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 giving and taking
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
照片提供/溫英幹
一、導論
根據美國專門研究基督信仰與文化交流的巴納集團(Barna Group)歷年來的調查報導,美國人實行什一奉獻的人口比例,約在5%至7%之間(這裡什一奉獻指將家庭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教會或非營利機構)。從2010年2月「巴納」發表的調查報告中,美國人有什一奉獻的人口比率如下:至少什一奉獻者佔總人口7%;福音派會友24%(比率均為佔該群體人口,以下同),為最高;非主流新教徒13%,常去教堂者11%,非福音派信徒為10%。
調查也發現,家庭收入水準與什一奉獻並無顯著相關:高收入者9%,低收入者11%。1 以1995至2012年間調查比較,有什一奉獻的成人佔總人口比率相差不大,在4%至7%之間,而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實行什一奉獻的比率則在9%至12%之間。2
可以看出來,大部分基督徒都沒做到什一奉獻。基督徒在理財方面也表現不佳,許多家庭因為處理金錢不當,導致離婚或頻臨離婚邊緣。根據調查,許多基督徒除了負債太多,以致影響奉獻能力之外,也沒有盡力去傳福音。不過,我們也見到不少基督徒慷慨奉獻,擴展神的事工,特別是一些基督徒企業家及專業人士,筆者有機會接觸一些上述人士,也有機會參加多數為上述人士所組織舉辦的會議,實在為這些人士對福音事工的慷慨奉獻感謝主。
▲不少基督徒慷慨奉獻,擴展神的事工,特別是一些基督徒企業家及專業人士,令人感動與讚佩。圖為冠冕財務事工所舉辦的「基督徒經濟論壇」,參加者為上述的一些基督徒。
本文擬根據聖經原則,簡述基督徒對奉獻應有的態度及慷慨奉獻的結果。但在談到奉獻之前,需先談到基督徒對理財的態度及方式。
要點是基督徒應首先將自己全人奉獻給主使用,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參考羅馬書12:1;馬太福音6:31-33),過著榮神益人的生活(參考馬太福音22:37-39,耶穌提到兩大誡命)。其次,是承認神在我們所佔有的錢財中具有所有權(或擁有權),因為神擁有萬物,我們的錢財事實上是神託付給我們經營、管理的(參考歷代志上29:11-12;詩篇24:1;哈該書2:8等),因此要將我們手上錢財的所有權轉讓給神來掌管。第三,既然神是錢財的主人,我們在錢財處理上只是神的管家,好管家應具備三種資質:忠心、良善、有見識(聰明、智慧及善於計畫,參考哥林多前書4:2;路加福音12:42及16:10-11等)。這方面筆者在《使者》雜誌最近刊登的文章〈合神心意的理財與奉獻〉已有簡略介紹,歡迎讀者進行延伸閱讀。3
換言之,錢財好管家指根據聖經原則成為合神心意的僕人,經營及管理神所託付及賜予的金錢及物品。因為萬有都是屬於神的,我們應當將錢財所有權「還給」神,盡心盡力「為神管理」祂放在我們手中的錢財,全心全意倚靠並仰望神的供應。
▲2014年11月8日,溫英幹教授參加臺灣冠冕真道協會於臺北市所舉辦的年會,應邀發表有關奉獻的專題演講。
二、慷慨奉獻
因為錢財屬於神,我們是管家,根據聖經的教導,要將神所賜的一部分,奉獻到神的家中(教會與福音機構),來推動福音廣傳的大使命。但奉獻卻是大多數基督徒虧欠神的地方,由於神的家缺少經費而阻礙了大使命的進展,也因此,基督徒無法享受到神豐富的供應與賜福。
歷代志上描述,以色列人除了什一奉獻之外,還為了建造聖殿慷慨奉獻,誠心樂意將更多錢財奉獻給神,百姓及大衛王都很歡喜。大衛在會眾面前稱頌神,除了承認神在錢財上的主權,他也說:「我算什麼,我的民算什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祢而來,我們把從祢而得的獻給祢。」(歷代志上29:14)
基督徒奉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萬物都從神而來,我們賺錢的能力是神所賜的(參考申命記8:18),因此把從神而得的一部分錢財,甘心樂意奉獻回去並慷慨大方地施捨,這是神的吩咐,也是蒙福之道。
奉獻的原則
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聖經都鼓勵信徒奉獻十分之一,甚至在瑪拉基書三章8至9節提到:「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 。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 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 ,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所以我們應盡所能獻上當納之十分之一,才不會奪取神的供物,而不致遭咒詛,但不要出於勉強,因為神喜悅甘心樂意的奉獻。「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6-8)其次,是依照神所量給個人在財務上的福分。「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12:48)我們發現慷慨奉獻的人反而大大蒙福。4
▲調查發現,許多什一奉獻者從孩童、少年時代(29%)及青年時代(20至29歲35%)就開始了,可見教導奉獻要從小開始,年紀越大,反而什一者越少(30至39歲19%,40至49歲11%,50歲以上6%)。
兩種投資於永恆的奉獻
如上所述,耶穌將十誡濃縮成兩條誡命,第一就是榮耀神(榮神),第二就是愛別人(益人)。據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兩種投資於永恆的金錢奉獻方法:奉獻給神和借錢給神。
1.奉獻給神:這可以說是兩大誡命中「榮神」的部分,是捐給「神的家」─主要是教會或福音機構。我們建議至少什一奉獻,就是總收入(gross income)的十分之一或以上作為奉獻目標(主要根據瑪拉基書3:10及馬太福音23:23耶穌的教導)。
2.借錢給神:這是兩大誡命中「愛人」的部分,就是以捐獻來幫助有需要者,特別是窮困的人,也就是慈善捐款。箴言十九章17節:「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當我們願意在什一奉獻之外操練慈善捐助,我們的心靈將更快樂,也更體現「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精神,即使我們心態上沒有期望神回報,但神會以各樣福氣作為賞賜。注意主耶穌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人在不知不覺之間作的善行,提供吃的、穿的給弱勢者,看顧病人與探訪坐監者,都被神所記錄,作在他們身上,就等於作在神身上,這些都是「益人」的表現(參考馬太福音25:31-46)。
三、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的「吊詭」
吊詭(paradox)是指一種導致相互矛盾的命題,按常理是錯誤的,但結果卻是正確的,也就是「似非而是」。當基督徒慷慨奉獻金錢、時間或物品給神的國度,或社區,或僅僅是幫助別人,看來財產及時間都減少了,結果卻是得到更多的福氣與喜樂。所謂「吃虧就是佔便宜」,肯「捨」的人,卻是「得」的贏家。
耶穌基督是最好的榜樣。祂甘願捨命,將自己獻給神,作為世人的贖罪祭,結果是坐在父神的右邊,得到無限的榮耀(參考以弗所書5:2;提多書2:14)。使徒們捨棄自己所有的跟隨耶穌,就得到永恆的報償(參考馬太福音19:27-29)。
作錢財好管家首先應學習的,是將神所託付我們管理的錢財,奉獻一部分回到神的國度,神的吩咐是至少十分之一。當我們樂意奉獻時,奇妙的事往往會發生,就是神的各樣賜福。本來奉獻是減項,有如交稅給政府,是個人及企業的花費,但奉獻的結果卻往往是加項。一是屬世之財變成積財在天,二是在世生命蒙神賜福,三是對神的信心增加,四是心靈因為行善而快樂,甚至身體更加健康。這就是吊詭之處:本來是減少的,後來卻是加增。
奉獻是蒙福的行動:施捨卻增添
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當我們奉獻施捨時,我們所蒙的福分比接受捐獻者更多。所謂「有福」包括下列三點:
1.更親近主:當我們肯奉獻時,我們的心會與主越加親密。"For where your treasure is, there your heart will be also." (Matthew 6:21)
2.積財在天:耶穌鼓勵我們慷慨捐獻,就是積財寶在天(參考馬太福音6:20)。有人說得好:「我們離世前不能帶走什麼,卻可以提前寄出。」反之,耶穌對無知財主的警告提醒我們:只知積累錢財為自己享樂的人,在世上是賺了全世界,在永恆裡卻是失喪的人(參考馬太福音16:26;路加福音12:21)。
3.各種賜福:神對慷慨的奉獻或施捨都將賜給多種福氣回報。願意施捨的必得豐裕(參考箴言3:9-10及11:24-25);捐得樂意為神所喜愛,凡事充足(參考哥林多後書9:7-8),以及“Whoever gives away will gain more; but whoever is stingy and overly generous will be poor. He who gives generously will be enriched, and he who nourishes others will be nourished.” (Proverbs 11:24-25)可見神的賜福是很豐富的,可能是錢財上的回報,也可能是其他的福氣。
慷慨奉獻帶來各種各樣賜福,捨了卻得,可以說是屬靈的「祕密」之一,更可以說是「神國經濟學」。這裡舉出兩種說法:「神經經濟學」的研究發現以及最近美國對什一奉獻者的調查報告。
▲不少慕道友因為不明白「積財寶在天」的奉獻之道,以致排斥進教會,阻礙了自己得救與蒙福之路,教會基於愛靈魂之心,應多多放膽傳講這方面的真理。
神經經濟學對捐獻行為的研究5
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是由神經專家與心理學家(neuroscientist and psychologist)一起研究的行為科學。根據最近的研究,他們發現人對金錢的思維會造成很多腦部活動,有力地影響人的想法與行動。錢財會影響個性、關係、人如何思想和感覺,而與錢財有關的思維對個人可能產生以下負面或正面的結果:
1.對金錢負面的反應及結果:例如一直想發財,就可能減少同理心,增加心理壓力,產生負面的競爭性反應。研究發現,一般人痛恨金錢損失,多過喜愛賺錢。貪愛金錢會造成對倫理與道德價值的妥協,甚至產生侵略性的行為,正印證了提摩太前書六章11節的真知灼見:「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2.對金錢正面的反應及結果:研究發現,與別人分享所賺的錢作為慈善事工,對身體與心靈都將提供溫暖的光環。單單有施捨的想法就會產生正面的腦部活動。許多人從慈善施捨中得到快樂,快樂的人傾向於更多施捨金錢,而施捨之後又讓他們快樂,成為有力的良性循環。所以施捨對健康有益,例如減少心理壓力及降低血壓,也促進社會的相互連結並引來別人的感激。這些發現正是證明主耶穌「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實性。肯施捨的卻更增添,不但是「神經經濟學」的實證發現,也可說是「神國經濟學」的體現!
▲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基督徒經濟論壇」的大會上,本文作者溫英幹教授(中間穿深色西裝者)正聚精會神聆聽各樣有關聖經理財的真理教導。
對什一奉獻者行為的調查報告6
2013年,美國奉獻情況調查機構(The State of the Plate)首次對基督徒什一奉獻者進行深度調查並發表報告。7 調查對象主要來自美國五十州共4413位操練什一奉獻者,另外則有1000多位沒有什一奉獻者當作對照組(這裡的什一奉獻指捐出收入的十分之一,並沒有區分上述所論榮神或益人的奉獻)。
以下顯示其中十種有趣又值得反思的調查結果(什一奉獻者以下簡稱「什一者」;沒有什一奉獻者簡稱「未什一者」):
1.大多數什一者奉獻超過收入的10%:奉獻10%者佔23%,11%至20%者佔68%,超過20%的佔9%,可見大多數什一者的奉獻相當可觀。如果將調查比率及收入比率應用到美國總人口,可以推算出美國的什一者約有一千萬人,而每年奉獻總數超過500億美元,約佔國民總所得(GNP)的3%。
2.什一者來自所有收入階層及地區:收入多少及居住地區並非什一奉獻的條件。這個發現可以鼓勵基督徒不論收入高低,都學習操練什一奉獻。根據2013年的調查,什一者的家庭年收入:近29%少於5萬美元;26%為5萬至7.5萬美元;20%為7.5萬至10萬美元;26%為10萬美元以上。由此可見,超過55%的家庭年收入在7.5萬美元以下。美國2011及2012年家庭中位數平均所得(median income)分別為51324美元及51317美元。8 以典型一家四口年收入在23492美元以下的家庭定義為貧窮線以下,而貧窮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高達15%。可見有些收入不高的基督徒仍然操練什一奉獻(見表1)。
3.大多數什一者經常讀經及積極參與教會活動:這是很重要的發現,符合本文一開始提到「基督徒與神的關係和慷慨奉獻具有直接相關」。讀經方面,43%每週讀經4至6次;27%每週7次;18%每週1至3次。參與教會活動方面,96%每週參與敬拜活動;54%在教會委員會任職;53%參加小組或主日學。正如同耶穌所說:"For where your treasure is, there your heart will be also." (Matthew 6:21)
4.大多數什一者忠心奉獻到他們教會: 什一者97%奉獻到教會一般基金,95%奉獻到教會宣教基金等,他們也奉獻到其他機構。
5.什一者在教會佔少數,卻佔教會奉獻總額的多數:這是統計學上「80/20法則」的表現。不過個別教會的實際比率不盡相同,大致呈現以下結果:10%至25%奉獻者的奉獻額佔教會50%至80%的預算總額。
6.什一者的財務情況比未什一者普遍較佳:許多人認為什一者是因為財務情況較好才奉獻,其實是因為奉獻多,財務情況才好起來(見表2)。施捨越多,得著越多─有「捨」才有「得」。這是很重要且有趣的發現,也再度印證聖經真理的真實性。當我們願意將最好的交給主,對主忠心服事,可以見到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而操練什一奉獻將增進我們長期的財務健全。
7.大多數什一者極少負債:80%沒有信用卡未付帳單;74%沒有汽車貸款帳單;48%沒有房貸帳單;28%完全沒有負債。遵循聖經奉獻原則者更加可能是對其理財更加聰明及謹慎。研究發現讀經多寡與負債多寡成反比:經常讀經的,負債較少。許多人沒有給什一或更多,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會使錢更少。但研究發現,忠心將什一或更多奉獻給教會者比沒有什一奉獻者的債務更少。所以教會若教導會眾智慧理財及慷慨助人,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大的財務自由和穩定,而沒有經常什一奉獻者則會衍生更多的債務及財務捆綁。
8.大多數奉獻者(70%以上)計算什一是根據總收入,而非扣稅或扣掉支出的淨收入(只有16%):這是許多基督徒常問的問題。
9.大多數什一者從其他人或機構學習到聖經理財及奉獻原則:92%從15種管道學習聖經理財及奉獻原則;其中前三項為:56%從理財課程及作者(例如冠冕財務事工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Dave Ramsey, Ron Blue, Randy Alcorn, 及 Brian Kluth);49%從教會牧師;43%從父母或祖父母。因此教導基督徒理財及奉獻很重要。教會牧師及領袖要利用各種資源來教導會眾如何根據聖經原則來理財及奉獻。分享上述有益的統計數字可激勵人將其財務及奉獻翻轉到更正面的方向。
10.未什一奉獻的原因:調查未什一者沒有奉獻收入十分之一或以上最大的五個原因如下:38%經濟情況未能給什一,33%負債太多,18%配偶不贊成,15%相信只要給一定比例就可以,14%自家會計及財務一團糟,搞不清楚奉獻比率。
調查也發現,大多數未什一者知道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只有4%真的從未想到給什一或更多。幾乎所有基督徒都聽過什一奉獻的道,但囿於許多實際問題而無法實行。
對一般教會80%至95%沒有什一奉獻的會友調查理由,發現並不是不能,而是教會缺乏對理財及奉獻這方面的教導。很多基督徒對奉獻的真理還沒有完全領會,其實一個家庭的支出或是財務報表可以顯出這個家庭的價值觀如何。調查發現許多什一奉獻者從孩童少年時代(29%)及青年時代(20至29歲35%)就開始了,可見教導奉獻要從小開始,年紀越大,什一者越少(30至39歲19%,40至49歲11%,50歲以上6%)。
四、結論
當我們承認神對萬物(包括我們的錢財)擁有所有權,以及我們是錢財的管家時,就會領悟到我們對神的奉獻其實是微不足道的。操練什一奉獻(及慈善捐獻)只是我們對神忠心的一種表達,其出發點是榮神益人,或是愛神愛人。
奇妙的是,我們將會在忠心事奉及慷慨奉獻上得到神的各種賜福及喜樂,也可增強我們對神的信心,體認到我們可以時時倚靠神,仰賴神的供應而不虞匱乏。同時教會、福音機構、宣教士及有需要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奉獻,得以擴展神的事工及滿足需求,而我們也能在祂的國度事工裡有分,這是莫大的恩典。捨了卻得,表面看來是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間的「吊詭」,卻可以說是「神國經濟學」的「祕密」!
(本文大部分內容曾在2014年11月8日臺灣冠冕真道協會在臺北市所舉辦之年會中應邀作有關奉獻的專題演講時分享過)
Notes
1.巴納集團(網址為www.barna.org),1984年成立於美國加州。資料來源: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18-congregations/341-the-economys-impact-part-3-of-3-donors-reduce-giving-brace-for-the-long-haul
2.巴納集團歷年調查,引自20-Truths-About-Tithers-Executive-Summary-eBook-Report。資料來源:www.ecfa.org/Documents/News/20-Truths-About-Tithers-Executive-Summary-eBook-Report.pdf
3.參見溫英幹,〈合神心意的理財與奉獻〉一文,《使者雜誌》2014年11至12月號,網路版請見(繁體或簡體版都有):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分類文章/理論與探討/合神心意的理财与奉献-温英干/?lang=hk
4.參見溫英幹上文,有關奉獻的討論。
5.參見:www.womenmoneyanddivorce.com/m-is-for-the-magic-or-madness-of-money-and-the-brain
6.參見:www.stateoftheplate.info/2013media.htm及其報告(2013)。www.eccu.org/assets/general/20-Truths-About-Tithers-Executive-Summary-eBook-Report.pdf
7.State of the Plate為美國Brian Kluth牧師所創辦的機構所作的年度奉獻調查,合作單位有《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ECFA及ECCU等福音機構。參見:www.stateoftheplate.info/index.htm
8. 美國普查局資料。資料來源:www.census.gov/prod/2013pubs/acsbr12-02.pdf
Author profile
Wen Yingqian, Kingdom Resources is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and the editor of the talent section of this magazine. Honorary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Department of Finance of Donghua University in Taiwan, director of the American Chinese Outreach Ministry of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and director of the Christian Messengers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