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理解拆掉高墙
2020年中爆发一连串白人警察杀死黑人的案件(George Floyd, Rayshard Brooks, Breonna Taylor),也引起了许多城市民众的示威。一般华人可能希望远离这些是非,最多在茶余饭后做些评论,谁对谁错。这些议题是否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在许多华人家庭中,上一辈的漠不关心,已经造成第二代的不满。你我需要去面对社会议题。
因着我的经历,在此提供不同的观点,期盼以关爱的心,深入理解当事者的生活,化解成见,拆掉围墙,建立桥梁。
▲2020年中爆发一连串白人警察杀死黑人的案件,也引起了许多城市人民的示威。
经验说:教学方式与背景
关于种族平等的议题,笔者曾于2003年在全美的研讨大会中发表论文与演讲。我的教学重点,是以理解对方的故事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研读硕士时,有一门课的老师要求学生一个月不洗头、不刮胡子,与街友们同睡在街上三天三夜,体会他们的世界。此课业让我有脱胎换骨的大突破。
我所教授的宣教学课程中,有两项独特的作业:一是要求学生访问其他宗教的领袖,深入了解到能替对方写出有说服力的宣传单;另一项是访问自己不喜欢的个人或族群,彻底到能够替对方写追悼词。学生们开始很恐惧,因为这作业要求他们卸下盔甲,可是最后却争先恐后上台报告。
多年来,学生的访问几乎涵括所有宗教的领袖和各类人士,包括不同种族、国籍、年龄、性倾向、社会阶层、职业等等。政治家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此课业的突破,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因为他们都可能成为朋友」。
▲常常要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去认识我们排斥的族群。作者指定的作业,让学生们面对不同族群议题。
圣经说:耶稣眼中的撒马利亚人
有学者说,路加福音是一卷给弱势族群的福音,屡屡提到耶稣以恩慈、怜爱对待穷人和弱者。更重要的,这卷书邀请富足者参与耶稣「向下认同」(而不是忙着向上巴结),体验生命的真谛。也可以说,路加福音货真价实是富者的好消息。
路加福音10章25-37节是大家熟悉的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相信也听过无数种的精彩解经。真正的重点却是你我可能不愿意面对的谴责,是针对律法师、祭司及利未人,也是人们眼中的「好基督徒」而发。 「如何得永生」,在此处是名高望重人的自私欲望。撒马利亚人代表着所有我鄙视,甚至厌恶的人,但耶稣却表扬他们。难道耶稣的想法跟我们相反?
17章11-19节提到十位痳疯病人得医治,却只有一位记得感恩。我们不都说自己是蒙恩的罪人,但你我的生活态度能反映这个身分吗?耶稣又再一次表扬没有任何地位身价,却不忘感恩的社会贱民。为何耶稣的想法跟我们不同?
▲媒体报导的方向能影响大众对事件的观点。此次美国大众对警察的评论大打折扣,警察必须反省,除去「警僚」作风,真正让人民信任。
话题说:新闻影响
我们摄取消息的来源,对个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消息的来源是否准确、全面,或只从他人的评论而来?支持受害者的报导,会在影片中把他的抗拒经过删掉,放张正派的照片,报导他的善良。支持警察的新闻会强调嫌犯的暴力,放张丑陋的照片,并揭发他的前科与恶习。我们对政党的印象也会因为所选择的新闻报导方向,而偏颇一方。
以Brooks的案件为例,有报导说,警察把在空停车场打瞌睡的Brooks,硬拉出来以酒驾逮捕。之后他拿出不至致命的防御武器逃跑时,被警察开枪打死。如此警察当然该被判一级谋杀罪。
另一报导说,Brooks是在得来速(drive thru)的车道醉昏了,服务员叫不醒,挡了别人,才报警。从他跟警察争斗的影片中,看到他逃跑时,转身以从警察那里抢到的电击枪击伤了警察,因此警察开枪。之后又有报导Brooks是在假释中,若因酒驾被逮捕会立刻送回监狱服刑,所以拼命地抗拒。
我好奇地研究了警用电击枪,应是武器中最难抢夺的,除了手握的部分,其他部位都散发着高压电,碰到了比赤手握刀还痛。在警察训练中,强调绝对不能让歹徒抢到装配的武器,导致你死我活的结果。能强而有力且有技术地抢走电击枪,并非易事。由此可见新闻的报导走向和选择性报导的内容,对事件的判断有多大的影响。
在冲突中,若只听一边的声音比较容易跟着下结论。社交媒体能轻易巩固群体的思想偏向,这对我们的思考及判断,没有成长性的帮助。
▲警察因职业训练及日常面对暴力,对事件的反应与常人不同。
关联(Correlation),因果(Causation),
总体概括(Generalization)
当资料证明有关联时,并不一定代表有因果关系,也不能因此作总体概括。例如:在美国,黑人的犯罪率确实比别的族群高(关联),但不代表因为是黑人的缘故所以涉案(因果),也不能片面说黑人都是坏人(总体概括)。
我有非常好的黑人朋友,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论说他们都是最好的。不能只凭关联断论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不表示没有间接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贫穷、家庭破碎的确与犯罪有因果关系,在别的国家也是如此,只是没有美国这么严重。
经历累积成处事态度
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形塑、累积对人的态度,这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在缺乏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比较不容易慷慨;生活中经历较多的美好,容易拥有幸福美好世界的人生观;较多暴力冲突的经验,就会营造仇恨社会的心态。
我们不能论断别人为何不如自己乐观,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相异的族群,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在岁月中累积不尽相同的体验。不同的宗教、社会阶层,或观点不同,都能成为冲突的原因。基本上,接触越多,冲突就会越多。当以外表特征分类时,刻板歧视就更严重。
▲华人下一代对父母只关心学业及工作,不关心社会议题或对表态已造成不满。我们需要去面对及有智慧地去关心社会议题,毕竟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立场:两边的观点及实例讨论
黑人的立场
社区的困扰:在美国,黑人家庭处于贫穷和破碎的恶性循环中的比例较白人高,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73%的黑人婴儿出生于非婚家庭,这些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常常不甚顺利。以比例趋势来说,他们认为学校是个常出麻烦的地方,法律是中上阶层人定的,礼貌没什么价值,强势才能生存。
实例:有个家庭用辛苦赚来的薪资,买了一辆脚踏车给儿子作生日礼物。因为没有保留收据,就在1992年洛杉矶暴乱后,警察搜查时被没收了。此经验使这家人对警察产生难以释怀的终身愤恨。
抗拒逮捕:对警察的长期怀恨,加上强势生存的必要性,此类人士在被逮捕时所受的侮辱下,势必要全力抵抗。在一场NBA球赛中,一位明星球员因情绪失控,出手打架,而导致球队失去世界冠军的资格。隔天,我与一位黑人教授同事聊起此事。他认为,这位球员的反应完全合理,问题不是他,而是惹他生气的人。他也说,禁止美式足球球员在得分后跳舞庆祝是彻底的种族歧视,因白人不懂黑人文化。
讲到这里,不是在支持抗拒逮捕,而是理解抗拒人的动机和背景。
系统性歧视:我的非裔领袖朋友们也许在某些议题的看法上有些差异,却一致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核心是「系统性歧视」(Systemic Racism),从上到下,包含历史、政治,和基督教的解经及教义。但我并不完全认同,甚至认为责怪的心态并不能解决问题。因着这样的心态,他们从小被灌输努力是没用的,因此自暴自弃。不过,我们必须先放下自我观点,彻底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立场。
警察的处境
警察的经验累积:警察对危险环境的感受,比一般人更敏感,因他们经常面对出事后的惨状。我的警察朋友说绝不会独自去爬山,因为当与人擦身而过时,只要对方轻轻一碰,就可能把人推下山谷,警车和救护车都到不了,手机也没讯号,难以求救。他们认为家家都要装高效率的警报系统,车上要装行车记录器,随时都要预备好反击陌生人的暴力。而一般人却觉得没必要如此草木皆兵。
两害相权取其轻:警察在冲突爆发的当下,会选择自卫(不只保命,也包括不要白白受伤),还是照章行事?若有本事,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选择preemptive strike(先下手为强)。特别若是警察曾遇过隐藏武器的嫌犯,或是空手道高段,此时只能选择先用最强的制伏手段再说。
警察的歧视:黑人、白人接触多的地方,歧视问题也越严重。在所有的职业类别中,警察最常接触到暴力犯人。因此有些警察在潜意识中,存藏了最深的歧视。他们也有工会和有限制的豁免权(Qualified Immunity)法律保护,使有深藏歧视的警察也很少被判刑或受惩戒。
有权力、有责任,也是责怪的目标:不是只有白人对黑人有歧视的心态,黑人对其他族群(包括华人)也带着歧视,可是当歧视没有牵涉到权力时,社会察觉不到它的严重。在目前的美国社会中,仍是白人最有权力,虽说也是最有责任扭转歧视,却同时成为谴责歧视的主要目标。
▲智慧地去关心社会议题,毕竟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有的自由都是先贤付上生命代价换取来的,我们不也该以勇敢负责任的行动来争取更多自由?但愿你我都能以基督的心为心,成为公义、和平的桥梁。
反思:华人与歧视
自己的眼中
认为自己不是迫害者,而是受害者─故加倍努力在不平等的待遇下念书、工作,赚取基本来保护家人,没有故意去伤害别人─是人之常情。
然而,当我们只顾自己,追求住豪宅、开名车,示威的黑人就会把我们归类与白人同为迫害者。若以「不拿白不拿」的心态领取社会救济或资源时,白人至上主义者就把我们与黑人同归于社会的寄生虫。
在西方民主思想中,不参与民主和公义奋斗的人,等于支持恶者。我不赞同在这严重疫情中出去示威,但不表示主张漠不关心。我的女儿认为不出去示威就代表我也是典型自私、歧视的保守派。就像这样,我们不离开家,都还会碰到不同文化或持不同观点者,逃避不了面对社会议题的责任。
不是所有的社运行动都有建设性,许多社运活动是误解自由的意义。我认为人们往往不知道民主的核心精神之一是「负责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非自由闹事。我们现有的自由都是先贤付上生命代价换取来的,我们不也该以勇敢负责任的行动来争取更多自由?
建立桥梁,拆下隔墙
我们需要负起责任。无论是新闻或意见,宜多方阅读或聆听不同角度的观点,去理解我们过去以偏见对待之族群,和让人不舒服的论点,突破封闭成见。
在北加州的一个贫民区,有个关怀机构提倡「不锁门」。机构的住屋不锁门,相信生命的品质不在于物质,而以关爱、宽恕、分享、信任、诚实,和守望相助来制衡犯罪。他们公开表明如果有东西被偷,就表示邻居中有人更有需要,因此不会追究。那个社区从原来犯罪率最高降到最低。你我的生命是相连的,就算是敌对的生命也可以是相连的,就等待你我作和平使者,向下认同,建立桥梁。但愿我们的祷告,少停留在求上帝改变他人,而更多求主鉴察内心,帮助你我减少私心,善用资源,每天多为别人着想,多行一步正义的行动,多做一项爱心的贡献,日日累积、成长。当以关爱、宽恕、分享、信任、诚实,和守望相助对待邻舍,或许有望制衡你我心中的歧视与矛盾,拆下人与人之间的高墙?
邹键教授,出生于台湾,13岁移民美国,Fuller Seminary 哲学博士。受父母都是教师的影响,也热爱教学。曾在社区、教会、育幼院,和神学院教学,也曾任职于神学院的学务长。相信神的呼召是委身于关爱弱势群体,以研究世人的生命故事来跨越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