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4
Kingdom Families

You have a story and I have a pen: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South American writing from the interview camp

【2006KRC文字培訓事工佳果纍纍】

我最喜歡「撫林幽谷」中大雨過後的清晨,樹林被洗刷得乾乾淨淨, 空氣沁涼無比。更喜歡雨後的第二日, 森林小道不再泥濘,叫風刮下的松針、松果與槭葉半乾半濕、厚厚地鋪派著路面。清晨湖畔行,踩在上帝所賜的「金地毯」上,耳中除了風聲鳥鳴,還有腳下窸娑的落葉。偶爾踏破了一個小松果, 尚可聽到清脆的嗶啵聲呢!這真是難得的奢侈品,太享受了!

良辰美景


2006年2月1日,一夜風狂雨驟,為籌備營會而提前孤身進駐營區的孫國榮,不斷地向主禱告,求主賜下晴朗的天氣。神果然垂聽,二月二日, 也就是文字營的開場日,不但陽光普照,且氣溫回升,到了中午還有人把外套都脫掉了。好天氣一直持續到二月五日營會結束。


美南寫作進深採訪營於休士頓近郊的撫林幽谷退修中心(Forest Glen Retreat Center)揭開序幕。 撫林幽谷深入密林,傍湖而設。古樸的小木屋是我們的居所;寬廣明亮的課室在三分鐘步行路程內;餐廳稍遠,需穿過一小段樹林,經過一個有篷的籃球場,順著湖邊行一小段路,步上木橋,進入玻璃雙門後,才能告慰飢腸。


同學們珍惜這段時光,一路餐廳來回笑語喧嘩,新朋舊友分享個沒完兒。猶記得第一天午餐過後,國榮感覺光線特別適合拍團體照,於是建議大家在餐廳後方,面向湖排排「站」,陽光刺得人眼睛都張不開,他老兄卻耐心地在那裡等最完美的時刻才按快門,眾女將嬌嗔不已。湖波蕩漾,三兩野鴨從不遠的釣魚台款款而來,尚未接近我們,就止步不前,懶得睬我們這一群嘰喳動物。

無私的老師


我們何其幸運,有兩位老師帶領我們這次的營會。高俐理老師作先鋒,領我們以敬拜讚美進入神的院;之後,一篇鼓勵人的信息傳達下來。人心得振奮後,蘇文安老師上場;將他的文字事奉心得以及寫作採訪的看家本領傾囊相授。


蘇老師作主編,像是奶媽抱人家的兒子,文章掛別人的名;蘇老師帶營會,更是為了培育神國筆兵,盼學員青出於藍。而俐理老師在事業、事奉的百忙之中,撥出幾天時間陪著我們,更是一項為神國資源所做的重大投資。

▲美南寫作進深採訪營全體師生於春光明媚的「撫林幽谷退修中心」留下歡樂回憶。

從俐理而來的當頭棒


「更豐盛的生命就是被神所使用的生命。」在頭一天的開場信息裡,俐理老師以馬太福音25章14到30節中,那位忠心良善的僕人,與那個又惡又懶的僕人作例子,提醒我們,埋藏神給的才幹是不對的;很多為神做大事的人,不是因為有恩賜,而是因為願意被神所使用;如果我們不用它,就會失去它;若有智慧地去使用它,我們就會得神的獎賞。


接下來兩天的晨更信息,則根據希伯來書11章24到27節,強調:我們需明白並確定自己是萬王之王的孩子,曉得成功的人生就是:做神要我做的人;選擇接受責任並以神的價值觀為人生走向。俐理老師語重心長地指出,基督教沒有中庸之道, 只有為主癲狂,才能拓展神的國度。

▲值回票價的採訪示範:蘇牧師〈左上〉VS 許牧師〈右下〉。

精采的內容


每日清晨信息之後,蘇老師便接棒為我們上寫作及採訪實務課程。他一開口便語出驚人:「世界上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有故事卻不會寫,另一種是會寫卻沒有故事⋯⋯」


文字大有能力,文字工作無遠弗屆;然而要做文字工作之前,必須先成為一個好的文字工作者。為了要讓門徒栽培從文字開始,讓宣教運動也從文字開始,他再次強調文字人須操練「七每」運動以培養其生活形態:每天過儉樸而有紀律的生活,每日攜帶靈感筆記,每天勤跑勤問,每週至少寫一篇好文章,每月至少投稿一篇,每月至少看一本好書,每季至少修一神學或專業課程。


接著老師以圖解、相片和電影片段為我們複習寫作十訣,他指出,在寫作之前是「作者先於作品」;寫作之際要「說得對,說得好,說得真」,正如聖經箴言25章11節:「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裡。」寫作之後又要「冷靜看待,勇於修改」。

採訪示範


「今天早上我想來示範採訪─許重一牧師!」在眾人的掌聲中,沒有心理準備的學員、曉士頓西區中國教會的許重一牧師走向蘇老師。牧師對牧師,名嘴訪名嘴,有人在底下竊竊私語:「先不談別的,光是這場訪問就值回票價了。」蘇老師接著徵求記錄者, 徐東娟馬上就「幫」杜秀香和王琳「志願」,之後,錄音師與照相師也就位好了。


由於大多數學員對許牧師的接觸多在公眾場合,因此蘇老師特別選定大家較不熟悉的「家庭生活」作為訪談範圍。在早餐時老師已向一些學員打聽過許牧師的個人小檔案。由於他預訪的工作完善,兩人便輕輕鬆鬆地話起家常來。很快地老師便進入主題 ⋯。我想起《禮記》裡寫的:「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原來師生問答解惑的原則均可用在採訪中。訪談結束後,同學們提出觀摩心得並由老師做結論;讓學員親見這樣的採訪實景之後,蘇老師才開始講解如何進行採訪報導。

採訪實務傳授


蘇老師指出,一篇好的採訪稿來自百分之六十的準備,百分之二十的訪談時間,最後寫稿時間只佔百分之二十。採訪前的「預訪」非常重要,準備功夫做得夠,採訪過程自然順利,而採訪稿也能水到渠成。


「預訪」,是先對被訪者的生平、生活、經歷、著作及其所從事的工作有初步的瞭解。要善用4W秘訣:先明白採訪誰,為誰而訪(讀者是誰),為何採訪,採訪哪些方面以及用何方式去採訪。採訪題綱的設計要由外而內,由遠而近,並由淺入深;以題綱發問的同時,要就對方的回答仔細追問,以抓住情景與細節。訂好訪題之後,可將需要對方思考的題目先知會被訪者,才在預定的時間內前去訪談。


訪談當日要把工具帶齊,屆時以「真誠勝於一切」的原則,善用觀察法,注意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並順著受訪者的答覆方向,靈活地將事先準備好的題目放入彼此的對談裡;訪談時,且速記且錄音甚或錄影,攝影者需懂得搶精彩鏡頭,以配合文章刊出。寫稿時,除了決定用第一或是第三人稱來寫以外,更是要用到歸納法和寫作十訣。

現學現賣


本次採訪實習的受訪對象共五位,有高俐理老師、蘇文安老師、陶海麟弟兄、邱繁治牧師和卓宜娟姊妹。陶海麟弟兄的受訪主題是海員事工,邱繁治牧師分享中亞和臺灣的宣教歷程,卓宜娟姊妹談如何在身心靈困境中破繭而出。


俐理老師是個多方位的工作者,這次組員所採訪的既不是她的家庭生活或信仰之路,又非翻譯心得,更不是編輯學,而是以她在美國大公司擔任高級主管的經營理念,要如何應用於教會的領導管理中。至於蘇老師自己更是神奇,原訂受訪之宣教士突然有事先行離去,蘇老師只好自告奮勇,搖身一變成為受訪者,分享在他的家族中信心珍寶如何代代相傳。


各採訪小組現學現賣,絞盡腦汁,在週五黃昏興奮地擬就採訪題綱,週六上午十點開始與各受訪者分散五處進行採訪。對許多人來說,做「聯合採訪」是種很新鮮的經歷;我們必須像美國的學生一樣,群策群力,彼此配合。有的小組很快就進入情況,有的還在學習配搭。


採訪結束後,老師請幾位同學上台分享各組採訪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接著開始習作,在一個半小時內要構思一個醒目的標題,並寫出讓讀者「一見鍾情」的導言。


學員們分成兩派,安靜派中搔首抓腦者有之,來回踱步者有之,振筆疾書者也不少;嘈雜派中有討論問題聲,爆笑聲,不斷重聽錄音聲;一群女將圍著某瘦高男生,指點敲打鍵盤聲,聲聲入耳。


到了分享導言的時刻更是高潮迭起,耳朵非常享受!正是,當小組成員彼此欣賞,廣納建言;當一群人的恩賜與他們的興趣結合時,迸出的火花果然可觀。

▲信不信由你!緊湊密集的文字營中也有嗑瓜子、飲茶、「遊戲園子」的悠閒生活哦。

在休閒中學習


蘇老師妙語如珠、機智風趣,學員上課自然如沐春風。星期六晚上的「小電影」時間─觀賞十分鐘卡通影片《哪吒鬧海》時,就有人邊看電影邊嗑瓜子,桌上且擺了茶,很自在地過起逛戲園子的生活來了。


難怪老師在第一天上課時信心滿滿,說我們若上課打瞌睡,代表信任他,像孩子睡在慈母懷中;若是我們全體睡著了的話,更是代表他「集體催眠」成功;若是睡太累了,想起來「休息」一下的話,可得告知老師讓他好好講課。謝謝老師給我們幾天豐盛的「休息」時間。


不過,星期五晚上一場達司汀·霍夫曼的「英雄」電影,讓大伙兒「休息」得好「辛苦」。這場失意小人物成為大英雄的故事以一隻鞋開始,以一隻鞋結束;以採訪為主軸,用飛機失事後一個小孩的哀求為導火線;其間價值觀、良心與倫理、面子與裡子、真相與假象、家庭與社會的衝突穿插,讓人看時笑中有淚,看後仍唏歔不已。

《西遊記》賞析


夜幕低垂⋯⋯老師開始帶我們進入奇幻世界⋯⋯。這部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從政治社會、設譬取喻、哲學人性與古今平衡四種觀點來賞析,並從「取經四人組」聯想到:「要追尋天邊的彩虹,也要欣賞腳邊的玫瑰;欲達成目標,需團隊合作;正邪之別,存乎一心⋯⋯我們當如何操練保守己心,洞悉人生與人性,掌握真我,在家庭、職場、市區中供獻所長。」


同學高明敏說蘇老師的教學包羅萬象,賞析範圍不是只侷限在基督教的刊物與影片裡,把我們的眼界打開了,很合她的「胃口」,今後可以有勇氣作個更寬廣的基督徒。

路是窄的 心是寬的


到了分手的時刻,大家圍成一圈,向老師們獻上感謝。


人人都說不虛此行;也有人說幸好來了,至少來此認得了一些有才華又很值得交往的有趣人物。有人謝謝俐理老師叫她鑽石,以後不再稱自己為破銅爛鐵。有人感念蘇老師說的那句:「路是窄的,心卻是寬的。」


大家都同意回家後要確定目標,並擺一個蘇老師在主日崇拜信息中提到的beautification zone (美化區)的箱子;不因退稿而放棄,帶著使命寫,就可以寫得久。


有人難忘同工的策劃,對病人的體貼照顧,也謝謝寶維做司機,從達拉斯全程護駕;有人被宜娟姊妹向學的精神感動;有人難忘飯桌上的笑聲;也有最後一天才報名的,感謝神不因她的小信,仍為她燃起「心中的一把火」。


上期參加過培訓班且繼續寫作的同學,也分享了文章送給蘇老師過目後,老師無論多忙都能及時給予鼓勵,他們對老師充滿感謝。


許多人都說兩位老師帶來了神國的異象及文字的使命,使我們愈發明白神對文字人的呼召。以前文章是隨便寫寫,今後寫文章不為自己,乃為神的榮耀;不為恩賜,而為使命。珍惜每分每秒,做合神心意的工人。


Author profile

李玉珍, now living in Houston. I am content with the days when my children are around me and laughter continues. I love traveling once a year, hiking, watching clouds, and picking up stones with my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