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恩泽侨胞,福音遍全欧
专访基督教华侨布道会COCM王光霞总干事
三十年前,科罗拉多州一个小城市的教会,主日崇拜后,笔者信步至图书馆参观。琳琅满目的英文书中,赫然出现四个中文字《古木常青》,原来是王光霞姊妹蒙召到「基督教华侨布道会」事奉主的见证集。阅毕深受激励,期望有一天能亲眼见到这位敬爱的属灵前辈。想不到美梦成真!
去年底在费城郊区召开的「2004年华人差传大会」,有机会代表本刊访问在该会服事近四十年的总干事王姊妹;虽然《古木常青》早已绝版,本文分享却可算是该书「续集」,更是「现代的马其顿呼声」,让我们从中得到激励和提醒,向神回应,参与大使命事工!
欧洲宣教现况与挑战
请简单介绍基督教华侨布道会(以下简称COCM)的事工。
王:COCM是一个不分宗派的差会,借开荒布道、建立教会、栽培训练及文字工作,把基督的福音传给在欧洲的华侨。欧洲97 %的华人仍未接受福音,本会异象乃是「神恩泽侨胞,福音遍全欧」(Reaching the Chinese to reach Europe),1950年由已故王又得牧师创立,他也是伦敦中华基督教会的创建者。
现今在欧洲约有二百间华人教会、团契和查经班,当中很多是由COCM开荒布道后成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差会的组织不断扩大,海外委员会增至十个;工作范围扩及东欧,现有同工约五十位,来自不同的国家,透过多元化的事工,向在欧洲的华人广传福音,对象包括本地华侨、华裔青少年、餐馆业人士、留学生及中国大陆人士等。
英国和欧陆的华人福音工作是如何萌芽的?
王:我们先到华人比较多,但没有华人教会的地方探访。先认识当地的一两个基督徒家庭,派短宣队与他们配搭事奉;多次撒种有人信主后,再跟进、组织起来,训练他们去传福音,带领查经聚会。起初成立团契,渐渐发展成主日崇拜,并鼓励他们自己聘请传道人,成立教会。使命达成后,我们的同工就转移目标,到另一地方开荒布道。
欧洲的华人,包括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大概有八成从事餐饮业。 COCM自1969年起便开始了向餐饮业者传福音的工作。谈到这里,一定要提到张尧勋牧师。他在1960年代末期开了两间餐馆,经过两三年祷告寻求, 决定全时间传道。第一年他就探访了七百位餐饮业者,是第一位全时间的餐福牧师。 1990年COCM成立了餐福团契,组织短宣队特别向餐饮业者传福音。他们碍于工作时间,无法在星期天参加主日崇拜,我们就鼓励他们在周一或周二聚会崇拜。
▲王光霞夫妇与笔者(右)同摄于在费城近郊举行的2004年华人差传大会。
这些年来你们事奉的对象和方法有何改变?
王:欧洲的华人不少是长期定居的,但亦有很多会回到原居地或移居世界各地。由于华人的流动性,使COCM的工作显得更急切、更有挑战且更具策略意义。从1950至1970年代,我们工作的对象,主要来自香港和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他们信主后,动员他们参与开荒植堂的工作。以英国为例,1970年代我们在二十五个大城市设立了基督徒团契,借学生向当地居民传福音。
当地居民大多是餐饮业者,我们鼓励留学生每周六在教会开办中文班,教导他们的子女。平日由教员探望学生的家庭,建立关系,毕业典礼时再带出福音;不少家长看到基督徒老师的爱心和关怀,深受感动,因而接受耶稣作救主。虽然学生流动性大,但当地居民信主后,便有了固定的教会成员。
1980年代,我们开始了下一代土生青年人的工作;而过去这十年,大陆留学生则成为我们的重点福音对象。
北美与欧洲的华人社区有何异同?
王:与欧洲的华人教会相比,北美华人教会的知识分子比例高很多。欧洲华人教会大多是基层人士:在英国,虽然新一代华裔逐渐成为专业人士,但70%的华人都与餐饮业有关;义大利有十多万华人,但多数在工厂做制衣、皮革等工作,有些人积蓄稍够,便自己开餐馆或从事贸易。
至于法国、德国等也有华人知识分子,但都不及美国。尤其是东欧,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华人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大陆。他们大多在当地做小生意,小有成绩后再开餐馆。
未来十年,英国和欧洲大陆华人的宣教前景有何挑战?当如何回应?
王:目前要面临三个很重大的挑战:
一、大陆留学生的牧养工作
过去几年,从中国留欧的学人倍增。九一一后,美国收紧了学生签证;据说每十个申请去美国读书的人,有八个被拒签。但申请去欧洲,特别是英德两国学生,每十个人当中有八个是被批准的。所以单在英国,就有十多万中国留学生,还有不少来这里读中学。这是我们的褔音族群,但合适的同工很欠缺。
二、下一代华裔的福音工作
后现代的欧洲道德败坏,教会没落,很多教堂被出卖,甚至改为清真寺。欧洲非常需要福音,既然神兴起华人教会,我们就要负起普世宣教的使命。由于下一代欧洲华裔吸收了当地文化及语言,并且生根成长,理当协助他们向欧洲人还福音的债。
三、欧洲教牧同工的培训工作
欧洲的传道人不多,两百多间华人教会只有三分之一有自己的传道人,因此从1983年起,我们开设了神学延伸课程;1998年,得到香港建道神学院的支持,开办圣经文凭课程,并在2003年正式定名为COCM圣经学院,设有一年证书、二年文凭和三年学士的课程等,盼望可以积极培训当前急需的教牧同工。
四十年服事心路与见证
知道您在COCM事奉主已经近四十年,为何这事奉如此吸引您?
王:欧洲不是一个容易事奉的工场,我能持守岗位,是因为清楚知道这是神的呼召。我的父亲是牧师,事奉神近五十年之久;当他去世前,我曾问他:「你作牧师很不容易,经历过日本侵华、中国内战重重苦难,为何仍能持守下去?」
父亲的回答很简单:「因为这是神的恩典和呼召。」
我是COCM创办人王又得牧师的第一位长期同工,他去世前盼望我能接替,才由董事会委任我作总干事。也感谢主,呼召同工从美国、香港、东南亚来这里加入团队,一起事奉。能得到他们的爱戴、支持与托付,是神的恩典。尽管遭遇种种困难、人事经济的压力、个性的软弱,但每当安静在神面前时,神的呼召便再次临到。
谁是在事奉上对您影响最深的人,为什么呢?
王:我生长在一个牧师家庭,父母亲和大哥都对我有深刻的影响。到英国定居后,王又得牧师对我影响最深;他对神委身,愿意付代价跟随主,持守信仰,至死忠心。他去世后由我接替他的工作。
另一位对我影响很深的人,是前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的宣教士李亚农牧师(Arnold Lea),他的服事是我所敬佩、切盼效法的。李牧师自1970年退休后,到香港的神学院教了五年书,1975年完全退休后重返英国。我请他作我的个人顾问,把他丰富的宣教经验、怎样与同工配搭事奉、怎样开展新工场等经验与我分享。
回顾过去的事奉经历,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王:我接了王牧师的棒子后,负起整个差会的工作,经济压力很大。 1970年代大部分经济的支持断绝了,但我们要向好多位同工支付薪金。当时负责会计的英国弟兄对我说:「恐怕这个月无法支付同工的生活费了。」我把实情告诉同工,并说如果他们要离开,我很谅解。想不到同工们说:「如果妳继续事奉,我们也一同继续下去;不管有没有生活费,我们一起事奉神。」
他们的鼓励和支持,给我很大的安慰,但压力仍在身上。晚上不能睡觉,起来迫切祷告,期望第二天收到奉献的支票,还是没有。直到第三天,果真收到一封奉献信函,放着一张大额的支票,足够支付同工该月的生活费。信上说请我不要找出他是谁;两年前他在一次聚会中听我讲道,决定要支持COCM 的工作,但一直都没有能力。现在有能力了,故寄上支票。
还有一次,我要去北欧芬兰一教会分享。我手拿很重的行李箱,在赫尔辛基(Helsinki)机场赶坐下一班的飞机。看见电动楼梯很高,心又很急,只好用英文大叫:「Please help me!」幸而一位高大的芬兰男人听懂英文,跑来帮我拿行李。我爬上楼梯到达闸门时,已筋疲力竭。我大叫:「我要去瓦萨市。」机场服务员立刻用通话机,请机长暂延起飞。一位服务员带我来到我的座位后,对我说:「妳一定是中国大使的夫人。」我立刻回答说:「不,我就是大使。」我的意思是「我是基督的大使」 ,但服务员不疑有他,立刻让我顺利上机。真是感谢主!
北美的华人教会和信徒可以如何支持你们?
王:北美的华人教会,蒙神恩惠,得天独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更丰富。我们衷心呼吁北美的弟兄姊妹,与我们一起扩展神的国度。请在祷告中求问,神是否呼召您来欧洲服事祂,最低限度作短宣,帮助那边的事工。
也许有北美的教牧同工、神学院毕业生,看见欧洲的需要,受神的感动,欢迎参与我们的工作,加入我们差会,作为北美华人教会差派的宣教士。我们很需要人力,欧洲有许多事奉的机会。
此外,祷告是一切事奉的基础,请多为我们代祷。如果华人教会有差传事工,也可以考虑把COCM放在差传预算中,给我们一些经济上的支持。过去我们收入不足,每年有赤字;2004年就有十多万英磅的赤字。我们有近五十位同工,北美华人教会可以认领一位我们的同工,为他们祷告,并在经济上奉献支持。
COCM的互联网:www.cocm.org.uk.
电邮地址:cocm@ cocm.org.uk.
COCM 目标与各项事工
1. 向欧洲华人传扬主耶稣基督的福音。
2. 建立培植能自立的欧洲华人团契或教会。
3. 鼓励欧洲华人团契或教会密切联系,相助合作。
4. 连结欧洲当地福音派教会、组织或机构。
5. 协助华人基督徒装备自己,在当地事奉神。
开荒布道、建立教会第二代华裔事工
餐馆事工活水书室
推广祈祷事工学生事工
国语事工宣教实习
栽培训练期刊发行
COCM圣经学院
作者小档案
余国亮,广州出生,香港长大。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赴美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目前于美国太空总署从事研究。文章常刊在《飞扬》杂志,近作为与高俐理合译、飞鹰出版的《教会大地震》;与文字营师生合着、天恩出版的《晨曦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