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盼天晴
家暴掠影─掀開家暴的面具
家,本是愛之窩。然而,許多窩卻因風雨肆虐而支離破碎。
不論古今中外,家庭暴力一直存在,只是過去長期隱藏在陰暗的角落裡。近20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家暴問題才逐漸成為眾人注目的議題。
家庭暴力是全球性問題。根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受過身體或性方面的侵害。報章雜誌或媒體上,時有報導怵目驚心的暴力事件,許多國家至少有30%的家庭存在暴力行為。據美國聯邦調查局報告,從1976年至1996年止,全美每天平均有四人死於家暴。
美國國會在1994年通過法律保護受家暴的女性,臺灣於1998年公佈《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國於2015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全球有40多個國家紛紛制定有關家暴的法律。
基於關懷與輔導家暴受害者的經驗,筆者在此先藉一真實故事,分析探討家暴的各個層面,祈盼讀者對家暴有更深入的了解,並給予受害者更多的關懷和幫助。
實例: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
白馬王子
文青早年赴美留學,畢業後在麻州一家醫院擔任社工主任。那時,往日大學室友熱心牽線,極力推薦一位名叫宗柏的年輕男士給文青認識。朋友說他工作認真,也是人品備受讚賞的基督徒。獲得文青首肯後,宗柏展開情書攻勢,幾個月下來,終於盼到見面的機會。
宗柏坦率地談起自己:他出身名門,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不幸三歲時母親猝然去世,自幼缺乏母愛。在描述往事時他沒有任何的自憐,反讓善良而富同情心的文青,對他萌生幾分憐憫。
交往不到一年,當宗柏鼓起勇氣向她求婚時,文青覺得宗柏為人忠厚、老實,又真誠,著實是理想的另一半,於是就答應了。
形同暴君
婚後,文青在家附近找事,適有一退役軍人醫院請她當社工主任,但宗柏不贊成,理由是「大多數病人都是男的」。有所州政府醫院想聘請她,他也不贊成,因為要服務「精神病患」。文青開始意識到宗柏控制慾極強,並且相當武斷。最後宗柏終於同意她在一家老人院上班。
宗柏的上班地點離家開車不到五分鐘,文青卻要三、四十分鐘的車程,但宗柏規定文青每天下班後一定要比他早到家。婚後第一個宗柏的生日,文青下班後先到購物中心買禮物,回家時已暮色四合,當她拿起鑰匙開門時,家門突然被打開,宗柏在門後大吼:「妳為甚麼這麼晚才回來?」一巴掌打在文青臉上,這突如其來的襲擊,讓她驚嚇又委屈,哭著解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去為你買禮物!」這下子宗柏才緊緊抱住她,頻頻向她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甚至向她下跪認錯,懇求她原諒。
躺在床上,文青一夜輾轉難眠。結婚才幾個月,做夢也沒想到宗柏會如此蠻橫。她不斷思考著:「我該怎麼辦?」腦海裡浮現起他向她下跪的模樣,自忖新婚夫婦還在彼此磨合適應,難免有磨擦或衝突,而他自幼缺乏母愛與管教,個性較易衝動,這一次是否就原諒他呢?破曉時分,天色微明,文青決定寬恕他這一次的動粗。
▲家本是是愛之窩。然而,許多窩卻因風雨肆虐而支離破碎。
風雨摧殘
第二天清晨,宗柏向文青保證,以後絕不再犯這種魯莽的行為。隨後的日子,宗柏待文青體貼入微,時時對她噓寒問暖,常帶她去有名的餐廳用膳。
可惜好景不常,半年後,宗柏工作有了壓力,經常早出晚歸,稍不如意,就摔碗丟筷,大發雷霆;找不到東西,就用力抓住文青的手,向她興師問罪。夏天上班時,文青不敢穿短袖,因手臂常有淤青傷痕。她不願同事看見起疑,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又怕母親為她擔心,在家人面前,她噤若寒蟬。
自覺每次傷勢不算嚴重,又體諒宗柏的壓力,文青就逆來順受,儘量避免得罪他。但「防不勝防」,不管文青如何努力順服,仍無法避免宗柏情緒失控。
女兒誕生後,宗柏曾一度笑逐顏開,高興自己當了父親,他要求文青辭職在家照顧小孩。
然而孩子的來臨,為生活增添了許多忙碌,也加重他的心理負荷。女兒偶爾生病,宗柏會急躁地責問:「為甚麼會生病?」孩子哭啼,也會引起他的不悅與不耐。文青以為愛與順從會帶來宗柏的改變,殊不知這樣其實是縱容,反而使他怒氣爆發的頻率越發加速,稍一不慎,立時招來暴怒。
自第一次輕易獲得饒恕後,宗柏就習慣性對她動粗,常將文青逼到牆角拳打腳踢,扭傷她的肩臂,至今仍無法平舉。事後,他都會良心自責,誠懇道歉,也試著改過自新,但每每無法持久,幾個月後,又故態復萌,甚至變本加厲。
他的情緒非常不穩定,前一分鐘還有說有笑,下一分鐘卻怒氣沖天。當他脾氣一上來,就像魔鬼眼射兇光,咬牙切齒,滿口咒罵,如一頭吼獅般張牙舞爪撲向文青,讓她動彈不得。
▲宗柏第一次動手打妻子後,頻頻道歉,文青被感動,很快便原諒他。並未採取任何措施去處理、阻止。(示意圖,非當事人。)
恆久忍耐
文青心身交瘁,體重驟降,惟有向教會牧長求救。牧師深表同情,也曾到家裡探訪,每次宗柏都坦承悔過,並表示一定改進,卻落入屢犯屢悔、屢悔屢犯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
平時在教會宗柏談笑風生,絲毫不像會毆打妻子的人,牧師勸文青好好忍耐,盡可能別惹毛宗柏。經牧師勸解,宗柏有一陣子似乎有所好轉,但當壓力一來,他又勃然怒罵:「妳這滿腦子漿糊的垃圾!」有時甚至吐唾沫在她臉上……。這樣經年累月的凌虐和羞辱,使文青的自我形象非常低。
宗柏的暴行並未因牧師的勸導而終止。有一天晚飯後,文青正在洗碗,樓上電話鈴響,宗柏接聽後高聲呼喚文青,她正要上樓,說時遲那時快,宗柏已衝下來大吼:「為甚麼不趕快上來?」一雙拖鞋迎面擲來。原來他哥哥家出事了,就拿文青出氣。
文青再度向牧師求救,牧師卻覺得這些事尚不致危及生命,勸她繼續忍耐,因為基督徒惟一可以離婚的理由是「通姦罪」,而宗柏並未犯下此罪。師母也對她說:「這是妳的十字架,妳就好好背吧!」牧師又說:「他是個好人,只是有時脾氣壞,妳原諒他吧!」文青翻查聖經,確實找不到因暴力而准許離婚的經節,她不願違背聖經原則,從此默默忍受,不再求援。
▲有回他對她抓頭髮勒脖子,她嚇出渾身冷汗,意識到萬一被勒死,孩子怎麼辦?(示意圖,非當事人。)
驚弓之鳥
女兒漸長,對父親的吼叫與粗暴言行心生畏懼。一聽見車庫的開門聲,知道爸爸回家了,就不由自主地發抖,文青只能每天和女兒一起禱告,求主安慰她小小的心靈。
一天晚上,宗柏遲遲未歸,文青陪女兒講完故事,正安頓她睡覺時,樓下傳來宗柏進門後的吼叫聲,女兒害怕,哀求媽媽把房門鎖起來,鎖完後,宗柏已衝上樓怒吼著:「妳把我借來的錄影帶藏到哪裡去了?快開門!」文青還來不及開門,他已一腳把門踢壞,女兒嚇得大哭⋯⋯
為了減少對女兒的負面影響,每當宗柏發脾氣時,文青就拉他到地下室「有話好好談」,不料這樣反陷自己於險境。有一回,兩人一言不和,他把她的頭按在冰冷的地板上,抓頭髮勒脖子,令她無法呼吸。千鈞一髮之際,她掙扎逃脫,嚇出渾身冷汗。文青意識到萬一被他勒死,孩子怎麼辦?第二天,趁著宗柏上班時,她帶著女兒躲到一位美國朋友家裡。
此後,每逢宗柏大發雷霆、拳腳相向時,女兒總哀求媽媽趕緊逃走。兒時心靈的恐懼和創傷,迄今一直纏擾著女兒,及至她婚後,仍常做「爸爸打媽媽」的惡夢⋯⋯。
那次帶著女兒離家後,宗柏四處搜尋,最後因車子現形而被他找到。回家後,他軟硬兼施,說他有多愛她、多麼需要她,沒有她會無法活下去。宗柏一方面表達他的情感,一方面也警告文青:「假如有一天妳想跟我離婚,我會把妳殺掉!」
▲兒時心靈的恐懼和創傷一直纏繞著女兒,婚後仍常做惡夢⋯⋯(示意圖,非當事人。)
困坐愁城
多年來,文青一直努力尋求解決家庭暴力的途徑。體諒宗柏幼時心靈受創,亟需幫助和治療,鼓勵他接受心理諮商,但他堅決不肯;屢次要求他共同接受婚姻輔導,也一再被拒。由於那次宗柏差點失手勒死文青,才答應和她一起接受婚姻輔導。經過兩、三次協談,當輔導員要求宗柏改變心態和行為時,他就不肯再去了。
有個週末,夫妻倆坐在沙發上並肩談心,突然一言不合,他就揮起拳頭如雨點般打在她頭上,她痛得失聲驚叫。女兒衝出大門,跑到鄰家求救,警察旋即趕來,但因查不出外傷證據而未逮捕宗柏。另一次,宗柏出手過重,文青肩膀受傷,警察出面,法院判決「暫時禁制令」,規定宗柏短期內不能住在家裡。他向一位教會執事求助,說被太太趕出家門。這位執事暫時收容宗柏,還勸文青以後別再報警,把事鬧大了沒有好見證。
而法律途徑似乎也行不通。宗柏曾在法庭向法官認罪求情,拼命強調他很愛妻子,只是一時衝動,保證一定會改,連法官也被他的言詞真切感動而同情他。文青從未有和宗柏離婚的念頭,認為這不合神的旨意,對孩子也不好。她只盼望他能更親近神,倚靠神改變脾氣。她常為他禱告,切盼與他攜手同奔天路,為神作美好見證,但無奈事與願違。
▲長期的忍耐和煎熬,文青學會只有向神呼求,從聖經中支取智慧和力量。
絕處逢生
為了保護孩子以及自己的安全,文青心知縱使不離婚,也需暫時與宗柏分居,但幾次嘗試都被他找到。同時因她辭職在家照顧小孩,經濟捉襟見肘,知心的朋友想幫她也心餘力絀。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誰肯自找麻煩呢?得不到教會的支持、朋友的幫助,又不願拖累娘家,霎時間天地之大,文青卻不知該何去何從?
長期的忍耐和煎熬,文青學會只有向神呼求,嘗試從聖經中支取智慧和力量。慢慢地,她發現神的話語是何等寶貴,神的同在又是何等真實!她從尋求神、信靠神、進而經歷神。前途茫茫時,天父成為她惟一的嚮導、依靠和盼望。許多聖經經節帶給她及時的鼓勵和安慰,她尤其喜愛詩篇和以賽亞書,因為當中充滿神的慰藉與應許,靠著主,她感到可以面對一切。
女兒婚後,宗柏數度單獨回國省親,有一天,他突然宣佈要和文青離婚。原來在探親期間,他與一位舊識重逢,她比他年輕十幾歲,一直憧憬移民美國,對他百般殷勤,帶他到處遊玩。
三十幾年努力維持的婚姻終告破碎,文青頓時有一種失敗與被棄的感覺。淚眼模糊中,但見神的慈容向她輕聲耳語:「我不要他繼續傷害妳!」文青不由得感到幾分問心無愧的坦然與得釋放的輕鬆,心中湧出對神無限的感恩之情。幾經摧殘卻不被折斷的蘆葦,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雨後天晴,夕陽從密雲層裡,射出五彩繽紛的餘輝,天邊的睌霞,顯得分外燦爛。
▲神的話語是文青智慧與力量來源,使她在風雨中得著寧靜,見到曙光。
認識家暴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身體或精神上的侵害行為。其對象包括父母、配偶、小孩、手足等,範圍廣泛;形式包括婚姻暴力、性虐待、兒童及青少年或老人虐待等。本文討論的僅限於配偶的肢體暴力。
施暴者用強迫、限制或攻擊等方式來控制配偶。身體虐待是以推、揪、抓、扭、撞、踢、摔、勒、打⋯⋯,或運用家具、器皿、刀、棍等,傷害受虐者的身體,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肢體暴力同時也會夾帶言語和精神上的傷害:謾罵、羞辱、威脅、恐嚇、咆哮⋯⋯,讓受虐者感到恐懼、焦慮、沮喪、不安、緊張、羞愧、失去自信⋯⋯。
家暴成因
家暴問題極其複雜。大致來說,包括下列原因:
1. 家暴最根本的成因是起源於人的罪性
由於人性的自私、驕傲、貪婪,缺乏憐憫、愛心,導致弱肉強食、欺善怕惡的行為。世風日下,人心日敗,世人憑己意而行,勢必產生傷害他人的後果。
2. 社會、文化因素
傳統「男尊女卑」的意識、「三從四德」的觀念,影響某些男人稱霸的心態和習慣。中國傳統的父權思想,很容易造成濫用權威。
3. 個人特質因素
許多施暴者不善表達或控制自己的情緒,個性衝動,脾氣暴躁,缺乏面對壓力的能力。控制慾強、善嫉妒常是最大因素,有些人則是精神狀況有異。也有人是肇因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成長過程中曾受冷落,或目睹過家暴。
4. 家庭特質因素
夫婦之間缺乏溝通技巧,醞釀出衝突卻又不知如何解決,逐漸演變成暴力局面。一般人認為家暴是家庭私事,而不願干預;受害者也不輕易向外求援,選擇繼續忍受,導致施暴者未被阻止、制裁,進而繼續施暴,甚至變本加厲。
5. 男女有別
據統計,男性施暴者佔家暴事件85%以上。男人在體力上通常較女人強壯,擁有較高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當丈夫不懂得或不願愛妻子時,男人所處的優勢常使他變得霸道,甚至出現虐妻行為。
家暴迷思
人們對家暴往往抱持以下幾個錯誤觀念:
1. 家暴只發生於較無文化、敎低教育水平的家庭中。
事實上家暴在各種社會經濟階層、宗教、種族、學歷背景的家庭都會出現。施暴者包括政府官員、醫生、律師、牧師、警察、農夫、工人、工程師、酗酒者、吸毒者等。
2. 家暴不常發生,即使發生也不致惡化。
家暴並不是偶發行為,不會自動終止,它往往是循環式地發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暴力行為,將使施暴者得寸進尺,越演越烈,而受暴者受傷害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嚴重。
3. 家暴的發生,多半是受暴者個性太強,惹怒施暴者動手。
事實相反。對強悍的潑婦,施暴者反而不敢輕易動手。家暴的本質是權力與控制,施暴者衡量如何以操控強制取勝。對軟弱的受暴者,不管她如何小心言行,仍然無法防止施暴者發怒與暴力的行為。
4. 受暴者離開,家暴就會終止。
事實證明: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施暴者不會輕易放棄彼此的關係,反而會百般刁難阻止。受暴者離開,可能會刺激施暴者,使他變本加厲。很多受暴者報警後仍然不能確保安全。根據統計,大約70%的家暴謀殺是發生在受暴者嘗試離去或離開之後。
實例探討
家暴有如無聲的瘟疫,蔓延至許多家庭,基督徒家庭也不例外。教堂裡坐在身旁的教友可能就是加害者、受害者。有些信徒未真正了解基督真理的教導,以「丈夫是妻子的頭」、「妻子要順服丈夫」為藉口,強迫妻子凡事服從,逆來順受。
在本文實例來看,當首次家暴發生時,妻子很快地原諒丈夫,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去處理、阻止,實為失策。她以為用愛心可以解決衝突,但寬恕與縱容卻造成日後連續不斷的暴行。身為基督徒,她走頭無路之際,向教會求助,牧師卻在勸解丈夫失效後,沒有提出適當策略,讓施暴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受暴的一方單方面遵守牧師的教導,努力改進自己、恒久忍耐、作好妻子的角色。
然而,長期生活在恐懼中,使她常感到無助、孤單和沮喪,身、心、靈都受重創。家暴個案層出不窮,雖然故事不同,施暴者或受虐者的個性也相異。但根據筆者過去一、二十年來接觸家暴、輔導的經驗,發現受虐者一般來說,個性往往比較溫和、軟弱、缺乏自信。
此例中,當受虐者脖子被掐、無法呼吸、生命受到威脅時,才體悟到忍耐不是長久之計,開始嘗試離開。但自己經濟狀況不佳,而庇護所只能暫時棲身,通常無法超過一個月。由於擔心施暴者隨時可能找上門來,親友也無人願意,或沒有能力提供實際援助。數次報警,並獲保護令,不一定能真正解決問題。(警察局在夜間接到的電話,超過一半以上和家暴有關。)脫離桎梏,談何容易?
施暴者並不一定面目可憎、讓人退避三舍。他可能看起來文質彬彬,能言善道。他背後也許有令人心碎的故事,例如個案中的施暴者有著令人同情的童年,他也曾受傷害,需要醫治和幫助。
施暴者的性格、價值觀、靈命光景及行為模式,都是構成家暴的主因。除了個人惡習(如酗酒、藥物濫用等)外,有些是由於人格缺陷或精神心理障礙。有人碰到環境、工作、生活、經濟等壓力時,無法應對而以發怒來發洩。無論如何,家暴是犯罪行為,施暴者必須受到適當的制裁與阻止。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從心底深處徹底認罪悔改,並需接受長期的輔導與跟進。
在家暴環境中成長的小孩,遭受的傷害與影響,往往比一般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加深鉅。這些孩子除了目睹父母間的暴力,自己本身往往也被虐待和疏忽。他們經常生活在恐慌、害怕之中,不僅擔心自己,小小心靈還要為常受打罵的母親擔憂。 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焦慮、容易受驚、失望、沮喪、恐懼、易怒、做惡夢等。這些情緒又可能導致行為問題,如畏縮、缺乏自信、易緊張、不安,或具攻擊性⋯⋯。這些孩子需要接受專業心理輔導,創傷才能夠得醫治。
▲當家暴的受害者面臨危機、走頭無路時,教會是否能夠伸出援手?
家暴反思
許多國家雖已施行制止家暴法,家暴案件仍層出不窮。現今的法律、警察、社工制度,確實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保護措施與資源,以及諮商、輔導與轉介的後續服務,在必要時也可協助受害者聯繫有關單位。但這些都不足以解決家暴的嚴重問題。
家暴不只牽涉法律、社會的「犯罪」問題,而是關乎世人心底深處「罪」的問題。耶穌基督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就是要為我們解決「罪」的問題。教會是耶穌的身體,是神的家,弟兄姊妹都是不同的肢體。「彼此相愛」是主的命令,我們要彼此關懷,互相幫助與扶持。當身邊出現家暴受害者,我們是否能挺身相助,讓我們的信仰落實?顯然,只為他們禱告是不夠的。
家暴不是離不離婚的問題,而是事關人性尊嚴、生命安危的問題。當家暴的受害者面臨危機、走頭無路時,教會是否能夠伸出手來、救她(他)一命?曾有個案,丈夫拿菜刀砍妻子的頭,緊急送醫,差點喪命,如今疤痕尚存。遇此情況,教會能否提供安置、保護、經濟、法律的援助呢?牧師在講壇上曾否提及家暴議題?教會中是否有促進夫婦溝通、為感情增溫的課題和討論?或者可以成立彼此支持、鼓勵的團契(support groups)或是督責(accountability)小組等。會友若能以愛心幫助未信主的受害者,未嘗不是傳福音的好機會,因為只有耶穌能改變人心、解決問題。
教會是發出光與散播愛的處所。許多家暴受害者經歷苦難,面臨家庭破碎,帶著孩子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深感無家可歸的痛楚。願他們能從教會得著實際的幫助,因認識耶穌基督,找到屬天的平靜與安穩。(編按:本文亦發表於《風雨過後迎彩虹,單翼展翅更高飛》一書中。)
新書推薦
《風雨過後迎彩虹,單翼展翅更高飛》單親生命故事與關懷手冊,溫英幹、詹章以滇編著,美國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出版,2019
「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當初創辦的異象,是致力於對日益加增的單親家庭提供關懷與輔導,引導單親家庭學習倚靠神度過艱困時光,活出精彩人生。
這本新書集結溪水旁關懷事工多年來累積的資源,有系統地編寫成一部單親輔導手冊,內容包括:
關懷單親事工簡史、親子關係、家庭暴力、情緒管理、饒恕及休息、理家與理財,以及再婚等議題。每篇章附有真實故事與討論問題,原則與實務兼備,對單親家庭在生活上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提供了實用的幫助。這本手冊也很適合教會或基督教輔導機構作為教材,培訓對單親事工有負擔的同工。
試讀本請瀏覽:https://issuu.com/one-lna/docs。
本書亞洲總經銷:臺北橄欖華宣出版社(cclm.tw);臺灣各大基督教書房有售。北美地區:請洽使者書房(afcresources.org)。
延伸阅读:
‧《單親不孤單》,蔣海瓊著,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國際真愛家庭協會、天恩出版社聯合發行,2009
‧《逆境中的擁抱─絕處逢神單親路》,黃麗薰著,天恩出版社,2018
‧《祂知我所行的路:單親家庭手冊》,黃瑞西著,美國榮主基督教視聽圖書中心,1995
‧《更新關懷輔導系列:面對家庭暴力(Living with an Angry Spouse)》,愛德華‧韋爾契(Edward T. Welch)著,Milltown,NJ:更新傳道會,2016
‧《窗外依然有藍天》,黃維仁著,財團法人愛家文化,2002
‧《單親之路》,琳達韓特(Lynda Hunter)著,劉淑瓊譯,宇宙光,1999
參考網站:
‧ 美國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www.usbsow.org
‧ 中華民國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http://bystreamsofwater.org/
‧ 真愛單親家庭關懷事工網站:www.fk-spm.org
‧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www.familykeepers.org
湯淑美,臺灣出生長大,喜愛文學、心理學。半世紀前赴美求學,關心社會、家庭問題。退休後仍退而不休,從事關懷、輔導、福音事工,對單親家庭特有負擔。深切領悟惟有神能改變人、醫治人,但願自己的生命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