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rvant girl who works hard for the Lord
懷念COCM前任總幹事王光霞
供圖/余國亮
王光霞姊妹是英國「基督教華僑佈道會」(COCM)的前任總幹事,也是「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KRC)的諮詢顧問。她在呂子峰牧師接棒上任後,患了小腦萎縮症,於2018年7月13日早晨息了地上的勞苦,安息主懷,榮歸天家。
雖然知道這對她來說,好得無比,但對仍留在地上的我們,難免懷念不捨。筆者有幸認識王姊妹多年,曾與她短期同工,直接從她身上領受教導,遂為文以抒懷思之情。
王姊妹蒙召在COCM事奉
王光霞姊妹於1935年11月9日,在中國青島出生於基督教家庭,父親王澤生是香港調景嶺宣道會牧會的牧師(她有兩位哥哥王明理、王光啟,及妹妹王光蔚,都是全職事奉者)。
王姊妹於1957年在上海修畢小兒科醫生的課程,尚未實習,就抵香港與家人團聚。那時香港政府不承認中國大學學位,這對她是一大打擊。王姊妹在一療養院工作一年後,蒙神呼召到香港離島長洲的建道神學院進修。
1961年3月忙於趕寫畢業論文時,父親的好友和COCM的創辦人王又得牧師,請她考慮到英國作義工,在護士和護士學生中傳福音。但王姊妹更想從事福音文字工作,因為這比以醫科畢業生之尊重讀護士課程更體面。
王牧師回英後,主動聯絡一位護士長及護士學校。該護士長寫信給她表示,學校有很多華人學生,不僅要接受嚴格訓練,工作辛勞,且長期與家人分離,需要有人關心,向她們傳心靈得平安的福音。王姊妹閱後,反思自己不願意赴英國的主因,是面子問題,故重新深思,尋求神的心意。
幾經掙扎後,1961年,她決意到英攻讀護士課程(King Edward VII Hospital in Ealing)。在接受訓練和工作的五年間,她利用所有假期參加倫敦教會的事奉,也到歐洲各地佈道;1966年正式加入COCM,成為除王牧師外第一位全時間同工;1971年王牧師返天家,王姊妹接手作COCM總幹事。她在這職務上忠心地事奉神,長達37年之久。
藉《古木常青》認識王姊妹
約45年前,筆者在美國東岸一所大學攻讀大氣科學的博士學位,被指導教授派到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簡稱NCAR)作論文研究。NCAR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Denver)之北約30哩的布達市(Boulder),其建築是著名中國設計師貝聿銘的設計,座落在洛磯山的半山腰,非常漂亮。
我在窮鄉僻壤的布達市認識一位華人信徒,他複姓曹吳,曾是遠東福音廣播電台的始創期同工。星期日我隨他去西人播道會參加主日崇拜,會後到教室參觀,在圖書館琳琅滿目的英文書籍中,驚喜地發現「萬綠叢中一點紅」—一本封面是中英文的《古木常青》(The Chinese Church That Will Not Die)。1借來讀後,才知道是王光霞姊妹蒙主呼召事奉的個人見證。讀後我大受感動,期盼有一天能親眼見到這位尊敬的屬靈長輩,聆聽她的教導。在神的祝佑下,夢竟成真。
我在赴美留學前曾在香港一基督教中學教了兩年書,知道一位學生姚桂芬多年在COCM英國總部事奉。他們歡迎主內弟兄姊妹到COCM作短宣,故我寫信給王光霞姊妹,毛遂自薦。2003年和2004年,她邀請我和分別在Lowell大學和麻省大學任教的林雲達長老及呂子峰長老,組成宣教隊,從美國到英國傳福音。2
在王姊妹身上學到的功課
王姊妹的特點,是滿有愛心和常常禱告。記得有機會與她邊喝英國奶茶和吃蛋榚,先暢談神國事工,然後一起同心禱告。
王姊妹的另一特點,是重視文字宣教。除了有《未得之地》的事工通訊外,還印行《活水》福音刋物,委任妹妹王光蔚作活水書室負責人,並幫助出版《號角歐洲版》。「神國」編了五本《人生補羹系列》的書籍,其中四本都印上COCM書室為它在歐洲的代銷店。順便一提,光蔚姊妹一直在COCM協助姊姊,也和姊姊同時自COCM退休,對COCM的事工貢獻良多。
王姊妹共寫了三本書。除了上文提到的《古木長青》外,她寫的第二本書是《善牧良師》(Stephen, The Chinese Pastor),講王又得牧師的故事。第三本書是《熔爐》(God’s School in Red China)。
王姊妹能夠鞠躬盡瘁忠心地事奉神,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與她鶼鰈情深的夫婿江正偉弟兄對她全力支持。愛妻患病期間,他更是無微不至地服待照料。江弟兄是會計師,兩人在1973年結婚,與王姊妹同奔天路45年,並肩忠心服事主,是夫婦一起同工的榜樣。
我曾在COCM餐廳品嚐美國所無的魚翅瓜湯,事後對它讚不絕口,因它雖像冬瓜那樣肉質平滑,但其內夾有像魚翅那樣的纖維,且味道較甜。王姊妹向我解釋,這是在英國華人中很流行的食物。在我快要離英返美時,她和夫婿竟還記得我對魚翅瓜的稱讚,送我幾粒瓜種留為紀念。真是禮輕情意重!
王姊妹謙虛平和,常以笑臉迎人。她獎掖後進,於我亦師亦友,是我們學習鞠躬盡瘁、竭誠事主的好榜樣。
早在1997年,作家寧子在《尋夢者》一書中,談到她從「光霞」這名字聯想到一個重要問題:當生命的黃昏降臨的時候,是甚麼使它美麗而豐富呢?
令人驚訝不已的是,在該書中,作者已想像王姊妹榮歸天家的情景:那時神已給她豐富的恩賜,她可以選擇作出色的鋼琴家、醫生、護士長、翻譯家、作家,可是當神把這一切恩賜都給了她,並且對她說:「女兒,選擇吧!」的時候,她微笑著跪在神國的門口,柔聲道:「父親,請允許我進來作一個使女吧!」
▲2003年,王光霞伉儷與來自美國的短宣隊。(左起:余國亮、林雲達、江正偉、王光霞、呂子峰)
思典範,奔標竿
曾幾何時,英國是世界上軍事和經濟強國,俗語說:「英國國旗無日落」。曾幾何時,英國是宣教士的輸出國,戴德生、「劍橋七傑」等,是中國信徒耳熟能詳的宣教士名字,他們均來自英國。在愛丁堡,我在街上讀到為紀念《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主角李愛銳(Eric Liddell)而設立的路名,我也看到埋葬在非洲的一代宣教偉人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的銅像。可悲的是,今天英國已淪為需要被傳福音,需要輸入宣教士的國家。
感謝神,祂是宣教的主,祂在英國呼召不少華人信徒作全時間的宣道工人,王光霞姊妹就是其中一位。她已打過美好的勝仗、跑完當跑的天路、守住所信的真道,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在天上為她存留。
願當日感動以利亞和王光霞的靈,加倍地感動我們,加力量給我們。願我們承先啟後,不負神的託付,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忠心地行走神為我們預備的天路。
Note:
1:作者在2005年曾寫了一篇訪問王光霞總幹事的文章:〈神恩澤僑胞,福音遍全歐〉,見第2期《神國》雜誌(www.shen-quo.org/cocm-interview.html)。
2:作者在英國作短宣的觀感〈美夢成真—短宣在英國〉,見7/8/2004《使者》。
余國亮博士在美國太空署(NASA)工作38年後退休,是資深科學研究員。他翻譯了十本基督教書籍,其中一本是與高俐理合譯的《教會大地震》。他寫了三本書:《物理學家看聖經》、《約翰密碼》,和《十架七難》。他除了在《神國》事奉外,也是《飛揚》雜誌的編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