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
【话题篇】
▲(© www.123rf.com/profile_dijitalkalem)
臨刑前的哀哭
這是一位日本死刑犯臨刑前的真實故事注:
在刑場的教誨室吸了最後一根菸,正要被押到執刑房去的橫田(化名),忽然大聲哭嚎喊叫著:「我媽還是沒來!我已經沒有時間了,來不及了!那時候媽媽若沒有丟棄我,我不會變成這樣!」
橫田從小被媽媽遺棄,十五歲時提起勇氣去北海道尋找生母,不只不得其門而入,還被趕走。從此他壞事做盡,只希望引起母親注意,甚至希冀自己死刑前媽媽會破門而入,抱著他哭訴永別,可是 「媽媽!媽媽!」的不絕叫喚聲,只成為他行刑前的輓歌,他人生最後的希望隨著刑具操桿的啟動,就此從人世間消失。
當我與女兒分享這悲情故事時,她感慨地說,她有很多朋友都埋怨父母留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彷彿人生路就這樣被無奈地定印了。
聽著女兒娓娓道來,我忽然驚疑起來: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我是否也曾在孩子心中劃下難以抹滅的傷痕而不自知?那麼我逝去的父親與母親呢?他們的父母呢?
世上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如此看來,原生家庭的缺失豈不是一代一代重疊延續,使得後代子子孫孫的心靈深處傷痕累累?甚至淪為萬惡不赦的兇殘之徒?
心理學難解原生家庭之困
心理學中有不少學派,將個人問題連結於原生家庭,在心理諮詢時,運用生命回溯法,將重點放在當事人的過去,帶領當事人重溫成長各階段,認為若能在深層記憶中發掘和剔除從過去而來的痛苦,當事人便可以從過往的傷痛中獲得釋放,重建新生。然而,許多人在挖掘出往日傷痛後,反而沉溺其中難以自拔,甚至將個人的不順遂都歸咎於原生家庭。
近十多年心理學產生了一門流行的新學派: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認為人與生俱來的性格、現實環境、過去的經歷都不受我們控制,或難以改變,故此,要扭轉看似黯淡的人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改變個人所能控制的因素,自己定意作出快樂的抉擇。放入實際生活中,可以簡化為:即使是命苦也不認命,不將焦點放在過去的不快或不可逆轉的現實因素。引用到輔導學上,就是鼓勵受助者明白人生有正負兩面,把重心改放在生命中的美好時刻,每天練習正面思緒,從回味正面時刻中重新得到能量,再向前行。
然而,將目光從受傷的往事移開,傷口便會自動癒合嗎?在原生家庭所受的傷害,並不會因我們轉換了看人生的角度而自動消失。那些傷害已深刻內化,必須認真處理,否則將會不時冒出頭來,再度蠶食我們的心靈。
▲人們常埋怨原生家庭留給他們的負面影響。(© www.123rf.com/profile_IKO)
用寬恕化解傷痛
猶記母親常提起她自己重男輕女的媽媽,雖然遠在金山的爸爸堅持不分男女,都要送孩子入學讀書,我的外婆仍然百般刁難,經常惡語譏貶。有一次母親失言,外婆竟然使勁將母親的頭按入河中,還一面咆哮:「女兒賤命,死算了!」
我非常驚訝,母親受到親生媽媽這樣無情對待,卻沒有記恨在心。她經常雲淡風輕地解釋,外婆是文盲,只會跟隨傳統風俗,但她自己既曾身受其苦,必不會重蹈覆轍,禍延下一代。
我何其慶幸能有一位懂得寬恕的母親,將上一代加諸她的傷痛用饒恕之心化解,讓自己從被苦待的過去釋放出來,不受心魔牽制,否則她的苦毒回憶便有可能在我身上重現。我更要感謝我的成年兒女,願意欣然接受我這個常抓狂的老媽!
母親晚年才信主,她年輕時便能夠如此舒懷地寬恕外婆對她的苦待,除了感謝神賜給她廣濶的胸襟外,相信也與外公不輕看女兒的態度有關。開明的外公使母親對自己的價值有自信,能夠承擔外婆對她的歧視。如果外公也是刻薄女兒的無情爸爸,不知道母親是否還能這麼豁達?
▲人們很難依靠傷痕累累的心,毫不保留地饒恕他人。(© www.123rf.com/profile_sifotography)
感恩與寬恕的力量來自神
感恩與寬恕是面對人生缺憾的良藥,可惜,人實在很難依靠自己傷痕纍纍的內心,完全不保留地饒恕他人。
喜樂、感恩、饒恕的源頭與力量來自於神。雖然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提出了很多幫助人們面對遺憾的方法,然而,要全然從傷痛的經歷釋放,將內心的苦毒連根除去,只能依靠創造我們,而且滿有慈愛的父神。
神在等著我們向祂呼喚、支取力量。要繼續活在原生家庭傷害的陰霾之下,還是要走向光明破網而出,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註:《死刑囚的教誨師:高牆裏最後一段人生路途的改變和領悟》堀川惠子著,臺灣:木馬文化,2015。
作者小檔案譚瑞玲,願以歷史學者的眼光,學習舊約先知的批判精神,審視過去的不公平,為弱勢群體發聲,彰顯神國公義。現為《義顯之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