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39
Kingdom Neighbors

 Drinking water remembers the source, passing on the fi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從祭祖到敬祖】教會篇 楊寧亞牧師專訪

Interview/Han Jiahua

當基督信仰進入中國,不得不碰到「祭祖」這觸及中華文化禮教及社會風俗的核心問題。300多年前,康熙皇帝曾與天主教廷發生激烈禮儀之爭,將所有傳教士陸續逐出中國境外,引發軒然大波的衝突之一就是「祭祖」。時至今日,教會怎麼面對基督信仰本色化的議題呢?


本刊有幸採訪臺灣臺北信義會真理堂的楊寧亞牧師,他以豐富的牧養經驗、中肯平和的態度,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深思「祭祖」與「敬祖」的核心問題,並提出真理堂的經驗供眾教會參考。

Q:其實,聖經的教導中,對父母十分孝順,對祖先十分尊敬,對家族繁衍的次第(族譜)十分看重,為何「祭祖」卻引發教會與中華文化禮教、民間風俗之間的激烈爭議?

A:中華文化博大龐雜,融合了儒、釋、道各家思想,也摻雜了民間信仰濃厚的異教與迷信成分。孝敬父母是從神而來的一般啟示,屬於普世價值。當基督信仰碰上中華文化禮教與民間風俗,其中差異不在於孝道,而是要不要去祭拜那些有形和無形的偶像。天主教、基督教所面對的不是敬祖的問題,而是華人將去逝祖先當成「鬼神」祭拜的爭議。

華人深受儒家影響,非常看重孝行,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觀念根深柢固。在父母生前,將他們偶像化,死後又受民間信仰影響,將他們神化,祭拜求告他們保佑祝福、消災解厄。耶穌曾教導門徒要愛家人,但是不能將家人(包括父母)偶像化,民間宗教更將已故父母及先人當成「神」,是基督信仰難以妥協之處,因此衝突四起。

是故,單單講孝道還未觸及問題核心,拜偶像才是爭議根源。

▲舊約時代的大祭司進入至聖所前焚香,以嬝嬝香煙祭拜神。

(圖片來源:http://scripturesight.blogspot.com/2014/09/why-did-they-light-incense-in-temple-in.html)

Q:為什麼基督徒不拿香敬祖?「香」的意義是什麼?會幕中不是設香壇敬拜神嗎?

A:聖經中的「香」代表眾聖徒的禱告,如同馨香火祭升到神前(參考啟示錄5:8;8:3-4),燒香的火祭單單獻給神。有趣的是,大部分民族都以燒香表達他們對神明的祭拜。然而,與舊約中的香,意義截然不同。

有的基督徒會說:「我燒香只是表達慎終追遠的心意,並不代表祭拜。」然而,每個人的行為不能僅按照自己的感覺來界定,而攸關緊要的,也要顧及周圍的人如何詮釋。按傳統文化的認知,一般燒香是祭鬼神的行為。就如哥林多前書探討的「祭肉」議題,倘若別人看見你吃祭拜過的食物而被絆倒了,你就最好不吃。

我建議用獻花、修訂家譜來表達慎終追遠的敬意,以取代被社會大眾認為是象徵拜偶像的燒香。

Q:請問真理堂2014年清明主日崇拜中敬祖的禮儀與意義。

A:清明節蘊含著華人共同的情感,教會必須以合宜的方式取代祭祖文化。真理堂於2014年3月30日清明主日舉行特別崇拜,傳遞「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及「承先啟後,薪火相傳」的信息。首先我們回顧整個救恩歷史─從創造、墮落、救贖、亞伯拉罕之約,一直到耶穌,到新天新地,向神表達感恩;接著有兩位弟兄姊妹以感念文,向已回天家的親人表達追思;最後則由老、中、青、幼四代弟兄姊妹舉行點燭禮,象徵領受真光,脫離黑暗權勢,相互勉勵將這真光代代相傳。

崇拜結束後,有一位孔孟學會的總幹事興沖沖表示,他很喜歡感念文及點燭禮,且滿懷驚喜詢問:「你們怎麼會選那麼棒的蠟燭顏色?在儒家,紫色是最尊貴的色彩。」確實,在聖經中紫色也是尊貴的顏色。他雖然不是基督徒,對這場「行動的道」比基督徒更有感覺呢!

▲2014年清明主日,臺北真理堂姚建德牧師帶領老、中、青與幼,四位不同年代的弟兄姊妹舉行點燭禮,象徵領受真光,脫離黑暗權勢,並勉勵將這真光代代相傳。(照片提供/臺灣臺北真理堂)

Q:您在清明節傳遞信息的講道中強調「慎終追遠,飲水思源」,請擇要闡述。

A:聖經中也有「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教導。猶太人常在民族節慶述說祖先歷史,當他們講述神如何帶領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又如何帶領摩西出埃及這些歷史時,並不是稱頌前人的豐功偉業,而是傳講先祖的信心,激起後代對神的感恩,學習前人的信心榜樣。

基督徒敬祖與儒家所說的「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歸根結柢還是不盡相同,神藉由祖先賜給我們豐盛的恩典,我們感謝祖先,就是感謝神,主軸是尊榮神。「慎終追遠」溯源到最終就是神,我們不可忘記神,不可忘記祂的恩典。

神在西乃山頒布的誡命中,「孝敬父母」放在第五誡,在關乎神與人關係的四條誡命之後,意即先有對神的敬虔,才有對人的義。尊榮神之後,更懂得尊榮父母,換句話說,愛神的人生命改變,更有孝順的能力。

Q:美國有一份經典的研究報告,追溯兩個家族─愛德華茲(Edwards)與猶克思(Jukes)子孫200年的歷史(請閱框文),令人震撼的是祖先為子孫帶來世世代代或榮譽、或羞辱,迥然不同的人生。請問基督徒要如何處理與祖先之間有益或有害的影響?

A:我們要為神藉由父母和祖先賜給我們的一切優良美好的傳承感謝祂,要常常向神感恩又感恩。信心與感恩是雙生子,記得那十個長大痲瘋的病人嗎?他們都得到了醫治,卻只有一位撒馬利亞人回來感謝,耶穌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了。」(路加福音17:19)感恩生出信心,失去感謝的心就會失去信心,我們為祖先感恩,就不會陷入怨天尤人的苦毒裡,也因著信展開不同的人生。

祖先也會將不合神心意的東西傳給後代,許多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常常並非獨立事件,很可能上溯至祖宗八代的破口。福音派領袖尼爾‧安德生(Neil T. Anderson)牧師的「第七個釋放禱告」就是要砍斷祖先不好的遺傳和咒詛,靠著十字架的恩典,將咒詛都挪到十字架上除去。

家也會傷人,若是將父母當神,就會苛求,倘若父母沒有滿足子女心意,兒女就心生怨尤,傷害父母,自己也受傷。將父母當成神,認為他們絕對不會有錯,當他們做錯事時,子女往往會受不了,被傷害。然而,即使有不合神心意的父母也是恩典,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氣息,不管他們好不好,我們還是要盡孝道,這是神的誡命。

將神當作神,而不是將父母當神來敬拜。倘若把神放在正確的位置,看父母就合乎中道了。心中若有神,神藉著父母賞賜的恩典就會更豐盛,福上加福了。

▲楊寧亞牧師(右坐二)和四代家人,於家族團聚時細數父母的美好傳承,並將終極的感恩獻給賜恩典的神。(照片提供/楊靖亞)

Q:請問真理堂除了清明主日崇拜之外,還有哪些紀念先祖的禮儀與活動?

A:我們鼓勵弟兄姊妹在這段清明時節,和家人一起細數祖先的美好品格、他們傳承給後代的祝福,並將終極的感恩獻給創造一切美善的神,祈求神持續祝福我們和我們的後代。

在小組裡推動修訂家譜。

鼓勵以父母名義設立清寒獎學金來紀念父母。神的誡命是愛神愛人,所有活動都要彰顯對神的敬畏及對人的恩惠。

書寫感念文向健在的父母感恩,或是紀念已安息的父母。

十多年來,真理堂推動感念文,於父親節、母親節、追思禮拜、結婚典禮、受洗典禮,甚至佈道時宣念。

感念文先從感謝神開始,接著照聖經孝順的教導,感謝父母,尤其是還沒信主的爸媽,許多父母頗受鼓勵,大為震撼;當撰寫的時候,親子關係便會浮顯,有些受過家暴的人很難下筆,掙扎了三、四年後才寫得出來,然而寫成後,就行過饒恕的幽谷,邁入被神醫治的坦途。感念文也能造就弟兄姊妹,每當誦唸時,教會裡都聽到一片感動的哭聲。

Q:請問弟兄姊妹於家族清明掃墓敬祖時應有的心態?

A:不論掃墓或敬祖,每次聚會都是以神為中心的敬拜;我們並非認為做些什麼、燒些什麼,會對逝者有好處,而是像猶太人一樣,對生者有好處,激起他們的信心與愛心,讓感恩與尊榮神的文化,承先啟後,代代相傳,永不止息!

▲美國經典的研究報告,追溯兩個家族─愛德華茲(Edwards)與猶克思(Jukes)子孫200年的歷史,證明先祖是否敬虔愛主,對後代影響深遠。

(圖片來源: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I/41CJCyipfmL._SY344_BO1,204,203,200_.jpg)

先祖對子孫影響深且遠

猶克思(Max Jukes,真實人物的化名)不愛讀書,忽視基督信仰,只喜歡在朋友中講些無聊的笑話,大部分時光浪費在森林遊蕩、釣魚、打獵、誘捕動物。而比他早十七年出生於牧師家庭的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從小敬虔愛主,進入耶魯大學就讀,畢業後住在美國印第安人地區,於新英格蘭區傳道,他不僅受美國人敬重,更享譽歐洲,受史家稱道:「為歐洲啟蒙的基督教樹立起正教的標準。」


大約200年後溯源這兩人,他們令人震驚的家族歷史如下:


‧猶克思家族有1200人,其中有300個嬰兒夭折,剩下近半是殘障,後代充斥殺人犯、竊賊、乞丐、妓女與牢犯。


‧愛德華茲家族有1400人,沒有嬰兒夭折,普遍健康長壽,後代有一位副總統,多位參議員、眾議員、大使與市長,子孫的職業有醫師、法官、律師、校長、教授、宣教士、牧師、作家及編輯。這家族子孫樂於行善捐獻,並投身、執牛耳於各行各業。

(詳情請閱:Jukes-Edwards: A Study in Education and Heredity by A. E. Winship)


Interviewee profile
Pastor Yang Ningya is the senior pastor of Taiwan Lutheran Church of Truth. He is currently the chairman of the "Taiwan Christian Alliance Association", the chairman of the "Aimeng Family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nd the "Aiwang Holistic Care Foundation".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ministry of youth, small groups and Christian families, and efforts are made to promote Christian church connections.


記者小檔案 韓甲華,曾從事護理專業並於大學任教,現以文字工作服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