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红红火火半世纪

【金庸武侠世界探奇】1

身为关心华人同胞的基督徒,自然应当主动积极去了解:
他们为何受金庸武侠世界所吸引?
他们如何被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影响?
──然后,与广大骨肉之亲做信仰与人生的对话。

「抗金」岁月久且长


1982年,我自台湾移民美国的前几天,首次读到金庸的《鹿鼎记》,犹记得年轻的我,手舞足蹈、捧腹狂笑,不可抑遏……。这下子可不得了!在本该恓恓惶惶兼人仰马翻的出国前夕,竟身不由己通宵不寐,再接再厉拼完了金庸另一大部头巨著《神雕侠侣》,直至人已在太平洋之上三万呎的高空,还为杨过与小龙女这对至性至情的苦命鸳鸯,长吁短叹、低回不已……


当然,我与武侠小说的渊源绝非自1982始。


十岁左右,我就已常抱着老收音机躲在家中贮放冬被的大壁橱里偷听台语武侠说书节目。初中时期,在台南古意盎然的巷弄中那窄小昏暗的小说出租店里,一站数小时,耗尽原已少得可怜的零用钱,速读一册又一册字小纸黄的武侠小说,又每天追读报纸副刊上的武侠连载。


在面临高中联考和父母严厉管教的巨大压力时,也曾兴起「上山拜师学艺」之念。上山不成,也曾整整一年黎明即起,在自家楼顶临街的屋脊上,头压厚书巨帙、颈背腰杆挺直、快速地来回行走,DIY(自学)苦练「轻功入门」 ,满心盼能为有朝一日真个飞檐走壁扎下功底。数年后,有次从大学放假回家,重履昔日练功现场,当场目眩神摇、吓出一身冷汗,几乎是危危颤颤爬着下屋的。习武梦难圆,乃千千万万我辈热血少年的无奈悲歌,在此按下不表。


移民新大陆之后,每隔数年,总会心血来潮,将共三十六册、总字数逾三千万的《金庸全集》,从车库角落的纸箱中挖出来重温一遍。可以说,金庸玄幻多彩的武侠世界,成为我离乡背井后变迁起伏岁月中的精神伴侣,转眼已近三十个寒暑。想像中,自己仿佛鲁益师(CS Lewis)《纳里亚传奇》中那四个孩子一般,随时都可能由现实世界瞬间「乾坤大挪移」至另一个奇幻天地里去,做一番奇妙游历。


至于金庸作品改编的连续剧和电影,虽明知很可能会因与过去的文学想像落差太大而大失所望,仍尽可能择要浏览;而评析金庸作品的著述,只要在南加州社区或大学图书馆中找得到的,也都尽可能翻阅了。仿佛,跟自己、也跟金庸武侠世界订下「终身之盟」,时时观察、搜集、关注,乐此不疲。


一九三○、四○年代,中国最红火的政治口号是「抗日救国」。在我幼年的上世纪五○年代,台湾最誏誏上口的政治口号为「反共抗俄」,而海峡彼岸则「抗美援朝」喊得震天价响。不料时至八○年代,我个人却进入「抗金迎朝」时期。此话从何说起?千年前的宋代人才须「抗金」,我这现代人「抗金」所为何来?其实,我指的是「抗拒金庸小说的魅力」,方不致常常通宵达旦、忘寝废食,沦为「宅男」。至于「迎朝」,当然非指支援北朝鲜,而是指督促自己在苦练「金派武功」之余,仍能迎接朝阳,照常生活与工作。

基督徒也读武侠小说?


那么,「基督徒为何要读金庸武侠小说?」此一问题的答案,与2010年出版的拙著《品奇书,觅真我》一书中的核心叩问─「基督徒为何要读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是相通的。


金庸武侠小说自1955年面世,至今早已蔚为普世亿万华文读者的集体记忆与共同话题,既有通俗文学之畅销广传,又具经典文学之历久不衰,甚至有评者称金氏为「曹雪芹《红楼梦》以后第一人」。身为关心华人同胞的基督徒,自然应当主动积极去了解:他们为何受金庸武侠世界所吸引?他们如何被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影响? ─然后,与广大华人同胞做信仰与人生的对话。


有一点要特别声明:因「金学」已继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之后,成为华人文学研究的「显学」,著述如汗牛充栋,且在网路上极易查阅,故本文将采取类似中国大陆央视《百家论坛》深入浅出的大众化表述风格,而非以正规的学术论文形式呈现。

金大侠出山


让我们还是先从人称「金大侠」的金庸其人其事说起吧!


自1955年在香港《新晚报》上开始连载发表《书剑恩仇录》起,迄今小说、电影、连续剧、舞台剧、歌曲、漫画、电脑游戏、文学评析、学术论述、网上「金迷」社群方兴未艾,营造出「海内外四代华人共同记忆」的金庸,究竟何许人也?


许多研究者归纳,可以用「作家」、「报人」、「企业家」、「学者」九个字来概括金庸其人。而这四组名词,乃是依其影响力与成就的大小高下来排列的。这话说得没错。世人一提到金庸,必然立刻想到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至于他办了什么报、创了什么企业、发表了什么论文,除非刻意查索,否则知晓者少之又少。


原名查良镛的金庸,1924年生于中国浙江省海宁县。八岁初读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对武侠世界深为向往。 1948年赴香港,1950年转赴北京任职于外交部,因不适应官场文化,旋即辞归。


一般研究者多轻轻略过这件发生在金庸二十余岁时的「人生小插曲」,而笔者却认为:此一「挂冠求去」、看似年少气盛的冲动之举,其实对金庸本人、对普世万千读者、对现代中国文学史,都攸关重大!它让金庸幸运地逃过一连串的政治运动、逃过文革浩劫,在可自由创作、发表、出版、且与全世界通畅连结的香港,十七年逍遥自在随兴笔耕、数十年好整以暇反覆修订,至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侠义小说作家。

▲世人一提到金庸,必然立刻想到他的武侠小说,既有通俗文学之畅销广传,又具经典文学之历久不衰。


1980年左右,当初各以不同政治理由查禁金庸作品的台湾和大陆先后解禁,金庸武侠小说遂在短短数年内,成为全世界不同居住地域、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教育程度的华人读者的共同语言。随着全球化的潮流,金庸作品陆续被译为多种外文,许多国家的大学授予荣誉博士、教授、院士头衔;随着网路科技的发展,「金迷」网上社群日益壮大;随着庞大商机不断涌现,各类媒体的再创作层出不穷……。尤有什者,「金学」俨然成为继「红学」之后,最多华人学者投入的文学研究标的。

金庸武侠作品溯源


在正式伴诸位看官共探金庸武侠世界之前,让我们先探探金庸作品的根源,也就是中国的武侠小说传统。


针对金庸武侠小说写了一系列评析著述的陈墨先生,在1997年初版、2008年修订的《赏析金庸》一书中对此做了详尽的研究。他指出,武侠小说这种形式,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源远流长,才会有金庸,才会有「金庸热」。它的远祖甚至可以追溯至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这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古人,其豪气逼人的英武形象,可谓栩栩如生。


至于唐人传奇,其中相当多的篇章无疑可视为当今武侠小说的先河,较著名的有《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等。


到了明朝,「说话」盛行,演述武侠故事的「话本」也就应运而生,如《李湃公穷途逢侠客》、《杨谦之客舫遇侠僧》等等,其情节更为曲折、内容更为丰富。至于说侪身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的《水浒传》已包含武侠小说的主要故事元素,谁曰不宜?


清朝末叶,长篇侠义小说纷纷出现,第一部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其次是石玉昆根据评话底本整理的《三侠五义》,还有《七剑十三侠》、《英雄大八义》等等,这些小说「意在叙穷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其后,《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等等融侠义、推理、警匪等叙事元素于一炉的「公案小说」亦相继登场。


民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二○至三○年代,武侠小说更是风行,《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青城十八侠》、《大刀王五》、《草莽英雄传》、《铁骑银瓶》、《七杀碑》……,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武侠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1985年在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担任小留学生团契辅导时,契友为苏牧师与师母留下的「神恩侠侣」肖像。

武侠小说为何令华人着迷?


作家南帆在他的《纸上的江湖》一文中说得好。在呵欠连连、繁琐无聊的日常生活中,看够了猥琐无赖的凡夫俗子、尝尽了力不从心的无奈滋味,这个时候,最想做的事就是:「温二两黄酒、读三五章武侠,借一注顶天立地的侠气洗涤心肠,想一想男儿本色丢在什么地方?纵使明知书中故事纯属虚构,仍忍不住要朗声长吟、心向往之,诚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人生留得丹青在,纵死犹闻侠骨香……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


据笔者与同好们切磋交流的心得,可借以下四大理由来说明武侠小说何以如此吸引人─


第一,是纯粹「国货」。无论是琴棋书画、山川地理、阴阳五行、医卜星相、佛道哲理、诗词歌赋,甚至吃喝嫖赌的描绘,若非生长于中华文化氛围、浸润于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或写不道地的。恰如鸭掌、雀舌、鸡屁股、臭豆腐……,非我族类者岂能窥其妙处耶?此即本土化的魅力所在。

▲《射雕英雄传》插图—郭靖与黄蓉携手漫游。


第二,是「中国功夫」。高手对决,生死一线。能将精神力量(杀气)与潜能(内功)提升凝聚至极限,甚至突破极限者,方为赢家。由《水浒传》、《七侠五义》中所描述的,人类尚有可能经苦练而习得的「武艺」,「修链」至奇幻化、文学化,全然虚拟、血肉之躯不可能做到的「武功」,这正是现代武侠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其神妙尤胜于西洋的「超人」(Superman)、「蜘蛛侠」(Spiderman)、「金钢人」(Iron Man) 。可见超越自我的限制、为人之所不能为,是古今中外身陷天灾人祸和无常境遇的世人共同的憧憬与追寻。

▲《射雕英雄传》插图—杨过观看小龙女练功。


第三,是热闹的「江湖」(或称「武林」)。中国的万里河山上,见山必立派、逢河必结帮、遇城必设镖局、登岛必巧遇前辈高人、入洞必觅得神功秘笈……,凭空架构出一个门派林立、正邪缠斗的虚拟世界。在这世界中,男男女女携刀带剑、熙来攘往、出入客栈酒馆茶楼赌肆,受着门派、帮规、江湖道义的制约。偶然有人不拘一格、脱颖而出,就成为小说中的主角。在这个世界中,遇见僧道、弱女子、乞丐最好小心一点,因为他们不是绝艺在身的少林、武当弟子,就是人美心刁的蒙古郡主、峨嵋掌门,或是人多势众的丐帮长老。碰见小孩子更不能随便欺负,说不定他家学渊源,一出手就让你这位武林名宿栽个大筋斗,又或者,他是你惹不起的使毒专家四川唐门的宝贝少爷。武林中人虽身怀武功,游走于常规社会边缘,但人就是人,由人组成的社群,必有人性的碰撞与挣扎,这是所有好故事的基本元素。


第四,是「附会历史」。无论中国历史上什么朝代、什么战役、什么帝王将相、名士美姬,均可顺手拈来,与书中主角的经历纠结互动。中国历史何其源远流长,历史人物和事件何其丰富繁多,题材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啦!故事一有了历史感,自然就增添了厚度与深度。

适逢其会数金庸


那么,在这中国武侠小说的四大特色上,金庸为何又能一枝独秀,塑造出特色中的特色呢?或者,我们应当这样问:在如此众多的现代武侠小说作家中,为何金庸能将其他人远远抛在后面,甚至发生排挤效应,使其他作者与作品在他的巨大身影下很难获得应有的关注呢?


金庸武侠作品最庞大的读者群当然在大陆。对于上个世纪八○年代开始延烧、迄今仍红红火火的「金庸热」,陈墨先生从文学现象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是一种「消费文化心理的反弹」。


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海外地区虽然从五○年代初期就已经蔚然成风、影响颇大,然而彼时大陆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封闭和禁锢之中。民众所能见到的「文艺」,大多标榜其「意识型态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则被刻意忽视,而「娱乐功能」就更被贬低排斥了。


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禁锢、压制,而在初初改革开放之际,恰恰碰上像金庸武侠小说这样好看的故事。因而一旦「文革」在1976年落幕,大陆经济、文化急遽开放,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及休闲娱乐需求亦随之破土而出、势不可当,以久旱逢甘霖之姿,面对面迎上了适逢其会顺势「登陆」的台湾琼瑶(言情代表作家)与香港金庸(武侠代表作家) ,遂照单全收、趋之若鹜,一发不可收拾。然而,仅仅以「消费文化的心理反弹」来解释这已逾半世纪仍方兴未艾的「金庸热」,其实尚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金庸武侠小说究竟好在何处?对基督徒有何启发?且待下回分解。 (本文图片摘自网路)

以下为笔者整理之金庸武侠作品概览,盼能成为您继续阅读以下各讲时之实用工具。


金庸武侠世界鸟瞰


书名
问世
年份
故事借用之
历史背景
男主角女主角头号反派神功举隅苏氏赏读指数
书剑恩仇录1955清,乾隆年间
(1740)
陈家洛香香公主
/霍青桐
张召重三分剑术
/疯魔杖法
☆☆☆
碧血剑1956明末
(1630)
袁承志温青青玉真子金蛇秘笈☆☆
射雕英雄传1957南宋初年
(1200)
郭靖黄蓉欧阳锋
/杨康
九阴真经/一阳指
/降龙十八掌
☆☆☆☆☆
神雕侠侣1959南宋
(1240)
杨过小龙女/郭芙金轮国师九阴真经/黯然销魂掌
/打狗棒法
☆☆☆☆☆
雪山飞狐1959清,乾隆
(1756)
胡一刀苗若兰不详苗家剑法☆☆☆
飞狐外传1960清,乾隆
(1745)
胡斐袁紫衣
/程灵素
田归农胡家刀法☆☆
白马啸西风
(短篇)
1961清初李文秀陈达海不详☆☆
倚天屠龙记1961元末明初
(1350)
张无忌赵敏/周芷若陈友谅九阳真经
/乾坤大挪移
☆☆☆☆☆
鸳鸯刀
(短篇)
1961清,乾隆
(1750)
袁冠南萧中慧卓天雄夫妻刀法☆☆
连城诀1963明清时期狄云水笙/戚芳花铁干
/戚长发
神照经☆☆☆☆
天龙八部1963北宋
(1100)
乔峰
/段誉/虚竹
王语嫣
/阿朱/阿紫
慕容博六脉神剑/北冥神功
/凌波微步
☆☆☆☆☆
侠客行1965明末清初石破天丁珰石中玉侠客行武学总诀☆☆☆
笑傲江湖1967明朝中叶
(1450)
令狐冲任盈盈岳不群
/左冷禅
葵花宝典/独狐九剑
/吸星大法
☆☆☆☆☆
鹿鼎记1969清,康熙
(1650)
韦小宝双儿/阿柯冯锡范神行百变☆☆☆☆☆
越女剑
(短篇)
1970春秋
(470BC)
范蠡阿青越女剑法☆☆

※说明:
1. 表中所列「问世年份」,乃指该小说首度连载发表于香港报纸上之年份。 《越女剑》虽最后发表,但系短篇,而长篇的《鹿鼎记》于1972年才连载完毕,故称「封笔之作」。
2.「故事借用之历史背景」所列年代为概估,请容许前后十至二十年之弹性。
3. 金庸作品中。男主角通常十分明确,女性角色却较复杂,有时不易选定一人为女主角。
4. 「苏氏赏读指数」乃本文作者纯就个人对各作品之喜好程度而做的评比,且是以金氏作品互相评比,而非与其他武侠小说作者之所有作品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