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上帝在西子湖畔

記傳教士保下秋瑾遺骨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杭州西湖,就有一處上帝顯現的地方。


那是在孤山腳下,西泠橋畔,一個手扶長劍的秋瑾立像,和一個刻有「巾幗英雄」四字的骨穴,構成一座莊嚴肅穆的千古烈士墓。秋瑾的事跡,也許大家知道,但她的屍骨何以能在這裡埋葬?誰人予以保存下來?恐怕不是人人皆知。

生前遺願


1907年,正是中華大地處於黎明前最黑暗時期,7月15日拂曉前,中國一代女俠,著名的民主革命鬥士秋瑾,在她的故鄉浙江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了。噩耗傳來,人心震驚,而秋瑾生前的兩個知心女友─徐自華和吳芝瑛,更是悲痛欲絕。她們除了悲悼秋瑾的壯烈犧牲外,更牽掛她生前的一個遺願。


這年四月,孫中山在廣州起義,聲震海內。秋瑾立即在西湖白雲庵召開會議,號令各路人馬,計畫首先由金華會黨起事,處州接應,誘使杭州的清兵主力出擊;然後由她自己率領紹興光復軍渡江進襲杭州,城內新軍及武備、弁目兩學堂的革命黨人同時回應,裡應外合,奪取杭州。如不能得手,仍回紹興,經金華西出江西,到安徽與光復軍首領徐錫麟會合,先奪南京,再與清軍會戰中原。


秋瑾與徐自華為繪製軍事地形圖,多次登臨西湖群山,走遍杭城大街小巷 。一次,來到岳廟,在岳飛墓前,看到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久久徘徊,不忍離去。她對徐自華說:「我若能埋葬於此,那真是我的福分」。不想此話成了她的遺願。徐自華把這一情況告訴秋瑾的另一位結拜姊妹吳芝瑛,兩人愁腸寸斷,焦慮著如何讓秋瑾的遺願得以實現。

刎頸之交


徐自華出身世家,早年嫁給湖州南潯絲業巨富梅韻笙,不久丈夫病故。1906年,教育家蔡元培在南潯創辦潯溪女校,聘請徐自華為校長。同年3月,經光復會領袖陶成章等介紹,特聘剛從日本歸國的秋瑾到該校任教。兩人一見如故,情同姊妹,秋瑾膳宿都在自華家。又因徐夫已逝,而秋瑾與夫琴瑟異趣,故而兩人彌憐同病,感情更深。秋瑾對自華的才華特別讚賞,譽之為「不櫛進士」。徐自華在秋瑾的民主思想薰陶下,不久也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


吳芝瑛是當時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的姪女,從小愛詩書,工書法。丈夫在北京創辦開明書店,夫婦倆崇拜孫中山先生。秋瑾早年初到北京,人地生疏,常常感歎「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後經人介紹認識吳氏夫婦,且在他們的書店裡讀到不少宣傳維新的書刊,眼界大開,思想昇華。又目睹清廷腐敗不堪,國家淪喪,民族危機日益嚴重,進一步激發了她救國救民的決心。吳芝瑛對秋瑾這位喜作《寶刀歌》的革命鬥士十分欽佩,而秋瑾對這位具有進步傾向的「才女」十分敬重,兩人很快引為知己,義結金蘭。


不久,秋瑾為了「冀得壯士輔」,「因之泛東海」,要東渡留學日本。但是「釵環典質」還是不敷旅費,吳芝瑛就主動支援。後來又在秋瑾創辦《中國女報》碰到困難時,再次鼎力相助。這時,突聞秋瑾遇害,痛心疾首!


在噩耗的沈重打擊下,這兩位江南才女都陷入極度悲痛之中,想起秋瑾遺願,心如刀絞。徐自華便提出由她親自赴越,將秋瑾遺骨秘密運到杭州。吳芝瑛連聲叫好,由她在杭選購墳地。當徐自華冒了極大危險將秋瑾靈柩偷偷運到杭州之時,吳芝瑛已出資200元大洋在西泠橋西購到墳地,旋即埋葬。兩人總算吁了一口氣,既慰秋瑾在天之靈,也了卻胸中夙願。


這一義舉感動天下,不少仁人志士都暗中稱讚。徐自華親自撰寫墓表,吳芝瑛工筆書寫,隨即勒碑樹之墓前。許多人前往憑弔。

遺骨風暴


不料這事被御史常徽獲悉,他認為亂黨屍骨怎可埋葬西湖,這分明是煽動民心!連忙奏聞朝廷。朝廷也認為這是莫大的忤逆,必須嚴加查辦。不僅將秋瑾的墳墓鏟平,墓碑毀壞,而且暴屍野外,還把「肇事者」徐自華和吳芝瑛逮捕下獄,聲言要一併正法。


惡行震九州。這事很快傳遍全國,大家認為這是清政府倒行逆施,濫發淫威,但又沒有辦法。正在危急關頭,一位美國女傳教士從北京特地趕到杭州,設法營救徐、吳兩位義士,不使秋瑾屍骨再曝野外。


女傳教士名叫麥美德(Sarah Luella Miner 1861-1935),是美國公理會的傳教士,1887年來華。事發當時,她任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校長,聽到秋瑾屍骨已被暴露野外,內心十分痛苦。那時公理會正興起「社會福音運動」,對社會正義事業一定要予以支援。


在神的指引下,她決定幫助解救兩位女士和秋瑾屍骨不致失落。秋瑾是第一個領導中國女權運動的人,而男女平等正是基督教所頌揚的。


即以當時中國為例,基督教對於纏足陋習的廢除與女子教育的推行,都佔有先驅者的地位。秋瑾所追隨的民主革命運動,正是篤信基督的孫中山所領導的,也是上帝的意旨。為此,麥美德決定先找巡撫張曾揚,特意拿出吳芝瑛在秋瑾殉難後十多日寫的《記秋女俠遺事》一文給張巡撫看,指出吳芝瑛和徐自華完全是出乎朋友義氣才有遷葬西湖之舉,作為總攬一省軍事的地方最高長官,要明辨是非,不宜擴大事端。又以自己是公理會教士的身分,希望張巡撫在這個案子中能給予人道的處理。


張曾揚接過吳芝瑛那篇文章,看到後面確有一段表明作者心裡的話。既然「罪人不孥,古有明訓」,連罪犯的子女都不要追究,兩個女人僅僅是秋瑾的結拜姊妹,就更不宜追究了。又慮及麥美德是全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的校長,影響很大,於是把吳芝瑛和徐自華釋放。

遺願得償


但秋瑾的遺骨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這時整口薄皮棺材成天在烈日下曬著,誰也不敢再去過問。而張曾揚也不敢再擅自處理這事,因為秋瑾已是朝廷命案。麥美德考慮後,覺得只有打通朝廷關節,才有轉圜的可能。


這時,閩浙總督端方,主張藉立憲以緩和革命。此人貪圖財物,麥美德與徐自華、吳芝瑛商量後,就將由吳芝瑛手寫的著名佛經《首楞嚴經》十卷,又加上景泰窯陶齋匾額一塊,一起貢獻給端方。端方由於標榜立憲,要「增長道德」,就暗示秋瑾遺骨叫湖南夫家運去了事。後來,夫家果然以秋瑾並未與王廷鈞離婚,且還為王家留下一雙兒女為由,將秋瑾的遺骨運回湘潭,與王廷鈞葬在一起,總算保全了秋瑾的錚錚俠骨。


但是,將秋瑾遺骨與懦夫合葬一起,顯然違背了秋瑾與王廷鈞決裂,死後要「埋骨西湖」的遺願。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國事初定之際,原同盟會諸多同志紛紛提出要求,要把秋瑾遺骨還葬西湖。孫中山即派陳去病赴湘潭重啟墓穴,由湖南省都督譚延愷護靈歸杭,將秋瑾移葬於西子湖畔。從此,秋瑾的墳墓得以復原,徐自華作文、吳芝瑛撰寫的墓碑也得以重樹,正面刻有孫中山先生的手書:「鑒湖女俠千古。」

麥美德教士後來一直留在中國。1920年華北女子協和大學併入燕京大學,她轉任女部主任。1923年轉濟南齊魯大學,任女部主任兼宗教學院教授,直到1936年病故,著作頗多。她幫助保全秋瑾遺骨一事,雖在清朝正史中沒有提及,卻在《清代軼聞》(裘毓麟著,中華書局出版)中留傳下來,更顯珍貴。這也是上帝的安排。


作者小档案

潘傑,中國浙江浦江人,現年七十二歲。學者、作家。

杭州中美友誼民間紀念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