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53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Where is He?

【Muyi&Xingyi】

▲與自然結合為一的教堂,讓作者想到弱勢群體及神對他們的掛記。

窗裡、窗外

二、三十年來,常有幾幕圖像不斷浮現腦海中,揮之不去—

之一:有些教會的主日敬拜像坐在餐廳,窗裡永無止境地改善菜色,但窗外擠滿了骨瘦如柴、垂涎張嘴、只求填填肚子的小臉孔!

之二:有些弟兄姊妹,在教會門裡追求靈命進深又進深,猶如每週換上光鮮亮麗、精緻華美的新衣。但聚會結束,出來站在教會門口時,卻不知道要往哪裡去(All dressed up but nowhere to go.)!

近年來亦有不少境遇,引我不斷深深反思—

記得2015年在加州Claremont一神學院旁聽課程。主日與同窗好友到校園旁的教會禮拜,講壇後面整片牆是落地玻璃窗,會堂裡的敬拜正與窗外的大自然結合為一!同行的姊妹驚歎著感受到神加倍同在之際,我卻衝口而出:「大玻璃窗外看到的若是貧民窟、遊民街(homeless streets)、難民營等等,不是更好嗎?我們不但知道神一定在其中,還可以常常得到提醒神的心意為何!」

每次到豐榮退修中心靜修聚會時,身處清溪、綠草、和風的大自然中,享受無所不在之神的同在,我的心不禁發問:神現時不是更與世界各地流離失所、在痛苦災難中掙扎的人同在?

過去十多年來,我每年不只四、五次因宣教事工進到中國和柬埔寨,每次下飛機的瞬間,心頭不也湧現「耶穌在中國!」「耶穌愛柬埔寨!」的感歎?

窗內是敬拜神的聖殿,窗外是服事神的禾場。我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的是:神在哪裡?

神在燃燒卻沒燒毀的荊棘中

摩西一生靜思神旨、默觀世界。在盡享榮華富貴、執掌高位大權的王宮中,他在問:人奴役人的不公社會,神在哪裡?在曠野形單影隻的過著牧羊生涯,以羊的慢速朝著「耶和華的山」邁進時,是否也發問:我自己無法救拔百姓,神在哪裡?在這兩個迥然不同的外在環境中,希伯來人受欺壓的景象,總是揮之不去,摩西是否在心中呼喊:「神啊!祢在哪裡?」

即便在曠野中牧羊多年,神沒有忘記摩西,直到神在燃燒卻沒燒毀的荊棘中,親自向他說話:「我的百姓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受督工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出埃及記 3:7)與神相遇的這一幕,是否讓摩西感受到,希伯來人宛如被燒的荊棘,受盡奴役、欺壓、剝削、淩辱;即便如此,神卻在其中,與他們同處火焰中!

基督徒,當我們彼此勉勵靈命進深、追求信心成長之時,到底目標為何?我們不是都熟悉「最大的誡命」—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不也唱著詩歌〈愛主更深〉?若說愛是意志與行動,我們的靈命成長是否讓我們愛神所愛、惡神所惡?

靈命塑造的終極境界應是:站在神的那邊!「看見、聽見、知道」神在我們所處的世代裡所「看見、聽見、知道」的,神的旨意全然成為我的意願!

▲「祂來是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參路加福音4:18)

耶穌站哪邊

耶穌公開傳道之前,在聖靈帶領下進入曠野,禁食四十天後接受試探(參路加福音4:1-13),之後回應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3節,向世人宣告社會公義的使命:「我來是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參路加福音4:18-19)

讓我們細細思考耶穌面對的三個試探。

試探一:把石頭變麵包、滿足暫時飢餓。耶穌體會到從古至今,充斥人類社會的貧窮問題:貧困饑饉的不單是肉體,更是心靈。祂回應:人活著不單為滿足肉體生存的需要,而是要倚靠神的話語。需要食物的另一面,是人們需要福音!因此在宣告傳道使命時,祂說祂來是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參路加福音4:18)

耶穌是站在貧窮人的那邊!

試探二:耶穌被帶上高山觀看萬國的權柄榮華,祂卻看到權柄榮華的背面:「空中掌權者」掌控下的世界權柄與人生享受,牠要給誰就給誰,只要站到牠那邊,向牠下拜、降服、侍奉牠。耶穌深知濫用權柄、享受奢華的背面,必有無數人因而遭奴役、受欺壓、被剝削!被奴役者與奴役人者必然對立!

耶穌以神的話語「敬拜神、單事奉祂」回應名譽地位、權柄錢財的虛假與誘惑。祂宣告祂來的使命是要「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參路加福音4:18)。

耶穌站在權柄榮華的另一邊!

試探三:那試探者引耶穌站在聖殿頂端,要祂「跳下來不受傷」,以顯示身為神子的屬靈地位與能力。耶穌卻以「不可試探神」回應,不濫取屬靈能力,深知祂要彰顯的不是短暫的神蹟—從殿頂跳下來(參路加福音4:9),也不是從十架上下來(參馬可福音15:31),而是徹底艱辛地完成救贖的使命:「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絶,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路加福音9:22)祂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的屬靈能力—順服父神,走完十架苦路,以自己的生命從撒但的手中贖回墮落的人類,成就終極的救恩!

出來傳道後,耶穌就以行動回應,祂「毅然定意」(resolutely)面向耶路撒冷(參路加福音9:51),甘心選擇合神心意、惟一能拯救沉淪罪人的十架路,道成肉身,完成代贖,帶來真正「神悅納人的禧年」。(參路加福音4:19)

耶穌站在救贖的一邊!

道成肉身的榜樣

從耶穌三受試探,我們可得安慰,因為祂道成肉身,完全了解墮落後人類的困局:「身」的飢餓貧窮;「心」受權財貪婪誘惑,造成的社會不公;屬「靈」地位的濫取!

耶穌留下的榜樣是獻上全人,甘心捨己,惟求神的旨意成全!

耶穌受試探而得勝後滿有聖靈的能力,在路加福音四章18節,祂向世人宣告祂的使命。這個宣告既著眼今世的社會公義,也定睛永恆的屬靈意義。

在祂一生的傳道生涯中,耶穌常常退到曠野,獨自禱告親近神,滿有聖靈的能力;衪的教導與行動告訴我們祂站在貧窮人、被擄者、瞎眼的、受壓制的人當中!祂與受歧視、被邊緣化、遭欺壓的孤兒寡婦、稅吏罪人認同!祂清楚知道受差遣是為了行公義、好憐憫的使命,而順服與完成這個使命,奠基於與父神的親近。耶穌自己活出靈命進深與社會公義匯流的生命。

社會公義與靈命塑造的匯流

今天在充滿人為苦難的罪惡世代裡,我們更需要站在神的那邊,清楚神給予的召命,明白神的心意!

社會關懷是生命的外在旅程,是心靈內涵的外彰,也是靈命的自然流露。社會關懷是要帶著效法基督的心志,走到受苦的人群當中,以謙卑順服的心靈服事他們,以整全福音帶出釋放與盼望的救恩。

靈命塑造是生命的內在旅程,走進心靈的隱密處,重整「我與神、我與己、我與人」的關係。靈命塑造不單是形而上的領域,更與真實世界和人生痛苦分割不開。在這苦難的世界裡我們應「看」到神的面、「聽」到神的聲音、「觸摸」神的心意;愛祂所愛、惡祂所惡,傷透祂心的事物也應傷透我們的心,讓祂喜悅的也當讓我們所喜悅,這樣我們才能活出超越自我的人生。

社會關懷植根於靈命深化,而靈命深化又表彰於關懷行動!忽略了靈命的深化,我們的社會關懷又有多實在?同樣,面對貧困、欺壓等不公的事情而不以行動回應,那我們能說體會了神的心意、順服了祂的旨意嗎?社會公義與靈命進深兩者匯流、相輔相承,才能完成神的託付,才能活出基督的豐榮!

「基督豐榮團契」七年來追隨耶穌的腳蹤,在柬埔寨建立並推動「豐榮事工」,以整全福音與人口販賣抗衡(詳見本刊44期〈柬埔寨女兒淚—介紹基督豐榮團契的柬埔寨事工〉),扶立弱勢與受性剝削的婦幼,從開始到今天,從神得到的確據與所賜的福都如此清晰,如此深切!

2011年「柬埔寨豐榮事工」的啟航開拓帶來的欣悅與激動,猶歷歷在目!2017年「基督豐榮團契」再度領受神的託付,發展「靈命塑造事工」,便是盼望為社會關懷的事工打下健康、活潑的靈命基礎,令社會公義事工更全面,更後續有力。

祂在哪裡,我們也決心在那裡。社會關懷與靈命塑造兩線事工,都是神賜給「基督豐榮團契」的雙重祝福!我們期待著神更大的作為,更能彰顯基督的豐榮!


Wu Shuyi (Lily Lee) has taught mathematics at American universitie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Bachelor of Urban Mission and Master of Apologetics from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Co-author of "Give Me Back the Plenty of Eden" and "Reconciliation of the Sexe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hrist Abundance Fellowship, former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current president. He once served as 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f Directors and Chairman of the Executive Board of Jiao Sheng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New York Refresh Care Center,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hina Children’s Village Ministry, and served as a director, committee chairman and hospital supervisor. In 2007, he receive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Christians for Biblical Equality International (C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