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期
神国邻舍Kingdom Neighbors

被忽略的角落

─台湾偏乡与部落【事工篇】

图/潘华庭

偏乡等于贫穷吗?

从小在台湾台北偏僻的山区长大。小村地处平溪十分寮矿坑区,充满矿石的特殊气味是我一生难忘的家乡味,因为交通闭塞不便,对外联结只有靠会冒烟的小火车。

早期的台湾经常发生矿坑崩塌的意外,我虽没亲历其境,透过母亲生动地述说她的孩提记忆,那样怵目惊心的场景,我也仿佛历历在目。母亲回忆说:「小时候一听到矿坑塌了,村里所有的老人、女人、小孩全往矿坑口跑,因为几乎村庄里所有的男人都被埋在矿坑里。对家属而言,等待救难队挖开矿坑的过程漫长难熬……」哽咽间,母亲咽了咽口水:「不记得几天过后,被挖出来的尸体,几乎都是十指见骨,因为在那危急情况下,人求生的本能就是徒手挖坑想逃生。」

矿坑崩塌的结果不仅使全村许多家庭痛失家人,也因此陷入经济窘困的地步。这是当时矿坑村庄的写照。如今几十年过去,矿坑尽管都消失了,但在各个偏乡地区仍因种种不同原因存在许多贫穷问题。

高中时我参加童军团,每逢假日总会前往孤儿院(现在已更名为育幼院)、农村、海边、山里,规划各种营会,带领当地小朋友参与活动并且陪伴他们。参加这些活动后才发现,原来台湾有好多地方因交通不便、资源不足造成家庭贫穷。

学校毕业后进入社会,因为开始有了收入,除了亲身投入外,还可以在金钱上有所奉献。投入越多,越深刻感受到家庭贫穷的严重性,尽管越来越多的社福团体开始注意到这个现象,并且多方投入更多的金钱、物资、食物配送等等资助行动,然而需要帮助的人似乎越来越多。

当贫穷问题不减反增时,我开始思考:台湾的社会结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有土斯有财?

回想起曾经在一个机构工作,主要关心对象是就读小学或国中的孩童。他们因父亲或母亲过世失去经济支柱,生活出现困难,却无法申请任何政府补助或其他学杂费补助。台湾法律规定中,若与家族共同持有房屋或土地者,就被认定为其名下拥有房屋土地,因而无法取得任何补助。同时,因为是共同持有,除非所有共同持有人全数同意,否则根本无法出售房屋、土地来维持生活。除此之外,他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与贫穷,除了大多原本家庭收入就不充裕外,也可能发生以下原因:

1. 父母亲生病或发生意外,无法工作又需要负担医药费,甚至身故时还欠了债。
2. 父母亲为逃避生活或经济压力而自杀。
3. 父母亲从事劳力或危险性工作,积劳成疾或早逝。
4. 父母亲学历低,就业困难,收入低且不稳定。

其中不乏经济宽裕者,原可支付房屋、汽车、旅游等各种贷款,却因忽然生病身故造成贫穷。

台湾虽是个物产及自然资源丰富的宝岛,然而因多样性地理环境,形成交通屏障与城乡差距。因又特殊地理位置,台湾常受台风、地震等天灾侵袭,高山土地因人为滥垦滥伐引发的土石流有如雪上加霜,致使偏乡山区居民生活陷于困境。

▲(上&下):万里国小海蛞蝓计画:自然生态与团队活动,陪伴孩童一起成长。

捐助那么多,为什么孩子还是没钱吃午餐?

由于大都会集中于北、中、南、西部城市,其他地区像是东部、惟一不靠海的南投、最南端的屏东等偏远地区,因为自然地理环境受限,缺乏就业机会等多重因素,造成贫穷概率远高于都会区。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家庭成员非老即弱,因为中壮年多转到大都会地区工作,每家仅留下老人与小孩,其中老人多半体弱,缺乏工作能力;2.医疗资源缺乏,不容易留住好的医师;3.家庭少子化,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影响基础教育;4.一些偏乡有为数不少的原住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仅能务农或从事以劳力为主的工作;5 .小孩因为缺乏父母亲在课业上的辅导,以致在校成绩落后:6.孩子尚未自立,小小年纪就要分担家务,甚至负起照顾病中祖父母的责任。

在这情况下,社会福利制度与公益团体注入大量的关怀并提供各项资源,例如定义低收入户、极低收入户、精障户、边缘户……等助缘范畴,为因应各种不同贫穷家庭所需,分别提供不同的现金补助、物资、食物、二手衣物、医疗义诊。尽管如此,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管教,被帮派吸收、非法买卖或使用毒品等等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自然生态活动,老师认真地讲解有关资讯。

奔走关怀全台各地偏乡与部落30余年,赫然发现:纵使民间投入如此多的资源,贫穷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多年来,我最常被问到的是:「台湾人捐了这么多钱,为什么还是这么多孩子没有钱吃午餐?」

的确,每年有不计其数的社福机构、私人慈善基金会、企业、宗教团体等投入偏乡与部落的救济中。然而,根据统计,全台湾没有午餐可吃的孩子竟超过30万!我真心希望这数字是错的。

记得有一次连续三个星期六参与不同团体送物资到部落,没想到去的竟然都是同一个部落,受赠的也几乎是相同的那几家人。

这三个团体都是做相同的事情:送现金红包;送米、酱油、麦片、牛奶、泡面……等的日常生活用品;送二手衣物;拍照。这三个团体是否知道自己的义行与他人重复?他们有多在意物资重复捐赠的结果?我不得不斗胆揣测:大多团体比较在乎自己的爱心慈善是否有被拍照、做记录吗?到底谁会真正重视资源的平均分配?如何将资源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于是第三个星期,当我到了相同的部落,没有再协助发放物资,我选择走入当地住户的家里去关心他们,跟他们聊天。走入这些家中,映入眼帘的景象是满屋子的食物、满床的衣服,米也多到可以长虫的地步;饮料不好喝就丢掉、零食空袋子到处乱扔、床上放着没有整理的衣物,甚至衣服多到干脆不洗,穿几次就丢。

有一个家庭,才进门就看见一位老太太被绑在床上,家人说因为担心她乱跑。讽刺的是,这一家景况非常贫穷却没拿到任何物资。我主动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人纸尿裤。」我自忖,发放物资的标准及其后面的审核机制究竟是什么?为何不需要的家庭不断重复领取,非常需要的却没有发放?

▲生命品格教育课程:希望借着这些课程,孩子们能认识原生家庭、认识自我、学习表达与沟通,培养自信。

事实上,台湾社福机构与慈善团体,以送钱、送物资及二手衣物居多,因为做起来比较容易,也容易得到社会关注,却也衍生了一些问题:

1.资源分配不均,没有整合机制与监督机制;
2.居民领取资源成了习惯,缺乏感恩之心,甚至失去找工作的动力;
3.慈善行为成了满足某些行善者的优越感。

某次聚会中,一位企业家分享自己捐款给某国小,支付学生营养午餐费超过25年了。会后,他来询问我,究竟有多少孩子需要吃午餐,他想要全数买单。我反问他:「请您比较一下,25年来需要午餐补助的学生数量,是否有减少?」企业家回答也直接了当:「没有减少,都一样。」

以台湾目前少子化严重的情形下,需要补助午餐的人数若没有减少,实际上就是比例增加。也就是说,单单以金钱或物资补助的方式,并无法彻底解决贫穷。更让我难过的是,这企业家付出了25年,当年受惠的小学生如今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假设他们的第二代继续领取午餐补助,台湾贫穷问题岂不是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呢?

怎么做才能体现「生命影响生命」?

过去这30多年,在协助贫困的高中、大学毕业学生时,发现他们面对最普遍的挑战就是就业困难。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低收入户、极低收入户、边缘户与精障户家庭中的学生。

这些孩子从小在「低期待」的环境中成长,缺乏自信,没有学习榜样,与人互动能力低,不敢有企图心与梦想,所以在工作、感情、婚姻……等各种关系中处处碰壁,更不知道如何面对、处理与寻求协助。

于是,透过「职场软实力」的课程,我和团队伙伴们在各地开始为不同低收入户孩子量身订做课程。课程从原生家庭出发:认识原生家庭、认识自己、学习表达和沟通、与人互动;培养自信心;财务规划;亲密关系及梦想与实现……等等。以小班授课的方式,也透过游戏,让孩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借着这套课程所提供的辅导,与学生们成为一生的好朋友,当他们遇见生命中任何阶段的难处与抉择时,我们一起讨论,协助厘清、面对、解决问题,并成为陪伴他们的生命导师。

2018年底,深入偏乡与部落服务弱势孩童的陈在惠牧师与我携手合作,让「中华民国种籽公益慈善协会」重新启动,同时也感动了一群期待为偏乡部落孩童们付出的朋友,甘心贡献自己的专长、时间或金钱,为需要的孩子们尽一份心力。近一年来,这群志同道合的志工们无怨无悔地陪着我们东奔西跑、上山下海,足迹遍及花莲、鹤冈、台东、基隆、暖暖、新竹五峰、尖石、高雄、那玛夏……等各个乡镇。

无论是举办公益旅行、亲自送豆浆给孩子喝、陪剑道班孩子到不同剑道馆切磋剑道技巧、关心台湾各地「星光教室」的学员,借着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等课程,有机会与这些孩子们相处,了解他们的世界,进而关心他们、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更希望透过这样互动关系的建立,志工们能成为孩子们的生命导师,参与孩子生命的每个成长阶段,不仅与他们一起讨论未来,更能成为他们所信任的人,一起面对生命中重要的时刻。

「中华民国种籽公益慈善协会」透过志工训练与聚会,让同工们学习如何关心这群孩子,了解不同课程所传递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学习用设身处地的同理心态来关爱偏乡部落的孩童们。

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朋友。您是否愿意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齐心为偏乡部落孩童打造一个更有意义的生命计画?如果您有感动和意愿,鼓励您这一生至少能陪伴一位有这样背景的学生,用生命影响生命。


潘华庭,加百利国际财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加百利圣经理财团队创办人,台湾安泰保险经纪人公司执行长,拥有国际理财规划师及心理咨询师证照,并为中华波阿斯协会约书亚管理学院老师。热爱生命,专心致力于国内外福音事工、偏乡弱势服事及脱贫计画,并参与企业家成就国度企业与大使命、用生命影响生命之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