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16
Kingdom Neighbors

The emerging church in the postmodern trend

【e世代教會模式之二】專訪賓州倉房教會楊達素牧師 (Sue yoder)

採訪/楊均安、高俐理

Translation/Yu Guoliang

什麼是「新興教會」?


本刊創辦人/高俐理


Emerging Church(或稱Emergent Church,本文暫譯為「新興教會」)是一個最近在北美教會界熱烈討論的議題。《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近年來一直不斷探討這個議題。有人極端反對,也有人拍手稱許,而大部分人持觀望態度。但無論抱持怎樣的觀點,我覺得,這場革新運動已是勢不可當。


Emergent church正如許多後現代的現象,絕不喜歡被制式化或貼上標籤。事實上,我們也很難加以清楚定義。因為同樣被歸類為所謂的Emerging Church,其差異之大,幾乎讓人無法說出「典型」的Emerging Church是如何又如何。


惟一的共同點是:Emerging Church似乎都非常敏銳於後現代人類的文化取向、思考模式,並努力與之對話,非常樂意接納或了解多元化(diversified)的族群、價值觀與行為模式。本文只是討論的開始,盼望往後我們可以更加深入探討。

▲楊達素牧師(Pastor Sue Yoder)和丈夫同心開創倉房教會,他們願意順應時代,抓住神放在這後現代的宣教機會。

楊達素牧師(Pastor Sue Yoder)從匹茲堡神學院獲得她的道學碩士和教牧學博士學位後,在賓州的理海谷(Lehigh Valley)地區牧養三間不同的長老教會。她就像今天很多牧師那樣,開始感到時代變化,急需尋找開拓教會事工的新方向。


她開始了倉房(Barn)教會。


由於倉房教會沒有傳統教會常有的標籤和形式內容,一些人曾嚴厲地質問:「倉房教會是異端嗎?」讓我們開宗明義地回答:「倉房教會不是異端。」


如果你要參加他們的「集會」─在倉房舉行的崇拜聚會,你可以見到不同的活動,包括欣賞表演舞蹈、觀看影片、默想並閱讀主禱文,或是玩耍泥球。你也可能找到一位談話對象,這人可能是無神論者、一位已脫離天主教的人、一位福音派人士,或不屬任何類別的人。


楊達牧師與我們坐下,分享她在這個後現代社會掙扎摸索出來的牧會新方向。

Q:開始創辦倉房教會時,妳是否刻意跟隨某些模式呢?

A:我曾讀過貝羅伯(Rob Bell)寫的《重繪信仰》(Velvet Elvis),麥拉倫(Brian MacLaren)寫的《耶穌關心的七件事》(Generous Orthodoxy)和《超過你所想的》(More Ready than you Realized)。為了作博士論文,我讀了一些與時代學說有關的報告和統計數字,也讀與後現代主義有關的文章。

Q:妳可曾參考哪些可作教會發展的模式?

A:沒有。

Q:真的沒有嗎?

A:時代正急遽地變化。打個比方說,我們教會曾招聘一個音樂或藝術專科的職員,第一年無人應徵,第二年只有一位,到第三年有很多求職者;我總共看過超過五十封求職信。開始倉房教會時,我一度以為自己是開路先鋒,也為此深感欣慰,但我很快發現,羅伯已做過類似的事工,再讀到麥拉倫,更發覺他的一些東西與我所想的不謀而合。

Q:所以,當妳開展這教會時,妳心目中並沒有「新興」(emergent)的標籤,妳不外是把長久以來的想法付諸行動而已。對嗎?

A:是的,我們這群人都不約而同地,企圖脫離老舊框架的約束,都想在基督教會裡帶來注入新生命的行動,都對美國傳統教會有很大保留;我們是在摸索與探路中,突然發覺彼此是同路人,而在不知不覺中,神已做了新事。倉房教會剛開始時,我並沒有任何前例可循,我只知道神告訴我:「不要再禱告興起某人做某事了,妳就是這個某人,現在立即付諸行動吧!」

Q:倉房教會的建立,是為了讓人有個安全的地方來探索信仰,但有些人認為讓各種錯誤信仰自由討論,後果堪憂。妳怎樣管理,使倉房教會成為探索的安全地帶,且能說出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A:平心而論,作為一個團契,正確關係超過正統觀念;跟隨耶穌的人,如何彼此對待比強調正統更重要。如果你藉聖經強烈地相信X觀念,但我藉同樣的經文卻得到Y觀念,那麼在倉房教會中,我們建議彼此分享觀點比辯論X或Y哪個高人一等更重要。

所以我在教導正統觀念時,總是向人解釋,就算你不能達到傳統信仰上屬靈前輩早已明白的地步,我們不會因此而不再歡迎你參加我們的團契。相反地,請再來繼續討論、提問,與我們對話。這就是我說正確關係超越正統觀念的意思。

▲倉房教會歡迎每一個活在後現代的人前來「踢館」,勇於發問;楊達素牧師愈是與後現代主義者、不去教會、對教會有成見的人交往,愈是覺察到神的豐富和祂慈愛的廣闊。

Q:倉房教會與傳統教會有其他的分別嗎?

A:不單在神學上有分別,形式上的差異也很大。如果你留意今天的教會團體,大部分都是這樣:差不多每人的外形相同,做同樣的活動、穿同樣的衣服等。但倉房教會盡力不這樣做,我們各人的經濟狀況、教育程度、神學觀念等都大不相同。人很容易愛一些與自己一樣背景的人,但我們接納不同的人。當我在倉房教會時,每個人都與我不同,大家的背景都很不相似。我相信神要告訴我們:「我造你與眾不同,你有你的DNA,要學會為此高興,而不是摒棄一切與你不同的人事物。」


這就是倉房教會最棒的地方,當你走進來,突然間,不管是失業者、文盲或戒毒者,不管是大公司的總裁或千萬富豪,所有外在條件的不同都顯得不重要了,惟一顯眼的只是我們全都愛主,我們全都樂意事奉耶穌基督。


我想,我在倉房教會最大的成長,是學會傾聽、活出多元化。當有人對我說「我們的傳統不這樣做」時,我會問「那麼請你告訴我們你是怎樣做的」。突然間,我們富足起來了。我們對神的觀點變得更廣大而不是更狹窄。我們不需要全都對神有相同的看法,神對此是不介意的,覺得不舒服的反而是我們自己哩。

Q:由於信仰有差別,要強調的真理在哪裡?有共同的真理嗎?

A:你又回到基本教義上了,我想最大的摩擦就是什麼是基本教義這個問題。


讓我先申明,我並不代表所有的新興教會說話,我只是其中之一。新興教會強烈地反對把他們混在一起組成一群。要知道福音派教會的難處,甚至他們自己也在爭論到底什麼才是正統?新興教會企圖離開這個難題,因為他們看到這樣做會帶來更多分別與傷害。


現在我是代表倉房教會,而不是整個新興教會群來解釋。我可以公平地說,保守的福音派教會強調:「你一定要相信這些東西」和「這些才是正確的,才是真理。」我要說,新興教會的運動大部分是由此引起的。他們知道、明白並反對這樣的宣教方式。我並不是說福音派教會容易聆聽這種說法,我是說,這種想法只會徒增後現代主義者的反彈:「如果為了作基督徒,我不能爭論,不能有我的思想,除非我百分之百同意你告訴我的一切,否則我不能成為基督徒,那麼,我一點都不想作合乎這種說法的基督徒。」


福音派人士一般聽了以後的反應是受傷,然後堅持後現代主義者一定要聽從。他們會試圖說服後現代主義者,說:「這些是不爭的事實,相信還是忘記它們,任君選擇。」但這樣傳福音,等於向未信者宣教:「不要思想。」後現代主義者就會這樣回應:「我一定要思想,如果你的神不夠大到能使我深思、提問並質疑,那我何必跟你的神建立任何牽連。」


當然,神絕對夠大、夠寬容、夠接納這類的對話,祂容許我們用質問的方式來到祂的面前。我們都得承認自己不過是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十字軍、三K黨都誤用了基督之名,以前的教會甚至說奴隸是件好事。人經常犯錯,我們都需要有開放的胸襟,服從聖靈的指引,作一個好的福音使者。


在現今這個後現代社會,我們當然需要回歸聖經,從後現代主義者的透鏡來看事情。一方面藉我們本身和我們已知道的事情,聆聽神藉聖經如何說話,另方面接受後現代文化對聖經的挑戰。我對這一點已沒有懼怕。所以,我牧會時還需不需要先教人同意信仰上的十件事情呢?當然不必。但有些保守的福音派人士聽了這話,可能馬上會說我是離經背道之人。

Q:這種說法當然偏離了這世代的想法,這很難表達清楚……

A:的確很難,因為我們已經被教導了一些事情,而且被教導不要對它發出挑戰。但是遇到在後現代主義薰陶下的人,他們已被這世界的文化教導要對每件事挑戰。他們被教導不要相信任何事,直至深思熟慮、上下倒置、裡外翻弄,從各角度作出挑戰。所以從某方面來看,我喜歡作後現代主義者的福音工作,因為這非常新鮮。他們帶來的信仰問題和觀點讓我感到刺激有趣,我總覺得:「棒極了,我以前從來沒這樣想過。」

Q:所以你看待後現代主義者不是威脅而是機會。對嗎?

A:完全正確。

Q:但很多福音派人士一想到就立刻認定這是個威脅,試圖阻止它。

A:我們面對一個挑戰,我們不是被它打倒,就是把它看成機會。我的看法是如聖經所說的,我們要把學到的教導下一代,把學到的精華傳給他們,但我們不能對這時代之人的看法無動於衷。他們喜愛提問,他們對信仰的執著是我們這時代的人無法相比的。以前的人對我們說:「這就是你的信仰了,相信它。」但後現代的人卻問:「為何我要相信?」


與他們相比,我們對信仰反而沒他們那麼執著,因為我們並沒有好好把信仰傳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有一整個世代的小孩在美國長大卻不上教會。這些後現代新新人類從沒得到聖經原則的教導,但他們有屬靈的需要,他們正在提出正確的問題。


這些人對牧者的挑戰是,給他們相關的答案,還是直接告訴他們:「別問這些蠢問題,只要相信我告訴你的事,閉嘴吧。」他們對這樣的回答肯定不滿意。聖經上記載耶穌愛民眾,有人向耶穌提問時,耶穌也會反問他們,因為耶穌要他們明白並得到自己的答案。耶穌不單回答他們的神學問題,也反問他們另一個引他們深思信仰的問題。


我想,如今的教會已失去這類對話藝術。倉房教會強調對話和提問,我們喜歡在喋喋不休的爭論中整理思維。我們可以說:「是的,這正是我之所以相信我的信仰的原因。」這樣才能在靈魂的深處,盡情享受這個信仰。惟有當我真正擁有這信仰時,才能真正活在其中。

Q:你對在這新挑戰中掙扎的牧師有何勸勉?

A:對我來說,我常提醒自己,不要放棄希望。對下一代或任何牧養的對象,從不放棄希望。要抓緊盼望,這是我們信仰所在的中心點。不要論斷與你不同的人,不管是下一代、後現代主義者,或是新興教會。不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論斷他們,嘗試向那些跟你不同的人學習,與那些後現代主義者交談來住,而不是處心積慮,要他們改變信仰或「回歸正道」。


要用心聆聽。因為神正在這世代的教會中動工,切莫失之交臂。而這,可能表示得放棄一些原有的珍藏,以得到更珍貴的寶藏。所以,我放棄牧師袍、名銜、權利。我放棄這一切,是因為我想接觸那群被遺忘的人。事實上,正因為我跟隨聖靈的指引,我奇妙地被接納、被改變、被陶塑,我受寵若驚。我不再憑己見計畫,而是讓神動工,讓祂來改變我。神已大大地改變了我。我不覺得這是件壞事。我想我們要放手讓神塑造。


另一件事就是,我們曾被教導只能從一個角度看事情。但如今,更應該學習猶太人對神的理解,他們看神如同寶石。每當你轉動寶石,光線灑落在不同的切面,寶石就會反射出比先前更美麗的光澤,所以他們常看到先前看不見的東西。他們不為以前的盲點而懊惱,而是說「看,那是神要啟示給我們的新事!」

我不再留在我的象牙塔內。我愈是與後現代主義者、不去教會、對教會有成見的人交往,我愈是入世,我愈是覺察到神的豐富,和祂慈愛的廣闊。藉這些經歷,讓我對神的觀念不是狹窄,而是寬廣。現在我的想法是:「神能處理這事。我可能處理不好,但神能處理這多元化的難題,有關神學延續性的發展,神能超越啟示。」所以對我來說,這是大探險,是真正有趣的旅程。我想如果你是神職人員而不知何去何從,不妨預備好乘坐過山車,別老是想坐穩妥的旋轉木馬,因為已經沒這種玩意兒了。這是一趟越野之旅,因為我們被召本是為此。身為基督的子民,我們不應懼怕這個旅程。


Journalist profile
Yang Junan is currently a sophomore at Temple University in Philadelphia, USA, majoring in English and Psychology. My mind is devoted to complex topics such as "appropriation" and "soteriology". In addition to theology, he also likes to play the violin to earn a few copper coins, manages to publish novels, and falls asleep in front of the TV.


Translator profile

Yu Guoliang,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received a PhD in atmospheric physic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e is the author of many good books such as "Physicists Read the Bible" (Daosheng Publishing) and "John Code - Decoding of the Da Vinci Code" (Tianen Publishing).