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约在这里:「家有韩媳韩婿」聊天会
記錄整理/簡海蘭
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下午兩點,俐理老師舒適的家中,幾位好友悠閒圍坐,侃侃而談。
聊天會由《神國雜誌》創辦人高俐理老師主持,KRC夫妻成長營的講師郭淵棐(George)和劉永齡(Linda)伉儷從紐澤西州前去,Catherine住附近,簡海蘭(筆者,亦是本刊關係單元企編)則在維州兒子家,以網路電話參與盛會。另一位家有韓婿的母親蘇順美,當天不克出席,海蘭會後以長途電話和她經驗交流。
兩點整,會議正式開始。俐理老師開場白:
「今天非常高興,大家能相約在這裡。這次聊天會的目的,在於暢談『與韓國媳婦或韓國女婿的相處之道』。韓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對保持民族的『純正血統』看得很重,因此,韓國人一直排斥與外族通婚。但自從基督信仰傳入韓國後,韓國人的思想觀念漸漸發生變化,異族通婚越來越普遍,其中,中韓通婚人數最多,目前美國也屢見不鮮。盼望透過各位的交流,讓大家更了解韓裔和華裔聯姻的特色。首先,請大家介紹一下這幾對年輕人的背景。」(見下頁表列)
▲好友們在俐理老師舒適的家中聊天,由左至右為Linda、George、Catherine。
常聽人說韓國人既專制又強悍,第一次聽到兒女交了一位韓裔對象,有什麼感想?
據一位韓國牧師分析:韓國民族如此強悍和他們的歷史背景有關。因韓國長期以來是中國及日本的殖民地,在數百年苦難深重的民族歷史中,鍛鍊出危機意識,以及內聚的民族特色,也造就出韓國人強悍的民族形象。讓我們來聽聽這些華裔公婆的心聲:
「高興啊!因為兒子那時已年近三十,有了對象,我們非常高興!」George搶先回答。
「當初,我雖然對韓國人的文化了解得不夠,但也感到非常高興!」Linda接著說。
「當女兒的男朋友邀我出去用餐時,我心想,一定有什麼不尋常的事。吃到一半,他果然向我提出跟女兒訂婚的請求。我覺得他們都太年輕了,要他們等學業完成後再論及婚嫁。結果,兩人真的在次年六月第一個禮拜畢業,第二個禮拜結婚,第三個禮拜度蜜月,第四個禮拜開始上班!妳說我能怎麼辦!」Catherine莫可奈何的聲音中,卻帶著一絲掩不住的欣喜。她接著說:
「不過,我這韓國女婿很sweet的!有天晚上,我母親與我到他們家共進晚餐,女婿聽到女兒想吃冰淇淋,立刻悶聲不響地出外買回來給她吃。我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覺得女婿在乎女兒的需要,感到很安慰。而且,女婿也很幽默,天天逗女兒開心,我們全家都喜歡跟他在一起,因為,跟他在一起就有笑聲!他還在努力學中文。我對女婿越來越滿意了!」
五位父母都信任孩子的眼光,尊重他們的決定,孩子們心儀的對象,她們樂意無條件地接納。
那麼,你們覺得,家有韓媳韓婿,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兩位岳母大人對女婿都十分滿意,不覺得有何挑戰,該是應了那句名言:「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吧!」至於對媳婦,挑戰就多幾重囉!兩位婆婆總想做到視媳婦如女兒,卻不容易達到這理想。只要媳婦不怕她們,也就感謝讚美主了!其實,人人都有優缺點,若能彼此以誠相待,做不到的地方在所難免,不必太過在意。真希望媳婦們能接受這個想法!
韓國是個男權思想非常濃厚的社會,對外國媳婦來說,是一道不容易跨過的門檻,尤其對特別重視男女平等的華裔現代女孩來說,更是如此。韓國婆婆出名的難應付,在近年流行的韓劇中亦不乏案例。
海蘭曾詢問親家母:「妳服侍中風的婆婆;洗澡、餵飯,盡心盡力,一點都不馬虎,莫非像韓劇中受控的媳婦?」親家母回答,當初隨公婆全家移民到美國時,很多事公婆都要靠兒子媳婦出面處理,也靠年輕人賺錢養家,基本上婆婆是處於弱勢,不像韓劇中那些難纏的婆婆。她還說,照顧生病的婆婆,是她應盡的孝道呢!
看韓劇對於作韓國親家有沒有幫助?
Linda:「看了韓劇裡的婆媳關係後,較能理解媳婦的想法。一般人會認為與亞裔的媳婦溝通比較容易,其實也不一定。我們有兩位媳婦,另一位白人媳婦有時比較放得開自己。所以我覺得,跟哪一國人結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人的家庭背景及個性上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我盡量做到肯定和鼓勵她們。」George一直在旁應聲,同意太太的說法。
提起韓劇,Catherine有好多感想:「我從韓劇裡看到很多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像敬老尊賢、長幼有序,還有很多好品格,像友愛、寬恕,都讓我了解到韓國人溫馨的一面。我記得看過一部戲叫《澡堂裡的男人們》,裡面一幕劇情很溫馨感人:
澡堂裡,爺爺坐著,爸爸坐在後面替爺爺搓背,兒子坐在爸爸背後替爸爸搓背。搓背時老爺爺教訓孫子:『老的要照顧小的,小的要服侍老的。』然後全部向後轉,變成爺爺搓爸爸的背,爸爸搓兒子的背。
像這種觀念,對現代年輕人多麼有教育意義!但我們看到,有長輩同住的華人家庭裡,母親做好飯菜後,往往叫孩子們先吃,對家中的長輩不夠尊重。這是對孩子教育的缺失,也是父母沒有盡到責任的地方。我們有許多失傳的美德,真應該設法找回來!」
大家接著提到小時候拿紅包時,都要跟長輩磕頭。現在中國已很少有這個習俗,但在韓國,家家都還保存著這樣的傳統。
你們與韓國親家在一起時,都聊些什麼?做什麼事?
Catherine說:「平時我們不常來往,每年聖誕節寄張卡片,或在特別的節慶裡互送禮物。我的親家對送禮很用心。偶爾有機會見面時,就談談教會、房地產,或孩子的教育。我想,如果有共同的話題,就很容易建立起彼此的關係。」
George接著說:「旅行是我們共同的話題。因為媳婦的繼父喜歡徒步旅行,而我們到各地領會時常趁機旅遊,因此,談起各自的旅行經驗時就覺得很投機。」
Linda說:「親家公是一位精神科醫師,而我們從事心理輔導,會因個案的轉介而彼此聯繫。親家母是鋼琴老師,我學過聲樂,愛唱歌。兒子婚禮時,媳婦要求我獻唱一首羅曼蒂克的歌,親家母為我鋼琴伴奏,這也是我們人生中一個難忘的場景。」
順美在電話裡笑得很開心,她說:「我們在一起才有意思呢,誰也聽不懂誰在講什麼?他母親不會說中文,也不會說英語,而我們又不懂韓語,只好一家帶一個翻譯在身邊;女兒負責翻譯中文,女婿負責翻譯韓文,我們一開始聊天,他們兩個就忙得不可開交,很有意思呢!」
海蘭的親家母和她一見面,就用她倆都不怎麼靈光的英文對聊。最常談的是兒子、女兒的脾氣、個性。親家公則沈默一旁,偶爾和兒子對飲兩口溫熱過的清酒,用韓國人特有的禮節,彼此斟酒,含笑淺酌,自始至終不說一句話,也有意思得很。
在海蘭的經驗裡,她認為韓國人特愛面子、特講禮數:「兒子的婚禮上,應親家母要求,增加了一項韓國的結婚儀式。我被茶几上擺滿的碩大紅棗、花生、桂圓、松子,還有柿子餅、牛肉乾等,引得嘴饞,想討幾顆回家品嚐。這下可好!婚禮結束後,一個大花包袱,裡面裝進了全部的果乾,誠懇地送到我手中。我直說:『我們平分!我們平分!』她也不依。只好帶回家,請弟妹們幫忙吃。剩下的紅棗擺入冰箱,好幾個月才消化光。」
「兒子媳婦新婚時,只要返家探望,親家母一定準備豐盛的禮物託他們帶回來;不是特大盒裝的韓國水梨或蘋果,就是一個大竹籃,外罩粉紅紗巾、桃紅緞帶,裡面三大條咖啡捲,加上各色糕餅。我一看就怕了,怕自己遲早會變個大胖子。最大的問題是沒那麼多錢回送等值的禮物!求了好幾次:『別再送了』,都沒反應。我終於忍不住向媳婦打聽,去店裡買回一對豪華茶葉枕,找到一個藉口送給他們夫婦,才算了了一樁心願。從此,他們怕我再花大錢回禮,也就自然而然地改掉了每次送禮的習慣!」
「六個多月前,在醫院大廳裡等候媳婦待產。從下午四點等到晚上十一點,兩位母親併肩坐在雙人沙發上,親家母緊張得把保麗龍冷水瓶都捏裂了,海蘭趕緊勸她禱告。兩人親密的模樣還被家人攝影留念。照片洗出來,媳婦的大姊得意地說,有誰見過這麼親熱的親家嗎?」的確,海蘭十分珍貴這份友情,現在有了小孫女,共同話題就圍著她,簡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不會有冷場。
從下午兩點持續到五點,意猶未盡地結束了這場溫馨的閒話家常。諸位好友在俐理老師家享受晚餐時,海蘭只有在電話這頭流口水的份了。
▲海蘭與親家母歡然相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