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陪伴忧郁蓝调中的行者

【变迁中重拾母子情】

采访/施玲羽

坐在我对面的这对母子,50出头的妈妈兰欣(化名)留着一头清爽的短发,乐观自信,侃侃而谈;正在高中就读的儿子小杰(化名),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左耳垂上戴着亮晶晶的耳环,说话有条有理,回答问题时用的中文字词非常精准,比典型的青少年多了份成熟。

南加州12月的暖阳透过落地窗洒进家里的厨房地板上。虽然我们谈的是严肃的青少年忧郁症话题,内容牵涉一段破碎的过往,但是访谈过程中,没有眼泪、没有埋怨,就像是叙述一个寻常故事。这对母子凭着信心,手牵手一起撑过了七百多个与忧郁症对抗的日子,回望这条走了两年的艰辛路,妈妈说:「我很高兴神给我这段经历,因着它,如今的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故事来扶助其他正经历同样遭遇的家庭。」

孩子忽然生病了

事情发生于2016年12月初,那段期间不知道为什么,小杰经常起不了床,不论睡多久都觉得很累,懒得去学校,找各种理由请假,次数频繁到校方通知妈妈兰欣必须和孩子一起到校约谈说明。在副校长面前,小杰坦承他有自杀倾向,觉得活着很累。副校长急忙把学校辅导找来,问了母子俩几个问题,建议兰欣尽快带小杰去看心理医生。

副校长声明,小杰今后请假不能由父母签假条,必须有医生证明。兰欣还在摸索如何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状况时,一天早上小杰旧态复发,赖在床上不肯上学,兰欣疯狂地跪在他面前,求他去上课。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不去上课呢?他不能再缺席了。

面对苦苦哀求他起床上课的妈妈,小杰终于情绪爆发,他说他生病了。兰欣不相信,叫小杰打电话给在台湾的爸爸,自己向他解释。

「他在电话里跟爸爸讲,他可能得了忧郁症!我听到时吓坏了,什么是忧郁症?我完全没概念。」这个晴天霹雳,让兰欣顿时手足无措,一下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要往哪里去。

▲环境改变以及家族压力,导致小杰罹患重度忧郁症。母亲陪伴他积极寻求帮助,终于走出黑暗,迎向光明。

离开家乡环境骤变

2012年,她带着儿子赴美,与公婆住在同一屋檐下,展开移民生涯的新篇章。在台湾时,兰欣、先生及儿子组成的三人小家庭,单纯美好。夫妻俩向来崇尚美式自由教育方式,对儿子从小便不给他太多条条框框,让他自由发展。移民美国后,小杰就读七年级,花了一年时间才听懂上课时老师在讲什么。环境的变迁,异地文化的适应,加上爸爸远在台湾,小杰和妈妈挤在阿公阿嬷家的一个房间内,生活空间变得窄仄。

不仅外在环境不断冲撞,与儿子一样,兰欣的内心世界也波涛汹涌。

来自破碎家庭的兰欣,15岁便离家独立生活。在台湾时习惯凡事自主、职场上表现杰出的她,很快战胜了儿时起便深植心中的自卑感。移民美国后,她迫切地想赢得公婆的好感与肯定,事事迁就,渐渐变成一个有委屈就往肚里吞的小媳妇儿。

这样委曲求全,并没为她换来期盼中的尊重与地位,且无人可以倾诉。先生是一个传统典型的孝顺儿子,每当兰欣在电话上对他诉苦时,他只是一味地要她顾全大局,善尽一个儿媳的责任。为了不让自己过得毫无尊严,她经由朋友介绍,到社区里上心理成长课,顺便扩大生活圈。课程期间,她了解到自己在原生家庭里养成的个性,造成她和婆家间抱怨与冲突不断,这些因素也多少影响了她对待孩子的方式。

面对现实、勇于求助

小杰忧郁症爆发后,因着一股强烈的自救感,他一刻钟都不愿意拖。

「就是生病了,要赶快医,像发烧了,想赶快好一样。」小杰说,他在学校里看到同学们开怀大笑,他却想哭。 「为什么他们快乐得起来,我却不行?后来了解因为忧郁症的关系,导致我脑子里无法释放某种化学物质。」

兰欣带着儿子找到亚太家庭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检查后,小杰被诊断患有重度忧郁症。兰欣拿着医生证明为孩子申请休学。小杰生病后,婆家始终不相信,一直认为是孩子天性懒,找借口不愿上课,没想到是重度忧郁症。

先生的三个姊妹打电话来轮番出意见,质疑兰欣教养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STOP!他就是生病了!」她第一次勇敢大声地对婆家人说话,「我那时已经快崩溃了,这个病要怎么治,我都不知道。」

除了带小杰进行心理咨商辅导,以及由精神科医生开药之外,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生活空间养病,兰欣和大姑商量好,让孩子搬到她较宽阔的房子里居住,三餐由兰欣负责。

全心全意聆听、陪伴

那时候,大姑家养了一只狗,小杰立刻和这只狗成了好朋友。兰欣每天送菜来,陪儿子吃饭,饭后母子一起带着狗狗出门散步,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岁月静好,那段失去健康的日子,一次次的黄昏约会促成母子间有更多沟通、了解彼此的机会,兰欣抓紧关键时刻,耐心地让儿子倾吐,聆听他说的每一句话。

亲子感情在经历痛苦的火窑中更紧密了。

「陪伴忧郁症患者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认可他们说的话。无论他们说得多恐怖,不要紧张,就是聆听和认可。陪伴者的功能就是让他们尽情地把话讲出来,等他们病好后,再回过头来和他讨论,当初为什么会这样讲?」

▲兰欣全心全意陪伴儿子治疗忧郁症,母子俩一起成长,感情变得更为紧密。

充实自我,叩问生命

同一时间内,兰欣加入一个社区读书会,从展读文学作品中,她发现在生命幽微之处,灵魂更苏醒。因此,面对生命中的疼痛,她反而视为一份微带甘美的战栗,只要爱的初心不变,她相信美好就在前方等着她。

在读书会共读的文学作品中,《圣徒叔叔》(作者:安‧泰勒Anne Tyler)深深触动兰欣。男主角伊恩为着自己口无遮拦的一句话,造成家庭一连串悲剧,他因此一辈子背负着愧疚感。

「我觉得今天儿子会得忧郁症,三分之一是因为环境,三分之一是某位家族长辈的影响,三分之一则是我造成的。认清了这个事实,我对儿子怀有亏欠。我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带着破碎的人生态度,无形中也带给他负面的影响。」

兰欣坦承刚来美国时,她为了在公婆面前塑造好形象,逼着儿子去做不喜欢做的事。例如公婆希望她带儿子去慈济当义工,儿子不想去,兰欣便强迫他,母子两人越吵越烈,甚至严重到发生肢体冲突。

「在台湾,我本来是个职业妇女,和老公教育孩子也采自由式,从不压抑他,不相信填鸭。搬到美国后,一下子周围有很多声音叫我怎么教小孩、怎么吃、怎么照顾他……我仿佛变成一具躯壳,每天听命于他们。」「突然间我好像变成一个白痴,连洗个碗,都有人来告诉我要怎么洗?」

在神的话语中得释放

神的预备极为奇妙,当兰欣开始虚心思索、叩问生命议题时,祂便慷慨地赐下各样机会让她认识祂这位造物主。

有次带儿子去心理辅导时,找到一个聊天的空隙,她好奇地问那位年轻的咨询师,每天接触这么多负面的能量,如何调解,让自己心里有平安?

咨询师说他是一个基督徒,碰到问题就祷告。 「他还告诉我要学习原谅。」这句话激发了兰欣里面那份渴求和欲望,急于认识那位咨询师及插花班和读书会里基督徒们口中的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

兰欣加入了查经班,研读的第一本书卷是由使徒保罗写的《罗马书》。神透过这本连一般基督徒都认为出奇难读的书,吸引兰欣进入真理。

「整本书对我而言好像都是文言文,我好奇,就一段一段的去查。每个礼拜小组讨论时,组员都很喜欢听我分享!」

刚开始时兰欣把读经当作研究一门学问,去查考未知的世界。后来她慢慢地发现圣经里蕴含着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解开了她对人生某些问题的疑惑。

当她读到「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不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5-18)兰欣说神透过这段经文向她显明了过去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大困扰。真理的话一解开就有亮光,释放了她挫折中的疑惑与苦痛。

坚持接受治疗

小杰的心理治疗进行将近一年,对他情绪纾解很有帮助。 「治疗过程中,咨商师告诉我,我碰到的挑战是一般人都会经历的,只是我被环境逼得很早就要去面对,去摸索遇到某些讨厌的人,要怎么处理、面对自己的情绪。」「不是只有我才会经历这些事,每个人都会。只是一般人可能慢慢来,慢慢学,我要一下子学起来。」小杰说。

这个观念让他豁然开朗,了解到这不全是他自己的问题。

同时,精神科医师为他开的抗忧郁症药物也适度调解、平衡了他脑中正面与负面情绪散发的化学物质。求知欲强的小杰,养病期间也积极上网搜寻所有忧郁症病情相关的资讯,和妈妈分享。服药三个月后,有一天他心血来潮,背起许久没碰的照相机,想出门照相。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慢慢恢复了。

避开情绪地雷

但是要完全脱离忧郁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绪的起伏像云霄飞车一样,有时候一不小心还是会踩到地雷。这时病患自己以及身边陪伴的人要特别警醒注意,知道如何避免陷入发病的情况。

造成小杰忧郁症的原因之一,是来自某位家族长辈长期的污蔑指控,他被兰欣和儿子称为「始作俑者」。有一次家族聚会,无可避免地碰到这位「始作俑者」,刚开始时一家人相安无事,吃饭吃得尽兴,也聊得愉快,儿子一年未见的婆家人热情地为他夹菜。

「吃到一半时,儿子开始怪怪的。」兰欣回忆道。

「我没法控制自己,负面情绪一直出来,想忍,就跑到厕所去哭!」小杰说。

「他跑到厕所去哭,回来后我知道情况不对,跟家人解释了一番才把他带走。一进到车子里,他就跟我说,还好我们出来,否则他快『翻桌』(台语:意为抓狂、撕破脸)了!」

▲兰欣在神的话语中得到平安与释放。

怀抱恩典及盼望

在朋友的积极鼓励下,兰欣于2018年决定受洗成为基督徒,领会神在她生命中更大的恩典及作为。

陪伴儿子行经流泪谷的经历,让兰欣回首时只有感恩,「活到五十几岁了,因为这个经历,我反而站得更高、看得更广!」

「真的像是陪他打了一仗,他惟一的工作就是生病,好好生病就好。我则负责里里外外,要感受他的感受,还有工作、有婆家的人要面对… …」

「那天在大华超市买菜,跟一个妈妈聊天,她女儿也患过忧郁症,所幸病好了,可是现在都不跟她说话了。我想想自己算幸运,和儿子互动还不错,现在像是朋友,常常会彼此问对方感觉怎么样。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彼此陪伴,一起成长……对不对?」她望着儿子,期待他的认同,没想到他回给她一个whatever的顽皮表情。她用手碰碰他的手肘,似乎逼他说:你还不承认?

母子两人对望,开怀大笑。那笑声背后传达的是一份打胜仗之后的满足与喜乐。

华人家庭中不乏罹患忧郁症的患者,但许多人为了顾及颜面,隐藏发病事实,甚至不愿就医寻求协助,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对于这段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生命低谷,兰欣不选择回避,反而乐意分享,帮助其他人看见黑暗隧道的尽头处有真光。陪伴儿子走出痛苦的疗伤期,启动了母子俩重新调整生活优先顺序的契机,怀抱新鲜的恩典及盼望,面对未来,靠着神的力量,兰欣确信,生命中没有不可承受的重与痛。

施玲羽,前中天新闻主播。现定居南加州,育有两女,享受简单、平凡家居生活。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