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传扬基督的爱
【事工】3 亞洲 訪傳仁基金會總裁周芷芸女士
采访╱郑琼瑜
圖片提供╱傳仁基金會
2002年,周芷芸女士至中國大陸參訪雲南偏遠地區,發現許多孩子因學費無著落而輟學,其中不乏基督徒的子女。有些孩子在提及失學原因時,不禁傷心淚下。周芷芸被深深觸動,決心盡力幫助這些孩子。
回到北美,她將這個需要分享出來時,美國北加州灣區一教會首先響應,提供助學金給245位小學及初中的孩童。中國政府頒布「兩免一補政策」後,美東一家教會開始資助貧困高中及大學生得以完成學業。為了長期關懷、協助當地的需要,周芷芸和同工們於同年在美國加州成立了「傳仁基金會」(簡稱「傳仁」)。十幾年來,事工擴展至教育、醫療、社區發展、訓練等領域。
省思貧窮的定義
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全國年收入不及人民幣七百元的極貧人口佔2.5億。近年來,雖然經濟看似大幅提升,但根據2010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仍有1.5億人民每天收入不及一美元,佔全國總人口數的一成以上,而且貧富差距懸殊。大多數貧窮人口集中在資源匱乏的中、西部。
剛成立「傳仁」時,周芷芸常為偏遠地區的匱乏感歎不已。但隨著事工的進行,她對「貧窮」漸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周芷芸表示,「貧窮」非常難以定義。除了物質貧窮,還包括道德貧窮、精神貧窮等,牽涉到不同地域與居民價值觀的差異。有些地區物資非常缺乏,但人們仍知足感恩;反觀現代國家,大多數人衣食無缺,卻被無止境的物質慾望綑綁,不停地追逐金錢,豈不落入精神貧窮的困境裡?
為了改善中國大陸貧困地區民眾的生活,世界各地慈善機構以及中國政府,紛紛挹注資金與捐款,卻無法消弭問題。如何有效地運用資源,幫助窮困地區脫貧自立,不需長期依賴外援?周芷芸經常省思這個問題。
▲中國大陸貧富差距懸殊,許多偏遠地區民眾生活非常艱困。
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除了天然條件極度惡劣的地區,周芷芸發現,只要用心發掘,其實許多貧困地區都可以找出可供利用的資源。有一回她拜訪某個村莊,地方幹部一再表示他們很窮,需要幫助。「傳仁」深入了解後,發現當地出產五種竹子,若能引導村民好好規劃、加工,便可做成竹工藝品、生活用品、建築材料等,為當地帶來收入與工作機會。
▲與加拿大的同工探訪西雙版納基諾族的貧困家庭。
▲受惠村民在「傳仁」的協助下,合力建造家園,而非一味仰賴外界援助。
曾有官員帶著周芷芸參觀一所學校,希望「傳仁」能夠幫忙興建廁所與食堂。但她舉目四望,校園中已矗立了三棟美輪美奐的校舍,分別由不同的海外慈善單位捐款興建。校方已擁有自立發展的資源,仍習慣依賴外界的援助。
周芷芸語重心長地表示:「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扶貧只能滿足暫時的需要,教導並激發百姓的潛能,扶持他們發展自己的社區,達到自立、自養、自足,才能發揮永續經營的果效。」因此,「傳仁」以「社區發展、全人健康」為理念,除了協助居民解決燃眉之急,更邀請他們一同為社區發展努力;不僅脫離物質貧窮,也脫離那些造成貧窮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等。
以目前正在進行的水窖工程為例。以往,在沒有地下水的石灰岩地帶,居民習慣以露天的簡陋水塘積存雨水作為飲用水,池中常漂浮著垃圾、動物糞便等,對人體的健康危害甚大。為解決居民用水問題,「傳仁」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為村民建造水窖。
水窖的費用由「傳仁」與地方政府合力出資,但居民亦需自行出力,參與挖掘及日後的清洗維護。由於工程浩大,鄰舍間必須一改過去「自掃門前雪」的觀念,互相幫助。至於灌溉用的水窖,未來農家可用來增加收入,「傳仁」計畫以貸款方式為農民興建,待農民收成獲利後,再分期償還款項,使「傳仁」得以幫助更多村民。
有了水窖,倘若居民的生活習慣依然故我,水窖可能不久便骯髒不堪,因此,同工亦積極教導村民如何改善環境衛生。一位受惠村民便自動自發將原本放養的動物圈養起來,以減少因動物糞便所帶來的疾病;改建土坑廁所成為環保廁所;協助鄰舍美化環境……等,令「傳仁」同工非常欣慰。
▲一對夫婦坐在「傳仁」為他們興建的水窖旁。旱季來臨時,一家人不再愁沒有水用了。
以愛填補受創心靈
相較於物質上的貧窮,被親友遺棄造成的心靈空虛更令人難以承受。協助被鄙視的漢生病(為避免誤解與歧視,臺灣現將痲瘋病更名為此)人復健,感受自己仍然有價值,仍然值得被愛,是「傳仁」醫療事工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村民合力挖掘水窖。
漢生病是由漢生桿菌破壞病人的末梢神經而引起的疾病。病人的肢體會漸漸壞死,親友往往擔心被傳染,加上懼怕面對病人異於常人的外表,而任他們在漢生康復村自生自滅。
「傳仁」同工長期在漢生村協助病人醫治、護理傷口;以木頭製作廚房用品,減少他們因末稍神經失去知覺而燙傷;為病人特製鞋墊,保護他們的雙腳;改善居住設備與環境衛生……等。
許多漢生病人本已對生命絕望,「傳仁」同工的照顧、接納與不求回報的愛,富足了他們空虛的心靈。常有病人執著同工的手,感激不已,淚如雨下。政府官員也被觸動,告訴周芷芸,若不是她堅持親自拜訪漢生康復村,他們絕對沒有勇氣接近漢生病人。
此外,有鑑於良好的教育不僅能夠傳授知識技能,更能奠立正確的價值觀,重建生命,因此在教育事工上,「傳仁」除了發放助學金,也推廣蒙特梭利幼兒教育、電腦訓練、暑期英語營、課業輔導等。周芷芸表示,她期望孩子們不僅習得知識,更能夠從同工的生命見證與無條件的愛,豐富他們的生命與視野。
▲周芷芸(圖右)關懷四肢變形、截肢,被親人遺忘在漢生康復村的老人。
不與貪腐妥協
「傳仁」曾數度遭不肖地方官員索賄,放話若不配合便要阻撓工作,周芷芸寧願暫緩當地事工,也不願與貪腐妥協。幾年前,一棟幾近完工的房舍便遭到粗暴拆毀,使周芷芸心痛不已。
▲「傳仁」同工細心地為漢生病患作潰瘍檢查。
當時,「傳仁」受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教育局及基諾族地方幹部請託,為他們興建活動中心及球場。由「傳仁」籌措款項、協助設計,當地人民則出力參與興建,周芷芸並常在工地為村民作飯。接近完工時,一位新任地方官員向「傳仁」索賄,周芷芸不為所動,不料那位官員居然誣告周芷芸是美國特務,專搞文化意識侵略,導致原本已投入數萬美元經費、由人民一磚一瓦辛勤建造的房舍被當局拆得片瓦不存。
看著村民的心血及捐款者的託付盡付流水,周芷芸雖然非常心痛,但她堅持神的工人一定要謹守正直,不可為了方便行事而與惡勢力妥協。建好的房舍雖然被拆毀了,神卻化挫折為祝福,帶領周芷芸從這個事件中,結識某中央機構,獲得他們對「傳仁」工作的認同與支持。
▲和患腫瘤及因車禍傷殘的病患一同研讀聖經。
神及時供應所需
成立至今,神總是及時供應「傳仁」財務與人力上的需要,使周芷芸和同工深深體會,身為神的兒女,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永遠不虞匱乏。
2009年3月2日,當時正在興建的一所學校急需五十萬人民幣,然而「傳仁」的存款遠遠不夠。沒想到過了兩天,周芷芸收到一封來自香港某位長老的電郵,標題為:「五十萬建校基金待領」。周芷芸從未向那位長老提過建校一事,然而,一對居住在澳門的夫婦想捐贈五十萬在中國興建小學,於是請那位長老推薦機構,長老想起「傳仁」,便發電郵詢問周芷芸是否有建校計畫。於是,如作夢一般,建校所需的款項便不多不少地及時備齊了。
還有一回,「傳仁」會計匯出同工的生活費後,發現戶頭只剩下美金兩百三十元。周芷芸並不擔心,她相信神必會為祂的工作負責。第二天,同工到郵局取信,居然一口氣收到大大小小的捐款共一萬三千多美元。
除了金錢,神也賜下人才。雖然事工擴及好幾個領域,「傳仁」人事極為精簡,北美總部除了周芷芸,僅有兩位全職同工及一位半職同工。事工推展,仰賴許多醫師、工程師、教師、學生……等義工主動奉獻專才。
▲在英語品格夏令營裡,孩子們與義工老師的互動中,不僅學習英語,更重要的是塑造品格。
▲「傳仁」與雲南基諾族村民同心合力,一磚一瓦興建的活動中心,被索賄不成的官員將內部設施完全拆毀。
善用資源、效法基督
「施比受更為有福。」錢財是神的賜福,託我們妥善管理運用。基督徒除了什一奉獻,另外的十分之九也應善加運用。只要不將金錢浪費在可有可無的事務上,便有能力在什一奉獻之外,資助需要幫助的人與事。
然而,周芷芸再三提醒:基督徒從事扶貧工作,一定要有智慧,珍惜神賜下的資源。在愛裡分辨,捐出的金錢帶給當地的是福,還是禍;是助長貪婪,還是幫助真正的需要。倘若抱持「散財童子」的心態,不關心捐款流向與運用方式,便未盡到管家的責任。
雖然「傳仁」註冊時是一慈善機構,但周芷芸表示,傳福音與社會關懷是相輔相成的。耶穌在世上時,不僅宣揚福音,也醫治各樣病症、餵飽眾人。祂關心的不單單是人屬靈方面的需要,祂也關心「全人」的需要。社會關懷不應被當作傳福音的手段,但是當同工效法基督,投注金錢、時間、心力,以無私的愛關懷需要幫助的靈魂時,便是以生命見證福音。十幾年來,不斷有受惠者及政府官員被周芷芸及同工們的生命感動,主動願意認識耶穌,甚至決志信主。
哥羅西書一章28節提到:「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這節經文是「傳仁」的會訓,也是推動各項工作的目標。
除了金錢,才幹、時間也是神所賜的禮物,需要好好珍惜、運用。周芷芸邀請對「傳仁」事工有負擔的朋友加入義工,一同傳揚、見證基督的愛。傳仁基金會(Go and Love Foundation)網址為:www.golovefoundation.org 。
「傳仁」事工迴響摘錄
- ‧我明白獲得幫助之後的喜悅,明白這份幫助給我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因此我也要極力讓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體會到這份喜悅,並由此想到多行樂善好施之舉。我想,這也是「傳仁」助學金對我們每一位受助者的期望吧。─助學金受惠者 ‧有了水窖,旱季時我們終於有水可以用……以前我們不懂環境衛生,周總裁帶來一些工具和圖片,我們學習之後,開始在村莊裡種一些花草,美化環境,而且改善廁所的衛生。─水窖工程受惠者
‧我走到一位半隻腳底已潰爛流膿的中年婦人身旁,我輕輕拍她的背,摸她的手,她詫異地問:「你不怕嗎?」我告訴她:「在愛裡沒有懼怕。」她立時轉臉,用那沒有手掌的手腕擦她的眼淚……當天她便信了主。─漢生村義工
‧暑假,我與十一歲的兒子和七歲的女兒同工,參與昆明英語品格夏令營的服事。兒子和女兒第一次當老師,盡責地完成分配的教學,還參與手工製作和示範單詞遊戲……我們把「感恩」的品格融進課程中,並盡可能以自身為例,提醒學生感恩的源頭─神。─英語品格夏令營義工
受訪者小檔案 周芷芸於2002年底成立「傳仁基金會」,旨在展現基督的愛,以訓練及教導來激發當地人的潛能,扶持他們達到自立、自養、自足,建設全人健康的村莊,常受邀在各地作差傳年會或差傳專題講員,為傳仁基金會負責人。
記者小檔案 鄭瓊瑜,來自臺灣,與先生、兒子定居北加州,享受簡單、平凡的家居生活。平日喜愛閱讀、旅行、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