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永恒的方舟
从客家历史渊源、文化经济看福音进展
个人身世
我是道地的客家人,在臺灣省新竹縣橫山鄉的鄉下長大。據統計,該鄉客家人口佔9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庄。1 那裡有我們溫姓族人的聚落以及祖墳、祠堂。
祠堂名号为「太原堂」,表示我们家族来自山西太原,其实是源自唐朝时代。根据族谱,我们温姓这支从太原南迁到江西赣南,先祖肇基公被派到广东梅州(梅县)为官,举家南迁到梅州定居,为第一世祖。
清朝时,客家人也随着闽南人,渡海移民到台湾。嘉庆年间(1800年前后),我的先祖十七世恭信公与祖婆带着两个儿子,从广东梅县来台谋生,长子名阿兴,次子后来不幸在苗栗失踪,不知何名。阿兴就是族谱所载的十八世祖朝兴公。朝兴公生三个儿子,其后人到新竹乡下发展,立下祖堂于今横山乡乡下,族人就在山边落脚,后代至今已有数百人。从来台先祖恭信公开始,我是第六代。
小时候就在大家族中成长,父母亲一辈大都多子多孙。先父先母生有三儿五女,一家十口都靠先父一份小学校长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有一位与我们来往密切的堂伯父季祯公,与伯母一共生有八男六女(早期另生有两男早殁),而季祯公活到九十二岁才过世,其孙辈内外将近五十位。其他堂伯叔及长房的族兄,与先父年纪相若的,也多长寿,活到八十几岁。
在二次戰後物質條件及醫療設施缺乏的情況下,一般人的壽命大約只有六十歲,而居住鄉間的族人及其他客家鄉親活到八十歲以上的耆老比比皆是,是很有意思的現象。2
客家源流
从以上背景所述,可知客家人源自中国大陆的中原汉族。汉族始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之后,居住在华北及华中一带,以汉朝为名,称为汉族,以别于其他外族等「夷狄」之邦。汉末晋初,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异族(五胡)时时入侵,汉人无可奈何,相继南迁,逐渐形成客族。
西晋末期,五胡乱华,西元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从洛阳迁都至建康(今南京)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当时一大批皇亲贵族、文武百官及士绅名门纷纷向江南迁移,甚至远到还是蛮荒之地的福建、广东。这一批移民就是客家人的祖先,当时各地区来的移民各自在家门标示故乡名称,从河南颍川来的,就是颍川堂;从陇西来的,就是陇西堂;我们温氏来自山西太原,就是太原堂。
不過學者考證,晉元帝時(327年)曾因當時南遷者失掉戶籍成為流民,因而下詔使流民有客籍,稱為給客制度。這時候的客籍人士也包括現在福建及臺灣的閩南人。3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蹂躪各地,當時居住在江西一帶的居民,又向東南遷移,至福建寧化。宋朝時遼金入侵,江淮居民又紛紛南遷到廣東、福建。
當地政府為分別原先居住的畬族與遷來的漢族,將前者列為主籍,而外來的漢人稱為客籍。這種主客之分,就是現今客家名稱的來源。4 明朝流寇之亂,又引起另一移民潮。可以說,東晉南遷是客家人的起源,宋、明時期再遷則為客家族群形成的主要時期。
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客家人在广东地区因为人口增加,生活不易,又开始向东南亚及台湾迁移,甚至到海外的美洲、欧洲及非洲。迁移到台湾的大多随闽南人之后。由于闽南人来台较早,占有平地,客家人因而多半住到山区,特别在桃园、新竹、苗栗一带,之后又攀山越岭,抵达了花莲、台东。由于客家人属于弱势族群,又聚集而居,因此表现较为团结。也因客家人多居住于山区或交通不便之处,可以保留中原语言及风俗,形成客家人特有文化。
在台湾,过去客家人与其他族群,特别是闽南人很少往来,也不太通婚。如果客家男人娶闽南人为妻,左邻右舍都会投以奇异并鄙视的眼光。战后随着大量所谓外省人随国民政府迁来台湾,经过教育普及、经济发展、出外就业而将各方族群融合在一起,彼此通婚日渐普遍,族群之间的分际越来越淡薄。因此政府早已于多年前废除籍贯制度,要统计谁是客家、谁是闽南或外省人就比较困难,特别是都会区。但居住客家庄的多数乡亲仍然保持许多传统习惯,例如,祭祖扫墓就是客家族群一年一度的盛事。
客家人的文化特质
綜合本人從客庄長大的經驗以及各家說法,客家人的社會、文化、精神特質大致可歸納為以下數項5:
一、刻苦耐劳:客家人经常颠沛流离,落籍他乡后,要肯吃苦耐劳,才能生存。因此不论男女,都需勤劳操作。
二、冒险进取:客家人遷居他鄉,最後落戶山區或鄉間,養成冒險犯難的精神、堅忍不拔的品格,以及遇事百折不撓的個性。有客家血統的名人輩出,遍佈軍政、文教及工商業界。6 客家人很會做生意,在南洋一帶許多大企業家都是客家人。7 客家人在外謀生,人丁單薄,因而養成重義氣、願意幫忙朋友的精神。
三、俭朴质直:由于生活困难,养成客家人俭朴的风气。从小父母便教导:绝不可浪费资源,因此食不可剩饭,衣破可再补,有衣有食就已知足。特别是妇女节俭,有时成了小气。但待客豪爽,为了面子,出手还是很大方。
四、尊重妇德:客家婦女刻苦勤勞。早期因為許多男人到外地謀生,留下婦女在家養育小孩,還得下田工作。宋朝直至民初,婦女纏足之風甚盛,只有客家婦女不纏足,因為要下田工作(我的外婆在臨盆時才從田間走回家生產)。客家婦女在家地位很高,也是因為她們常需獨挑大樑。有網路文章稱「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惡劣的山區環境以及沉重的封建枷鎖,使客家婦女成為迥異於漢民族各系的一個特殊的女性群體。她們憑藉一雙『天足』,從唐宋到明清,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從贛南閩西到粵北嶺東,從黃沙古道到山路田埂,無處不是她們艱辛的腳印。她們用涓滴的乳汁哺育著這個多難的民系,她們用勤勞、樸實和智慧延續著千年不衰的客家文明。」8 這段描述的確說出客家婦女堅忍不拔的性格。我所認識的客家婦女,從長輩到自己的妻子及周遭客家親友,都看出這種遺傳的性格。
五、团结自守:客家人開墾山地,必須合群奮鬥,互相幫忙。還得團結一致以抗外侮。由於團結,家族制度也強調孝順父母及敬拜祖先。他們固守風俗,不與其他族群來往,因此也養成自以為是及剛愎自用的心態。9
六、自重自尊:客家本源于中原贵族,由于南迁为客,因此和其他族群来往时,养成较强的自尊心。由于过度自尊,也会成为过度自负。而客家人遇事不退缩、重义气、重然诺,因此有「硬颈客家人」之说。
七、文风鼎盛:客家人几世纪以来中原士族南迁,因此在大陆的客家人聚集的城市如广东梅州,自古文风很盛,文人辈出。但移民到台湾的,大都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多为务农;到东南亚的则较多从商。在台湾的客家人,也许传统上以士人为首,惟有读书高,因此对读书人相当重视。例如我们这支一直在乡下务农,晚清及日据时代,读书人不多,如有考取师范或大学的,极受族人尊重。在台湾,由于客家人出身较为辛苦,因此早期选择读公费师范学校的很多。如果读了大学,很多客家人喜欢报考公家机构,因此据说台湾的公务员中,客家人比例很高,只是未有正式统计。
客家人的金钱观
客家人知道維生不易,除刻苦耐勞外,也衍生不少處理財務的原則,表現在客家諺語上。10
一、不欠债:忍嘴不欠债;欠字压人头,债字受人责;多赊成债,久债难挨;债多人不愁,蚤多皮不痒(讽谕欠债者不还钱的心态)。
二、不借钱:借钱时桃园三结义,还钱时刘备借荆州;要人出钱,恰似戽斗水上天;人求我三春风,我求人六月雪;朋友不谈钱,谈钱多牵连。
三、不赌博:有钱赌博,无钱做(着,衣服);输钱皆因赢钱起;家有三桌赌,胜过做知府(讽谕赌博者之沉迷及不可自拔)。
四、不浪费︰赚钱如针头挑刺,使钱像大水冲砂;冤枉钱,水流田,血汗钱,万万年。
这些理财原则虽然源自儒家思想,却与圣经原则相似。例如不可欠债,「富户管辖穷人;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箴言22:7)要努力工作,「做工懈怠的,与浪费人为弟兄。」(箴言18:9)圣经虽然没有提到赌博,但赌博的基本原因是贪财,而「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6:10)
福音失落族群
綜上所述,客家人雖然源遠流長,也往往引以為豪,但客家人在主裡竟是失落的族群!以臺灣地區1975年的統計而言,基督徒人數只佔當時1300多萬總人口的0.3%(約5千人),低於福佬人的1.4%(13萬7千);而所謂新住民(舊指外省人)佔10.1%(13萬3千),原住民則高達33.3%(10萬5千)。11
有人认为客家基督徒比例低是因为客家人强调拜祖先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对福音有所抗拒,成为传福音的硬土。但同样在台湾的闽南人(福佬)对祭祖也很重视,他们信主的比例则比客家人高很多。原住民对祖先的精灵崇拜也很盛行,却是信主最多的族群。
其实,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客家人一直没受到海外宣教士的注意。在清朝及日据时代,宣教士比较注重原住民之间的宣教工作,其次是闽南人,而对居于其间的客家庄却鲜有宣教士进驻。圣经说得很好,「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马书10︰14)沒有人傳道給他們聽,他們就不會認識耶穌。12
近幾十年來,臺灣教會向客家人傳福音的情況已大幅改善。客家福音協會於1978年成立後,積極在客家庄從事福音工作,並於2005年提出十年倍增計畫,希望在2014年之間,客家信徒及教會數都能夠倍增。目前檢討成效,雖然只達目標的一半,也比以前好多了。同時針對客家人重視祭拜祖宗的文化,客家福音協會也依照聖經原則提出可行的紀念祖先及主持喪禮的儀式供客家基督徒參考,對傳福音是一種突破。13
客家人需要福音。我们应该从周遭的亲友开始,为他们得救祷告,常向他们作见证、传福音。神爱世人,必要使客家人的灵魂得救,活出丰盛的生命。我以生为客家人为荣,也希望我最爱的亲人、友人能认识神,信主得救。神很恩待我们,我和妻子是双方家族最早信主的,经过多年的祷告与见证,双方家人皆已多数信主,包括父母及多数兄弟姊妹。我们会继续祷告,盼望还没信主的家人与族人都能早日得救。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徒行传16:31)
注
1. 引自基督教客家福音协会,《为主赢得客家—代祷手册》,2007年1月,31页。
2. 以上有关资料,有关温姓源流参见温姓大族谱编辑委员会编,《温姓大族谱》,1995年4月,台湾;有关作者的家世,参见温英干编,《温姓十七世祖恭信公来台祖来台始末》,2002年3月未出版,只印发供家族使用。
3. 或称福佬、河洛、鹤佬;客家人对闽南人的称呼发音较类似「学老」,真正字义不详,参见维基百科「闽南语系」条,http://zh.wikipedia.org /wiki/鹤佬人。
4. 陈运栋,《客家人》,联亚出版社,1978年,6-13页。
5. 参见夏忠坚,《隐藏的一群—台湾客庄和客庄教会》,教会更新研究发展中心及客家宣教中心印行,1983(?)年, 9-12页;陈运栋前引书,378-38页。
6. 参见客家大百科,客家人物,http://www.hakkasky.cc/wiki/catnavi-catinfo-5.html 及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湾著名客家人列表。
7. 参见2009年广东梅州「世界客商大会」网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0b56e0100co4d.html
8. 「客家妇女在客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参见网页:http://city.xizi.com/h/200908/33275.shtml
9. 上述客家大百科网页,客家女,参见网页:http://www.hakkasky.cc/wiki/doc-view-833.html
10. 参考陈运栋前着, 197-198页。
11. 转引自曾政忠、邱善雄、温永生、吴瑞诚:《客家宣教新浪潮—在所定的日子,达到倍加》,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 30页。目前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以广义(祖先为客家人)及狭义(祖父母是客家人)做抽样调查统计,得到广义608万,占总人口26.9%,狭义508.8万,占22.5%。 (资料来源http://homepage.ntu.edu.tw/~psc/pop_news9311/111101.htm)以狭义客家人口五百万推算,约占两千三百万总人口的22.5%,如果基督徒比例不变,则客家基督徒只有约一万五千人。
12. 同上引书, 30-31页。
13. 参见前引书,及《基督教客家福音协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1978-2008》中相关文章,参见网页:www.chea.org.tw
作者小档案
温英干,台湾元智大学特聘教授及国立东华大学荣誉教授,曾担任台湾客家福音协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