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歌唱–台湾图像小说
【道聽圖說】圖像小說專欄
臺灣的圖像創作者有時會擔心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被市場接受—根本不用擔心,因為世界總有一群你以為小眾、但實則龐大的人群。
(阿尼默)
臺灣土地面積雖小,自然環境豐富,歷史文化多元,與國際藝文界接軌多年,有培養一級創作人才的本錢。近年臺灣圖像小說站上文化風潮浪尖,漲勢方興未艾。圖像小說興起的跡象包括:2019年臺北舉行了首屆「給大人看的漫畫―圖像小說祭」;經典作品陸續翻譯出版(譬如美國宗師史畢格曼、艾斯納,法國科幻大師莫比斯,日本名家松本一郎……原作是幾十年前發表,但繁體中文皆是近幾年才出版);臺灣與他國創作者頻繁互訪,到本土作品奪得國際大獎……可見端倪。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t7NtRE5gNKQLEH766
當兼具「識字力」與「識圖力」的Z世代(出生於1995年到2012年)開始進入職場,他們對圖像小說的鑒賞力與購買意願,比起習慣閱讀純文字小說的傳統世代高許多,進一步保障為成人創作的圖像小說市場。未來臺灣的圖像小說,有可能成為更成熟也更多元的重要次文化。
本文引介幾位代表性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上得了國際檯面,也將在相當程度上引領往後的作家與作品。
日風老街魷魚羹——阮光民
生長於雲林斗六,中學後才來北部念書工作的阮光民(1973-)是從日系漫畫工作室裡脫胎而出的本土畫家。他曾在著名的賴有賢工作室工作多年,打下堅強實務基礎。從鄉鎮到都市的生活背景,長年在不同城市間通勤觀察百態,以及為了維持生計遊走設計和廣告界,這些人生經驗與歷練豐富了他的創作。
《東華春理髮廳》(2009)是阮光民的成名作。利用通勤時間構思,下班後夜裡一筆一畫勾勒,熬了三年才完成。故事契機來自他在通勤途中看到街邊一家店名「東華春」老式理髮廳,開始浮想聯翩:假設東華春各代表一個人,這三人會有甚麼樣的關係?
▲阮光民的《東華春理髮廳》。(圖片來源:https://gnn.gamer.com.tw/detail.php?sn=73688)
在阮光民編織的故事裡,陳振「東」在妻子秀「春」懷孕時開了小理髮店。獨子陳小「華」十歲時,陳振東拋妻棄子離家,從此音訊全無。20年後小華獨自經營著理髮廳,從未聽聞的同父異母妹妹從天而降―爸爸過世前將19歲的玉蘭託付給他。讓情況更複雜的是,小華聘任不久的助手是個剛出獄的假釋犯。
從上一代恩怨到下一代牽絆,幾個主角得決定是留在原有軌道,或者試著原諒,試著接納,試著走入對方的世界?
故事開場時調皮街坊小孩被小華戲弄,以為理髮廳鬧鬼;其實不妨說這是一個從至親過錯幽靈裡走出來,讓彼此關係在陽光下新生的故事。短短一冊,阮光民展現了「少就是多」的功力,藉著對話和獨白推進情節,生動造型表現角色特性,背景細節帶出時代氛圍。
《用九柑仔店》(2016)系列緣起更貼近阮光民自己的童年。小時在斗六鄉下,父母工作忙碌,他在外公經營的「柑仔店」(舊式雜貨店)度過數不清的課餘時光。《用九柑仔店》主人翁楊俊龍是外公帶大的,祖輩病重回鄉探親,之後決意放棄都市金飯碗,回來接掌老店。俊龍的動機就像第一冊標題:守護暖心的所在―想讓這個永遠為老顧客留一盞燈的小舖繼續發光。
▲阮光民的《用久柑仔店》。(圖片來源: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901939)
隨著故事發展,俊龍守護的不僅是柑仔店核心價值,還想方設法在大賣場與便利商店夾擊裡突圍。他將雜貨鋪多角經營,小鎮手作傳統(古方釀醬油、拒絕農藥的果園、布袋戲),廟口人情風俗,以各種方式連結和推廣。在嘗試和努力中,俊龍與老鄰居、舊同學、新夥伴間的關係,也經歷挑戰和更新。
阮光民從臺灣鄉土和生命經驗挖掘出讓自己也讓他人感動的題材。畫面處理善用日漫流暢切換於寫實、唯美、誇張搞笑頁面。文字生動,日常對話裡不時冒出讓讀者沉思的金句。他對庶民日常―理髮廳、雜貨店、餐廳,廟口市集―觀察入微,情景交融,能在人物聚散遇合中,不著痕跡地向癒合推進。
阮光民兩部代表作得獎實至名歸,也創下本土漫畫改編成黃金八點檔連續劇的紀錄,啟動了圖像小說與其他媒體(電視、電影、舞台劇)結合的潮流。
歐風家常臺菜——小莊
小莊(本名莊永新,1968-)和阮光民年齡相近,求學背景類似,但藝術風格截然不同。阮光民是日本路線,小莊受歐洲法義漫畫家影響深厚。小莊多年過著斜槓人生,既是知名廣告導演,也是得過金漫獎的傑出漫畫家,代表作品包括《廣告人手記》(1997),《80年代事件簿》(2013),《老爸練習曲》(2018),《潮浪群雄:那些做電影的人》(2022)。
▲小莊和《老爸練習曲》。(圖片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4075)
長年在快節奏的廣告世界拼搏,並沒有消減他漫畫創作時慢工出細活的耐心。小莊擅長非虛構圖像小說,尤其是回憶錄類型。作品細緻地呈現一特定專業(如廣告或電影),或關鍵歷史時期(臺灣80年代)。
作品組織方式類似札記或短文,每篇只有十頁上下,如《80年代事件簿》的〈我和我的80年代〉,〈棒球熱〉,〈二水的鋼琴課〉,〈超合金機器人〉,〈李小龍〉,〈升學壓力〉……勾勒以小觀大的時代集體記憶。
《老爸練習曲》的篇名:〈凝視〉、〈出生〉,〈戰備漫漫長夜〉,〈尿布〉,〈洗澡〉……則從自己初為人父經驗傳遞了跨越時空的親情。小莊說到這部作品:「手繪很像寫信,寫給孩子的情書,記錄下也許沒甚麼大不了的點點滴滴,匯聚成獨一無二的回憶,告訴他初為人父的我們其實很慌張,也還像個孩子,只能為了不搞砸新生命硬著頭皮剛強起來,然後好像在跌跌撞撞之中我們有了一輩子的交集,人生就是不斷地練習。」
小莊文字平實親切,不時閃現哲理。繪畫風格帶著法國著名插畫家桑貝(《小淘氣尼古拉》插畫者)的幽默風采,還有電影不同運鏡的角度變化,賦予讀者輕鬆不膚淺,看一次入戲,看兩次更有收穫的閱讀體驗。
阮光民和小莊兩者相似之處是從生活出發,記錄並省思臺灣都會與鄉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願景。阮光民述說有本土情感底蘊的故事,小莊在真實的歷史事件、職場起伏、生活瑣事裡捕捉靈光。他們最近為《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原著)以臺北中華商場為背景的經典短篇小說集,繪製了不同版本的圖像小說,加上公視改編的電視劇叫好且叫座,合力將圖像敘事再次推進主流市場。
無邊界藝術詩——阿尼默
如果說品味小莊和阮光民的圖像小說,像是享受道地路邊攤或精緻家常菜,那麼翻開比他們年輕一些的阿尼默(1977-)的書,更像鄉間漫步時不經意喝到手捏陶杯裝著的好咖啡⸺不規則造型的陶杯越看越有趣,咖啡苦澀裡有著果香。
▲阿尼默的《小輓》。(圖片來源: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48663623)
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的阿尼默,轉入純美術領域之前,擔任過劇照師、美術指導、動畫導演與紙媒插畫家。他的物質慾望極低,生活樸素單純,進入深耕創作狀態可以一個月不出門。32歲出國深造,不是去大部分人熟悉的英美加,而是直飛冬季酷寒、語言難通的東歐捷克。為甚麼放下一切去這麼辛苦的地方?他說為了讓自己「像從沒學過畫畫那樣重新開始。」
▲高藝術濃度的《小輓》全彩圖畫。(圖片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371)
或許因為異鄉生活深刻經驗過語言限制,阿尼默第一本圖像小說《小輓》幾乎沒有字,純粹以高藝術濃度的三百多幅全彩圖畫引導,延展,撞擊讀者的眼睛和心靈。許多單幅畫讓人想要裱框起來掛牆上,但連結起來是有頭有尾的紙上默片。《小輓》奇特的書名,奇異的畫風,得花心思琢磨才能明朗的情節,不見得所有讀者第一眼就能擁抱,但值得打開眼睛,沉澱心情,慢慢進入書裡集結的三個故事:
〈旱溪〉:公車撞到自行車,乘客紛紛下車。十歲男孩為避開圍觀傷亡者的群眾走迷了路,歇腳時意外撞見路邊暴斃野狗。
〈家蚊〉:拼命產卵的母蚊對照嬰兒早夭的人類母親,生物繁衍本能和親心傷逝在畫面裡反覆對唱,旋律從撕裂到漸漸和諧。
〈緞帶〉:逝去愛情像血紅緞帶,不僅纏繞在女子黑髮上,也纏繞在心底和每一步。
輓歌似影如詩,悼念生活裡或大或小與死亡遭遇,不同角色摸黑走心靈迷宮,逝去塵事落入土壤,滋潤下一個種子發芽。
評論說得中肯:「本書表現了高度藝術性,以及近三百頁連環圖所傳達的複雜情感與濃烈情緒,讓人欽佩作者精湛的繪圖技巧與敘事本領,彷彿看了一部三小時的電影,而且幾乎不需要台詞與旁白。」
《小輓》2020年一舉榮獲義大利波隆那國際書展(全球四大國際書展之一)拉加茲獎(Ragazzi Award)新增的青少年漫畫類首獎。評審讚譽「如視覺具象的詩歌,傳達的意念跨越國界和語言籓籬」,無異議將首獎頒發給阿尼默,更指出這個獎也是「給予臺灣其他優秀作品的肯定,擴大臺灣的能見度。」
▲《小輓》獲得「如視覺具象的詩歌,傳達的意念跨越國界和語言籓籬」的讚譽。(圖片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371)
阿尼默接受播客《閱讀隨身聽》訪談時說:「我剛好很幸運拿到這個獎,可是必須要说,在我之前有很多很多有才華的前輩,在前面幫我們鋪了很多路,最後由我代替大家拿了這個首獎,這是由大家一起走出來的。」
向世界唱出恆久的感動
生長於「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我,閱讀臺灣圖像小說,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本文介紹的這幾位創作者年齡和我相去不遠,他們記錄的歷史、社會、生活情境……是我熟悉的故鄉點滴。但這些作品精彩處,不僅是重現記憶,不僅是勾起懷舊惆悵伴隨溫馨甜蜜,而是藉由圖像小說文圖相乘的力量,激發讀者對自己活過的歲月,對身在其中受大環境影響不自知的成長過程,沉潛思考,進而提問―明天還有哪些可能?
阮光民、小莊,還有阿尼默,都不單是圖像小說家身分。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投入,無論出於自願還是生活需要,不減損他們創作漫畫時的專注,紙面上透出骨子裡對藝術,對家園的熱情。這份深刻的情感讓他們的作品活起來,讓他們的作品不只是浮光掠影翻閱後了無痕跡,而是恆久的感動。
人性裡有對良善執拗的渴念,人心默默想望透光的故事。小莊惟一虛構性作品《窗》,開卷那隻翱翔白鴿,〈流光似水〉(《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裡只有兩個小孩能看到,流淌過臺北黑夜裡的光河;阮光民版《天橋上的魔術師》首篇魔術師取下左眼「如同一枚初生的乳白色星球」;阿尼默《小輓》〈旱溪〉裡男孩直面死亡驚懼後,以泥土覆蓋流浪狗屍體,插上樹枝和養樂多瓶,流露出孩子對生命―即便是逝去的生命―敬惜溫柔。這不都是對光的憧憬和思念?深愛臺灣的創作者,方能寫繪出有深刻鄉土情懷的圖像作品,情感如淚水溢出靈魂深處,濡溼每一字句每一筆畫。那麼若有與上主葡萄枝緊緊聯繫的創作者,一定也會在圖像小說中流露葡萄汁液甜蜜吧!
聖經裡、生活裡,我們是否還有許多故事值得說?臺灣撮爾小島的零星創作者,勇敢面向世界歌唱;願祂在你我的故鄉,在世界各個島嶼都興起舞動雙彩筆,能寫能畫的圖像小說家,在變動的時代傳揚不變動的信息。
黄瑞怡,台湾大学图书馆学学士,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语文教育博士,专攻儿童青少年文学。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学任职,现任优曦基督教学校国际学生部主任,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资深同工及教师。文章散见台湾,北美基督教刊物。近八年为台湾《校园》杂志「尴尬少年游」及「恶水筑书桥」两个专栏作者。曾参与远东广播公司童话系列讲座。跟随自家两个爱阅读的大孩子继续拓展阅读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