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期
神国邻舍Kingdom Neighbors

与哀哭的人同哭,然后呢?

【见证篇】

译/林雨

▲作者的学生们在芝加哥当地参与「支持生命」的示威游行。

与学生并肩而立

在二月佛罗里达州派克兰(Parkland, Florida)的道格拉斯高中(Marjory Stoneman Douglas)枪击案发生后,我和我在芝加哥的高中学生一起参加游行。芝加哥地区有成千的人也参与了这个抗议美国枪枝暴力的游行,其中有许多是高中学生。

这些学生中有不少是从不同的学校、社区而来,就算生活中尚未沾染枪枝暴力,他们也愿意花好几个小时乘坐巴士来参加这次游行。这些学生多半来自富裕的社区,那里有正常运作的地方政府,总是为了学生们的好处着想, 这与道格拉斯高中学生的背景相似。道格拉斯高中在佛州当地可算表现杰出的学校,全州排名三十八。然而因为这一次暴力事件,学生们的生命被撼动了,许多人被迫成为抵制枪枝暴力运动的新面孔。

我和学生们并肩所站的示威游行地点,距教书的学校只不过几站公车之遥。不知为什么,此刻的我们即便站在所居住的城市中,仍觉得不合拍;置身于这些长途开车来参加游行、之后将回到他们安全社区的过客当中,我们有种说不出的失落。

和这些没经过大风大浪的青年相比,我的学生们打从出生起便需要与枪枝暴力共存;他们所住的街坊,每晚都听到枪声。光是上个学年,就有三名学生死于不同的枪击事件。这在我居住的社区中,是件稀松平常之事。要一边安抚学生「丧友」情绪,又要一边处理自己内心相同的挣扎,实在不容易。

耶稣哭了

身为基督徒,我们一定要问教会的角色是什么。可叹的是我们已习惯在脸书贴文:「为受难者家属祷告。」却缺乏实际的行动。我们蒙召为基督徒,必须要做得更上一层,更深一步。福音书里的两段经文把我们的身分表达得非常恰当。第一处是关于拉撒路复活:

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地叫她妹子马利亚,说:「夫子来了,叫你。」马利亚听见了,就急忙起来,到耶稣那里去。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子,仍在马大迎接他的地方。那些同马利亚在家里安慰她的犹太人,见她急忙起来出去,就跟着她,以为她要往坟墓那里去哭。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

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什忧愁,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其中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 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

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约翰福音11:28-44)

这段是拉撒路得医治的著名记载。 「拉撒路」这个名字已成为「复活与神迹」的同义词。然而当我读这段经文时,最鲜明的倒不是拉撒路的复活,而是耶稣的慈心、同理心,与爱。这是故事里真正神圣的亮点。

当耶稣行至马利亚和马大家时,姊妹俩绝望满怀,哭着向耶稣奔去。她们对祂说,要是耶稣早点到,拉撒路便不至于死。看着悲泣的姊妹俩,耶稣的灵深受感动,也极其忧伤。

耶稣哭了。

我大大震惊。在同一章之前的经节里,耶稣自己说拉撒路要得医治。当耶稣接近马利亚和马大时,祂也完全知道拉撒路很快就会起身行走,整个村庄的盼望及信心将得以恢复。

只不过耶稣容许自己哭泣。

祂看到马利亚的「恸」,便进入这个「恸」,与她并肩而立。见着耶稣的眼泪,村里的犹太人宣告:「看,祂是多么爱这人!」基督显明祂的爱,不是在让拉撒路复活的大能里,而在祂的哀伤中。

基督徒哀伤的语言,已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忘记了如何伤痛,而只让正面的情绪伴同属灵历程。不过当我们跟随基督的脚踪时,祂可是召我们与哀哭的人同哭。虽然安慰和重振是疗伤必经的过程,但有时候我们不需急着安慰、解围,反倒要容许自己先去真实感受对方的痛楚与哀伤。

基督来,并非以征服君王的身分,而是受苦的仆人。

▲作者与学生们在芝加哥街头参与社区活动。

起而行公义

从事青少年发展的经验让我看到他们当中浓厚的鸵鸟心态。我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同学遭枪杀或因心智疾病丧生习以为常,「今年才三个,还不算太糟糕嘛!」他们会这么说,意思是失去三条性命算是好消息了。我们不能对罪的沉重震撼无动于衷;我们必需以自己的哀伤之语,传达基督为每一个失去的生命悲痛。

虽然有浓厚的鸵鸟心态,在行动上,我的学生们也成为我的榜样。尽管当前注意力都集中在最近发生的校园枪击惨剧,枪枝暴力在高中生当中可是年深月久。学生中绝大部分为少数族裔,其中有许多来自墨西哥或中国的移民家庭,也包含没有身分的黑户。对这样的人来说,他们从未能「选择」是否要对枪枝暴力采取行动,他们从来不能得到学校的许可证,好让他们去一个遥远的城市参加反枪枝暴力的游行。这个选择不存在,因为他们早已被推进必须迎面与这个议题搏斗的处境。喜欢或不喜欢,这个选择已经替他们做了。对这些肤色或黑或棕的学生,在看到大人们不愿改变任何事的时候,他们必须起而行动。

我必须承认,看到改变如此之难,我也陷入无望,与哭泣的人同哭,咬着牙面对下一个悲剧。然而对学生们来说,哀哭只不过如此,采取行动是必须的。若是大人们不带头,他们就自己来。这引出第二处经文,是耶利米指着新约时代的预言:

「在拉玛听见号咷大哭的声音,是拉结哭她的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马太福音2:18)

这段经节的出现,是紧接着希律下令处死伯利恒两岁以下的孩童。具象征意义的拉结为她所失去的哀哭,拒绝受安慰。安慰对拉结来说没什么用处,因为她的儿女被杀了;安慰绝对无法令人满意,拉结要为她的儿女寻回公道。

同样,今天的青少年不再满足于仅仅被「安慰」。为了自己的命分,他们除了起而为公义征战,别无他法。接下来要看我们成年人是否愿意加入他们,一起为公义奋战。

基督召我们在一切所做的事上仿效祂,尤其是这两件—

第一,耶稣召我们与哀哭的人同哭。基督的爱把我们引进痛苦的空间,在那里我们被逼着要激烈地与那些伤痛的人感同身受。或许那时他们会说:「看,他们多么爱这些人!」而见证了基督在我们里面的爱。

第二,耶稣要我们更进一步来行公义。安慰与慈怜是需要的,但我们受召要与伤痛的人同行。


这个国家的青少年正往前行进。身为基督的肢体,你我是否加入,成为预言的见证人?


李杰明(Derek Lee),在「建造」(buildOn)机构担任服事学习事工的联络人,在芝加哥南区的Curie Metro公立高中服务。 「建造」的宗旨在于藉由服事与教育打破贫穷、文盲、低期望值的循环。他经常在周末与在芝加哥和海外的学生们一起参与志工服事。他在「建造」的服事还包括带领如政治活动和芝加哥枪枝暴力等社会议题的工作坊。

译者小档案:林雨,文字工作者,愿透过翻译搭建跨越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