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关于饶恕不道歉的人

【屏镜中的关系】5

七十个七次?

对面与我视频的姊妹疲惫而无望,本来秀丽的眼睛因睡眠不足而泡肿,里面更是毫无光彩。

「难道神真的要我无条件原谅他,七十个七次?」她问。与其说是问,更像是低低地自言自语。 「他」,是强暴了她且毫无悔意,并仍然逍遥法外、春风得意的人。

多年来,这句问话已在她心里起落无数次。起初是如惊雷响过她的灵魂,句尾有惊叹号加问号;后来如折翅的鹰、如伤鸽、如中箭的雁。

她曾带着无法启齿的内伤问牧师,是不是一定要原谅伤害自己的人。牧师给的回答:

「是的,在马太福音18章22-23节,彼得问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够吗?』耶稣说:『我告诉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七十个七次』,是无数次的意思,即要一直原谅。原谅是毋庸置疑的。」

这怎么可能做到?她如何原谅?对方还恐吓她,如果让人知道,就说是她主动的─ 他众目瞩望,而她这么普通,若不是她主动,他怎会沾她? 「妳要透露,我就能让妳身败名裂,家庭分崩离析。妳相信吗?」他的恐吓是在几乎是优雅的微笑中传递的,令她毛骨悚然。

圣经也还说:「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于是,起初在问话后面支撑起惊叹号的力量也消失了。她的音量低下来,像声叹息;她的生命在这重担下日趋委顿。

原谅?还无条件?

圣经真要我们无条件原谅吗?

假设被伤害后,原谅是无条件的,那么「申冤」、「报应」这样的词是不是就不应出现在圣经中了?

可「申冤」、「报应」至少在圣经中分别出现84及91次。例如:
‧「那时,耶和华见没有公平,就不喜悦⋯⋯祂必按人的行为报应。」(参考以赛亚书59:15-18)
‧「主说,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参考罗马书12:19)

而上帝对公义的强调更是振聋发聩:
‧「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蔯,将公义丢弃于地的,⋯⋯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 」(参考阿摩司书5:7-24)

神如此看重公义与公平,这意味着做恶会有后果。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那么如何原谅,才是合乎公义、公平的饶恕?

不同的饶恕

饶恕是教会最常见的话题之一,所引用的「七十个七次」及「饶恕人,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等经文似乎在说,不仅必须无条件饶恕人,而且是蒙神饶恕的前提。

有人牙缝抽气说:不对呀,圣经教导的饶恕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前提的。例如:「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犯罪,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头,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路加福音17:3-4)

那么,是不是圣经自相矛盾?

在這些紛亂中,將饒恕話題理得較清者,是對施虐者較有研究的史蒂文‧特雷西 。他將聖經中的饒恕分為三種:

1.            司法(Judicial)上的饶恕─上帝对罪人的饶恕,前提是罪人认罪悔改;
2.            心理(Psychological )上的饶恕─符合上帝心意,无需对方参与可以达成;
3.            关系(Relational)上的饶恕─有条件的饶恕,就是和好。

我们很容易把关于饶恕的不同经文如此归类,例如:

1.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1:9)─ 司法性饶恕;
2. 「七十个七次」(参考马太福音18:22-23)─心理性饶恕;
3. 「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参考路加福音17:4)若是几番努力对方仍然不悔改,就中断现有关系(参考马太福音18:15-17)─关系性饶恕。

这样的分类法,为饶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看到圣经对饶恕教导的全面性,而非矛盾性。

有条件的饶恕

基督做事的法则是:「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

基督徒做事的法则是:基督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

基督坚持司法和关系上饶恕人的条件性,故以自己的生命来满足这一条件,成全神对人饶恕;又在十字架上做了心理上的无条件饶恕,就是为迫害祂的人祈求父的赦免。

有条件的司法性和关系性饶恕,这是公义在本质上的要求。没有公义是对行恶者的偏心,就谈不上真爱。而神是爱。

人与人的关系也如此,爱但有原则。施害者应该承担其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失去原有关系,甚至负法律责任。

追究责任和承担后果往往能促使悔改的发生,让生命得到改变和成长。如果施害者无需承担其行为后果,或在未悔改的情况下,要求受害者与之和好,那就失去促使施害者悔改的动因,从而阻碍了悔改,甚至阻碍对其自身生命的重大反省,无法通向上帝的饶恕。

教会常见的错误,是在施害者尚未悔和改的情况下,就劝受害者进行关系性饶恕,让施害者无需承受任何责任和后果,因而无需改变。这是混淆了「无条件的爱」与「无条件的关系」。无条件的关系往往无法健康维持,也违背公义的原则。

饶恕是为了痊愈

心理上的无条件饶恕,意味着哪怕对方不道歉,不悔改,也饶恕。这并非否定受伤的痛苦;相反,是欲得痊愈必须迈出的一步。

受到伤害后,无论是否启动法律手段,是否终止已有的关系,在心理上,最终都需要通过饶恕才能好好向前走,就像斩断锁链才能往前迈步。

当然也可以选择不饶恕。不饶恕的结果是:对方一直生活在你的意识或者潜意识里,一直施展威力,每想起一次,就被伤害一次。如果说这个人在某时某地伤害了你,那么不饶恕,意味着他/她伤害你的次数与你想起他/她的次数一样多。

更荒谬的是,他/她是通过伤害你而获得了驻扎在你心中的权利,可以持续伤害你,在你的私有领地畅行无阻。

你的私有领地就是你的心,也是你的会议室、教室、车里、卧室、洗手间⋯⋯。他/她可以尾随你,像看不见的影子。

而饶恕就是对这些荒谬的拒绝。拒绝让对方伤害你一次后,继续伤害你。

饶恕是一种止损的行为,将伤害减到最低。是从心理上斩断连结,是发生在你心中的事,由你说了算,无需对方的同意和悔改。

饶恕与建立关系不同,与对方建立关系才需要对方的参与。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不会对你道歉,没关系,通过饶恕,你仍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饶恕犹如清理房间,使人活得更开阔。

饶恕犹如清洁心理

当然,饶恕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就像清理房间一样,不能一挥而就。清理房间,是从做出清洁决定的那一刻开始,饶恕也从决定要饶恕的时刻开始。不喜欢现状却不决定去改变,「清洁」的过程就没法启动。

完成清理房间,你送给自己一个清爽整洁的居住空间;完成饶恕一个人,你送给了自己更好的生活─伤害你的人不在里面,或者在如不在。对方对你不再具有负面的影响力,不会再让你火冒三丈,或者痛苦悲伤,或者感觉没有价值。你已经解除了对方的「兵权」,成为一个更开阔更好的人,能更加轻松地开创新生活。

心理清洁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方式─ 写日记、倾诉、祷告、见心理医生、见生命教练,单一或多种方式混合使用。

饶恕也需要伴随反省。这段不愉快的过去,让你从中学习到什么?你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事再发生?有些人是将生霉的一道菜与盘子一起扔掉,这样其实是还没有完成饶恕,让那道菜否定了整个盘子。例如,被一个男人或女人伤害,就看透天下的男人和女人都属于这种。

饶恕是不让菜继续在自己的盘子里发霉,反省则是如何不让菜以后在自己的盘子里长霉,负起自己当负的部分责任。例如,更坚决地设立好个人界限,更清楚地沟通,不那么轻信等。如此,这件伤害你的事就有了价值,让所经历的痛苦没有白受。

人生中受伤的事在所难免,伤害你的人不道歉的事也会有,但都不妨碍你去拥有更轻松的生活。

▲神的话点亮眼睛,让人望出窗外,发觉树格外的绿。

真理让人得自由

饶恕的过程也是重获自由的过程(如图)。

查看上述经文后,与我视讯的姊妹侧首去看窗外:「我的窗户外面有一棵树, 今天好像格外绿。」她说。然后转过头来看我,眼睛中出现了星光。我知道,那, 叫做「希望」。

这不是一次典型的教练服务,更像是查经学习,因为「祢的话一开启就发出亮光」。

▲饶恕的过程是重获内心自由的过程,饶恕度与内心自由度成正比。

注:Steven Tracy,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vol. 27, 3: pp. 219-229. , First Published Sep 1, 1999.


延伸阅读

《打动人心的道歉》(The Five Languageso f Apology),盖瑞‧查普曼(Gary Chapman),与珍妮佛‧汤玛斯(Jennifer Thomas)合着,连舒婷译,晨星,台北。第九章「学习饶恕」中,提到如何面对没有道歉的情况,可供参考。

李文屏,作家、生活教练、基督丰荣团契文字及传讯主任、本刊特约撰述,曾任本刊执行编辑。认为自己是旅者―身旅,心旅,灵旅。旅程也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