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不戴口罩?
2020年1月下旬,新冠病毒如海啸席卷全球:亚洲首当其冲,接着蔓延至中东、欧洲、北美、南美。封城、封境,无法阻挡眼不能见的病毒;停课、停业,人们被迫放下惯常。勤洗手、量体温、居家令、社交距离……,成为「新日常」,其中也包括戴口罩。
起初从媒体看到许多亚洲国家几乎人人戴口罩的影像,口罩的颜色、样式没有太大区别。当美国疫情告急,一般民众对戴不戴口罩议论纷纷,直到各级政府鼓励、建议,甚至规定出入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时,才出现形形色色的口罩。
戴口罩?不戴口罩?戴什么样的口罩?从新冠疫情的口罩现象,又能窥见什么更深层的文化现象?
▲新冠疫情中,亚洲人民普遍戴口罩,口罩样式没有太大区别。图为疫情中的香港街景。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treet_in_Hong_Kong_during_the_COVID-19_pandemic.jpg, by Andrii Makukha)
一致vs.多样
疫情前,多数亚洲都会居民已视戴口罩为常态。公众交通的拥挤、空气污染等等因素,使口罩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用品。经过2002-2004年的SARS,以及2015年的MERS,更使中、韩、日、港、台人民提高警觉,在任何传染病流行之初,便戴上口罩,作为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第一道防线。
当地官方、医界也鼓励民众戴口罩。新冠疫情紧急之际,也少见有人因口罩限量领取而不戴,反倒是不戴口罩的人要遭异样眼光对待。绝大多数的口罩是三折长方形的浅色外科口罩。
反观美国,即便在流感和花粉热季节,或搭乘拥挤的地铁,也甚少看见口罩上脸。疫情初期,不少人认为口罩防疫效果不佳,又觉得戴口罩等于宣告自己是病人、弱者。疫病快速扩散,官方和医界却迟迟未达成共识,纵使联邦、防疫署,甚至第一夫人都出面推动戴口罩,仍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个人决定。
外科口罩初时供不应求,为了把资源留给最需要的医疗人员,即便尚未能完全确定布口罩的防疫效果,民间自发性地吹起缝制布口罩风潮。网路上许多程序简易的视频,动辄过百万的点阅率,征召了巧手军团,捐给医疗机构,也供应高危险群之需。业余裁缝师们把床单、T恤衫拿来物尽其用,缝制出色彩缤纷的口罩。
布口罩风主力推手之一的「乔安布庄」(JoAnn Fabrics),在网站上教人做口罩,口罩布料打折,有段时间缝纫机也半价。在尚可营业时,布庄收集做好的口罩,代顾客捐给医护人员。截至7月中旬,乔安宣布已做了超过两亿个口罩,大大鼓舞了巧手军团,似乎自己也为防疫做了一点贡献。店家不断推陈出新,当大众也需要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时,鼓励制做表现个人风格的口罩。铁粉可选用印有心爱球队标志的布料;时尚达人以亮片、水钻点缀;印上座右铭,鼓励自己也鼓励别人;星际大战、蝙蝠侠、超人等电影角色的布料也不遑多让。
东亚和美国对口罩接受度的不同,一致性和多样化的对比,展现了什么文化特色?
▲各式各样的布口罩,鼓励人发挥自己的风格。
(图片来源:https://www.kgw.com/article/news/health/coronavirus/wearing-masks-in-public-could-be-next-big-step-in-fight-against-coronavirus/283-bb72450c-4993-4d33-9537-32e872b3e424)
社群vs.个人
在日常和理想情况中,人们不会刻意思考行动背后有什么文化特色。因着文化不同,人们自然而然看重社群或偏向个人。这场新冠疫病,颠覆了日常和理想,也撼动了人心深处的文化底蕴。
2019年美國KRC春季退修會講員Sheryl Takagi Silzer教授,長期研究多元文化,歸納出四類文化型態:社群意識弱、結構意識弱的個人文化(Individuating);社群意識弱、結構意識強的機構文化(Institutionalizing);社群意識強、結構意識強的階層文化(Hierarching);社群意識強、結構意識弱的關聯文化(Interrelating)1。她指出,東南亞文化傾向社群和階層,美國則偏重個人與機構文化。
敬重阶层和社群意识强的东亚人民接受官方和医界的建议,由上而下推动戴口罩;不凸显个人,要融入周围大环境;会为了社群认定的「益处」,舍弃自己的方便和喜好。
偏重结构并个人意识强的美国社会则需要经过讨论,容许个人发表意见,由下而上带动口罩风;彰显喜好、特色,口罩能遮住个人的脸,却挡不住属于自己的风格;做不做什么,取决于自己的看法,而非接受命令,甚至会为了守住自己的「权益」和「自由」而与高阶层下达的命令抗争;在大环境中认定自己的角色,全力投入。
一般人面对异文化,会以自己熟悉的文化型态来衡量别人的言行举止,甚至认为与自己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就是错误。 Silzer教授身为第三代日裔美籍,曾在南美和亚洲宣教多年,也曾对当地人民的一些举止感到不解,甚至生气。从自身经历和观察、研究,她把这样的反应称之为文化判断系统(Culture-based Judging System,简称CbJS)。
当疫病刚从亚洲传出,曾发生美国人民看到亚裔戴口罩便恶言相向,甚至粗暴对待,这些事件令人心痛。在向来尊重个人选择的文化中,平顺的日子里,理智说「尊重不同」、「了解差异」;不安的状况下,情绪说「抗拒不同」、「论断差异」。
若愿意更多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是否能带来更多共识和接纳? 「不同」,不需要成为相互牴触的冲突点,反倒能汇聚成扩展境界的推动力。
小心vs.信心
各国陆续解除居家令,从如何重新开放,也可看出文化特色。居住德国数十载的钢琴家曾一菲观察到,「传统的德国人通常相当拘谨,很守规矩。」6月1日政府放宽聚会人数限制后,她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分两天在自家花园举行。她观察到,「每天八到十人,分坐四、五桌,每桌两人,实在辛苦!一板一眼,就怕出事。」
那么教会何时恢复聚会,又该采取什么防疫措施?长执加班讨论,弟兄姊妹也各有看法。有人认为「不可停止聚会」,催促赶紧重启教会大门;有人认为「不可试探神」,不需要制造传播病毒的场合。有人认为恢复聚会就当「用颂词、灵歌歌颂神」;有人认为减少开口的机会,「在主前肃静」。该小心谨慎,或者凭信心而行?原是实际的考量,却演变为神学争论,甚至灵命阶级划分。
任何的不同,可能形成歧视、可能造成分裂,也可以带来成长;大环境如此,教会里更是如此。初代教会为后世立下榜样。犹太弟兄和外邦弟兄因文化不同、对福音的认识不同而起争论。使徒们强调真理:基督的救赎完全,不需加添任何律法;也看重团契:外邦弟兄为合一的缘故禁戒几项饮食,尊重不同文化的肢体,在同桌吃饭、团契时,不彼此冒犯(参考使徒行传15章)。保罗也提醒信徒,无论饮食、行事,皆以荣耀神和造就人为考量(参考罗马书14章;哥林多前书10章)。
難道不同的意見就得分對錯?就算有對錯,能否退一步體諒和包容別人的觀點?世俗文化主張:跟著別人走;爭取自己的權利;非黑即白……。然而「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高級編輯布雷特‧麥卡拉根(Brett McCracken)提醒基督跟隨者,以犧牲、謙卑、耐心、平衡,逆文化而行2。
十七世纪德国信义会和改革宗在面对彼此的同与不同时,流传一句话─在基要事上合一;在非基要事上自由;在一切事上有爱(In essentials, unity ;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in everything, charity.)。如此的态度和作法,不应止于教会,更盼望能带动大环境,影响文化。
▲面对重新开放的不同意见时,教会是否能以牺牲、谦卑、耐心、平衡,逆文化而行?
(图片来源:https://www.latimes.com/california/story/2020-04-06/how-are-california-churches-dealing-with-stay-at-home-orders)
限制vs.超越
对美的欣赏,似乎不因文化有别。疫情勒住世界运转,艺术活动受限、取消,但很快看到以创意方式把美好带给窝居的人们。柏林爱乐、纽约爱乐、大都会歌剧、百老汇剧等等,纷纷把过去表演的视频放上网站,供人免费观赏。各地博物馆、国家公园在云端开放,不出家门就能畅览人所创造和神所创造的杰作。
钢琴家曾一菲表示,这不限于大小展演团体,音乐、艺术、舞蹈、演艺人士不因居家停止创作,「大家就直接在网路上发表,开创新构想、新途径。」在居家隔离、无法见面的情况下,她自己和一位芭蕾舞者合制、上传一段影片,以萧邦的钢琴曲为户外舞动配乐,定名为〈大自然中的夜曲〉(Nocturne in the Natur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nNCsAdx4I)。
创意不限于专业艺术工作者。时有所闻一些年轻、业余的乐手,自发性地就在独居老人的前院、社区的人行道上,开露天音乐会。也看过公寓大楼里的住户,打开窗子,邻舍们一起歌唱。
新冠疫情翻天覆地,震荡日常生活,摇撼生命底蕴。当现实不理想而未来不可知,我们会顺着文化、逆着文化,或超越文化而行?现实总不尽理想,未来又怎能预知?疫病终将过去,之后的我们又该如何活出新日常?顺着文化、逆着文化,或者超越文化?
戴口罩?不戴口罩?不同的答案凸显文化的差异,是否也可成为开启认识、了解异文化的门扉?或许口罩会遮住人大半个脸,却不需成为尊重和创意的框限。
▲许多展演团体在疫情间把演奏视频放上网路,使欣赏艺术的管道更宽广。
注
1. Biblical Multicultural Teams: Applying Biblical Trut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by Sheryl Takagi Silzer, William Care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1.
2. “Church, Don't Let Coronavirus Divide You,” by Brett McCracken, The Gospel Coalition, May 15, 2020,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church-dont-let-coronavirus-divide/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主日学老师,喜爱学习、分享神的话。本刊编辑、特约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