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落网记Part 2
图片提供/马睿欣
网上的辨识力,跟网下的实力有关。而网下的实力,又和从阅读书籍过程的来回想像、对话、批判所建立的深度思考、辨别力有很大的关联……
编者按:
上期part 1,作者马睿欣老师从「求知欲」及「学习方式」探讨网路如何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与习惯。本期Part 2要从学习的四大关键能力:记忆力、专注力、分析力、整合力,继续探讨「网路对阅读的冲击」。
二、网路带来阅读机会增加,将使我们的阅读能力增加还是减少?
「脑神经可塑性」是近年神经科学最大的突破,这个革命性的发现,推翻了几百年来认定大脑在成年后不能改变的看法。多吉医师(Norman Doidge)所著的《改变是大脑的天性》带我们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发现改变大脑的结构,人脑会因适当的环境刺激而出现调适和改变,造成不同的脑神经回路,这种脑的可塑性,使研究指向学习的四大关键能力:记忆力、专注力、分析力、整合力。要怎样对待我们的大脑,使这四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好?
1.记忆力
尽管不断有些号称会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的网路游戏,非常吸引现代父母,以至于他们把iPad 和iPhone放在baby或儿童面前时,会告诉自己「孩子正在上脑力训练课程」。查尔斯(Charles Hulme)和莫妮卡(Monica Melby-Lervåg),2013年发表了他们一个相当缜密的实验,想要了解这些东西到底对脑子的记忆力有没有真实的帮助。
网路脑力训练课程实验的结果是,对长期记忆并没有太大的果效,只有对短期记忆,因为不断重复成惯性后,有些果效。这对那些脑子受过严重伤害的复健,或是对一些短期记忆有障碍的人,会有一些帮助。但是对一般正常人,几乎没什么效果。而且科学家们发现有几个重要影响:1. 太多资讯会挤爆短期记忆。 2. 网路成了人脑的外接硬体。 3. 太多分心使记忆力错乱。 4. 太多连结造成迷路。
最近的《美国科学人》杂志(American Scientist)用「外接硬体」来形容网路和人脑的关系─外接硬体是当主机硬体不够用时拿来储藏档案的地方,放在里面的东西只有当那条连结的线存在的时候,才属于电脑。过多运用网路资讯的结果,就是以为自己记得很多,但其实多半记住的只是「google 上有」。
有人做试验,让一批学生读一本易读的畅销小说,再把那小说弄成网路hypertext,让另一批学生必须读一段、按一下,再进到下一段去阅读。读完后,让两组人马做测验,发现读小说的人可以记得80%的内容,而读hypertext的人只记得零星片段,许多学生都说不知道故事到底讲什么,只记得零星的情节或人物。
2.专注力
过常处于高科技工作环境引起的焦虑,称之为“Technostress”,这种「科技焦虑症」根源于网路的多工性。例如上网时都会同时开好几个网页,一边可能还开着文件处理夹在处理文件,或是开着音乐在听音乐,顺便开一下记帐软体记帐。电脑和网路的多工性质,让我们脑袋习惯「一心多用」,表面上好像是越来越能干,脑子越来好。
▲“Technostress”!
史丹佛大学沟通学教授克里夫‧纳斯(Clifford Nass)的一个研究里,曾做过长期一心多用的人和很少一心多用的人的分群调查,两者的差异非常显著。长期一心多用的人无法清楚筛选不相干的资讯、对工作的记性不好、精神不集中。这些一心多用的人同时启动大脑的很多部分,使得他们不着边际地处理手头任务,当分心使事情处理地越来越糟时,他们也开始承受精神压力。
▲网路的出现,把阅读的路放宽、放长。
长期曝露在如此的状况下,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使用网路之时,也长久改变大脑,让我们在进行其他活动时也无法专注!许多小学老师都随时在怀疑他们班上的学生是过动儿或ADD,大学教授都在抱怨,现在要叫他们学生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变得非常困难,连文学系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问题。不是说ADHD、ADD(注意力不集中障碍症)是网路后遗症,而是网路造成了太多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其实只要经过一些调整,就会改善。
3.整合力
影响了当代教育最深远的创见之一的霍华德‧嘉纳(Howard Gardner)博士,近年来又写了一本书《决胜未来的五种能力》(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其中一种关键能力,就是「整合力」。
「整合力」是能够集结不同领域的见解,整合为一个属于自己的想法,并且将这个崭新的想法适时与他人沟通。网路给我们机会可以收集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见解,却把如何整合使之成为有用内容的责任交给我们。
习惯网路的人,很容易习惯太多零碎的资讯,而失去「看大图画」的能力。是否发现到自己从网路上读来的或学来的一些知识,要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会觉得讲不清楚,讲来讲去,结论就是:「我传连结给你」?
原因之一,就是从网路上阅读来的东西,我们不太去整合,但是好书都有明确清楚的主题,作者的思维和资料无论向外延伸多远,都会整合归纳回到主题上,所以我们在阅读好书的过程,其实也在走整合的过程。
4.分析力
「分析力」包括懂得辨别批判、筛选、整理,吸收有价值的,丢掉没有用的内容。
到底网路用多会让人的批判思考力增加,还是减少?这个问题一直不断在两个极端辩论中。根据加州大学(UCLA)一群科学家的MRI脑部扫描测试结果,上网的脑和读书的脑接受的刺激不同。
上网的脑,在做决定和批判性思考的部位活动量的确比读书的脑要大,很明显,因为网路阅读通常是一个连结接着另一个连结。几乎每秒钟,我们都在做决定要不要点到下一个网页,同时,也因为网路的东西品质参差不齐,常在上面的人对里面提供的资讯并没有真正的信任,所谓人人是专家,就变成世界没专家,所以习惯上网的人,在不自觉中都在批判着什么是宝、什么是垃圾。
但另一批科学家却对这图片不这么乐观,他们强调这种大量刺激做决定和批判性思考神经部位的结果,使人只能做表面的、迅速的决定和肤浅的批判,而不是全面性的决定,和深度的批判思考。
前面提到的克里夫‧纳斯(Clifford Nass)在史丹佛大学进行了一场测试,他找了一些网络高手,从他们的大脑显示,这些人上网时,将信息分成截然相反的两类储存在短期记忆里:有用的信息和完全没用的信息。他认为这些网络高手甚至能够立刻筛选出他们需要的信息,把无用信息剔除,以防记忆「超载」。
为什么有人可以在一大堆信息中,用最短的时间分成有用和无用的两堆信息呢?脑神经学家们很有兴趣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有答案,就可以训练人培养出这样的能力,减少被网路垃圾活埋的机会。
我不是脑神经专家,但有一个很简单的经验分享。信主很多年,念了很多年圣经,当我和信主才一个月、圣经还没念完一遍的一位姊妹讨论某一段圣经内容时,因为想多了解一些,所以我们决定google一下去查资料。马上,从网上得到至少几十处解释那段圣经的地方,对我来说,有些网页我读第一行就知道没用或是乱讲,连点连结都不会点。但是对那位姊妹来说,她可能把十几处都读了,又进了好多连结,却越读越迷糊。原因是什么?不是我比较聪明,而是我对整个信仰的熟悉度,还有,我对整本圣经的熟悉度比那位姊妹多。
网上的辨识力,跟网下的实力有关。而网下的实力,又和从阅读书籍过程的来回想像、对话、批判所建立的深度思辨力有很大的关联。
第三、网路改变这时代的生活后,如何更新了我们和文字的关系?
1.乐于分享
网路开通前,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界线很清楚,作者通常也是阅读的人,但是读者多半不见得是作者。当网路开通后,状况大大改变了。
大英百科全书经历了244年的漫长岁月,纸本版在2012年正式宣告终结。在最后挣扎的期间,微软看好电子百科全书市场,花了很多钱,请专家,想要取而代之,建立一个电子网路版的百科全书王国,但这个梦想只维持了八年。
同时间,有个年幼时曾在私塾长大的年轻人(他后来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孕育一个梦想,想要建立一个由网民免费自动贡献知识写成的网路百科全书。微软和许多专家对此不专业的想法嗤之以鼻,几年后事实却告诉我们,微软的Encarta(专业电子百科全书)泡沫化,维基百科现在普遍被使用,连哈佛大学都发出声明:不介意学生写报告以维基做第一层次的学习起步。
▲永远是网下的世界在主导网上的世界。
有个机构聘请专家研究维基这种非专业写出来的百科书和大英百科到底差多少。结果误差只有2%,把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气坏了,出面说维基百科是「公用厕所,你永远不知道最后去上的是谁」。维基回应:「至少维基是个常常有人进去清扫的公厕,总比某些十年都不扫一次的私人厕所好!」的确,过去专家写的百科全书,尤其是纸本写来不易,要修改更难。
当年维基要招募义务编写群时,很多人觉得谁会这么无聊,免费上去当他们的作者群。事实证明,目前有三千万人,包括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免费在上面贡献自己的知识、研究和热情。 2001年创立,五年下来,维基内容就已经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七倍。当许多人不断在抨击维基百科的错误和被恶搞的可能时,全世界各地,有许多人珍惜维基给他们贡献自己的机会,不企求任何回报,甚至不具名的努力编写,订正属于他们的百科全书,与全世界分享知识。社会学家从维基现象里了解,对新世代的年轻人来说,能够做有意义的付出和奉献,比金钱和名利的报酬更吸引他们。
大英百科全书仍「健在」时,会去读那一本本厚重的百科全书的人是少数,除非为了学校交报告,或有特定目的,只是因兴趣去翻读的人较少。但是现在的维基,小学生中学生有事没事会去读,除了网路方便之外,也跟其作者「平民化文字」有关。
2.文字复兴
我们进入了一个「写比较快」的时代,我称为文字复兴时代。
姑且不管是「火星文」还是什么文,虽然网上也有影音图像媒介,最普遍的仍然是文字。从myspace到博客,到微博、脸书、微信、懒人包,人们借此拥有不需要投稿、才气、头衔才可以拿到的发表空间,又因这些空间的文字书写习惯,有话用写的,代替了从前有话用说的。
从来没有一个世代比这个世代出现更多的「作家」,甚至,台湾有个老出版商说,现在不单人人是作家,还人人都是出版社,自己写,自己经营发表园地,自己找读者。文字复兴的结果,是否也带来阅读复兴呢?
红酒品饮还未普遍时,选择的差别,是有没有红酒?喝或不喝?但当「晚上一小杯对心脏有益」的消息广传,品红酒变得很普遍之后,不单是制造红酒卖红酒的多了,人们也开始研究红酒的等级。
相信网路带来的文字复兴,会把阅读的等级分得更清楚。什么是快速浏览?什么是收集资料用的阅读?什么是需要慢慢细嚼,反思的阅读?等级会越来越明显,因为阅读和书写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因此,在文字复兴的年代里,书本阅读,会来到一个转折点,让人必须重新看待它,认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书本阅读会从单单是学习知识的层次挪移出来,成为一种思想、情感、生命的深度品味。当网路阅读越来越像工具时,书本阅读会提升到一种优质生活的选择,人们从网上的广泛速读,进入书本的深度慢读时,会知道自己渴望的,不单是把一堆知识灌进脑子里,而是想要获得一种网路生活渐渐失去的生命修为。
▲当网路越来越像工具时,书本阅读会提升成为优质生活的选择。
阅读的力量与姿态
有一本书《安静的力量》,作者Susan Cain逐一举证,从古至今许多安静的人,因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因此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改变了整个世界。然而「安静」除了是一种天生的性格,也可以是一种后天操练出来的生命姿态。安静的力量,常常也是阅读的力量。只要对名人传记稍有涉猎的人,都会发现成功的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冲得快,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静下来,做深度的思考和反省。这是我最珍惜阅读书籍的一点。
阅读也能培养出生命的姿态,就是被动性。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分析,九○后的网路原住民特别喜爱奔驰网路时所拥有的掌控权,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要读怎样的资讯,不读怎样的资讯,并且决定要怎样诠释读进去的资讯。这种操控权让他们假象地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并且有能力让世界绕着自己转,看起来,这似乎能使他们更有自信,但是他们很快在网外的现实人生里发现自己不是主宰,而这种现实的挫折,会让更多青年人想要更深的沉迷网路,甚至把那里当成是现实。
提姆‧爱摩博士(Dr. Tim Elmore)是专门研究千禧世代(iYGeneration)的领导学专家,他曾经到美国许多有名的大学,包括史丹佛、杜克(Duke)大学演讲并合作训练领袖。提到网路长大的这一世代,将会产生许多「高傲又自卑」的年轻人,他们以在网路跳跃和寻求刺激的方式跳跃在职场上。根据《富比士》杂志(Forbes),平均每人在同一份工作上待不到三年,一个人一生至少会换二十至二十三份工作。
阅读一本书和网路上的主动跳跃觅食最大的不同,在于阅读书籍的过程里,读者通常必须接受作者的阐述,就像跟一个人相处,需要花时间认识他的好处和缺点,经历他的情感起伏。读一本书,当然也需要批判性的思考和判断,但在那些发生前,你必须被动地、耐性地聆听,让作者带你进入他的世界里去观察。
网路阅读常常要求即时反应,而书的阅读却让我们真正学习怎样回应。因为多了网络的阅读选择,人开始了解选择读书,不只是选择了有关书的内容,也选择了有关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要过怎样的生活。阅读书籍,将成为一种生活的修为,和生命的修养。
总结
网路是一个虚拟世界。台湾有一位很出名的文化人,PC Home 出版集团发行人詹宏志先生说:「网络环境是一个真实世界的镜像(mirror image),网下有什么、网上都有可能有。」我们可以说,当大家被网上的丰富所吸引的时候,请别忘记,这些精采之所以存在网上,是因为他们的实体,已经先存在于网下。换句话说,永远,会是网下的世界在主导网上的世界。
▲「网络环境是一个真实世界的镜像(mirror image),网下有什么、网上都有可能有。」─詹宏志
阅读也是如此。网路阅读多半提供我们Window shopping(浏览橱窗)的机会,现在流行什么?或者什么东西值得买?是否好用。但当看到好东西了,甚至试穿了之后,如果不把实体花钱买回来,就没有真正拥有那件衣服,也不会真实体会到那件衣服为你添加的美丽。
网路各样的资讯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好、什么精采、什么值得学,但隔着玻璃窗看食物会满足,却不会饱。镜子里面的丰富,绝对是取决于镜子外面实体的丰富,同样,网上的世界之所以精采,绝对是因为网下有人好好的生活、好好的思考、好好的创作、好好的阅读,并且深度地经历生命。
▲谁?深度去读一本书,思考一本书,并且认真地在生活中去印证体验那本书。
面对自己,面对下一代,我们要问的,不是有多少人喜欢围着镜子过日子,或有多少人喜欢天天去window shopping;而是帮助他们成为在网外的菁英份子。放眼望去,在网外花功夫去深度地读一本书,思考一本书,并且认真地在生活中去印证体验那本书的少数人当中,有没有你我?有没有你我的下一代?
作者小档案
马睿欣,文字工作者,文章曾散见报章杂志,曾任「宇宙光杂志」,「真爱杂志」专栏作者,现任「北京根基杂志」作者。同时多年经营网上博客,并有脸书专页书写。著书《游子足音》,《理家理心》,《管教的智慧》。 「私塾夫人」博客,「给我,你的真心」博客,「是祢」博客,「抢幸福」脸书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