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12

Longing for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of God

Translated by Lin Minwen

天堂與復活


成長過程中,我相信天堂就是關鍵。


當被問及:「為什麼你是個基督徒?」


「因為我要進天堂。」我回答。同樣的,在傳福音時(我可是個火熱小子),我會問對方:「你確知你會進天堂嗎?」


因我相信,信主的人死後會進入天堂,與親友共度永恆。而基督徒的使命,便是領別人也進天堂。好似一隊銷售大軍,我記得曾以傳福音作為跟主討價還價的籌碼:「神啊!為我成就此事,我答應帶七個人給祢。」


年紀漸長,見解愈深。直到後來偶然讀了某本書裡的一段話,我不記得書名或作者,但大意是:「我必須愛耶穌到一種程度,設若祂在地獄,我也願與祂同在。」對我,這段話是個轉捩點。長久以來,我聽說基督教是一種關係。直到那刻,它的真實性才觸動我心。


我終於明白(至少據我了解),天堂,並非關鍵。


回到經文裡,我也發現天堂不是終結。聖經反覆敘述新天新地,以及死人身體復活。這與我所知,死後在全然屬靈境地與親友共度永恆的想法,天差地遠。我不是惟一有此誤解的人。從談話中,我意識到對許多基督徒而言,個人靈魂的救贖是基督教的目的與終極產物。不僅如此,許多與我對談的人甚至不知道如何理解「死人復活」一詞。對他們,基督教與現實世界並無太大關聯。正如我的朋友所說的,他們相信「靈魂復活才更重要」。

復活之軀是魂?是體?


然而聖經再三強調死人復活的重要。保羅視基督為所有將從死裡復活之人的先鋒。不僅如此,他更強調:「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15:13-14)根據保羅所言,我們身體復活與基督的復活緊密相連,因此,我們對身體復活的信念更顯重要。當他寫出這段經文,你能聽出保羅質疑的聲調:「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哥林多前書15:12)


耶穌的復活是身體復活。異端諾斯底學說(Gnostic)最近又廣受歡迎,而值得注意的是,諾斯底派是「耶穌是完全的人」此一思想的最早反對者之一。對持諾斯底學說的人來說,物質是污穢的,因此耶穌的復活之軀必定純粹是靈。使徒約翰於約翰一書中,提及諾斯底主義的一些要素。「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參考約翰一書4:1-2).


同樣於路加福音中,耶穌的復活之軀並非鬼魂。福音書中的那一刻,簡直就是齣喜劇。耶穌顯現於門徒之間,對他們說:「看看我的手,我的腳!確實是我!摸摸看,鬼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有啊!」門徒還是不確定是否該相信祂。


耶穌接著說:「你們有什麼吃的東西嗎?」他們給了祂一片燒魚,看著祂吃下,睜大的眼睛裡流露喜悅與驚異(參考路加福音24:39-43)。難怪那些相信復活的耶穌已解脫肉身成為靈體,諸如信奉諾斯底學說的那些人,會對這樣的經文感到難解。這些場景強調耶穌復活的實體,描述門徒伸指深入祂肉身的傷痕,如約翰福音裡的多馬一樣,而且歷歷如繪地指明,耶穌吃下一片燒魚。

不是被毀,卻是蒙贖


即使我強調肉身和它的實體的重要性,以目前的狀態,肉身仍不完全,並受轄於罪性。如保羅所述:「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加拉太書5:16-17)


然而,基督榮耀之體是肉身的前景,是我們復活之體的先兆。「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15:20)保羅強調我們身體所發生的,不是被丟棄,反倒是得轉變,恰如基督的身體得轉變一般。「我如今把一件奧祕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參考哥林多前書15:51-52)


聖經同時也強調,我們現存的世界(大地),並非僅是亟待飛越的牢籠,而要從其罪性中得到救贖,如同我們的肉體將從罪性中得贖一般。「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因為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馬書8:19-21)


我極喜愛保羅在此所用的意象,受造之物在「熱切期盼」,或是「焦慮守候」。他所勾勒的圖畫,是臨盆在即的孕婦,「於生產痛楚中呻吟至今」。保羅說的受造之物,包括我們皆同感這內在的渴慕,無數的神學家、哲學家、畫家和詩人,皆曾描述這種情緒。


如同路益師(C. S. Lewis)在《天路客的回歸》(Pilgrim’s Regress)書中所言:「靈魂被造成要享受某種事物,是以我們目前主觀的模式與受限於時空的體驗,所無法圓滿得著的。不,毋寧說是無法想像可得著。」1。我們與所有受造物都有一種感覺,便是有什麼事不對勁、不該如此。保羅告訴我們,這種感覺,這種渴慕與等候,將在世界至終蒙救贖時,才得充分滿足。

在地如在天


我們的身體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亦然,在末日也不被毀滅或遺棄,而是得蒙救贖。那麼,我們的挑戰就不是默然忍受世上的苦難,期盼死後的樂園。我們也不應該消極等待神國度的降臨。耶穌告訴我們:「⋯⋯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加福音17:20-21)神的國度已經在此,住在我們裡面。基督的復活是身體復活的初熟果子,且是神國降臨的先兆,同樣的,我們的屬靈變化,或說「聖靈初結的果子」(參考羅馬書8:23),亦是神國新秩序的預表。因此,「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參考加拉太書5:22-23)成為神國將臨的記號。


照樣,世界不應該只見到一個基督徒態度上的改變,還要看到基督徒們走入社區來改變它。基督教導我們給飢餓的人吃飽,給赤身露體的人衣穿,探望被監禁的人(參考馬太福音25:35-36)。基督徒應該對世界上不平等的問題提出討論,為不公義奮戰,預備世界好迎接神的國度;即使我們仍囿限於舊世界,仍要活得像新國度的公民般。


以賽亞告訴我們:「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以賽亞書40:3)就像施洗約翰為基督第一次來臨預備道路,除了教會以外,還有誰更該致力為祂的再臨預備道路?心中既有此念,我們豈能蟄居於教堂建築之內,把冰淇淋聯誼和教會野餐當作第一要緊呢?聖經警誡我們,留心對改變世界不起絲毫作用的信心。雅各是這麼寫的:「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1:22、27)


《詩篇擷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一書中,路益師點破基督徒與猶太人對法官角色看法的主要不同。對基督徒而言,神是刑事庭的法官,他們冀望得赦免。聖經中猶太人認為他們是民事訴訟的原告,央求神作為公正的法官,為他們伸張正義(基督自己在路加福音十八章裡,寡婦與法官的比喻中,便是這樣的觀點)2。


明白了這點,對經節裡所表達神降臨審判世界的一貫期望,立時便有切身之感。世上每個人都曾經歷不公義,是由社會、政府、他人,甚至天氣所加害。有人告訴我們:「人生是不公平的。」然而,我們心中仍期盼人生是公平的,而且在遭遇不公時常感驚訝。因此我們渴求神的公義降臨在這個腐敗的世界,如保羅所說帶著「熱切期盼」地渴求。


我們蒙召在黑暗世界中高舉光明,如同明光照耀。透過我們的光亮,世界可以淺嘗乍現曙光。先知阿摩司寫道:「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24)的確,讓我們的呼喊成為附和的迴響!讓我們跨出去,讓世界一窺將來國度之究竟。在彼處,困乏人將承受天國,飢餓者得飽足,哀哭者得安慰。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
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
海也不再有了。
我又看見聖城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
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
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啟示錄21:1-5

Note

1. 柏德衛,〈衷心的喜樂與真實的迷思〉,柏德衛論路益師,1997。2008年4月13日摘自網站: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forum/3505/LewisJoy.html

2. 路益師,《詩篇擷思》,曾珍珍譯,臺北,雅歌,1991 。


Author profile

Yang Junan is currently a sophomore at Temple University in Philadelphia, USA, majoring in English and Psychology. My mind is devoted to complex topics such as "appropriation" and "soteriology". In addition to theology, he also likes to play the violin to earn a few copper coins, manages to publish novels, and falls asleep in front of the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