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客vs.武林人
【金庸武侠世界探奇】3 金庸武侠小说之人生与信仰联想
「生命」自然是「内功」,
「生活」与「事奉」则是招式。
每日灵修、默想、祈祷和读经,
是在修练内功;追求圣灵的内住与充满,亦是。
以金庸武侠小说受欢迎的程度,称之为「当代华人世界流行文化指标之一」,绝不为过。
一提到流行文化,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群魔乱舞的重金属音乐?不堪入目的色情网站?暴力血腥的电脑游戏?拳头与枕头齐飞的好莱坞电影?还是污言秽语的饶舌歌曲、流行歌曲?
那么,我们要问:你对流行文化背后所发出的深层灵魂呐喊,有何回应呢?
古今文化大对决—「通俗」未必「低俗」
其实,「通俗」不一定等同于「低俗」。相较于其他现代武侠小说刻意渲染的情色元素和浓厚的新纪元思想,雍容大度、有理有情的金庸武侠作品可说是一股清流。
我的同工、旅美作家莫非在她的「基督徒与流行文化」课堂中,提出了一连串值得深思的叩问—
一、对流行文化要问:
1. 流行文化的关注或议题是什么?
2. 流行文化对生命的解读是什么?
3. 流行文化有什么价值观或信念?
4. 流行文化所提供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是那些?
二、对信仰传统要问:
1. 信仰传统对流行文化的提问,回应是什么?
2. 信仰传统中所关切的重要议题,是否被流行文化忽略了?
3. 信仰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与故事,是否与流行文化的关注有所重叠?
4. 我们的信仰传统在不同的处境、背景里,要如何诠释?
三、就两边对话要问:
1. 流行文化对人类处境提供了什么真实又有建设性的说明?
2. 流行文化里什么明显的价值观是良善健全的?
3. 流行文化对信仰传统的实践上又提供了什么洞察?
4. 流行文化的提问,是否在信仰传统里尚未被好好探索过?
我们若将以上所有问题中的「流行文化」四字,代之以「金庸小说」,那就很有得想、有得讲了。
例如,针对第一组问题,我们可以回答:《射雕英雄传》写乱世之苦及芸芸众生对英雄的渴望;《神雕侠侣》写痛苦纠结而又扣人心弦的情爱世界;《倚天屠龙记》则写人性的复杂及男人之间的豪爽友情;《侠客行》写人性在生存压力下呈现的各种变貌;《笑傲江湖》写中国两千年政治史中的人性悲剧,似《三国演义》、 《水浒传》;《天龙八部》写「有情皆孽,无人不冤」的生命观照,似《红楼梦》;《鹿鼎记》则探讨华人的民族性,似《西游记》、《儒林外史》 、《金瓶梅》。
总而言之,金庸笔下绝不只是因循一般武侠小说中的公式:「坏人穷凶极恶、蛮不讲理打好人→好人忍无可忍,奋起打坏人→坏人呼朋引伴,把好人打得更惨→好人觅得秘笈,苦练绝招,终于把坏人彻底打垮。」如此简单而已。
针对第二组问题,陈佐才牧师所著的《武侠人生—金庸小说中的宗教情怀》(突破,香港,1990);《武侠人生—金庸笔下的人性》(宇宙光,台北,1991);《武侠灵修—金庸笔下的心灵》(突破,香港,1997),已道尽其精髓,本文不再重复。
至于第三组问题的答案,就留待以下六个联想逐一探讨。受限于篇幅,本期先刊登前两个联想—从金庸武侠小说看教会观与灵命观。
联想1: 教会观—「人在江湖」,仍欲称霸?
宝马快刀,仰天长啸,晚霞满天,江湖侠士饮马黄河边……。然而,「江湖」到底在何方?
「江湖」一词,最初是指相对于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而言较为偏远的长江与洞庭湖,意为自政治风暴圈的朝廷庙堂出走,远离尘世烦嚣,退隐于草莽之间,不问世事,自在耕读。
后来,「江湖」被引申为与「官府」相对的民间势力范围。武侠小说盛行后,「江湖」(或称「武林」)更成为门派林立、正邪对峙,有一套完整游戏规则与特殊语言的武者天地。但无论怎么说,「在野」、「自传统社会规范中脱逸出来」的意涵仍然是存在的。
然而,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除了正派、邪派互斗不休,即连正派内部也会为了「谁来号令武林」而阴谋诡诈、嗜血残害,无所不用其极。 《笑傲江湖》中左冷禅、岳不群的连环惨烈斗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这么说:江湖中的「朝廷」,比真正的「朝廷」还要「朝廷」。
教会不也自称是从世界分别出来的吗?然而,你我心知肚明:有多少人平日满口公义慈爱,争权夺利之时却绝不手软;有多少人貌似敬虔谦逊,骨子里却擅长罗织罪名、造谣生事。更令人悲叹的是,我们经常引经据典或用属灵口号来将自己的不堪言行合理化。你我一不小心,是否也很容易成为教会中的「岳不群」(伪君子)呢?有人说,教会中的「世界」,比真正的「世界」还要「世界」。此言不虚!
作家南帆曾在广播里听到一则广告:华山论剑之日即将来临,黄蓉美眉因为脸上长了许多青春痘而无法赴会。她正在向男友郭靖诉苦的时候,好心的九指神丐洪七公当场表示愿意教一招—推荐某某药厂制造的某种药膏。
显然,一般不求甚解的读者以为「华山论剑」是武林的狂欢节,俊男靓女竞相盛装赴会。殊不知,在《射雕》、《神雕》中三次提及、每次相隔二十余年的「华山论剑」,看似天下绝顶武学宗师们印证武功、切磋武艺的「最高级武学俱乐部」,表面雍容平和,骨子里却是以命相搏、至死方休的凶险擂台。胜出者换来的,只是「武功天下第一」的虚名,以及无止无休的挑战踢馆。难不成,在教会界,名人、名牧们也要如此惨烈地明里较劲、暗里竞争吗?
但有膺品,必有「真品」;有山寨版,必有原装版。最精纯的「原版」当然是耶稣基督,「……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 」(希伯来书4︰15)。而教会,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医院,病人越多,越表示这医院有真本事,我们万不可因病人的疑难杂症而说医院不好。这家医院的大医生是谁呢?当然是号称「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太福音9:12-13)的耶稣基督了。
▲每次相隔二十余年的「华山论剑」,表面雍容平和,骨子里却是以命相搏、至死方休的凶险擂台。
联想2: 灵命观─内功、外功相辅相成
金庸武侠小说中,每一门派在传授弟子剑法、刀法、枪法、拳法、脚法、掌法、指法等「外功」(招式)之前,都必先传授一套相应的「内功心法」 。
以剑为例。 「剑法」,指的是招式;「剑诀」则是指针对此一剑法所设计、配套修链的内功心法。通常,招式较易学会,内功则除非另有灵丹妙药或奇遇,否则全靠经年累月呼吸、吐纳、调息,苦练积贮,直至「打通任督两脉」方为大成。
据练气的朋友相告,人体经脉(内息流转之通路)共分两大系统,两者至口腔内上下颚之间,因有空隙而互不贯连。故所谓「打通任督二脉」,意即贯连两大内息循环通路,等于接通了高压电源,且全身流转无碍、气随意走,甚至形成「金刚护体神功」,威力沛然莫之能御。
金庸作品中最著名的几部武功秘笈,如《九阴真经》、《九阳真经》、《葵花宝典》等等,皆包含了内功心法与外功招式。简而言之,练内功是为了蓄积体内「真气」,好在对敌过招时导引潜能,产生最高度的爆发力。这当然属小说家言,科学上并无明证。
为何学会如何用兵器、用拳脚还不够?因为若只会招式,砍人不伤、打人不痛,毫无劲道,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而已。 《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在受伤后就有一段惨痛经历,而同一部书中华山派的「气宗」、「剑宗」之争,就是有关内功、外功的论辩范例。
▲《笑傲江湖》中左冷禅、岳不群的惨烈斗争,就是最典型的正派内斗。你我一不小心,是否也很容易成为教会中的「岳不群」(伪君子)呢?
徒有雄浑内力当然也不成。否则就如《倚天屠龙记》中初练成「九阳真经」内功的张无忌,临敌时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不知如何驾驭力道,连对方的衣角都沾不着。又如《天龙八部》中的段誉,急就章学了六脉神剑心法,内力亦不弱,却因招式生疏,在强敌来袭之际时灵时不灵,急煞读者。
不过,大体而言,「由内而外」的大方向是主流。内功进展到一定程度,耳聪目明,容易看见别人武功中的破绽,容易由大自然和鸟兽虫鱼动态中触类旁通,学起招式甚或自创招式,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引申于基督徒的生命、生活与事奉—「生命」自然是「内功」,「生活」与「事奉」则是招式。每日灵修、默想、祈祷和读经,是在修练内功;追求圣灵的内住与充满,亦是。
至于加拉太书五章22至23节所列出的九种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若可视为一种气质、一种心灵的状态,则属「内功」;若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则属「招式」。而孝亲、爱配偶、爱儿女、诚以待人、在爱中说诚实话……等,当然是「招式」,然而若无内功相辅,做出来只是有个模样,却不能真正感动人心、影响生命。
笔者教文字营十余年,也常用内功和招式来譬喻文字人的操练和积累。以下为2003年美国宾州文字营同学苏文博(我的二哥)当年在课后写下的回应:
本来以为自己的「武功」已经不错,等到一开始上课,就发现自己还差了一大截,需要进深、修习的功课可多呢!文安老师强调,要作个合神心意的文字人,一定要先建立合神心意的气质和心态,这是「内功」。有了内功之后,也必须学会写作技巧,这是「外功」。
以下我把这次修练武功的一些学习与领悟,和师兄弟姊妹一起切磋,敬请指正补充。
一、为什么把文字工作(文工)和武功连在一起?
武功可以杀人,笔也可以杀人。用笔写出的鄙夷、讽刺、中伤所加予别人的痛苦,有时比动刀砍杀来得厉害。从另一方面想,写一封有语言图像的安慰信,可能使一位想要自杀的人回心转意;写一篇情文并茂的得救见证,可能使一位沉沦徘徊的人获得新生。
一个人武功要好,必须勤练内外功;要当好的文字事奉者,必须在灵性及事奉技巧上下功夫。幸亏我们经由文字营的操练,知道有门路可依循,有层次可提升,而且有不少读书人对武侠小说有兴趣,这是广传福音的途径之一。
二、我们的祖师爷是谁?
衪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三位一体的真神,而不是世界上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人。
三、我们的「至上宝典」是什么?
圣经。一切的内功、招式,完全以圣经这「至上宝典」为根基。
四、这部经典这么厚,又有这么多的解释,我们到底以什么为内功心法?
基要真理。使徒信经已阐述,我们一切的言论思考,不能背离这些心法。只要不违背基要真理,任何宗派、招式都可相辅相成,目的是为了兴旺福音、众志成城,而不可用来分门结党、自相倾轧。
五、我自认内力不足,是不是必须等内功炉火纯青之后,才可以开始学外功?
只要清楚重生得救,归入祖师爷门下,就已经得到丰盛的内功源头。作见证、写文章都会使我们察觉自己内力不够。所幸的是,祖师爷不仅允许,而且喜爱我们随时随地向衪汲取无穷无尽的能力。内功越深厚,外功越有力。
六、如何增强内功?
语文表达是生命的流露,内功一定要有根基。苏老师独创的内功心法,最具奇效者莫过于「七每运动」中的前三「每」了。例如:
「每天要过简朴而有纪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灵修习惯。
「每月至少看一本好书」,扩大自己的思维范畴。
「每季或每半年至少进修一门神学课程」,或有系统地带领查经或主日学,培养自己对「无上经典」的深度领悟。
七、如何修练外功?
没有人生来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此要勤链「七每运动」中的后四「每」。
「每天勤跑勤问」,多接触、多观察、多感受。
「每天携带灵感笔记」,随时随处记下可供写作的材料。
「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好文章」有什么用?在文字营里抄写了几篇文章,才在眼到、手到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好作者的思维、技巧,得到更深一层的了解。
「每月至少投稿一篇」,更是练外功的一种好鞭策。
虽然以上的七每运动不容易持之以恒,也很难一下子完全做到,但我很感谢文安这位「小师父」(小我十一岁的弟弟)带我进入这个陈列各式兵器又有练功心法的「文字武功」园地。
作者对金庸武侠作品的人生与信仰联想,尚有「人际观—寒月刀与煦阳剑」;「传承观—金盆洗手真交棒?」;「整全观—人人皆有罩门」 ;「忏悔观—知罪能改真豪杰」等等,深刻隽永、发人深省。连同在本刊连载发表过的篇章,已于2011年5月结集出书,名为《入武林,觅真心—金庸武侠世界探奇》。至于第四讲,和作者早年创作、难得一见的基督徒武侠小品「倚天屠魔录」,以及甫于四月出炉、凝聚三十年功力、风格迥异的新作〈神恩侠侣〉,均收录于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