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27
Kingdom Neighbors

Looking up at the light of truth under the ladder to heaven

面對教會衝突

▲神家中的衝突處理,猶如爬天梯般,需仰賴從天上來的能力與智慧。
(圖片取自http://www.johnlund.com/images/Ladder-Climbing-Group.jpg)

身為教會牧者,牧會時最大的壓力,莫過於與長執、同工領袖處於緊張與衝突之中。有位牧者坦承:「每次開長執會前,我的胃就會絞痛半天。」可見壓力之大,不禁讓人思索,如果牧者與長執服事的是同一位神,而服事過程中又同感於一靈,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歧見?倘若牧會時,長期與同工領袖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時,又該怎麼辦呢?


曾有一位牧者私下論及處理方法:


「最好那位『異議份子』或反對派領袖有自知之明,知道教會是我在當家,應順服屬靈權柄,要不然就早點離開教會,避免造成紛爭。倘若他的勢力過於龐大,『一山不容二虎』,那就換我走人,教會還是有一群弟兄姊妹會支持我的。」


一般人雖沒講得那麼露骨,然而常見的後續發展,不外乎一派領袖帶人出走,或是牧者帶著一群弟兄姊妹離開,難道這些行徑合神心意?

▲神家中的衝突處理,猶如爬天梯般,需仰賴從天上來的能力與智慧。

(圖片取自http://www.johnlund.com/images/Ladder-Climbing-Group.jpg)

大開方便之門


當牧長與教會之間發生嚴重分歧或關係持續緊張時,「走」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嗎?由於每個案例不同,筆者不敢說這是最佳途徑,但「走」的確是表面看來最容易的解決方法。人際關係的衝突總是帶來痛苦,因為太痛,分開便成為順理成章,一步就踏入解脫的捷徑。


我們怎麼看「牧長走人」這件事?對某些教會長執、領袖而言,讓牧者離開,不過有如解僱一個員工而已;而對某些牧者而言,離開教會,僅僅是換一個工作罷了。轉換一個服事工場,有如轉換跑道。舊人去,新人來,世界照樣運轉。離開惱人的環境重新開始,也沒什麼不好。然而,對牧者的家人、教會的兄弟姊妹而言,也會這麼灑脫嗎?


對牧者的家人而言,教會是家,弟兄姊妹是家人。特別對牧者的孩子,教會的朋友是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的天空。對弟兄姊妹來說,牧長像他們的父母、親人。當面臨困難徬徨無助時、當靈性軟弱痛苦掙扎時、當走到生命的關卡時,心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牧師。


牧師在會眾當中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2:7),又勸勉他們,安慰他們,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2︰11)。教會是神的家,也是會眾的家。在家中,人人領受到愛,也學習付出愛。


當牧者與教會領袖陷入嚴重衝突時,會眾好像看到自己的父母吵架,不知如何是好;有時還會陷入選邊站的兩難。當牧者離開後,他們的心也撕裂了,究竟要跟著走或留下來?要與離開的牧者維持怎樣的關係,也成了敏感議題。無論牧者、家庭成員、長執領袖、教會會員,每個人都深受重傷,卻在尚未得醫治前,帶著傷繼續服事。


尤其是首當其衝的牧者,最後不是成為一個帶傷的傷害者,就是在自己身心靈耗竭後,一蹶不振,從此黯然退出服事。無怪乎波利爾牧師(Alfred Poirier)在《成為和平牧者》(The Peacemaking Pastor,書名暫譯)一書中,開宗明義闡明︰「許多傳道人因基督的緣故進入工場,卻因衝突而離開。」1 這是多麼令人傷痛的結局。

職場或家庭


對教會的認知─究竟是職場,或是家庭?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教會內的衝突。職場講求的是績效,工作能力與表現是主要考量,而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則被視為能力的一部分。人事部門徵人時,不只看應徵人員的智商(IQ),更看他的情商(EQ),以節省將來人事上的耗損。當這員工不再是公司有價值的資產,而成為負擔時,公司可以毫不留情地裁員或解聘。


但「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在家裡,每一成員互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輕易割捨。保羅把會眾比喻為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互相關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不但如此,還更裝飾那些軟弱、不俊美的,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參考哥林多前書12:22-27)。這樣的概念,與在職場上以才幹論英雄是截然相反的。


若神家中的肢體,特別是領袖間,發生衝突怎麼辦呢?家庭更新協會邱清泰博士的名言︰「婚姻沒有後門,只有天梯」,足以作為提醒。固然教會與牧長的聘任合約不像婚姻的誓約─至死方休,然而,神家中的衝突處理,的確猶如爬天梯般,需仰賴從天上來的能力與智慧。


每個衝突都是神允許的機會,可以藉由天梯,看到天門榮耀的曙光;藉由攀爬的過程,鍛鍊屬靈生命的強韌。儘管最後兩方仍是分道揚鑣,卻沒有中斷生命的聯結,彼此沒有苦毒,只有祝福,更擁有一起爬天梯、一起掙扎、一起打氣的過程中磨練出的珍貴情誼和陣陣馨香。

聖靈化對手為助手


保羅區普牧師(Paul David Tripp)在他的書《言語的威力》(War of Words )中提到一個他牧會的經歷,曾有一位同工彼得與他意見相左,對他的講道或事工常提出尖銳批評,還在其他同工或弟兄姊妹中揚言不滿。


只要有他在的場合,保羅牧師便有如芒刺在背,想除之而後快。保羅牧師想找他談話,但師母卻一語點醒夢中人︰「聽起來你恨彼得,除非你先對付自己,否則與他當面對質是毫無果效的。」


他在禱告中發現,原來自己內心裡真恨這個人。想找彼得的動機不過是要他滾出教會和他的生活。他領悟出自己不但不能成為聖靈使用的工具來造就這弟兄,反而看出彼得才是神用來拯救他的器皿。神藉由彼得,將保羅牧師內心的私慾、驕傲顯露出來,是為了煉淨他的生命,他卻把彼得錯當「死對頭」看待。


此時,保羅牧師內心充滿感恩,想告訴彼得自己有多麼感謝他,更願意讓聖靈使用來激勵彼得結出聖靈的果子。終於,有一天見了面。保羅牧師先感謝彼得讓聖靈藉由他的洞察力,光照出自己內心的景況,並對彼得心懷不滿而請求原諒。


沒想到彼得也道歉說:「保羅牧師,我也有錯。當坦誠面對自己時,我心知恨你入骨,總想找機會在他人面前批評你。我也因為神把我們放在同一個教會而怨祂,我要請你原諒,也求神寬恕。」兩個互相為敵的對手,竟在聖靈的帶領下,彼此認罪,重新和好。2

天梯上的天路客


在教會中每位基督徒都被呼召作和平使者,幫助人與人和好。衝突時,和平使者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教練般為攀爬天梯的天路客加油打氣,若有人在血氣中跌倒了,就把他扶起,帶他回到天梯隊伍裡。每個人在衝突中都需要一位受過訓練的和平使者充當教練,在這場與血氣和情緒的奮戰時加油打氣,在一片負面思想的茫茫雲霧中撥雲見日,跟隨真理之光。


一位傳道人曾說:「最初,我覺得很興奮,能應用聖經原則來處理衝突,好像終於找到一條出路。然而實行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我的生命必須一再破碎,一再突破,在痛苦的煎熬中,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


誠然,過程是辛苦的,結果卻是喜悅的。每一次擔任衝突教練,都好像是陪伴待產的母親,靠著謙卑、忍耐、信心、愛心、盼望,迎接一個由神的手,藉由衝突的刻刀所雕琢出的全新生命。


如果起衝突的牧者與教會領袖都願意,受過訓練的和平使者也可以扮演調停者的角色。衝突調停與衝突教練最大的不同,在於教練不下場打球,只幫助一方順服回應聖靈的帶領。


而衝突調停則有如交通警察,介於雙方之間,設立規範、確立原則,為神所喜悅的和好搭橋鋪路。在調停過程中,調停者私下也能擔任雙方各別的衝突教練,幫助他坦誠面對自己、檢視內心,願意被神塑造,預備好與對方會面。


如果衝突雙方當事人都願意放下自己的血氣,順服神的帶領,如此的會面,必充滿神的榮耀。聖靈在每一寸空氣中流動,在每一句話語中顯明。神的愛漲滿在每個肺腑之間,神的感動在每一顆淚珠中閃亮。此情此景,不禁想起耶穌的話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翰福音12:32)


如此,在神的愛中,在十架的救贖裡,牧者與教會領袖之間,還有什麼過不去的衝突呢?

Note
1. Alfred Poirier, Peace-making Pastor, by Baker Books, 2006.2. 言語的威力(War of Words),保羅‧區普(Paul David Tripp)著,魏孝娥譯,華神出版社,2006,291 頁。


Author profile:

Wang Lanxin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is one of the lecturers of the "Peace Messenger Workshop" of KRC Cultural Practice Camp. She often leads couples camp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seminars with her husband, lawyer Liu Zhe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