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社会公义始于属灵复兴

美国亚裔基督徒近期参与社会公义运动的反思

译╱多加

过去20年,我在保守、遵行圣经的北美华人教会工作,发现会众很少参与社会公义运动,或讨论有关议题。当然,关键是「我的家在哪里」。海外的华人教会不太济助当地穷人,或为201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受灾户捐款,而是积极为四川或台湾的地震筹款。然而,最近随着「反亚裔」仇恨犯罪的高涨,北美华人社区似乎更积极参与美国的种族议题了。神既然要求所有跟随祂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盼望借着这篇文章,能引起各地基督徒进一步反思社会公义运动的参与。

政治、普世的人权?

向来都没有「政治性」、「普世性」的人权。 「平等」是一个本于基督教神学的观念,尤其是在新约圣经中─保罗呼吁拆毁仇恨的墙(参考以弗所书2:14);我们都是上帝所爱的孩子,祂不偏待人,任何人都可以接近上帝(参考使徒行传10:34)。

在查考所有文化及其历史时,很明显,「平等与人权」从来都不是「普世的」。凡是军事、经济、文化占优势的族群/种族/国家/帝国─凭借其权力和多数,永远征服少数群体。我们可以从美洲原住民所受的待遇、缅甸的罗兴亚穆斯林等前例看到这一点。

简单地说,除了遵守圣经的基督教之外,神学一直被当作证明「统治」合法化的工具(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天命,或印度教种姓制度,基督教里也发生过),而不是带来真正的平等,及赋予少数种族平等的权力。因此,基督徒追求社会公义的动机,必须基于基督对所有人的恻隐之心和接纳,而非附庸当前流行的有关种族主义的政治正确议程。

实现平等、公义?

最终的平等和公义只能在基督再来的盼望中实现。即使西方社会有深厚的基督教神学根基,但直至民权运动兴起,人民的政治权力才得以平等。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仅60年的实验,而且从一开始就问题不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斯‧斯塔克豪斯(Max Stackhouse)这样总结:「基于知识分子的诚实,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被视为世俗的西方基本人权原则,除了源自以圣经为基础的主流宗教外,别无他物。」正是在这个圣经基础上,现代西方伦理和社会公义才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作为基督徒必须谨记,无论多么努力,我们永远无法把天堂带到地上。最终,真正的公义与平等,只能盼望于基督再来后实现。正是这种盼望使我们能保持动力和活力,用福音的力量改变社会。单单把社会公义问题当作最终目标,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相反地,当人们都有着像基督一般的恩慈,自然而然表现出的,就是公正平等的社会。正如我们从下一点所看到的,悔改和更新的基督徒,是近年来真正符合圣经的社会公义运动的推手。

从悔改、复兴开始的改变

近年基督化的西方社会运动和进步一直是属灵复兴的结果。历史学家正确地将废除奴隶制度归功于第二次大复兴(1790-1840),第三次大复兴导致女权运动和禁酒令(1855-1930),以及民权运动归功于金恩博士的努力和1960年至1980年其他的福音派运动。 「人类尊严和人人都当受尊重的看法,并非凭空而得。」(Lauren and Michael McAfee, 2019)所有针对边缘者的社会公义运动,都伴随着对受压者深切慈怜的基督之心,以及社会的政治形态转变之前,对自己个人和制度上所犯的罪真正忏悔。

当前的「反种族主义战争」不是由基督教属灵复兴所主导,而是经常敌视基督教的自由世俗主义者。最近反对种族主义的社会公义运动,并非源于属灵复兴,不是因我们对自己的罪深刻地认识和忏悔,也不是因为基督徒在创造者上帝面前,有种族平等的神学信念。

相反地,这个运动径自认定普世性的「平等」,以及与基于圣经的基督教正确知识论无关的「正确」。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里,自由世俗主义者(liberal secularist)一方面拒绝宗教元叙事(对真理及其模式的论述),另一方面又断言人权的普遍性,而对于人的「内在」价值,没有一个连贯的论点。

▲如同耶稣身体破碎,基督跟随者是否也愿意谦卑省思,服事受逼迫的人?

永恒影响、符合圣经的社会公义

这场没有基督教伦理基础的反种族主义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将种族主义者妖魔化和物化,最终将流于另一种自圆其说。因此,在自由世俗主义者的心目中,任何他们不认可的东西都是罪不可赦。因此,普遍存在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支配了今天的流行文化。当有人违反精英自由世俗主义价值观的信条(好比种族主义、气候变化、LGBTQ特殊性取向群体的权利等)时,就成了不可救药的恶魔,被贴上种种标签,如执迷不悟、种族偏见、毫无教养⋯⋯等等对社会造成极大危险的污名。

这不是福音和基督自己的做法。福音绝不是要指出、羞辱、排斥他人的「罪」。当华裔美国人面对种族主义时,与其利用这个世界的武器─通过妖魔化种族主义者,或寄望于政治、法律保护─我们必须回到全能、公义而慈爱的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是罪人─尽管我们有罪,但祂仍然爱我们并保抱怀揣我们。

实际上,在教会中必须开始问─我什么时候因人的肤色或其他偏见而待人不公?此外,在这个爱的福音中,当人真正悔改时,总会得到饶恕。因此,根据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基督徒在社会公义运动中要表现的,不是另立一套自圆其说、傲慢的标准,而是柔和谦卑地反映基督如何服事被边缘化和受欺压的人。

华裔美国人应对社区日益增长的敌意和暴力,试图通过政治声音和法律程序保护自己。但求神让华裔美国基督徒和所有耶稣的跟随者,不只停留在这些步骤,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开始诚实地反思自己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以及自己对远处近处的其他民族的困境和经历,是否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

只有当我们自己以及教会因悔改而得以属灵复兴时,华裔美国基督徒和所有耶稣的跟随者,才能展开一场具有永恒影响、符合圣经的社会公义运动。


延伸阅读


本刊63期〈基督的政治路〉(http://shen-guo.org/political-way-of-christ.html);〈前进到哪里? 〉(http://shen-guo.org/progress-to-where.html)。


取消文化:

当公众人物或企业的言行引发批评、抵制,许多原有的粉丝选择「退订」(cancel),停止社群媒体上的追踪,甚至可能造成工作机会和个人公信力等都「被取消」。

有人肯定「取消文化」的问责效用,主张个人虽有言行自由,但也需要承担后果。然而「取消文化」有时已接近审查,任何「政治不正确」的言论,都有可能引起过度挞伐,甚至完全消音。

(参考〈「取消文化」当道,意见领袖成风向标,恐带来哪些危险?〉,换日线,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069;〈取消文化是什么?你要知道的一个网络新词〉,BBC,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366321。 )


王彼得牧师(Rev. Dr. Peter Wang),哥顿康威尔神学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牧博士。王牧师14岁从台湾移民到美国。有20多年的牧会经验并担任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宣教机构主任、植堂/福音机构的创始人和教会牧师等。王牧师对情绪健康的灵性、教会领袖领导力和组织发展、后现代的福音外展、植堂事工等有很大的负担。目前是美国CBM(Chinese Bible Mission)的总干事。在各教会、神学院和基督教非营利机构参与教导、提供咨询并协助扩展等各项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