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期
神国邻舍Kingdom Neighbors

面罩挡不住的荣光

棕榈滩华人基督教会口罩防疫事工

采访/林敏雯

▲棕榈滩华人基督教会制作、捐赠口罩,在疫情中以爱服事社区。 (供图:王军)

该做点什么

2020年1月下旬新冠病毒开始肆虐,中国各大都市封城,亚洲数国边境管制。 3月中,美国疫情急转直下,南佛州各郡宣布停课。位于南佛州的「棕榈滩华人基督教会」(以下简称「棕榈滩」),决定停止教会聚会。

那阵子媒体充斥着惊悚、沉重的消息:纽约市感染、死亡人数急遽上升;美国东、西两岸都会区相继执行「居家令」(Stay at Home Order);人们囤积卫生纸、消毒用品……

「棕榈滩」的王军和几个姊妹谈起疫情,忧心忡忡,各人心里都有个念头:「该做点什么。」

能做什么?王军得知可以从中国订购口罩捐赠医疗机构,姊妹们也觉得可行。她又读到义大利的华人教会发放口罩和福音单张的报导,让买口罩、捐口罩的意念更坚定。于是开始联系厂商,询问价钱。当时美、中关系紧张,中国制造的口罩出不了、进不来,亚洲其他地区也严格限制口罩外流。就算问到可以订购小额数量的供应商,行情节节上涨,一罩难求。

王军与教会传道人周奇勇牧师商量,得到很大的鼓励。 「棕榈滩」向来对新事工采取谨慎的态度,会在多方考量、等候印证,并得到牧者、执事、会友支持后,才开始进行。这次执事们召开临时会议,却迅速决定拨款支持并公布这项防疫关怀事工,邀请弟兄姊妹投入人力、物力、灵力,同工即设立了「爱家群」。

同时,「棕榈滩」北区的孙小燕姊妹发挥娴熟的缝纫技术和专业的设计才能,已着手做布口罩。 「爱家」同工看到布口罩的需要,开始征召有心参与者,王军也给所知道会裁缝的姊妹挨个儿打电话。一、两天内,「巧手群」到位,因为大家都准备好,「该做点什么」。

▲送到安养院的口罩,让老人家和工作人员多一层保护。院牧感动地说:教会小,爱心大。 (供图:徐璇)

要往哪里送

4月初,订购的2,000个KN95和1,000个外科口罩送到了。 「巧手群」也积极讨论、研究了各式布口罩,各家开工生产。防疫关怀接下来的挑战:口罩要往哪里送?

「爱家群」的徐璇姊妹和丈夫经营网路旅行社多年,业务因新冠疫情大受打击。就算压力大,她受王军和其他姊妹们「要做点什么」的热忱所动,愿意在防疫事工上担起自己的责任。她挑起对外联系之责,看要把口罩送到哪里。首先询问教会作医师、护士、超音波技师、检验师的弟兄姊妹是否需要,再透过他们了解医院、诊所的需求。

南佛州疫情节节升级,州长颁布居家令后,徐璇很快发现,医护人员非常欢迎捐赠口罩。只是为了保护教会,她委婉地请院方签署免责文件。一家全国性医院的本地分院欣然接受,另一家地区医院却表示需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无法立即接受。

「巧手群」制作的布口罩也需要送出去。王军先问教会长辈,与正在或已完成癌症治疗的弟兄姊妹。没想到长辈们如此谦让,都说不出门,要王军把口罩送给最需要的人。她问了是否需要帮忙买菜,老人家也说家人会照顾。就在联系口罩的过程中,也关怀了教会肢体。

许多医院在门口放个大箱子,让人把做好的口罩丢进去。虽然省事,同工们决定作好管家,要把口罩「用在刀口上」,毕竟这全来自弟兄姊妹爱心奉献、制作。

王军得知此地有32家安养院里的老人受感染,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徐璇开始一家家联系,每一通电话都需要介绍自己、教会、口罩的级别,然而许多安养院因对口罩质量存疑而拒绝。满腔的爱心和热心,最终只有六家接受时,徐璇心里浮现挫败感,问自己、也问神:口罩没有用吗?这个事工不需要吗?

▲棕榈滩教会在疫情紧急时站在破口中。图为捐赠寄养机构的口罩,布料样式以大自然为主题,盼望给孩子一点鼓励。 (供图:徐璇)

人比事重要

冯晶师母在「棕榈滩」主导福音部门,常领着弟兄姊妹在华人超市发单张。停止实体聚会后,她和丈夫周奇勇牧师,带着来自中国弟兄姊妹爱心寄来的口罩去探访,也周告邻里,有需要就来找她。

防疫关怀一动员,她也加入缝制布口罩。前一年生日才收到新的缝纫机作礼物,正好拿出来用。平日就跟小组成员有紧密互动,此时她做口罩的专注和俐落带动周围的姊妹。其中翟红卫姊妹在医院服务,常需自我隔离,便利用这段时间做口罩。不曾用过缝纫机的她,起先用手缝,后来跟着姊妹们学习,越做越喜乐。

虽然各自宅在家,透过社群媒体和电话互通消息、彼此鼓励。在设计、制版上更是一起脑力激荡,有什么好的点子,立刻举一反三,看要怎么做,才能让口罩戴起来最舒服、方便、好看。

顾虑到医护人员需要一整天戴口罩,长时间下来耳背都磨破了。 「巧手群」里发了张照片,可以在发带上缝扣子,把口罩的松紧带挂在扣子上。接着有人尝试在松紧带上缝扣子,两边交叉,就可让男士们也有方法免于耳背磨破。后来把能伸缩又柔软的旧T恤衫裁成长条,代替松紧带。冯晶观察到,姊妹们的同心,激发了想像力和智慧。她甚至要限定大家一天最多做50个,不然真会没日没夜地做下去。

布料从哪儿来?布店不营业,网购费时又常缺货,巧手难做无布之口罩。姊妹去二手店询问,没想到老板捐出一大批柔软、细致的布料,提供了货源,也振奋了服事的心。

聚焦于「事」的时候,冯晶也意识到不可忽略「人」。她学习以谦卑的心聆听不同的意见,并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她也意识到太在乎自己的理,口气、态度有点强硬时,会给别人压力。做口罩总会告一段落,肢体间的连结却是长长久久,若非攸关原则,其实不需太在意做什么、怎么做,甚至做了之后结果不如预期。神的心意比防疫更大,祂更看重服事的人。

▲布口罩配色、缝制细致、精心,宛如创作艺术品。 (供图:孙小燕)

光照在人前

同工翟舒泠姊妹细心、精致地把布口罩和所设计的经文卡包装起来,并为了调度口罩数量,在纵跨60英里的北、中、南三区间来回奔走。徐璇不断联系安养院,订单陆续进来,外科口罩、KN95、布口罩,各有需要。她记得一位院牧说,之前从没听过「棕榈滩」,这么小的教会有那么大的爱心,深受感动,开放后一定带老人家们去拜访、致谢。此外还联系上寄养(foster care)机构4Kids,给大人、孩子提供布口罩。

跟其他机构给出上万个口罩相比,「棕榈滩」捐赠的数量算是非常少。然而心意一点不小,把有限的资源智慧地给出去,与社区连接,在最需要的地方负起责任。这样的心意不仅在团队里发挥,也在个人身上显出。

长期借用教会厨房的「墨西哥卷饼团队」,疫情期间仍为游民准备饭食。事工负责人陆仁笛不单收到「巧手群」做的布口罩,更透过教会姊妹居中牵线,从2019年KRC文字营学员张敏娜收到外科口罩,让服事游民的同工得到保护。 (关于陆仁笛和游民事工,请参阅《神国》杂志58期文化单元文章〈千里之行〉。)

▲戴上巧手姊妹制作的口罩,医院同事光彩和笑意盈盈,怎么都挡不住。 (供图:翟红卫)

弟兄姊妹对济助、慈惠事工向来热烈参与,例如海地大地震、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风灾、汶川大地震等等。这次因情势所需,近距离关怀社区,能即时动员,资源也到位,刚好于最关键的时刻站在破口上。徐璇看到,教会确实可以成为灯塔,当服事的对象跨越国籍、文化,在社区得益处的同时,弟兄姊妹也得鼓励。

关怀不仅对机构,更是对个人。弟兄姊妹把外科口罩或布口罩拿到服务单位发送,传达爱心,让职场的同事成了防疫的战友。有位姊妹和同事戴着口罩,只能看到眯眯的眼睛,但脸上的光彩和笑意盈盈,怎么也挡不住。

王军回顾这阵子的忙碌,萦绕脑海的是两处经文─「离了主,我们不能做什么」,以及「点灯要放在灯台上,让人看见好行为,归荣耀给天父」 。 「棕榈滩」没做过防疫关怀,当中也曾遇到很大的挑战,然而如此的具体事工,让所有参与的同工,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学习倚靠神,也都经历神,把过去打下的真理基础付诸行动。

冯晶师母提到,宣教是赢得灵魂,传福音是传神的爱。人们生活安好时,很难去想信仰。因着疫情,教会抓住机会,透过实质的帮助,进到他们的生活圈,建立关系。在关怀需要时,让人感到温暖、看到爱。

▲家人成为巧手同工的支持。图为翟红卫和父亲一起做口罩。 (供图:翟红卫)

喜乐的荣光

王军、徐璇、冯晶三位姊妹一致认为,「棕榈滩」的防疫关怀能发挥功用,是因团队有着一样的心志,彼此扶持,在关怀社区的同时,激励了肢体。姊妹们打电话谈做口罩时,问一声「妳好吗」,有人会说「不太好」,「怎么了?我们一起祷告吧!」

团队中各人恩赐、个性不同,犹如把拼图各具色彩、形状的片放在一起,成就缤纷亮丽的图。有人负责关怀同工;有人负责联络受赠机构;有人负责包装口罩;有人为口罩设计、打版;有人做立体口罩;有人做长方口罩。这些「才干」可能平时没太多机会发挥,但对神顺服和对人关爱的内蕴,让同工们在最紧要的时候站出来。

「巧手群」里有具专业水平的熟手;有第一次碰缝纫机、必须从绕线开始学起的新手;有人眼力衰退,光穿个针就得半小时;有人以绵密、工整的针脚,一针一线地缝。大家想的,不是「我不能做什么」,而是「我要做什么」。口罩的质量不因「量产」,不因免费赠送,更不因看不到、不认识收到口罩的人,而略打折扣。配色、缝制,都放进百分百的谨慎和细心,宛如创作艺术品。且在做的同时,为收到口罩的人祷告。

无论是买的或做的口罩,大环境看来资源缺乏,当乐意服事的心到位,神的供应也到位。除了金钱上的奉献,弟兄姊妹更捐出手中的床单、缝线、松紧带等等材料,把不用的缝纫机也借出来,仿佛筹集战备物资。

当教会开始讨论如何恢复实体聚会时,同工也商量要留一批口罩给弟兄姊妹用。有人提及之前受赠布口罩的医院反应已经用旧了,便决定先凑一批给医院。于是收集已做好的,加上赶工做出来的布口罩共300个,补上外科口罩,再次捐出。王军想,这下手上没多少口罩了。此时得知孙小燕又做了一批,王军也收到一箱同事捐赠的布料。看来给出去越多,神回给的也多。

无论是联络、制作、包装、分送,绝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此时家人成为同工最大的支持。因着他们的包容和担待,不嫌缝纫机吵,不怨晚饭做得迟;更有父女、母女搭档服事。

大家有同感,把口罩送出去时,是最最喜乐的时候。这种喜乐超乎收到口罩的人或机构所表达的感谢,大过自己得到的满足和成就感。好像神的名得荣耀,服事的人跟着沾光。

这样的喜乐,如同神的荣光,怎样也挡不住。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主日学老师,喜爱学习、分享神的话。本刊编辑、特约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