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 America] Pursue your dreams and be practical
——為原住民堅忍不懈的金綸湯遜(William Cameron Townsend 1896-1982)

▲圖片來源:http://www-01.sil.org/literacy/graphics/MLE_2009_web_chinese.pdf)
自從第三世紀以來, 沒有人像金綸湯遜勇於百般嘗試, 而在有生之年親眼見到諸多夢想紛紛實現!
——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派肯尼(Kenneth L. Pike)
「先生,如果你的神那麼偉大,祂為什麼不說我的語言?」一位加知告族(Cakchiquel)的印第安老人,操著「破」西班牙語問金綸湯遜。
金綸於1917年來到瓜地馬拉推銷西班牙文聖經。除了傳福音,賣聖經是當時的短宣重點,市集裡熙熙攘攘的加知告人,對這位二十一歲的美國大學生,滿腔熱情高舉的聖經,當場潑下冷水。
老印第安人的話是不解、不平,還是悲鳴?這樣的頂撞激起了金綸的反思,他頓時體會大多數原住民不懂西班牙語之苦,神固然能講加知告語,然而這美麗的方言卻沒有書寫文字。
以瓜地馬拉為家
從此,金綸決心將聖經翻譯成加知告語,和妻子搬進加知告人的部落,以他們為師,勤奮學習土著語言,獻上近十年的年輕歲月,於1923年率先完成「加知告動詞系統」的一部語法專書。金綸是早期全球學術界不採用歐洲人慣用的拉丁模式,卻按照土著的語言結構,成功分析出複雜母語系統的少數聖經譯者。金綸邀請數位聰穎的加知告族同工,按照嚴謹的學術科學研究基礎,於1929年完成加知告族母語新約聖經的翻譯工作。
有了母語聖經,再加上識字教育(母語教育),才能達到閱讀聖經的目地;接著,循序漸進讓母語與官語接軌,每一步都是挑戰。金綸靠著神,以無比驚人的毅力一一克服。他研發出的許多理論技巧,今天仍深深影響著語言學術界。
金綸對加知告原住民提供整全的語文教育服事。他設立小型印刷廠出版啟蒙教科書;和當地教育界合作,推動成人與兒童識字;為印第安孩童建立數所學校。此外,還建立小型醫療診所、數座小水壩;成立咖啡貿易公司,並且引進種子改良與農業技術。
他也成立許多讀經小組,當工業文明挾帶著大千世界紛亂的價值觀來襲時,帶領加知告人在聖經中找著真理,站立得穩。
▲ 金綸湯遜(1896-1982) ▲ 金綸叔一生珍愛原住民。
圖片來源:http://audreychia.com/wp-content/uploads/2012/10/Townsend2_f.jpg)
http://www.encyclopediaofarkansas.net/media/gallery/photo/Townsend1_f.jpg)
創立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
墨西哥教育界見到金綸湯遜在瓜地馬拉的驚人成就,邀請他去推動同樣的計畫。金綸了解單靠自己一人無法提供墨西哥五十個弱勢族群完整的語文教育(現今所知,墨西哥共有二十種語系,語言變化多達一百五十至兩百種),於是著手培訓同工。
1934年夏天,金綸和兩位老師帶著三位學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偏僻的歐扎克(Ozarks)山區舉辦為期三個月的威克理夫營(Wycliffe Camp),此營以十四世紀英國聖經翻譯先驅約翰‧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為名。他們住在一間破爛不堪的廢棄農舍裡,坐在倒置的木桶上,學習金綸從加知告語研發出來的語言學理論,也體驗原始土著的日常生活,並在窮鄉僻壤實習生存之道。這就是國際聞名的「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簡稱為SIL International)的第一門課程。
金綸一生身體力行,堅持服事必須涵蓋科學、物質與靈命三個層面,也敦促SIL的同工切實執行。他認為服事的情懷,除了提供民生需要,注重屬靈生命成長,還要加上科學訓練,才能達到貼切又有效的貢獻。事實證明,他主持科學調查所研發出來的事工,比起那些理想高超卻未通盤了解服事對象的事工,產生的影響更為久遠。
成立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
加知告語新約聖經,是拉丁美洲印第安族群眾多方言中的第一部聖經,金綸在感恩禮拜裡發出肺腑之言:「將近兩千年過去,二十萬加知告人才有了新約聖經。你們還要蹉跎多久,才讓拉丁美洲五百多個部落得到福音?」
金綸夢想,世界上所有民族的男女老少都有一本聖經,是用坐在媽媽膝蓋上、從「心」底流淌出的母語寫成的。
1942年,金綸成立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秉持為每一個民族翻譯母語聖經的使命感,呼召基督徒委身投入。每個族群都是彌足珍貴的,沒有一種語言太難,難到聖經翻譯不成;沒有一個族群人口太少,少到不值得為他們翻譯聖經。到如今,威克理夫團隊共參與八百三十本新約聖經和三十五本新舊約聖經的翻譯工作,受惠族群高達七百九十九個,人口擴及兩億一千四百萬。
悍衛原住民母語及文化
▲中國石龍白族過去只有口語,如今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 International) 協助推動學前母語及官語的雙語教育。
圖片來源:http://www-01.sil.org/literacy/graphics/MLE_2009_web_chinese.pdf
金綸樂於與人相處、尊重傾聽別人的意見。一踏入拉丁美洲,就結交了社會各階層的朋友:省長、內閣閣員、科學家、教育家、富人、窮人、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共產黨……他一視同仁,以愛相待,也樂意服事他們。人們親切地喊他「金綸叔」。
墨西哥總統嘉敦諾(Cárdenas)來到貧窮的阿茲特克(Aztec)族群部落裡訪問金綸時,一位原住民說:
「你看,金綸叔待我們就像總統一樣好。嘉敦諾總統來,他立刻放下飯碗,和他交談;我們村民來,他也是立刻放下飯碗,和我們交談。」
金綸一生堅定不移、夙夜匪懈地投入並促進少數民族語言學的研究,為他們創立書寫文字,致力悍衛他們的文化尊嚴。
他的高瞻遠矚,百年來,處處迴響。聯合國國際文教組織教育官員畢斯塔(Min Bahadur Bista)曾說:「每一種語言代表著一種絕無僅有的世界觀、文化、哲學和思維方式,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北京張文蔚也表示:「母語看似不用學,但失去文字的支撐,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就會逐漸稀釋、流失……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衰微、消失,都是人類共同的損失。」
自1917年起,金綸逐次以瓜地馬拉、墨西哥、祕魯及哥倫比亞為家,即使1968年遷回美國,他仍然風塵僕僕,奔波於拉丁美洲,以及當時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為原住民發聲,為他們的自尊與國家形象努力。
今天,在北卡羅來納州金綸的墓碑上這樣刻著:「親愛的朋友,讓我們在愛中彼此服事,完成將聖經翻譯成每一種語言的任務。─金綸叔。」
他的夢想仍然在風中、雨中輕聲呼喚……。
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簡稱SIL International)
本院於1934年由金綸湯遜創立,提供宣教士語言訓練,使他們掌握語言學、人類學及翻譯學的基本原理,以便日後參與聖經的翻譯工作。
第二屆畢業的派肯尼(Kenneth L. Pike)是最傑出的學生,他受《戴德生》傳記的鼓舞,曾夢想到中國宣教,可惜遭到拒絕,卻在本院找到了人生的命定。派肯尼博士擔任本院總裁長達三十七年,將本院的異象推展到五十個國家,樹立起崇高的學術地位。他說過:「我遵行創造主—大老闆的命令,竭力幫助那些沒有文字的族群,就像我在同樣的文盲處境,期待別人的幫助一樣。」因著他的順服,使成千上萬人得著了神的話並走出文盲。他享有「神的學者」美譽,連續十六年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本院是聯合國國際文教組織(UNESCO)與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委員會(ECOSOC)的經常顧問。如今,不僅與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配搭翻譯聖經,也在國際上活躍,主要工作項目是研習、開發及記錄鮮為人知的語言,藉以擴展語言學知識、提高世界識字率及扶助少數族裔的語文發展。
本院在中國與地方政府及大學合作,研究侗族、白族、瑤族、壯族、納西族、撒尼族、苗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卓然有成。
Recommended reading
‧ 于中旻著,《金綸叔》,取自http://www.aboutbible.net/Ab/E.56.UncleCam.html
‧ SIL東南部雲南項目辦事處發行,《多語言教育》,取自http://www-01.sil.org/literacy/graphics/MLE_2009_web_chinese.pdf
Click to read more articles about caring for indigenou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uthor profile:
Han Jiahua, who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writing platform given by Go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still holds the pen happily and happily learns to speak out for the youngest brothers and si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