力常见的方式之一,便是小额贷款(microfinance)。

经商都需要资金,贷款能帮助周转。然而位于社会底层、最需要资金翻身的人,或因过去不善于财务管理造成错误和损失,或因借贷制度的限制,往往难以得到信贷,生意规模大受限制。

1983年,雲納斯(Mahammad Yunus) 在巴基斯坦創設貴民銀行,在貧窮地區小額放款給其他銀行不願借貸的小生意人,希望幫助 他們,不但自己的企業得以發展,也能活絡本地經濟。此舉在當時得到相當好的結果,雲納斯因此也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云纳斯经营的是营利的银行,然而一些慈惠机构以此为事工模式。借贷的金钱等同于拉了贫穷者一把,扶持他们设立自己的谋生之道,不再依赖施予。信贷之外,并佐以管理财务和经营企业的辅导,也加上福音查经和门徒培训,让真理扎根于生活里。

这会不会是比资力更有效、结果更有持续性的脱贫之道?

不少难民在重新安置之地,透过小额贷款,开设了裁缝、修理、磨坊等的店铺,也开启安定、自立的人生新篇章。若能得到专业的企业经营知识,且有小组社群的问责,等于是不仅教人钓鱼,甚至养鱼,管理鱼塭。小额贷款似乎是解决贫穷的那线曙光。

不过再好的制度、方式,也有短处,也难以躲避人性的滥用。

理想中,小额贷款的受惠者将使用资金经营小生意,当营业额扩大,便会为本地制造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然而需要小额贷款的地区本就贫困,若是居民都贷款,一窝蜂开始小生意,让类似企业很快达到饱和。原本脱贫的愿景,只是让人陷入更深的贫困。

当然也有人只是利用过多的小额贷款来糊口,或是以债养债,甚至把轻易得到的贷款用来赌博,完全离开脱贫的原意。况且这样的模式也只适用于较安定的地区。战区或灾区人员流动太大,贷款者一旦离开,就很难收回。

相信扶持會比單單施予財物更有長遠影響 的國際HOPE機構(HOPE International), 便是在小額貸款的慈惠模式之外,加上存款小 組、經營輔導,及門徒培訓,期許借貸者不僅得到改善經濟的機會與方法,更要活出管家的身分和責任。

机构以储蓄小组与借贷客户保持联系,并传递合乎真理的价值观及财务观。在这样的环境中,客户经历的是全人的变化。例如在刚果,69%的参与者表示,因为小组中的学习,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HOPE相信,惟有在基督里,人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才能有尊严、有盼望,成为家庭与社区的供应者。

神的国度丰盛。要使人得饱足,除了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有什么可用?

协力

无论提供的是物资或贷款,这些机构同工或宣教士多来自较富裕的国家。他们是否以「空降部队」的姿态,来到有需要、所谓「落后」的地方?在异文化环境中,给予资助的人,真能了解并处理当地经济问题?服事者和接受服事者之间,除了资源上的差异,可有地位上的不同?

当慈惠机构要在新的地域投注资源,谁来帮他们翻译?不仅做语言的翻译,还是文化特质、社会潜规则的翻译,类似古代「通事」一职。若能考虑与地方领袖、团体协力,透过他们对当地体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寻求他们支持,服事者与接受服事者成为互相帮助的朋友,或许能让慈惠事工更有果效。

服事者并非仅是钱包或发电厂,过度给予,过度强势,提供的任何资助仿佛只是交易,让受众似乎只能接受服事。若是提供意见,一起寻求解决的方法,并实际去做,如此,施与受的两方,像是共享五饼二鱼的朋友,让彼此都能得到尊重。慈惠机构不仅教人钓鱼、养鱼的方式,还和当地人一起找地方挖鱼池,选材料建池塘。对于接受服事者,在参与的同时也得到知识、经验,对自己放进时间、心力的项目,有更大的成就感。

长期在异文化地区服事的章木,深深感受:协力会在系统和组织层面,带出持续的转化。外来的慈惠组织,可在当地培训有相同关注的人与机构,并提供资金设立有效率、能持续,且符合本地情境的更大规模的项目。

这需要时间寻找、接洽合适的人选,训练本地的事工伙伴。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专业能力、经验,也难以掌控未来的发展与监督。然而以耐心好好做,将会有宽广、深远的影响。

三种方式,三个阶段

章木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七级地震,超过300人丧生,16,000人受伤,18万人无家可归。几天后,一国际基督教救援机构到达现场,开始评估灾难程度,特别是对孩童的影响。机构很快地送来米、毯子、遮雨的篷布,在接下来几个月内免费给予灾民。这是资力阶段。

在提供物资的过程中,机构观察到地域性公路、学校等基本设施的缺乏,以及未尽理想的教育系统和农耕方式,让本地村民陷入长期的贫穷。机构在分送物资的经验中,与当地政府及社区建立好的关系,由此看到10-15年发展计画,会带来更有效、更具持续性的影响。于是开始组织村民成小组,分享他们的资源,和机构能提供的资源。接下来几年间,村民主动修建道路,妇女成为社区卫生人员,种植新品种农作物,透过小额贷款开始小生意。这是助力阶段。

再经过五年,村民和政府都了解持续经营的重要性,而非一直倚靠外来资助。在政府协助下,本地注册成立一非政府组织(NGO),继续之前的工作。此时国际机构提供资金,帮助本地NGO,由他们与村民直接合作。这是协力阶段。

把资源投在哪里?

不同慈惠方式能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带出不同程度的影响,没有哪一个机构或方式是最好的。身为基督跟随者,要如何按着主耶稣的教导,以合祂心意的方式「做公益」?

首要原则是寻求神的呼召,知道祂要你我为哪种慈惠方式、哪个机构奉献。如哥林多后书9章所说「捐得乐意」;神丰富赐予有形无形的资源,我们当以感恩的心分享。

分享资源时,也需要以良善、忠心、有见识的管家态度,找资料或与机构同工谈谈,多认识慈惠机构的宗旨和使用奉献的方式。选择时,可考虑人事、行政经费少,将很大比例的奉献直接投在接受帮助者身上的慈惠机构。同时,人事、行政经费少的机构会遇到另一重挑战,便是难以留住好的同工,事工不容易拓展。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财务结构,分辨能否在机构运作和实际服事上取得平衡,有效率、有成果地,以正直持续经营。

此外也可考虑常受忽略的事工,例如服事身心智能障碍者。即使情况艰难,长期投入却不容易看到成果,他们依然需要尊严和扶持。此外,可选择对接受帮助者赋能的机构,鼓励他们自己寻找、执行问题的解方。

从慈惠机构的宣传影片或文案,看到、读到好比饥饿的孩子、被贩卖的人口等的苦难大众得「拯救」时,是否深受触动?这些机构,以及为他们捐献的我们,讲述的可是救难英雄的故事?然而现实中的「救援」可能没那么戏剧化,多数时候是与政府协商,与文化、制度抗衡,这些不怎么精彩的工作。

济助也不需限于财物,人的特长、专业知识与经验,也都能成为慈惠方式。服事战乱地区的Habibi机构(https://www.habibi-international.org/),就需要医护人员、电脑工程师、社工、心理辅导员等的参与。

耶稣以奴仆的样式行走、居住在人的中间,与受苦的人同起居、同坐席。祂给予的,是完全的自己。基督的跟随者在分享资源,帮助有需要的人之时,如何能献上全人,并从服事者和接受服事者身上,学习作门徒?

祈愿你我在更多认识慈惠方式的同时,也分享生命。


  1. Christian Microfinance Stays on a Mission,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1/may/stayingonmission.html.
  2. https://www.census.gov/content/dam/Census/library/visualizations/2023/demo/p60-280/figure1.pdf.
  3. Why I Won't Be Filling a Shoebox This Christmas, by Brian Howell, https://trainingleadersinternational.org/articles/618/why-i-wont-be-filling-a-shoebox-this-christmas.
  4. Rethinking Microfinance, https://econreview.studentorg.berkeley.edu/rethinking-microfinance/.
  5. A Hand-out, Hand up, or Hand Across?, by Jean Johnson, https://www.missionfrontiers.org/issue/article/a-hand-out-hand-up-or-hand-across.

李杰明(Derek Lee),目前任職於國際救援委員會的Airbel 影響力實驗室,致力於幫助面臨人道危機的人們,求生、恢復和重建生活。

雨往,喜愛從觀察社會、文化、國度的動態,發現神的作 為,書寫「冬天已往,雨水止住」的盼望。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