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刚柔并济立界线

【个案一】


十一点,夜深。正文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孩子早已上床,妻子绻缩在沙发上,也累得睡着了。


桌上还摆着已凉的饭菜,这才想起他已答应妻子要回家吃晚饭的。哪知正要收拾下班,老板走进他的办公室,讨论他一大早就送进的企划案。讨论完后,老板要他做修正,可以明天给客人。这一做就是整个晚上,所有答应家人的事,都泡汤了。


这已不是第一次了,这几年来他在家吃晚饭的次数屈指可数,妻子的抱怨已转为无声的哀怨。他也不是不知道,老板就是看中他负责,几次重要工作都是他如此拼死拼活把事情完成。


老板对他不薄,加了几次薪水,把他升到主管的位置,算是肯定他的工作表现。但老板就是喜欢在快下班时,又派下一些工作,让他无法准时离开。几次想告诉老板不能留下来,到了嘴边的话又硬吞回去。再看看周围同事,每个人都没有要下班的样子。准时下班的人,反倒像是不认真工作的异类。


【个案二】


走出会议室,正雄仍为刚刚和业务部经理彼得争得面红耳赤,心里不舒服。业务部门只要销售业绩,常常不切实际。


彼得不是不知道正雄负责的生产部门一天能生产几台机器,却常随便跟客人拍胸脯保证,订单签下后,就把问题丢给正雄的部门,若是无法按期出货,反倒是生产部门工作不力。


这次的主管会议,正雄挑明问题,希望业务部门能在接单时衡量生产部门的合理工作量,再给客人出货期。彼得一副不以为然、事不关己的样子,让他非常生气。


生产部门的同仁都已尽力了,除非公司再添购机器,增聘员工,否则无法解决眼前的症结。正雄一眼望向老板,希望他能主持公道。老板却作壁上观,让这场会议火药四射。正雄一肚子火气,真想辞职不干了。

漠视界线


职场关系的冲突常源于人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背后所代表的立场和利益冲突所致。个案一的正文在上班时间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司的主管、老板的下属,然而在下班后,他的角色将转换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工作时间,正文的角色与老板的期待一致,对老板交待的工作全力以赴,双方合作无间。下班时间到了,正文需要回家扮演丈夫与父亲的角色,而老板仍旧把他当作员工,要求完成工作,两种角色的冲突,引发了正文与老板之间的紧张与失和。


个案二的正雄与彼得相处不融洽,是因正雄所代表的生产部门与彼得的业务部门因利益关系而产生了冲突。在有限资源下,双方为达到自己最高利益与目标,竞争或倾轧成了必须采取的方式或手段。


无论是角色上的冲突,或是资源与利益上的冲突,我们都看到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界线被漠视,造成关系上的紧张与矛盾。


界线,无论国与国的疆界分野、土地的产权分际,抑或如右图公路上快慢车道的分界,都让我们认清界线两边的权利归属所带来的责任与保障。然而,人际关系中无形的界线却一直在我们心里混淆,带来许多困扰与张力。这种情况在华人文化中屡见不鲜。


有吗?你如此问。如果人与人之间真的分得这么清楚,人际关系将变得多么现实与功利?

人格结构


在个人主义挂帅的西方文化,人与人壁垒分明,的确造成关系疏离与功利导向。东方文化中,个人的角色却因强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群体主义,分际显得模糊不清。


当我们的心理版图遭人践踏时,通常只能敢怒不敢言。在公司里不太敢表达与别人(特别与上司)不同的意见,怕伤了和气。身为老板或上司,也不太能接受员工或下属相左的看法。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是不同的独立个体,要学会接纳他与我之间的不同,更要学会如何异中求同。


究竟在西方个人主义和东方群体主义中,要如何划界线才符合圣经真理?在职场要如何划分界线而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不相往来? 著名的基督徒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Dr. Henry Claud)在他的《为工作立界线》(The One-Life Solution)一书中给我们一些提醒与帮助。


克劳德博士为内心的界线所下的定义是﹕「为我们的人格提供了结构,使一切事情可以顺利地进行。」1 换言之,当内心有了清楚的界线架构,我们比较知道如何面对工作,与人互动,过一个井然有序、尊重且负责任的生活。


当正文因老板下班前给他工作而无法准时下班时,我们以为问题出在老板。固然老板不懂得尊重员工下班后的生活空间,但从另一角度看,不也是正文无法为自己设立清楚的界线,导致老板可以随时跨界,掌控他何时下班?


如果你是正文,一定会说︰「我岂愿意如此?我也希望早早回家,就是对老板开不了口!」


问题就出在这里,为何正文对老板开不了口呢?是害怕老板以为他偷懒不努力,以致丧失将来加薪或升迁的机会?还是不知如何向老板表达他的意愿和立场,又顾及对老板的尊重?相信这是每一个对疆界划分不清的人共有的挑战。

形象素描


一个拥有良好界线的人,知道如何描绘自己的形象轮廓,包括思想、感觉、喜好、选择、行为、才干等。也就是说,当他知道自己是谁时,较能清楚表达自我,不需从别人身上定义自己。


若他对自己的形象不清楚,很容易在乎别人怎么看他,试图从别人的眼光中描绘自己。为了让人对他有好的印象,只好牵就对方,放弃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与人之间的界线从此模糊不清,一片纠缠与混乱。


要学会划出界线之前,要先认识、了解自己。若非从神的角度来看自己,了解自己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单凭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可能因童年遭遇或生命的经历而有所偏差。惟有真正意识到神赋予我的任何一种特色,都有祂的美意,无论优点、缺点,都有神所赏赐的独特性,我才可以完全接纳自己,承认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


当我们认识了自己,就会比较清楚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要如何选择。下一步,就是把所想的、所感受的表达出来。若能清楚表达自己,我在别人心中的轮廓就会慢慢浮显出来了。


藉由主动表达自己,可以帮助别人更清楚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想法、感觉、能力、选择是什么。更具体地说,是在帮助周遭的人了解我的界线是什么,如何与我打交道,才不会无意中越界。


华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达,通常含蓄且被动,是在观察与互动中来理解对方。这种雾里看花的认识,容易产生误解,产生一些「不打不相识」的情愫,也造成更多关系如「一盘散沙」所付出的巨额代价。


这种「人格结构」的建立,在讲求能力与效率的职场上尤为重要。正文可能怕得罪老板而不敢表达自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正文主动而适切地告诉老板他下班后的责任,具体讨论如何有效规划工作内容,让他能够在上班时间内完成。老板将因看到正文在处理工作与关系冲突上的能力,日后在业务上更加重用他。

尊重界线


一个有良好界线的人,也懂得尊重别人的界线。他可以接纳别人与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感受,甚至不同的决定。当然,他知道个人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因此不会跨过界线为别人负责任。


当正雄和彼得两个部门产生冲突时,彼得需要尊重正雄生产部门的专业意见与生产能力。如果彼得为了自己的业绩利益,罔顾生产部门的能力有限,他需为这个决定所产生的可能后果承担责任—客人订单无法按期出货造成公司损失。


此时,解决两个部门冲突的球应传到老板手上。由老板出面协调,或帮助生产部门增加生产力,以满足客户需求;或请彼得与客人协商,将订单分批出货;或在两者间找到创意的解决方案,谋求双赢。若老板没有把球接上,让两个部门的冲突继续下去,届时对公司所产生的损失,老板也要为自己的不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虽然在职场上,能力与绩效常是解决冲突的优先考虑,关系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公司不能让一个没有能力、但与经理关系良好的人拖垮整个团队,但也不能只为绩效而不顾关系。


公司要为不良的职场人际关系,未处理的冲突付出无形的代价与成本。具体言之,因冲突所产生时间上的浪费、错误的决定、员工的流失、不必要的重组与调动、员工心情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员工健康受损等,都是难以计算的损失。


根据研究报告,员工花在处理冲突的时间约占42%,越是管理阶层所花的时间越多。试想,若我们能在工作上具有清楚的人格架构,尊重自己与别人的界线,正视界线的差异而寻求解决,在工作上将会顺利多少,对公司而言,会产生多大的效益。

爱的表达


对神的儿女而言,在工作上除了真实地把神的形象与真理反应出来,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与人沟通的方式,是否充满神的爱与恩典。划分界线很重要,但如何划分更重要。


当我们心中充满爱的时候,在言语的表达上就流露出爱、温柔、恩慈与尊重。在工作上学会表达关心别人,留意他们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将会帮助我们在面对冲突时,以合宜的方式将想法、感受与界线表达出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处事以刚,待人以柔」,这是职场上促进更美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表现应当遵守的原则。


【注】
1. 《为工作立界线》(The One-Life Solution),亨利‧克劳德(Dr. Henry Claud)着,校园,2011,第24页。


作者小档案

王兰馨,拥有「冲突处理」硕士学位,为KRC文化实务营「和平使者工作坊」讲师之一。经常与夫婿刘哲沛律师共同带领夫妇营及冲突处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