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72
Kingdom Families

Stars in the Stone Bricks, Gleaming Brightly

供圖/林敏雯

屏東萬年溪畔的一間教會,是作者屬靈的老家。

上次離開臺灣,已經是五年半前的事了。終於,等到所有核酸檢測、入境隔離等等要求都撤銷後,2023年2月,在逾24小時飛行、轉機、又飛行、捷運、高鐵、接機的旅途終點,我踏進屏東爸媽的家中。

隔天天色尚未透亮,在些微寒意中步入附近的小公園。已有一樣起早的鄉親,穿著厚夾克、戴著口罩,專心地或緩緩打著太極拳,或健步疾走。只有我一個人穿著短褲,沒戴口罩,邊走邊東張西望。

小公園裡原有的溜滑梯、搖搖馬不見了,是因疫情避免接觸,或者附近的孩子少了?樹梢,新葉才萌芽。天際雲幕揭開,陽光灑落步道石磚,竟熠熠閃爍,像是星子埋藏其中。

熟悉的身影還在

回到老家,也要回去多年前受洗、學習服事的屬靈「老家」。主日敬拜,大家都還戴著口罩,但身影熟悉,認得出來。多年前帶著我唱詩、司琴的林哥、曾哥、吳姊……都在,也都還在服事。

大學時信主,畢業後搬回家,在鄰近的高雄上班。因工作時間和通勤的限制,甚少有機會參加同齡的社青團契。反倒是受洗後,被發現能唱女聲第二部,這些已成家的大哥大姊拉我進了詩班。一次練唱時,司琴的姊妹為了照顧嬰孩遲到,我毛遂自薦地坐上琴椅,讓兒時習得的技藝,能獻於聖堂。

他們對音樂的認真,跟大學時合唱團裡的夥伴不相上下。但維繫關係的,不僅是對歌唱的喜愛,還有對上帝、對信仰的認真。他們在詩班、主日學、團契裡服事,對初信的我來說,他們像是教會的梁柱。

帶著他們的祝福來到美國,求學、成家,數十載的年歲中,去了不同教會,參與不同事奉,心中仍有他們執著的身影。每隔數年回老家,再在教會中見到他們,都在,也都還在服事。這些年來,爸媽信主,這些大哥大姊也成為屬靈親人,在長青團契帶著他們更認識神,在平日裡打電話聊聊,在病中陪著一起去醫院,在無法去教會時來家中探望。

他們繼續在屏東萬年溪畔一家教會裡服事,他們沒有更大、更高的舞台。然而他們忠心認真持守信仰,服事、影響著長輩、同輩、後輩,一家家、一代代的信徒。

大隱隱於市

回老家主要是探望家人,但總有機會「出任務」—為《神國》雜誌進行採訪。2010年拜訪臺北的「哈餃子」,以及住在臺南的雕塑家楊明忠,寫成的【雙手打造敬拜】系列,刊登於23、25期人才單元。2015年去了新竹,介紹IC之音竹科廣播品質與創意總監李知昂的採訪文章,刊登於42期人才單元。2017年去到臺北靈糧堂,採訪亞太兒少領袖培訓發展協會創辦人朱施美妃牧師,記錄她對兒少信仰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文章刊登於49期社區單元。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尚未完全從時差的混沌中清醒,就坐進高雄火車站前的南國人文食坊,拜訪蔡維信、尤佩珊,聽他們如何關懷來自東南亞的移居者。三個小時的收穫,呈現於本期鄰舍單元。

一波又一波春雨過後,挑了個難得的晴天,跟著美術編輯炫梅走入臺北東區巷弄,登上已見歲月痕跡的公寓二樓,踏進溪水旁單親關懷協會。與前後任理事長和現任祕書長圍坐大桌,在茶香氤氳中,聽她們細數創辦至今的種種。這篇採訪預計在下期刊登。

之後,在華燈初上時,蹬著高跟鞋,沿著新生南路經過臺北科技大學,穿越商家騎樓,上到松江財訊大樓十樓,來到天恩出版社。在鋪著木地板的閱覽室,見到社長丁懷箴,和文編組長鄭斐如、設計組長楊淑惠。整理了小丁社長對雜誌內容和推廣的意見和建議,將帶回董事會與團隊商討。

自《神國》創刊以來,天恩在文字與美術編輯上給予最大協助,並協調印刷廠、報關行,是《神國》分散各地同工的連結站。老丁社長遠屏是《神國》創辦人高俐理與主編蘇文安多年的事工夥伴,社長夫人王姊把關船運,讓雜誌在過去十數年來得以順利抵達北美讀者手中。

所謂「大隱隱於市」,說的就是像溪水旁和天恩吧。在臺北這個國際大都會中,大街小巷比肩皆是高高矮矮的建築。兩個機構在各自所處的樓層,一天天、一年年,忠心守住所託,陪伴一個個的人和家庭,出版一本本的書。或許「做工」的場地不大,但「工作」的影響會是廣闊的,是永恆的。

隔天,在臺北少見的麗日下,走進中華福音神學院汀州路校區的閱覽室,見到《神國》作者、在華神教授舊約的吳獻章。過去一年來,吳老師為雜誌提供多篇精闢解釋歷史書和預言書的文章,銜接經文與現今世代。

和他見面,不僅代表編輯團隊致謝,也轉達問候。吳老師是丈夫在伊利諾大學的學長,是他初信時的屬靈前輩。吳老師在這所美國頂尖學府拿到博士學位後,進入神學院,此後數十年投身神學教育。他說,他不單是個老師,還是個牧者;學生就是他的「羊」。

就著美味精緻的壽司,吳老師和我正談著未來文章可能的方向,一旁傳來聲音:「對不起,你們在談的是《神國》雜誌嗎?」原來,坐在沙發上的姊妹,是另一位作者蘇珊,曾為鄰舍單元報導服事性工作者的臺北珍珠家園和紐約Beautiful One。KRC創辦人高俐理和本刊執行編輯吳信惠,都曾是她青少年時期的團契輔導。

在吳老師先行離開後,我們又聊了好一會兒。談到彼此關注的議題,都感到深切的痛,卻也因見證神的奇妙作為,眼中泛著淚光。蘇珊說我們好像網友,一見如故。

神的國度寬廣,但世界還是小。在人口密度排名17的島上,在都會人口總數排名40的大臺北區,我見到的兩位神國工人,與自己和所屬的機構有相當的淵源。他們也「隱於市」,在神所安排的位置上,忠心持守所託,觸動一個個的生命。

廢棄玻璃破碎成砂,混於步道石磚中,惟在陽光下,才能閃現隱藏的熠熠星光。

破碎的玻璃砂

據說,回收的玻璃其實很難處理。經過破碎而成玻璃砂,可以混入其他材料,做成步道石磚,耐磨且可降低成本。還有,有光照在上面時,便如星星落地,熠熠晶亮。

在臺灣的期間,中南部缺水,市場缺蛋,不缺的是紛紛攘攘的政治新聞,還有物價調漲的消息。美麗的寶島可有平安?

然而我看見許多許多神的子民,隱於大城小鎮的巷弄間、樓層中,沒有顯著的舞台,卻持守著神的託付。我也知道,不管下次何時再回老家,他們會都在,也都還會在服事,繼續影響著一個個的生命。

他們宛如被壓碎的玻璃砂,隱於石磚裡,鋪陳出一條條路,引人走向永恆的主。

平時誰會看見?惟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看見他們如星,熠熠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