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期
神国管家Kingdom Stewardship

打开天空,与心灵对话

专访IC之音品质与创意总监李知昂

供图/李知昂

▲IC之音‧竹科广播品质与创意总监李知昂,视电台为桥梁,传播理念、知识,也分享基督之爱。

位于北台湾新竹的IC之音竹科广播电台,自2003年正式成立以来,已三度获得广播金钟奖最佳专业频道。电台优质的节目是以理性与感性为起点,要与桃竹苗地区的听众进行心灵对话,并进入社区举办艺文、公益活动,丰富了人的生命。


这背后的策划动力,相当程度源于电台的品质与创意总监,李知昂。然而,进入广播界,原本不在他的生涯规划中。

打开客家天空


李知昂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曾考虑留学深造,谁知兴趣改变,开始从事科奇幻小说写作,成绩斐然。获得「第三波奇幻文学奖」、「倪匡科幻奖」首奖后,开始全职写作,出版《镜之国》系列(笔名梅林. W)、《创世半岛》等等。


写作是李知昂最爱,谋求一份固定报酬的工作却是必须。彼时恰巧前往IC之音接受采访,基于他兼具理工/文艺背景,节目主持人王玮便邀请他加入这个科技/人文电台。李知昂也想起,其实之前因服事所认识的基督徒朋友,音乐人黄介文与作家陈韵琳,也是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只是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像他这样从未涉足广播界,甚至说不上是个忠实听众,真做得来吗?李知昂祷告半年后,终于转换人生跑道,于2006年接受IC之音的企划制作职务,由当时的台长姜雪影聘任,进入电台。


第一个接手的节目《打开客家的天空》,是电台与客家福音协会合力制作的五分钟单元,介绍客家习俗民情、语言历史、戏曲、餐饮等文化风貌。


短短五分钟内容,对李知昂却是极大挑战。


首先要学习把文字化的叙述,转变为声音化的稿子;再是要从基督徒的角度,来介绍客家传统理念,且不直接提到福音信息。更何况他对客家文化一点也不了解。


从做中学,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因为他相信,这个节目提供听众当中占极大比例的客家族群,一个与信仰对话的管道。节目主持人是客家歌手黄翠芳,由客福的曾政忠牧师(参阅本刊19期专访)介绍,盼能藉由打开客家文化的天空,进而打开福音的天空。


正巧当年广播金钟奖设立单元节目奖,时间上限恰为五分钟。 《打开客家的天空》参选、入围,让李知昂在进入广播界的第一年,便以制作的第一个节目,得到第一座金钟奖。

数字的幸福


得奖给予李知昂相当大的鼓励,也是神给的肯定:继续做下去。除了制作,他开始独立主持。 《数字的幸福》便是他从企划、提案、邀请受访来宾、主持,一手完成的半小时节目。受访者在节目开始提出一个数字,说明这个数字对自己的意义;透过不同的数字带出包罗万象的议题,并阐释这些议题如何影响听众的幸福。


位于西太平洋的海岛台湾,几乎每年都是台风必经之地。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强风暴雨总是带来灾害。然而,真是如此吗?


一次《数字的幸福》节目中提到27%这个数字。台湾台风洪水研究中心主任李清胜破解迷思,指出台风带来丰沛雨水,可占全年雨量27%。若有哪一年没有台风过境,当年几乎一定干旱。


本刊总编苏文安牧师曾于2013年接受该节目访问,谈「当金庸遇上信仰」。他提出的数字7,是指文字人必须修习的「七每运动」。一如武林高手需要内外功兼备,文字人除了不断琢磨写作技巧,也需要时时提升内在品格与灵命。

▲媒体工作是整体团队的组合,也是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汇聚。图为李知昂(右二)与〈我的家‧我的爱〉系列广告团队。

我的家‧我的爱


目前李知昂放下主持的职务,肩负品质与创意总监的责任,规划、执行许多节目。节目主持人来自学界、文艺界、音乐界……,所谈内容有极大自由度。电台虽有相当比例的基督徒主持人,却也有非基督徒专业人士,主持人本身或有一般信徒不能接受的理念或生活形态,李知昂认为电台不干预他们个人在其他场合的言论。但他和制作同仁需要具有高灵敏度,一旦节目内容真出现与基督教信仰有冲突的论点,或做剪辑,或有礼貌地与主持人沟通,却必定持守立场。


李知昂为电台所呈现的品质把关,不单对节目内容如此,广告也需经过严谨审核。


IC之音是营利电台,广告是主要收入之一。为了坚持原则,并且不违背信仰,李知昂需要对某些广告说No。明显的例子是佛教法会的宣传不能接,也曾因某种健康食品标榜的疗效夸大不实婉拒赞助。李知昂坦白地说,若是播了这样的广告,心里不平安。选举期间也需要与候选人沟通,不播攻击、谩骂的广告,而要是正面、积极的内容。


如此一来,业务部会不会抱怨:好不容易拿到的客户,还要放弃?经过几年的磨合,同仁已能尊重这样的理念,甚至谈广告专案时,已能避免不应该接受的客户了。


2015年金钟奖提名时,在现任台长田丽云带领下,IC之音「我的家‧我的爱」系列广告入围非商品类广告奖,可见对广告品质的坚持,一样能受肯定。

I Care. I Can. I Change.


IC之音名称由来,不仅因为所在的新竹科学园区,IC(积体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许多高科技公司所熟悉的产品,更期许能带给社区、听众更大、更持久的影响力。电台核心理念是I Care. I Can. I Change.(我关心;我能够;我改变),除了艺文活动,更致力于推广弱势扶助。


「大婶婆爱心摊」活动,将二手衣物用品义卖所得,襄助弱势团体。 「圣诞鞋盒」活动,将御寒衣服和圣诞礼物放在鞋盒内,送给偏乡孩童;举办多年来,从第一年的七十份鞋盒逐年增加,2014年共收到11,600份礼物。听众热烈反应,以爱回馈社区,超过想像。


李知昂看电台为桥梁。广播节目能将政策、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理念带给听众;公益活动能成为捐赠者与受助者媒合管道。更重要的是从中展现基督的爱,因为IC还有In Christ (在基督里)之义。


IC之音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基督教电台」,少用教会界惯用辞汇,没有直接引用圣经经文。为何「隐藏」福音信息?李知昂的回答是没有隐藏,只是选择以不同方式呈现。


清晨节目《早安我的朋友》中有信仰见证和心灵小品;《歌中之歌》播放诗歌,并介绍背后的信仰故事;资深广播人楚云主持的《晚祷‧宁静时分》,则是以祷告沉淀一天的忙碌。


其他节目也盈溢着信仰在生活方方面面精彩的体现。李知昂相信「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IC之音当然有信息要传递,只是承载的方式并非如一般基督教电台或教会讲坛那么直接,而是像朋友间以轻松活泼的对话,流露不一样的价值观、道德观,让听众感受到,原来信仰可以如此平易近人、贴近人心。


这样的传达方式,亦得到教会界的肯定与正面回应,并乐于和电台合作,透过公益性与综合性节目的窗口,触动民众的心灵。

▲IC之音藉由艺文和公益活动,与听众进行心灵对话。图为诗人郑愁予参与「诗念家乡」的朗读。

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


在构思节目企划案时,李知昂需要随时观察社会与文化动态,激发创意。先规划、提案、找资料、设定整体议题,再寻找怀有共同宗旨的企业赞助。


自2015年一月起播出的《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便是与世界先进积体电路公司合作,并邀请前元智大学校长、现任清华大学讲座教授的彭宗平主持节目,每周半小时就台湾目前经济、社会、科技、政策的现况,来设想、期许未来的发展。曾涉猎的主题包括教育及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政策等,然而无论是何题目,出发点皆是「探索真相,追求永续」。


2015年金钟奖IC之音八项入围,历年来已拿过廿座金钟,其中最受瞩目的三座,是专业频道奖。这个奖项是对电台整体专业表现与社会贡献的肯定,相当于电影展中的「最佳影片」大奖。 2008年《新竹之春音乐节》获文馨奖的最佳创意奖,这是第一次颁予广电节目。


李知昂在工作上的成就亮丽耀眼,除了自身的创意和表达能力,另一股重要的动力,亦是他对所有职场人的期许,便是神在创世之初的托付:治理这地。


他相信「治理」并非高高在上的辖治统理,而是脚踏实地关心斯土斯民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其中或有负面的危机,也可能有正面的知识。身为媒体人,李知昂渴盼从节目中表达对脚掌所踏土地的关怀,在阐释现象的同时,也探究真理。

▲听众热烈回应「圣诞鞋盒」活动,以爱回馈社会,电台也成为捐赠者与受助者的媒合管道。

IC「知音」


曾专职写作,后投入广播,李知昂看这两个领域颇为相似─都需要自得其乐,才能忍受必定的寂寞。


他慨叹:「写作是拿着笔,想像眼前不存在的读者;广播是拿着麦克风,想像眼前不存在的听众。」


若有足够资源,他曾想继续写作,认为其他的责任对写作会是种干扰。但回首这段广播界的历练,李知昂体会:「当初觉得可以写的,并非非写不可。」而这些所谓的「干扰」,却打开了他的眼界,累积了生命厚度。


其实媒体工作不孤单。从听得见的主持人、来宾,听不见的企划、编撰、剪辑、工程师,到需要聆听回应的听众,这是团队的整合,也是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汇聚。


如此运作方式与理念,与KRC异曲同工。


多次与KRC合作,邀请高俐理、苏文安牧师、温英干教授,及郭渊棐、刘永龄老师接受专访,并协助介绍台湾营会,IC之音实在是KRC的「知音」。李知昂赞许这个以宽广角度来看文化的机构,从《神国》杂志可读出「治理全地」的视界。他珍惜彼此合作关系,期待更多以开放心胸与文化对话的机会。


在广播界这些年,让他接触产官学和文艺界的知名之士,为电台缔造一次又一次荣耀纪录。然而让他最难忘的场景,是在一次访谈录音后,与几位青年基督徒一起祷告─他跪在录音室地毯上,领受这些年轻弟兄的祝福。在那片刻间李知昂深受感动,仿佛天开了,神就在录音间的密室之中。是的,IC之音品质与创意总监的职分,这份原在生涯规划之外的「工作」,其实是神所赐的福分,亦是祂的托付。


记者小档案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从观察人、事、物中,记录美丽,呈献盼望。


受访者小档案李知昂,IC之音‧竹科广播品质与创意总监。他自诩为「有笑有泪的广播人」,在广播剧里扮过老生,演过奸臣,为听众带来欢笑;也曾在关怀老人、偏乡孩童的节目里红了眼眶……。与团队合得三次金钟奖,两次与客家有关,甚至成了个客家女婿。他热爱科幻小说,渴望以文字与广播传递神所喜悦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