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70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s and text descriptions

【影像詮釋】系列7

俗語說: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但是,如果一幅影像沒有任何說明,可能毫無意義。通常出現在雜誌報紙的照片,都會附上標題或簡短圖說,也埋在一篇文章的中間,比較有可信度。

要是影像拿去所有說明,就好像進入一家店裡有各式各樣的照片,人和地方都認不出來,你很可能不會去購買,因為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今天要問的是:當我們指認不出圖片裡的背景和人物時,這影像還能呈現真實嗎?這張照片,對你來說有任何真實感嗎?

例如〈盧西塔尼亞號〉(The Lusitania,圖1)。若沒有說明,沒有背景,完全回答不了。這張照片也完全沒有意義。所以一張照片無法抽離背景而獨立存在。

Image Source: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undesarchiv_DVM_10_Bild-23-61-17,_Untergang_der_%22Lusitania%22.jpg

如果加上「盧西塔尼亞號」,很多問題就出來了。哪裡的船?(英國)甚麼時候的船?(1906啟航)發生了甚麼事?船沉了!死了兩千多人,其中有一百多個美國人。那是當時最大的一艘船。因為這艘船的沉沒,美國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船沉之前照的照片。在這些說明下,這張照片的意義就開始浮現了。

在1915年的那一天之前,盧西塔尼亞號被認為是無懈可擊的船,且英國首相邱吉爾對德國人是否會使用潛艇對付民用航運,也持懷疑的態度。認為這不人道,也違反所有存在的海戰規則。結果被一德國潛水艇給擊沉了。

所以一張照片的真實性很多是靠語言、說明和背景。如果沒有說明,有可能被誤認為鐵達尼號,為何?這是我們的背景知識。如果圖像不提供任何解釋,觀者就會用自己的背景、認知來說明。我們也看到一張圖片因為多了說明補充,讓我們漸漸了解照片的故事時,這照片會對我們的意義產生改變。

這個事件影響了後來一連串的影像。其中是一幅〈徵兵〉(Enlist, by Fred Spear,圖2),根據一新聞報導,在沉船中,有一母親緊緊抱著三個月大的嬰兒屍體。因為母親臉上殘留的微笑,救援人員不忍分開。

Image Source: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red_Spear_-_Enlist.jpg

另外一個相關照片是「手錶的固定指標記錄了盧西塔尼亞號的最後30分鐘」。這是《多倫多星報》的報導。照片裡是一個懷錶,文章指出懷錶的主人是Percy Roger,這懷錶在走過歷史上最恐怖的30分鐘後停在2:30。羅傑先生原來是在盧西塔尼亞號的頭等艙。當船被擊沉的時候,他在船上的最後一段時間忙著幫助女人和小孩上救生艇。然後在他自己也上了一艘救生艇時,大船就沉了。

報導最後一段引了德國的官方聲明:「當船沉的時候,每一個德國人都充滿喜悅、驕傲和滿足感。」

現在再看這張照片有甚麼感覺呢?在照片被拍攝的那一刻,是2:00?還是2:15?那抱著孩子的母親是否正站在甲板上欣賞風景?那有著懷錶的羅傑先生是否曾經幫這母親抱著孩子進入救生艇?

影像沒變,你看的眼光是否不一樣呢?影像若沒有說明,很難有任何意義。影像勝過千言萬語,卻無法說清「真偽」兩字。所以文字和圖像的關係,也很有探討的空間。

影像和信仰的關係

在了解影像解讀的一些簡單規則後,在影像和信仰之間,盼望我們一起思考:

1.  影像中,基督徒的再現是否非常欠缺?
如果影像是這世界的再現,顯然基督徒的再現不夠,對嗎?
無論是電影、連續劇、繪畫、雕刻等,除了歐洲文藝復興時代,都不怎麼看得到基督徒這一族群的再現。雖然已有些基督教電影拍攝,但從量上來說遠遠不夠。所以這是我們很需要努力進入的領域,當然再現也包括文字。施瑋、山眼等作家進行的一連串書寫《銘賢書系》,就是宣教士故事的再現。這個領域尚屬於開荒,需要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來開墾。

2.  基督徒的影像創作,是否可以讓非信徒看到自己在其中?
基督徒創造出來的視覺藝術,不管是雕刻、繪畫,或者電影,能夠讓非信徒認同嗎?可以聯想這個世界再現了他所熟悉的世界元素嗎?
如果我們和非信徒越來越少共享的生活經驗,和世俗世界觀越來越脫離,基督教創作出來的影像是否會讓非信徒觀看者看不懂?
臺灣有位得獎的攝影牧師馮君藍,拍攝了《微塵聖像》系列(圖3為其中的〈主的使女〉),得到國際大獎和知名度。攝影家阮義忠說:「那已不是容顏的留影,而是靈魂的肖像。」
請問非信徒可以看到自己再現在其中嗎?

Image Source:https://inf.news/photography/36ce51ea79fa24611b5986e3e1a8e3a2.html

3.  如果視覺文化是我們世界的再現,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如何能enough找到重疊點,可以對話?
如果這世界的影像裡面看不到基督徒,然後基督徒的影像中看不到非信徒,對話點要放在哪裡?我們如何能夠開啟雙向對話?
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觀看者可以創造影像的意義。當我們在一起觀看,或評析一幅畫時,你怎樣詮釋,就是對話的開始。

4.  如果視覺文化,觀看者也是賦予作品意義的重要因素,請問基督徒是否可以賦予非信徒的作品屬靈意義?

5.  是否也有一個危機,非信徒也會賦予基督徒的影像創作屬世的意義?

6.  大眾媒體對神聖符號的故意侵占,盜竊文本,明顯地去神聖化,以服務於物質目的,而不以屬靈為目的。這對我們的信仰有何影響?
譬如歌手麥當娜(Madonna)在十字架的布景上唱歌。

7.  視覺藝術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宗教生活?

只是投出一些問題,讓讀者繼續思考、探討,求神幫助基督徒摸索出一條詮釋影像的道路,成為我們和非信徒對話的跳板。也求神興起更多基督徒影像工作者,能夠再現祂的子民和祂的國度,讓更多世人認識天國的模式,神的子民是甚麼樣。


Could it be, senior writer. He is currently the director of the "Genesis Literary Training Bookstore", specializing in promoting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vision for the Kingdom of God, cultivating and shepherding literary workers. His book "Throwing a Figure in Eternity" won the 2012 Tangqing Literary Award. Other essays have won Taiwan's "United Press Literary Prose Award" and "Liang Shiqiu Literary Award". The novel has won the "Bing Xin Literature Award"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Religious Literature Award" in Taiwan.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text ministry series "Your Story, Your Heritage", "The Influence of Heaven, God's Time", etc. My lifelong dream is to see the realization of "all people reading" and "all people writing" among Christ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