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此为中国古人丢出的千古大问。中外古今亦不知有多少文人、哲学家皆为「情」试著作过诠释,却至今都没个定论。
然而我们可确定的有一件,即人人皆想拥有「情」,且渴望到一个程度「直教生死相许」。这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大吊诡:拥有一个掌握不了的渴望,且愿意为它奉上自己的生命。
曾经有一个美国作家克莉什亚.贺泰丝(Calisher Hortense),写了篇小说叫《 五十七街的嘶喊》。在这小说里她描写于纽约有一位独居老妇人,一人住在五十七街。一天凌晨,在黑暗中,她忽然听到窗外楼下传来奇怪叫声,听不出是男声还是女声。只觉得声音有点恐布,让人毛骨悚然。是有人打劫么?还是有人被谋杀?她开始猜了。
第二天晚上上床后,她又竖起耳朵听,果然到清晨,又在同一方向传来那奇怪的声音。她跳起来,冲到窗前,再听,却发现那声音原来是她公寓楼下一面太老的窗子,每一次一开、一关,都会发出那像人一样嘶喊的声音。故事到此应该结束了,却没有。
她不甘心,打开窗子,再听,吓了一跳,真有。原来,那声音是来自她自己,是来自她内心深处,在一声一声地喊:「寂——寞、寂——寞!」忽然,她爬上窗台,把头探出去,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面对整个大纽约市,她再听。想听听在外面的黑暗中,是不是也有人在喊「寂——寞!」?她在等待,只要一听到有另外一人喊出「寂寞」,她就会马上纵身跳下,把手伸出,去解救那个有需要的人。
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不只是一个女人的寂寞,而是,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渴望着被人需要。
已过世德兰修女曾说:「在我二十年对人的工作中,愈来愈发现不被需要,是任何人可能经历最可怕的病了!」
我们需要伴、需要爱、需要关心、需要被需要。这在生命里面已经不是一个选择了,而是一个求生本能,我们需要有份「归属感」。
而且这份需要不会因着年岁增加而减轻。所有社会学、心理学调查都指出,一个人一生下来就都会有一内在需要:渴望和这世界上另外一个人,建立一个有意义的互动,一个亲密关系,直到他吞下最后的一口气。这「归属感」的渴望,是神创造人的一个设计。
关系为何会变得复杂?
既然人渴望归属感,渴望和人相亲,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还会变得那么复杂?
作家王鼎钧曾说过:「战争使人痛苦,幸而战争不常有。天灾使人痛苦,幸而天灾有一定范围。但有一种痛苦时时有,处处有,永远没完没了,那就是人加给人的痛苦。」
这是很让人奇怪的一件事。人类历史也有几千年了,科学、人文都发展得这么成熟,人与人的交往应是更能掌握重点,传统智慧应帮助我们相处得更好才对,为何我们看到的是问题比答案还多?
我们的《论语》四书、和所谓中国的圣经《菜根谭》,教我们待人处事要怎么作可以不得罪人,怎么作是合乎礼教等等,却未指出我们心里如何可以不痛,可以不再渴望,我们如何可以被亲人爱,被朋友接纳。
其实当初神造人时,在关系上原来有个美好设计,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动物,都可以美好相处,享受各种关系的丰盛。是人的堕落,使所有的关系都成为残缺。我们原与神相近的地方,在我们身上有神的形象,现皆成为扭曲,像断翅的老鹰不再能飞在空中,而是坠落、生活在尘土。我们的关系不再是自自然然,而成为人无止尽的渴望,却也带来许多的伤害。
关系残缺的主要成因
所以,关系残缺的主要成因是什么呢?我以为大约可分为四方面来看:
A. 想借关系来定义不确定的自我:
一份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我们对自己有一份扎实的自觉上。也就是说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自我价值是建立在什么上面,才会为关系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去开始,也才有一些生命内容去和对方分享。
但若「自我」尚未成形,就好像那首歌「活出生命的色彩」,自己若完全没有颜色,那要活出谁的色彩呢?我们看到的是有人会拼命在身边的人身上找色彩。若找不到,便会生怨,会想要控制,而产生关系里的痛苦。
便曾认识一位伯母,很年轻就嫁人。她的自我等于还没有机会发展。然后相夫教子一生,生活里全是「大我」,大写的「I」,群体的我,而没有小我,小写的「i」,个人的我。
每年每天活得像个殉道者,吃家人吃剩的,穿地摊上的便宜货,完完全全地为家庭奉献。久而久之感觉自己好似不存在了,潜意识里她怕自己会被完全淹没,便开始向这个家来讨回她的肯定,讨回她自己。所以她成天开口、闭口就是:「我为了这个家哟,不知吃了多少苦!没有我,哼!这个家那有今天!」一天到晚,她用很多的怨,很多的不满来向家人讨债,弄得家人没一个感激。
也有些人或因某种原故,内在自我一直没有成长,进入成年,还老希望身边人给他肯定。如果得不到,会一直对自己的能力不能确定。也许在工作上他已作得很大、很高,自我形像却仍然像个侏儒,因为他还在等别人为他的自我形像放大尺寸。
那首歌唱「天生你才必有所用,天生我才与众不同」。上帝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预备了一个蓝图,我们必须不断发掘自己的特点来发展自己,把蓝图活透。这是增加自己与人相交的本钱,每进入一个关系,形同带进一个世界来与另一人分享。是增添,不是削减。
B. 原生家庭已为关系铺了底色: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家庭深深的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感觉、待人处事、到职业取舍、娶谁嫁谁,都脱离不了我们的家庭影响。我们的家庭,已为我们日后的所有关系铺下了底色。 Dr. Leslie Parrott在《真情不断电-人际关系面面观说》一书里提到关系中有三R:
家庭规矩(Rule):这里讲的不只是父母定的明显家规,比如说所有人坐齐了才开饭,这是明显的家规。很多是没有说出来,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规矩。比如说,没有人会教小孩:「有事不求人!」但小孩由大人那不耐烦的态度,就会知道,有些事最好自己来,不要求人。不同的家规会影响我们日后在亲密关系中如何运作。
比如有的家规是:「永远不要表现出你的感觉来!」而另外一个家规是「永远不要隐藏你的感觉!」。结果这两个不同背景的人结婚了。一个在婚姻中什么都像闷葫芦,打死不开口,另一个便什么都要说,而且还觉得对方没有感觉,麻木不仁。
或是一个家规是「只有在对方证明自己后,才值得信任!」而另外一个家规是「永远保持真诚!」结婚后造成一个人拼命存私房钱,另一个人老是苦哈哈的,得伸手要钱。还有「为赢可以不择手段」与「能妥协就妥协」的结婚,结果是一个永远吃定另外一个。
了解自己的家规,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的取舍家规,结合入我们现在的生活。
家庭角色(Role):每个人都在家庭关系中有一个角色。排行、兄弟姊妹间怎么互动,会强烈影响一个人在现在关系中的角色。妹妹有时老觉生活在姊姊的阴影下,穿姊姊的衣服,跟在姊姊后面走同样的路,觉得作不了自己。有的则是家里老大常成为管家婆,管东管西。有的老幺便总是被照顾的一个,早上起不了床,东西走到那扔到那。
日后若老大与老大结婚,两个可能都会抢著作主。老幺和老幺结婚,日子便快乐无比,你起不了床,我也再睡五分钟,你买件衣服,我也买一件。但一个决定可能三年也作不了。
除了有的作头,有的跟班,家庭中还有其他角色。比如说有的角色是作「问题解决者」,父母吵架,便觉得他应帮着解决问题。母亲与哥哥关系破裂,也认为是他的责任劝和,问题没解决便会有焦虑。有的作「保密者」,母亲酗酒,说是压力大,需要解放一下。父亲老接到神密电话,用温柔声音讲话,然后出门,不能问、不能说,家里有许多秘密都不能揭发,一揭发家庭就会破裂。有的作「保护者」,有一对父母双亡的兄妹,哥哥成为妹妹的保护者,妹妹老是撒谎、偷东西,哥哥便去顶挨打,被赶出家门。如果找出自己的角色,可以更有力的执行或者转型。
家庭关系(Relationship):这是最有力的影响,因为是耳濡目染。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是严谨,是轻松?长辈说话小辈是要退下三尺,还是可以勾肩搭臂,「哎呀没什么啦!」是相敬如宾,还是一碰到事会火爆跳脚?是冷冰冰你不碰我,我不碰你,还是很多肢体接触?都会影响我们怎么处理冲突、怎么表达爱意。
不同的家庭背景,会为一个关系带来许多的不定与调适需要。我们需要用爱来调合我们的不同。
C.过去的情感包袱,成为现在的关系阻碍:
每个人都有情感包袱,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不只一个,里面装满了过去关系中的痛和所受的挫折。如果不卸下,可能会带到现在关系中,重复过去的伤害。有人会用新关系来取代旧痛,在新关系中不断想解决旧问题。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现代的南丁格尔」,提到有一女孩小时父亲老不在家,一回来母亲就生气,就和父亲吵架。她就怪母亲,觉得父亲不在家都是母亲的错。是母亲不了解父亲,把父亲逼离开了家。长大后,她的亲密关系便有了扭曲,所有她爱的男人,都是属于那种不常在身边,不能为太太了解,只有她能了解的寂寞男子。只有她能在这样的男子心口上贴绷带。在成为第三者的角色里,她在弥补过去从不曾亲近过的父亲。
也有人因旧有关系的伤害,使他成为关系上的残障人。因曾被人背叛过,对人便再也无法推心置腹;因曾被父母抛弃,一直就不敢与人走近,建立亲密关系。父母有婚变的小孩,对婚姻更是质疑,再也不信任这世上会有美满的婚姻。
这些情感包袱都需要放下,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过程。希腊神话有个潘朵拉的盒子,里面充满她不敢面对、想要逃避的东西。但隐藏起来,又带来许多问题。有一天她真打开盒子,许多可怕的东西全涌出来了。但她一路翻到底,却在那里找到一生未曾拥有的东西,是什么?毒蛇猛兽么?不是,是希望。
这也是我们的希望。从破损的关系中走出来,让伤口得医治。但医治的钥匙,并不握在伤害我们的人手上,而是握在我们手上。这把钥匙就是饶恕。我们需要饶恕所有那带给我们伤痛的人,因为他们也是堕落后残缺不全的人,他们也可能在借与你之间的关系,来定义他自己,才控制你那么厉害。他更可能来自破碎的原生家庭,影响他对家人的态度。
近来台湾有很多父母虐待子女的新闻,让人想像不了,中国人说「虎毒不食子」,他们怎么作得出来?令人发指。很多虐待孩子的父母,都是因为他小的时候也曾受过虐待。饶恕,可以把你从仇恨、从苦毒、从伤痛的钩子上放下来。饶恕,可以帮助你不再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下,不再承担情感包袱的重担。
D. 在错误的池中找生命的活水:
在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常会在关系中觉得缺少了什么,觉得不满足。通常,我们会在自己之外去寻求一个人、或寻求一个东西来填满。有人去逛街,可以选择买什么,不买什么,一种控制的满足。前一阵台湾流行在麦当劳前大排长龙买凯蒂猫到另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即为一例。
也有人用吃来满足,心情不好,吃很多,心情不好,吃得更多。还有人上网,得网路上瘾症,花很多时间,和遥远一个模糊的影子,谈心里最深层的话。台湾曾有新闻报导五、六个大学生,曾被一个胖妞在网上骗以为是美若天仙的佳人,亦为一例。
所以人有时会什么都作,只要把自己里面那个洞给填满。但真正造成我们关系中的痛苦,生命中的空虚,不是因为少了一个人,而是灵魂里少了一部分,是灵魂里的「渴」。我们整本圣经简单来说便是一条线,全在谈「渴」。 《圣经》也提到人止渴有两种方式:
「我的百姓作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书二13)
什么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是亲人、朋友所能提供我们的水池。但人是残缺的,人本身是破碎的,人也许可以作到不犯(法律上的)罪,却很难作到不伤害人。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理直气壮。我们在关系上的破裂就是我们的罪。也因着我们的罪,我们带给人伤害。
我们也许可以经得起生活的苦,天灾人祸,却经不起至亲在我们心口插上一刀。但神所提供的是「活水的泉源」,那水喝了还有,永远不会干,源源不绝。而且和一般水不同,一般水喝了还会再渴,还想再喝,「活水泉源」却是喝了永远不会再渴。这活水就是上帝的独生爱子,基督耶稣,因祂再一次用神的爱保证,使我们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
基督徒健康关系的建立
是人就会受伤害,因为我们原来就是残缺不全的人,生活在一个破裂的世界里。我们全是受伤的人,被带伤的父母养大,也嫁了娶了受伤的人,然后再用残缺不全的方式生养我们的孩子,造成他们的伤害。我们自己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也想靠「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才会有许多的伤害。
所以我们只能求神来亲自包裹、抚平我们的伤口,因祂最清楚我们的经历,也最了解我们的黑暗,可以帮助我们不要再伤人伤己。靠着祂的爱,我们能对我们身边的人伸手,我们能爱到他们的需要上面。靠着那加给我们力量的,凡事都能作!我们会有力量来爱,可以彼此饶恕,以恩慈相待。
我们所需作的,只是抓住上帝的应许,接受上帝的饶恕,然后在飘邈难捉的感情里,靠神恩典经营一份脚踏实地的关系。
作者小档案
陈惠琬,笔名莫非,十八岁由台湾来美。曾任加州休斯飞机公司电脑工程师六年,后专事写作。现定居洛杉机。着有散文《不小心,我捡到了天堂》,与小说《六个女人的画像》等书。是标准的书痴,生活在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