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64
Kingdom Stewardship

Lead yourself and discover true love

【天國領導力】系列2

口述/陳德堅・整理/林敏雯

▲找到愛的天使,得到愛的鼓勵,能讓帶領自己、通往生命意義的道路,走得更有趣,更有動力。

領導力是影響別人的能力;認識自己,是培養領導力的第一步。

我在本刊63期〈發現嶄新的生命意義〉一文中,介紹從四個維度的觀察來認識自己:1)我所熱愛的是甚麼;2)我所擅長的是甚麼;3)我能以甚麼來賺取收入;4)我能滿足世界的甚麼需要。所找到的生命意義,成為此生的目標;要達到目標,累積經過選擇的行動,持續前進。

在成為領導者帶領別人之前,首先要帶領自己,走上生命之路。這需要無比的勇氣。

人的天性是遵循最省力法則。當需要在兩種相似的選項間做決定時, 自然會傾向於較容易(工作量較小) 的那一個。然而這樣的選擇不一定正確。要勝過這個天性,做出正確的選擇,就需要勇氣。能激發我們勇氣的,惟有真正的愛。

聖經說:「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如同火星飛騰。」達到生命目標的過程,總會遭遇挑戰和挫折,可能轉錯彎、繞遠路,或是想半途而罷。如何決定做或不做?下一步該踏在哪兒?甚麼是取捨的關鍵?

本文將從「時間管理」和「習慣養成」兩方面,來探討如何從選擇中向著生命的目標前進。盼望與讀者一起看見─帶領自己,是發現生命中真愛的過程。惟有愛,才是前行的動力。

時間管理=痛苦管理

使徒保羅說:「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許多時間管理的方法,強調立志和計畫,但這並非關鍵。成功者和不成功者,都可訂立一樣的計畫。關鍵在於,很多時候沒有力量繼續執行計畫,而且以「沒時間」、「做不到」為藉口。再美好的立志和計畫,最終因困難和痛苦而放棄。

時間管理表面上的藉口,可能源自不願付上行動需要的代價;懼怕付出代價可能承受的痛苦,攔阻了行動。有人喜歡拖延,因為可以暫時不需面對問題本身。因此,時間管理就是選擇管理(做事的優先級管理)。優先級實際上是基於價值觀。做選擇時內心的爭戰、取捨,與可能承受的痛苦直接相關。斯坦福大學教授尼爾‧艾歐(Nir Eyal)在他《專注力協定》(Indistractable)書裡指出: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要真正解決懼怕,需要發現生命中愛的激勵;聖經說:「愛既完全,就將懼怕除去。」

好比幼兒起步學走路,沒有立志,而且剛開始會跌跌撞撞,卻不怕摔倒,願意爬起來繼續嘗試。這是天生的能力。父母和家人不斷積極回應,拍手、稱讚、擁抱,讓孩子感受愛的鼓勵與肯定,勝過摔倒的痛,就願意再試一次。在家人營造出愛的環境中,孩子安心成長,直到會走、會跑、會跳。反過來說,即使孩子立志,若得不到愛的鼓勵,無論學走路或講話,都可能是段漫長的掙扎。

再來看基督徒常說要做,也知道應當做的讀經。要明白神對我們生命的呼召,要活出有基督樣式的生活,豈不該從讀神的話開始?然而多少人新年立志每天讀經、一年通讀整本,卻只持續了短短時間,便因「沒時間」、「受打擾」而停止,直到新的一年開始,再次立志。

能否固定讀經,時間的安排和管理只是表面因素,真正原因是我們選擇在這個時間做甚麼事。「沒時間」、「受打擾」的說詞,是把責任推給外在環境,似乎自己就不需要承擔責任了。

只有願意承認「我選擇了做或不做」,才能拿回主控權;深究為甚麼選擇不做,才能知道如何更有可能選擇做。

要讀經,必須放下一些事情,把時間和心力分出來。可能是睡眠(提早起床或延後就寢),可能是習慣(吃中飯時不看手機上的新聞),也可能是態度(認為自己讀不懂或覺得沒意思)。取捨的關鍵,在於願意承受多少痛苦,以及何種痛苦。

減少睡眠、改變習慣、讀不懂或沒意思,會讓人立刻感受痛苦。不讀經呢?對主的話陌生而無法更認識神,感受不到與天父親近的關係。甚至因為不認識真理, 言行意念得罪神、得罪人,必須承受後果。這樣的痛苦或許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會。

要面對的選擇是:先痛還是後痛?現在改變所承受的痛,或是因不願改變而靈命得不到成長的痛?著名的正向領導力專家羅伯特‧奎恩(Robert E. Quinn)教授說過,若非經歷深刻改變,就只能慢慢步入死亡(deep change, or slow death).

誰願意承受痛?惟有在愛中才能勝過苦痛。因選擇讀經而放下慣有作息的痛,能讓我們體會神話語的親切,得到鼓勵。讀經時,主動選擇承受一些痛,就是因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神兒女的身分,決定活出神對我們的呼召。

「時間管理」,實際是「選擇管理」,更進一步說是「痛苦管理」。做或不做,不再只是有沒有時間,而是選擇如何安排時間,也就是選擇接受何種痛苦。拿回主動權,做出選擇,就不會再落入無可奈何的心態。心態正確了,就可以選擇具體的時間安排方法,例如S.M.A.R.T.方法。

習慣養成=身分認同

保羅道出許多人的心聲:「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新年立志要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你我堅持了多久?要如何堅持,才有果效?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書中提到,習慣的開始在於獎勵;習慣的持續在於身分認同。一般人以為不斷重複行為就能形成習慣,其實不然。真正的習慣養成以及行為改變在於身分改變;對身分認同越感到自豪,越能堅持與這個身分相稱的習慣。例如每天洗澡這樣看似簡單的習慣,在許多文化中的內在含意是:我是乾淨的人。放棄或改變了這個身分認同,過去堅持的習慣也可以放棄或改變。

對基督徒而言,參加主日敬拜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吧!無可否認,要持續而成習慣,也可能受到工作、旅行、早上起不來等等情況的打擾。

參與青少年事工,時不時聽見家長替孩子「請假」,因為功課多而晚睡,早上起不來,無法來敬拜。剛開始偶一為之,漸漸缺席成了常態,高中的最後兩年就常常見不到學生。

這是因為時間不夠,或者功課太重?癥結是時間管理,還是習慣養成?都是,但更在於身分認同。

要青少年堅持主日敬拜的行為,家長和教會輔導的威脅利誘或許能收一時之效。若不從根本的身分認同著手,孩子離家上大學後,少了叮嚀和催促,又有甚麼動機和動力來維持這個「習慣」?

對孩子而言,參加主日敬拜可能出於父母要求。小時候無從選擇,只好跟著去。若孩子沒有與神建立個人的關係,「耶穌是救主」的信仰和「基督徒」的身分,都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反之,花時間做功課,下功夫得好成績,是孩子(甚至是父母)真正選擇的信念和身分。

當時間與精力有限,做功課和去教會必須排序和取捨時,決定的關鍵在於孩子如何回答「我是誰」─基督徒還是學生,和「我要成為甚麼樣的人」─以敬拜尊榮並親近天父的神兒女,或是在學業上得到榮譽的好學生。

接受耶穌為救主,和信靠祂為生命的主,是聖靈的工作,是個人的決定,確實勉強不來。家長和輔導仍可營造環境,讓敬拜成為身心靈的經驗,全人得到餵養。

要求孩子來教會敬拜前,或許先想想:信息與他們的生活有關嗎?程序是否拘泥於形式?我的生命是否流露喜樂與平安?我自己是否看重敬拜,並且活出神的真理?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渴望經歷信仰的真實,認同神兒女的尊貴身分。敬拜,就不再是要求出來的習慣,而是反映身分的行為。以上情形對成年基督徒,也一樣適用。

帶領自己=發現真愛

「痛苦管理」的確是帶領自己做好「時間管理」的重要基本方法。但痛苦不是,也不能是帶領我們進入生命成長的動力和原因。只有愛才是。

試想,我們做的每件事,包括屬靈操練(讀經、禱告、傳福音)及活出生命的意義,若果皆因害怕痛苦而勉強為之,生活可有多麼難受!

惟有愛,能從根本上溫暖人心,鼓勵我們勇敢前行。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天使也前來加添力量給祂(參考路加福音22:43)。保羅強調要堅固門徒的心,因為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參考使徒行傳14:22)。

認識自己是培養領導力的第一步,關鍵詞是「清晰」(Clarity),清楚認識自己,發現生命的目標。接下來在帶領自己的過程中,關鍵詞是「持續」(Consistency)。基督徒要作世上的光, 成為燈台見證主。燈要發亮,就需要常有膏油─愛。

神呼召我們,一定預備了環境和同伴,來完成祂所給的使命。因此要常常留心觀察環繞身邊、帶著愛心來幫助我們的愛的天使。還記得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初,關心、幫助我們靈命成長的弟兄姊妹嗎?因著他們全心全意愛的關懷,讓我們新生兒般的信心逐漸茁壯。

在我自己經歷生命挫折、痛苦,以及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屬靈長輩、導師和同伴走到我身旁鼓勵我。他們的愛,就是神通過他們傳給我的膏油。

就像在學習領導力的過程中,「神國資源為基督」會務顧問蘇文隆牧師曾給予我許多指導,讓我得到造就。又如2021年1月到3月,有20位義務同工和教練,包括本單元企編林豐樑長老及真愛家庭協會的黃麗薰牧師,與我一同培訓21位來自夏威夷、俄亥俄、加州的高中學生,學習Amazon的AI人工智慧賽車和領導力課程。這是北美華人教會界第一次為青少年所舉辦的無人車比賽。讓我在服事青少年的人生目標中,跨出另一步。

▲導師、同伴的激勵和肯定和反饋,幫助我們找對方法,走對方向;傳遞愛的關懷,營造愛的環境。圖為陳德堅(上排左二)和同工團隊,帶領高中生學習Amazon的AI人工智慧賽車和領導力課程。(供圖:陳德堅)

有了導師、同伴的分享和激勵,給予及時的肯定和反饋,這條帶領自己、通往生命意義的道路,走得更有趣,更有動力。他們真是「愛的天使」。

神給人進步、成長的能力,但不意味著過程中沒有苦痛。要活出生命意義,也會跌跌撞撞,也會有「老我」、「新人」兩種身分的交戰。愛的天使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我們找對方法,提醒我們走對方向。他們把從神領受的愛,以實際的關懷和接納表現出來,營造愛的環境,以愛餵養,使我們能勝過所經歷的痛。

勝過痛並非目的,而是讓基督徒裡面從聖靈而生的新人,得以漸漸成熟,滿有基督長成的樣式。當我們領受愛,就能開啟內心愛的眼光,以愛來鼓勵、肯定其他人,自己也成為愛的天使。鼓勵的英文encourage,源自15世紀法語encoragier。en表示進入,corage是心。encourage的本義是進入內心,使內心強壯。

愛是推動生命前進的燃料。從初代教會信徒彼此交接(團契),到保羅比喻信徒為屬於一個身子的不同肢體,神的真理讓我們看到,在活出生命意義的過程中,需要同伴。維繫同伴關係的就是愛;愛的源頭乃是神。正如耶穌親自為門徒洗腳,自己成為愛的榜樣,並教導門徒,「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我們也藉由禱告,直接與神相連,因為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帶領自己,首先在於承認自己有選擇權,能決定做甚麼、怎麼做,而不把責任推給時間或外在情況。既然有選擇,就會有取捨,就會有痛苦。只有主動、用心在過程中找到愛的天使,才可能發現環境中愛的存在,產生內心的力量,勝過挫折而成長。因此帶領自己的過程,是發現生命中真愛的過程。

翡翠石板(Emerald Tablet)上有句話:「上行、下效;存乎中,形於外。」(As above, so below; as within, so without.)

當我們帶領自己活出生命意義,從內裡產生改變,就能形諸於外,並進而影響別人、帶領別人,發揮影響力。


Think and act

本文是否激發您願意更深入了解如何帶領自己? 歡迎聯絡: dejian.chen@gmail.com。

在帶領自己活出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您曾遇到甚麼難處?若有愛的天使從旁鼓勵和肯定,會有甚麼不同的結果?

請嘗試在周遭找到愛的天使,也向神求合適的對象,成為別人愛的天使。

Jacky Chen, now works as a senior computer cloud designer at Oracle Computer Company. He once served as the technical director of Southern China Region of CA (Computer Associates) and the strategic alliance director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of CA's US headquarters. Master of Executive Leadership, Tiny Habit Life Coach certified by Professor Dr. BJ Fogg of Stanford University. Tutor and head coach of the International True Love Family Association's Wings Youth Fellow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